分享

丧葬和佛教(宗教)相结合的历史发展进程(易读版)

 卧守净土 2020-01-30

一、丧葬+佛教的起源

现在很多都在推一种福位。福位供奉在寺庙内,可以用来供奉信物、牌位、灵骨等,可以起到“生时消灾延寿,逝者安享尊乐,庇佑子孙,往生太平。“而且,福位供奉在寺庙地宫中,相对来说不占地额外的土地。据资料显示发现,“丧葬+佛教”的方式在普通民众中也同样传承了千年之久。这种丧葬形式并非是普通民众可以施行的,大都是由大宗大族或皇族御赐才可以。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开始,就有僧人施行火葬,然后将灵骨埋葬或供奉在寺庙中。但在佛教发展的前期还未有很多人将丧葬与佛教相结合。

到了南北朝的魏朝大力推崇佛教,又经历隋朝之后,唐代佛教信仰达到了鼎盛。而且唐代是佛教中国化的时期,尤以安史之乱到宋朝建立前禅宗极盛。在这一时期更是产生了”丧葬+佛教“的殡葬或祭拜方式。就这一殡葬方式也有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二、唐代禅宗的盛行:功德寺的出现

其一:唐末五代十国时期祖先崇拜与佛教的结合,这一时期的宗族祠庙祭祖鲜明地带有佛教的色彩。以禅宗的盛行为标志,唐代许多地区盛行宗族祠庙。

其二:佛教与祖先崇拜的结合还有功德坟寺的形式。所谓功德寺,即由皇帝将寺院敕赐达官贵人。

功德寺出现于唐代,因这类寺院置于坟所,守坟祀祖,故也称之为功德坟寺。其实佛教与中国祖先崇拜的结合是以家族的葬祭活动为契机的,汉明帝于陵上起精舍,此后百姓亦在坟墓旁建佛寺,《宋书·萧惠开传》说萧氏为亡父起四寺,其中禅亭寺建于墓亭,可能是佛寺和墓亭的合一。

也就是说无论是功德寺还是寺观立祠,均是东汉以后佛教与中国祖先崇拜的结合的产物。

三、五代十国的宗族祭祖:寺院立祠

五代十国宗族祠庙祭祖的记载远较唐代具体,莆田郑氏向佛寺施田为祖先修设斋供、进行追荐是兴化府早而确凿的事例。《广化寺檀越郑氏舍田碑记》记载:“梁开平三年,檀越主都督长史郑筠偕弟信安郡司马郑震,抽出考廷评皋公在日置买得陈二娘平陵里小塘瓯垄田一派,产钱九百贯,舍入灵岩广化寺,充长明灯,追荐祖廷平府君、妣夫人陈氏。兼考延平在日,曾抽塘坂上下田六十余段,舍入本寺,为露公太府卿、庄公中郎将、淑公别驾名,充忌晨修设斋供,租付佃收,课归祠纳。仍请立碑于大雄宝殿侧及影堂之内,尔寺僧遵之,不得遗坠者。干化二年五月十日,檀越主郑筠、郑震谨志。”可知郑氏向广化寺两次施田,一次是延平捐田六十余段,请寺庙祭祀三位远祖;另一次是梁开平三年(909)其子郑筠、郑震兄弟捐田、捐钱追荐祖廷评夫妇。从第二次即干化二年(912)所立碑记看,与第一次相同,仍旧“立碑于大雄殿侧及影堂之内”。

莆田郑氏的事例告诉我们,后梁时期佛教寺院有为檀越设影堂祀先的做法,应该是当时的习俗。换言之,人们的祭祖采取寺院立祠的形式进行。

四、创寺建祠实现在宋朝的普遍性

莆田徐氏在宋代由状元徐铎重新兴建祠堂。清乾隆《重建景祥徐氏祠堂记》说:“至宋熙宁间,族祖讳铎魁天下,官尚书,复整是寺,增施田二顷,住僧戴德,饰祠宇,祀二祖,额曰‘二状元祠'。”由此可知,景祥徐氏祠堂重建于北宋神宗熙宁(1068-1077)年间。元代《重修景祥徐氏祠堂记》记载:“宋季科征取给于寺,景祥遂尔不支,惟佛殿、公祠独存。”该记文开头还有一段论述祠庙祭祀风俗的话:“余考,家有庙,祭有田,古制也。近世巨室舍田创寺,主檀越祠,制虽非古,然报本始,昭不忘,一也。”这一段记载相当重要,指出'近世'即唐宋以来大家族通过舍田创寺建祠设主,实现祖先崇拜,此种形式具有普遍性。在宗族制度里,与家庙、祭田的古制原理相同,具有同样的地位。
但是到了南宋,朱熹提出了一个系统的祭祖制度,加速了宗族祠祭祖先脱离宗教的独立化趋势。在朱熹《家礼》的影响下,在仙游地区出现了族祠这一名词,宗族依照朱熹在《家礼》中的模式祭祖并购买土地以支付祭祀费用。

但,莆田《荐福院方氏祠堂记》还讲到,至南宋理宗景定元年(1260),“院贫屋老,赋急债重,主僧宝熏计无所出,将委之而逃。”族人寺丞君慨然出私钱输官平债,经理两年重修祠堂。为了维持祠堂,率宗族向地方政府提出今后酌减岁纳助军钱,允许本宗官高者选举主僧,蠲免“诸色泛敷”。结果地方政府“照所陈给据”,并经中央政府批准。从此处祭祖均由荐福院办理酒食来看,寺院服从方氏宗族领导,为方氏宗族服务,实际上是方氏宗族的组成部分。

五、元朝:寺庙祭祖与祖先崇拜的和平共处

元朝崇尚佛教,佛教势力的社会影响比较大。明代林文所作《南湖郑三先生祠堂记》说:“至元至正初有诏,凡寺院旧檀越施主祠堂礼废,举行。于是,远孙前埭秉成、后埭同祖等,与寺僧谋兴旧典,绘三先生像,祀于司马庙右。”可见郑氏重建祠堂受到元朝政府扶持佛教政策的影响。关于这件事情的时间,另据元末至正十三年(癸巳,1353)郑棱所作《南湖山郑氏祠堂记》记载,他于是年倡族人及僧“绘三祖像,崇奉于司马王庙之右”。此外,莆田郑氏十国时代所创的崇圣庵,元代尚存。

仙游傅氏元成宗六年重新修建祠堂,以奉思堂祭祖、正伦堂会族序拜。还建有佛殿,使我们看到佛教与祖先崇拜的和平共处。

六、明朝至现代:祠堂寺庙及莲花位的关系

建立独立的族祠更为普遍,以脱离寺院择地另建祭祀始祖的祠堂为特色,这种祠堂,当地称之为族祠。尚书陈俊《蔡氏祠堂记》也说:“古者大夫士之家祭于庙,庶人无庙祭于寝。三代而后庙祭废,至宋程子修礼,略谓家必有庙,庙必主;朱子损益司马氏《书仪》,撰《家礼》,以家庙非有赐不得立,乃名曰‘祠堂'。明朝时期,“丧葬+佛教”的形式成为皇帝御赐的专属,沿袭至清朝。

到了现代,殡葬改革的推行下。有些寺庙为了弘扬众生无论善恶皆可成佛的理念,也将从前只允许大宗大族或皇帝御赐才能获取的莲花位,提供给社会贤达人士的供奉需求。据说求得莲花位的人,生前可得到佛的保佑和眷顾,祛病消灾,添福增寿,“百年”之后则可以得到佛的护佑和超度,泽及后人,福佑子孙。为自己的父母亲人求得一方莲花位更是一种大孝的表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