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食材档案 | 最值得广东人骄傲的食材——杜阮凉瓜

 benteng1177 2015-06-26



上周,我们为大家介绍了令广东人骄傲的岭南菌王荔枝菌,那么,还有哪些是最值得广东人骄傲的食材呢?本期闪亮登场的,就是广东江门的一代名瓜——杜阮凉瓜!




入选“广东的骄傲”理由


有道是:“杜阮凉瓜,爽脆无渣。”作为岭南地区特有的一种瓜果,凉瓜细分下来也有不同的品种,但论卖相、食味、知名度综合评估,当中尤以江门杜阮镇产的为上乘。不是所有的凉瓜都叫杜阮凉瓜,也不是所有杜阮产的凉瓜都是正宗的杜阮凉瓜。


杜阮凉瓜 百年历史


广东各地都有凉瓜栽种,有名气的也不少:南海有谭边大顶苦瓜,南澳有白珠苦瓜,而唯独是杜阮的凉瓜特别出名!


杜阮凉瓜之优,并不是因为品种(与“大顶苦瓜”亦即“雷公凿”是同一品种)有什么独特之处,而是因为杜阮这个产地的地理、气候等环境因素决定的。可以说,杜阮凉瓜最不可复制的,就是“杜阮”这片土地。


杜阮镇地处江门西郊,三山环抱,泥土是透气性很强的沙质土,加上清凉山坑水的天然灌溉,十分适宜喜温耐热的凉瓜的生长。有知情者表示,曾有人尝试将杜阮凉瓜移到别处种植,但两三年后品种便自然地退化成普通的雷公凿。


究竟是杜阮镇因凉瓜而闻名,还是凉瓜因杜阮镇而扬名,已不重要了,“杜阮凉瓜”威名远播,已是事实。


在海外华侨世界里,很少有人不识“杜阮镇”的;而杜阮镇之所以出名,就是因为'杜阮凉瓜'。杜阮凉瓜的名号并不是近十年八年才打造出来的,而是在改革开放前就已经很有名气。据记载,这种凉瓜在杜阮一带种植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是很多港澳同胞回乡后专门带回家的手信,甚至连米其林大厨都曾拜倒在其瓜藤之下,在杜阮吃罢还不过瘾,偷偷带出境的也不少。




土耕土种 才称正宗


凉瓜有地瓜和棚瓜之分,只有种在地里的,才是实实在在的好瓜。


据祖孙三代都种植杜阮凉瓜的陈振良大伯介绍,现在杜阮凉瓜几乎都是散户种植。凉瓜田分“地瓜田”和“棚瓜田”。品质好的杜阮凉瓜一定要在地里种,称为“地瓜”,此乃原始的土耕土种,所以'地瓜田'里产的凉瓜才是正宗。而那些用温室大棚种植的叫“棚瓜”,品质就差了一截。同时,“地瓜”凉瓜需要定时施肥,而肥料也特别讲究,一定要用花生麸,一施就是一把半斤左右。足够的肥料,足够的水分,种出来的凉瓜才特别大,而且口感特别粉。“棚瓜”入口爽脆无渣,却无“地瓜”之粉口。




千金难换 一瓜难求


不管你信不信,真正的杜阮凉瓜,连土豪都吃不起!

有人说:杜阮凉瓜价钱贵。但事实上,正宗的杜阮凉瓜何止一个“贵”字了得,简直能用“有钱都买不到”来形容。何出此言?


据知情人透露,“地瓜田”里的杜阮凉瓜每亩年产总量为2500~6000公斤,而其中的90%都销售到香港。每到收获季节,几乎是“每个瓜都被预订下来”。有些懂门路的资深食家认为:如果你不是直接和农民打交道,让农民“偷瓜”,想尝一口正宗杜阮凉瓜简直比做梦还难。有人补充说:“只有在凌晨4点前,或许有机会从农民手中买到几个,过了这个时间就没有机会了。”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问:那么我们平时看到的杜阮凉瓜是从哪里来的?事实上,江门五邑一带以及其周边腹地,因为水土相似,都有种植“杜阮凉瓜”。不过说起品质,就没正宗的厚身、口感也略“硬”而少“粉”,吃起来没有那么“清凉”。而在这些产地中,惟有杜阮旁边的共和出产的凉瓜,口味最接近杜阮凉瓜。




杜阮凉瓜小知识


正牌货

生长:

须长在地里,且需有足够的肥料和水分,长出来的凉瓜才特别大,而且口感特别粉。


当造:

每年农历7~8月,即当年第二造的瓜。


外观:

一字膊,“肩膀”位置平顶粒粗像巨鼎,体形肥大形似木瓜,颜色翠绿。


肉质:

厚身,瓜味微苦而回甘,入口爽脆无渣,甘而粉,粉到起沙。


烹调:

豉汁炒更显香脆。


成长记

农历春节后,插下凉瓜苗。

4个月后,即农历4月初,100克左右的凉瓜长成。

3天后,100克凉瓜长至250克。

3天后,250克凉瓜长至400~450克。

农历7~8月,第二造凉瓜成熟,此时的凉瓜特别大、特别肥。

农历10月底,地瓜田凉瓜消失。




杜阮凉瓜做法


杜阮凉瓜的做法甚多,无论焖、焗、炒、浸、酿,均有不俗的出品效果,下面我们来看看杜阮凉瓜都有些什么做法。


杜阮凉瓜宴



杜阮凉瓜刺身



上汤带子浸凉瓜青



鱼骨炒杜阮凉瓜



杜阮凉瓜羹



三文鱼头焖杜阮凉瓜



苦瓜酿甘蓝鱼松



鲜虾丸浸苦瓜青



杜阮凉瓜糕



来源:美食导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