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州陈家祠2

 昵称18892371 2015-06-27

木 雕

    木雕在陈氏书院是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一种建筑装饰。木雕业在明代逐步趋于繁盛,随着硬木(俗称红木)家具的发展而成长,为岭南传统手工艺的一种。陈氏书院室内的屏门挡中、龛罩、花罩、梁架、坨墩、斗拱、檐板、雀替等,广泛采用了木雕装饰。这些木构件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体,用料庞大优质,雕工精细考究,内容包罗万象,图案繁缛富丽,充分显示了当时的木雕工艺水平。

    陈氏书院的木雕以浮雕和镂雕两种工艺手法为主,建筑上下几乎所有的木构件都雕刻着难以尽数的历史故事和吉祥图案。如首进大厅的四扇木雕屏门,构图严谨对称又富于变化,雕工精巧,从上到下都雕刻着吉祥如意的内容,寓意美妙,颇有装饰意趣。中进二十扇以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为题材的双面镂雕屏风,被誉为“民间艺人运用木头和钢刀雕就的历史故事长廊”。后进大厅的11座8米高的木雕神龛罩,规模宏大,镂刻了数不尽的龙凤、花卉、人物故事等,是广东现存最大型的清代木雕杰作。

陶 塑

     陈氏书院是岭南民间建筑装饰艺术的典范,其中高踞华盖之顶的石湾陶塑脊饰,令人叹为观止。

    石湾陶塑脊饰,又称“花脊”,用陶泥雕塑后经煅烧而成,是专门装饰于庙宇、祠堂、会馆等大型建筑物上的特殊工艺。这种装饰手法源自明末清初,盛于晚清,主要流行于我国的岭南地区,体现了南粤浓郁的民间建筑装饰风格。

    陶塑脊饰以陶泥为胎,运用贴塑、捏塑、捺塑、模制等手法塑造。由于脊饰置于屋顶,与地面观者的视觉成一定仰视角度,所以脊上的人物、动物等都塑成向前倾斜,让人们从下往上看时恰成平面对视;处于高处的人物,因只见其前而不见其后,故此,人物的各种雕饰也是只重前而忽略后的。人物眼部造型夸张怪诞而有趣,或眼珠圆睁突出、或有眼无珠,在光线投影下显得光影协奏,富有变化。人物脸部、手部均不施釉,其它部位则按需要施以黄、蓝、绿、褐等色釉。经高温煅烧成型后在屋顶装拼起来,耐风吹日晒雨淋而不退色,十分适合多雨的南方,而釉色的光亮度和明丽感,极具装饰效果。

    石湾陶塑脊饰的内容,主要是以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为题材,以亭台、楼阁、石山作背景;用龙凤、博古花件和镶字花板等穿插相隔;加各种动物、花鸟、瓜果等图案点缀。脊饰中的故事题材采用民间十分熟悉和喜爱的粤剧折子戏场面来表现,极为通俗化,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俗尚。

    陈氏书院共有十一条陶塑脊饰,分别由文如壁、宝玉荣、美玉成、吴奇玉等店造,其数量和规模反映了当时广东陈氏宗族的经济实力。陈氏书院的陶塑脊饰,内容丰富,人物众多,如永不落幕的高空戏台等着人们观赏。




  铜铁铸、绘画

    铜铁铸和彩绘是陈氏书院建筑装饰工艺中的两种,尽管它们在整个书院建筑的使用为数寥寥,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陈氏书院连廊的廊柱和月台围栏的栏板均使用铁铸装饰,这在清代传统建筑中是较为少见的。民间艺人巧妙地将铁铸通花栏板镶嵌在围栏的石雕框架内,利用铁和石之间的色彩对比以及铁铸的通透立体造型,使月台围栏产生出如国画斗方般独特的装饰效果,成为陈氏书院建筑装饰艺术的一大特色。其中的“麒麟玉书凤凰图”、“金玉满堂”、“三阳开泰”等都是少有的佳作。这些铁铸装饰工艺,吸收了西方的建筑装饰手法,再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题材元素,相得益彰,是广州这一东西方文化交流前沿地所特有的文化现象。

    陈氏书院大门上气势威武的彩绘门神;东、西两个厢房古韵悠长的文人壁画,成了陈氏书院恰如其分的衬托。

砖 雕

    砖雕,是民间艺人运用凿、木锤、锯、钻等工具,以刻、凿、磨等手法,把青砖加工成各种人物、花卉、鸟兽等吉祥图案,作为建筑物上某一部位的一种装饰。这种民间工艺形式在明清时期就已盛行,被广泛地用于祠堂、会馆、庙宇、民居的墙头、墀头、照壁、檐下、门楣、窗额等处。

    广东砖雕采用精制水磨青砖为材料,雕刻手法多以阴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穿插进行,纤巧细致,精细者可达七八层,造成景致深远的效果。雕成的花卉枝叶繁茂,形如锦绣,戏曲人物衣甲清晰,在不同时间的日光照射之下,呈现出黑、白、青灰等不同色泽,画面层次分明富起伏变化。

    在陈氏书院建筑中,砖雕是建筑主要装饰工艺之一。外墙、墀头、檐下等均采用砖雕作装饰。陈氏书院正面外墙上的6幅大型砖雕,均由质地细腻的东莞青砖精雕细刻拼接而成,是同期建筑中少有的大型砖雕。其中“梁山聚义”、“刘庆伏狼驹”两幅砖雕均高高1.75米,宽3.6米,其余四幅砖雕分别是“百鸟图”、“五伦全图”、“梧桐杏柳凤凰图”、“松雀图”,图的两旁还雕有不同书体的诗文。陈氏书院这种诗书画结合的砖雕也是同期少见的。而外墙檐下及廊门上边饰线条排列整齐,密集苍劲、纤细均匀,垂直如线,雕工精湛,有“挂线砖雕”之称。陈氏书院其它建筑部位上的砖雕同样出色,在主体建筑三进三路的九间厅堂外的墀头上,均饰有砖雕。这些砖雕顶部为缕雕斗拱出头,中为主题纹饰图案,上下傍边是边饰图案,下部为副题图案和落款。其题材内容有吉祥图案、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等。如:“喜鹊登梅”、“老鼠啃葡萄”、“金玉满堂”、“龙凤呈祥”、“太师少师”、“竹鹤图”、“杏林春燕”、“瓜瓞绵绵”、“东方朔偷桃”、“麻姑献寿”、“和合二仙”、“天姬送子”、“群英会”、“曹操大宴铜雀台”、“玉皇登殿”、“甘露寺”、“舌战群儒”等。

    陈氏书院的砖雕,主要以浮雕为主,局部采用了透雕、圆雕、镂空雕等技法。陈氏书院砖雕出自南海、番禺的黄南山、杨鉴庭、黎壁竹、陈兆南、梁澄、梁进等著名民间艺人之手。艺人按需布设图案纹饰,丰富了单调的墙面,突现了广东砖雕的风格,为陈氏书院这座建筑添色不少,并成清代岭南建筑砖雕艺术的代表。






石 雕

    石雕是人类社会最早的工艺品,有数千年的历史。广东石雕产于潮汕、肇庆、西樵、番禺等地,尤以潮州石雕最为著名。初期的石雕较为简朴古拙,发展至清代,工艺渐趋纤细繁缛。艺人以圆雕、通雕、浮雕、线刻等技法,雕刻出无数岭南花果、珍禽瑞兽、人物造像,形象生动传神,质地坚实凝重,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因石材坚实,耐腐、耐磨、耐风化,所以在潮湿多雨的岭南,除用于石塔、石桥、石坊、石亭、石墓等大型石建筑外,更广泛应用于建筑构件和装饰上,也有用于陈列摆设。大体分为三类:一是作为建筑构件的门框、栏板、抱鼓石、台阶、柱础、梁枋、井圈等;二是作为建筑物附属体的石碑、石狮、石华表以及石像等;三是作为建筑物中的陈设,如石香炉、石五供等等。历代大量用作建筑装饰的石雕成为了当今可贵的艺术文化遗产。

    陈氏书院内,石建筑构件为数不少,多加有雕饰。如抱鼓石、石狮子、月台、台基、墙裙、柱础、劵门、垂带、台阶、栏杆、栏板及檐廊的檐柱、月梁、梁塾、雀替等,这些易受阳光和风雨侵蚀的建筑构件都选用了花岗岩石材打造,防潮防霉又坚固耐用。花岗岩石浅灰的色调与砖木结构建筑的深沉主调形成对比,相互反衬,层次分明。

    陈氏书院聚贤堂前的月台是岭南石雕装饰工艺的代表。月台栏杆以各种花鸟、果品为题材,采用镂空技法雕成。栏杆柱头更是别出心裁,雕有一盘盘菠萝、杨桃、仙桃、佛手等岭南佳果,既富有岭南风情,又寄寓了陈氏子孙终年以果品祭祀天地神灵和祖先的虔诚敬意,体现了民间艺人独到的匠心和精湛技艺。

    陈氏书院檐廊的外立面以檐柱、月梁、梁塾、雀替、栏杆、栏板等组成,石柱上端镶嵌有圆雕故事人物饰件,题材有“渭水访贤”、“曾子杀猪”、“孔明智收姜维”、“和合二仙”等;梁塾、雀替、栏板均雕有吉祥图案或人物故事,无不蕴含中国的传统文化意韵。

    此外,陈氏书院的石柱础所表现出的完美的艺术水平也是不容忽视的。陈氏书院内,既有的理性大方的方形高身束腰的多层柱础,也有饱满朴实的上圆下方且雕饰有杨桃、柑桔、竹节等风物的敦厚柱础。普通的柱础经艺人之手也能变幻出多彩的艺术形象。


陈氏书院建筑装饰艺术

 

    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建成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是广东省陈姓族人捐资兴建的合族祠。为广东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装饰最精美的祠堂建筑,是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氏书院坐北朝南,主体建筑面宽、纵深均为80米,平面呈正方形。采用抬梁式建筑结构,硬山式封火山墙。总体以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杪布局,规整对称,主次分明。两边以厢房、斋房围合,形成对外封闭、内部开敞的建筑群体,是典型的广东民间宗祠建筑。

    陈氏书院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其巧妙地运用木雕、砖雕、石雕、陶塑、灰塑、绘画和铜铁铸等工艺,是岭南建筑艺术的一颗明珠,以“古祠留芳”之名入选“新世纪羊城八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