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茶道-饮茶之道,以茶待客之道

 钟离绝遐之方可 2015-06-30

茶道-饮茶之道,以茶待客之道


茶道,是饮茶之道,也是以茶待客之道。

  传说神农氏尝百草,中毒以后,就是吃茶解毒的。中国人饮茶,从一开始就具有保健强身的目的,而没有形成茶道。

  茶道的形成,要归功于贵族阶层。

  有一个古代笑话,说某商人买了一张古董床,价值连城,很想让他的生意朋友看看,但是这玩意儿太大,携带不便,于是就装病,QQ留言请那个朋友上门来看他。那朋友正好刚买了条新裤子,布料是最好的那种,也正愁没机会让他的朋友看到,见朋友邀请,赶紧换上新裤子,一路雀跃着来到他家。两人见面,一个“卧病”在床,一个高高地翘着二郎腿坐在椅子上,各怀鬼胎。隔了一会儿,朋友忍不住问了:“你得了什么病?”那商人说:“和你这条裤子一样的毛病。”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富人们总是喜欢炫耀自己有钱,这种炫耀,如果仅仅通过金砖铺地这种手段去表现,那就未免显得很土。真正有品位的有钱人从来不这样做,他们喜欢利用一切尽可能低调的手段,在你最不留意的时候,给你最大的惊讶。就像以上两位损友。

  不知道在哪个朝代开始,达官贵人们开始把饮茶作为一种比富的手段,在圈子里展开了大规模的斗茶之风,这多少有点像现在的富人,大多喜欢在家里摆放昂贵的名画或者雕塑、古董等。他们饮茶,非但要求茶要顶尖好茶,还必须具备现状稀有、价值昂贵的茶具,优雅高贵甚至奢侈的环境,以及一整套的仪式。通过这些,他们暗地里各自较劲,比赛各人的财力和智力,以及测试各自的人气指数。

  这种风气逐渐成为社会时尚,于是就有了茶道的雏形。

  茶道之最终成为“道”的,也就是从实践升华到理论的,不得不归功于唐朝的陆羽。

  陆羽此人,一生没有别的成就,但酷爱研究茶。当时人们见他不务正业,成天只玩茶,简直就是玩茶丧志,于是讽刺他为“茶博士”。

  但是这个陆羽虽然别无长物,但是凭借对茶的一腔热情,整理和出版了一套讨论茶的专著,也就是《茶经》。这本书从茶叶、茶具、用水、种植、工艺、饮茶方法、茶室环境等等各个方面,对饮茶之道进行了系统阐述,堪称茶叶粉丝们的指南。于是乎,陆羽一举成名,被尊为“茶圣”。

  《茶经》此后流传千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茶友,由于茶经对饮茶的深入系统研究,中国的茶道被提高到了理论的高度。

  当时中国的强盛,足以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重输出到国外。日本的僧人利用在中国留学深造的机会,悄悄将茶籽带回日本,在寺院周围种植成活,这样就有了日本的茶。

  茶在日本是稀有的,因此也是极其昂贵的,只有高层人士和种茶的僧侣才有机会与茶叶零距离甚至负距离接触。与此同时,僧人们带回去的不仅是茶叶,还有正统的饮茶方法,就像你会制造篮球,也要会打篮球一样,日本贵族同时学会了茶道。

  如果日本仅仅在宫廷和贵族阶层玩玩茶道,那就没有今天的日本茶道了。有一个叫做千利休的日本人,他对茶道有很深厚的造诣,他认为茶道应该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会,于是,某年的斗茶大会,他公开邀请天下所有爱茶人士,不分贵贱,均可自带茶具和茶叶前来参加。这种革命性的创举,将日本的茶道一举推向了民间,从此奠定了日本茶道深厚的群众基础。千利休由此成为“日本茶祖”,日本茶道至今仍然是世界上最知名的茶道。

  中国的经济在明清后日渐衰弱,饮茶的习俗虽然保持下来了,但是斗茶的兴致与日递减,茶道趋于没落,只有在福建、广东、香港、台湾等地,还保留着茶道遗风——工夫茶。

  现在,中国的经济又到了一个新的上升阶段,解决温饱问题的人们,对越来越多的油腻感到困扰。于是,不少人开始回归饮茶的习惯,并且随着条件的改善,对茶和饮茶方法开始有了更多地追求,茶道,又到了一个新的复苏阶段。


品茶,领会茶道的精神


古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生活在现今社会的人们,工作繁忙,很少有古人的闲情逸致,然而,品茶也并非全不可能,有人能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

  “茶道”一词可简单地解释为茶之道,是指沏茶、品茶的一定程序。提起茶道,普遍认为它是日本的传统艺术形式,其实茶道源于中国,唐宋时期,由日本的留学生从中国传人日本,就连茶道一词最早也见于唐代的《封氏见闻记》一书。南宋时期(1191年),被日本人尊为“茶祖”的禅师荣西,曾二度来到中国学佛,回国时带回了茶籽和种茶技术,后由高僧千利休把茶道推广到民间,成为颇具特色的日本传统饮茶习俗。

  日本茶道是一种综合文化艺术形式,是一种以饮茶为手段的礼仪规范,程序完善复杂。茶道涉及的学科很多,如哲学、宗教,历史、文化、艺术、礼仪等,日本茶道的核心是“和、敬、清、寂”。“和”指和平、祥和:“敬”指尊敬、互敬;“清”指清洁、清爽;“寂”指幽寂、苦寂。这种茶道精神一直是茶人追求的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茶道的日益普及,茶道已走出日本狭窄的天地。在世界许多国家扎根,其精神含义则更深更广,茶道的追求目标上升为――争取世界和平。茶这种植物除了其物质属性之外,它的精神属性应为“和”。朋友相聚要喝茶,喝茶时总有一种祥和、谦让的心境,如果大家都用这种心情待人接物,社会就会安定,战争就会远离生活。这便是茶道的精神所在。


茶道、茶艺的区别


如今茶道茶艺概念混用,须作一辨析。

  茶道流行于日本,精神上虽可追溯到中国,但是日本文化的东西。日本人思维与中国人不同,执着于具体事务和过程,其道亦须从具体事务过程中体会;中国人是先立大道,再从具体中得证。佛家所谓“月映万川”,中国思维的解释多倾向月,日本思维多倾向川。故日本人的修道、证道、体道、悟道常常从具体事务的仪式化入,故有茶道、花道、剑道,路径上可称“小而道”;千玄室讲:“茶道讲求“和敬清寂”这四个字,“和”即和平的和,要人做到和平相处;“敬”即要发自内心去尊重别人,不从内心尊重是不行的;“清”不仅是指环境的清洁,还包括净化心灵及发自净化了的心灵的言行;“寂”就是很沉着、很冷静,不因外界的变化而动摇的寂然不动的心境。在日本的战国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就特别需要这种精神,武士们卸下腰刀放在一边,大家促膝而坐,来品一碗茶,无论任何时候都可以喝茶,千利休居士(千玄室)就是这样开始他的茶道的。”从具体事务入,证的是道。道是无极,悟道有境界的不同,日本思维可能的问题是在小道上就停步了。我以为千玄室在这里说的,还没有入于大道。

  中国人在路径上则是所谓“大而道”,常常直从道入,后从具体生活的“洒扫应对”出,要体悟的就是大道,但它要有必要的前提。近代以来中国人对道已失去信心,“洒扫应对”也就没有了意义,因此在现代中国,“茶道”是不可能的,若说茶道,必先有道,既然无道,何来茶道?

  于是只有茶艺,但茶艺在起源上是将闽南潮州饮茶生活的程序和世俗礼节夸张为一套程式。在现在常常是商业化的表演,这就谋杀了其日常生活的态度,如无内涵,则彻底不伦不类,虚假做作,只能让人讨厌。


工夫茶道与日本茶道的三个差别


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放吸收的民族。许多外来文化一旦移植到日本本土,经过整合、扬弃,使之更符合其国情之后,往往便会打上“大和民族”印记,成为日本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日本茶道也是如此。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进程后,它已形成鲜明的民族特色并在世界茶文化领域中享有相当的声誉。

  将工夫茶道与日本茶道作一番简单的比较,其目的在于增进了解、促进茶文化的交流,而不是为了对两者进行扬抑、褒贬。

  茶艺之差别

  日本茶道是“末茶”道,工夫茶则是“瀹茶”道,其时代反差极大。

  唐宋时代,许多到中国求学的日本僧人,如最澄、空海、荣西等先后把中国的种茶、制茶、烹茶方法带回日本。由于当时中国仍处在“末茶时代”,所以日本茶道至今仍饮用末茶。

  其操作方法是:“茶娘把开水倒入一个灰白色的粗糙大碗里,用一根棒子(茶筅)搅拌,碗里浮起了春天里松针一样翠的绿色末,上面则浮着细细的泡沫。”(林清玄《抹茶的美学》)显而易见,他们采用的仍是宋代的点茶法。

  品饮环境的差别

  日本茶道有专用茶室,茶室前有一个茅屋形式的“山门”,入门后是一小庭园,步过花径即达茶室。室门偏矮,成人入屋一般都要低头弯腰,以示恭敬。茶室中只有:地上的炉子,炉上的铁壶,一支夹炭的火钳,一幅简单的字画,一瓶造型奇逸的插花,此外再无摆设。茶室中不能高声说话,更不能谈笑喧哗。总之,它所要求的,是“清、寂”的气氛。

  如此严肃、拘谨的环境,比起工夫茶的随遇而安,应时而设;可厅可房、可立可坐,可动可静,可唱可歌......正成鲜明对照。

  品饮观念的差别

  日本茶道形成之始,便和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

  至今仍收藏在日本京都大德寺、由宋代中国高僧佛果勒禅师书写的“茶禅一味”的条幅,颇能代表日本茶道的精神追求。

  十五世纪奈良僧人珠光首创茶道,初名“茶之汤”,这与中国禅寺的“茶汤会”可谓一脉相承。其后,珠光的第三代弟子千利休(1521―1591)又创立了“陀茶道”。他根据《法华经.信解品》“犹外门外,止宿草庵”的启示,提出了“茶道的真谛在于草庵”的主张,并在禅院主房外搭建庵式的小茶室,这一形式遂流传至今。

  千利休生活在一个群雄争霸、战乱不休的时代,他希望通过茶道营造一种和平、礼敬、清醒、寂静的环境,使人们随时反省、自律,以期消弥纷争。这种禅宗式的苦修,需要的是苦寂,惟有苦寂方能求得精神的解脱,因而非但诗词、音乐、花鸟等,连多余的言语都与这一宗旨不相适宜。而相应的礼仪却十分刻板繁复。

  体验茶道的人进入茶室时,推门、跪坐、寒暄有一定的礼节;主人煎水、冲茶、献茶有一定规范;其它如擦碗、接物、品茶、说话等也有细致的程序和规矩。可以这样说,日本茶道讲究的是内在的精神修养,追求的是极度专注、宁静、肃穆的气氛和情绪,使人进入一种类似“禅定”的奇特境界。因此,有人把它称为“美学宗教”。

  工夫茶却是一种雅俗共赏的大众化的品饮艺术。饮工夫茶,是生理卫生的需要,它“喝”茶,但又不以解渴为唯一的目的,而是艺术化的品饮;它也包涵理趣,但更多的是生活情趣;它讲究烹茶的技艺、程序,但又不是为形式而形式,面是通过形式去更加充分地发挥茶的物质功能和品茶过程中的精神功能,从而使人得到感性和理性的愉悦和享受。

  日本茶道有“和、敬、清、寂”四规;工夫茶道则是“和、敬、精、乐”而且它不应称为“四规”,面应称为“四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