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家识人】

 东方神针 2015-07-01

观人三法: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2012-09-08 17:44:36)
标签: 

杂谈

观人三法: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论语·为政》

 

孔子在这里讲的是观察人的道理。怎样考察一个人的品行、才干、能力?孔子说要“视其所以”,看他的动机、目的;“观其所由”,看他的来源,整个行动的经过;“察其所安”,再看看他平常作人是安于什么?孔子以这三点观察人,所以他说:“人焉哉?人焉哉?”这个“”是藏匿的意思。以“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三个要点去观察人,就没什么可藏匿的了。看任何一个人作人处世,他的目的何在?他的做法怎样?(前者属思想方面,后面属行为方面)另外再看他平常的涵养,他安于什么?是安于逸乐,还是安于贫困,安于平淡。学问最难是平淡,安于平淡的人,什么事业都可以做。因为他不会被事业所困扰。孔子曾经说过:“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圣人、有贤者,只有能够鉴别这五类人,才可算得上真正掌握了治人之道。”如何鉴别呢?孔子认为就是要掌握上面这三个知人励品的要点。简单地看,这三点似乎平常,其实这三点涵盖着对一个人行为动机、目的,行为的整个过程,以及这个人平常的业余爱好、兴趣、涵养整体的观察,即既要重视从显性的行为,又要从隐性的思想,“全方位”地考察一个人,方能把一个人看清看透。

人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而人与人之间又有着不少差异,即使作为一种人才,也是参差不齐的,单纯从某一方面看是很难看准的。但是人再复杂,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再大,也逃不脱孔子上面指出的三个方面。孔子提出的“知人励品”的三条途径是非常厉害的,所以在料材核能过程中,按照孔子这种主张,注意全方位考察,历来被为政者、用人者所重视。

 

 

 

 

百家识人

庄子曾经说过:“考察一个人可以让他到远处任职,来观察他的忠诚;让他在身旁,观察他是否敬慎而有礼;让他做繁杂之事,观察他的办事能力;突然提出难题,观察他的机敏;仓促约会,观察他是否讲信用;与众人混杂相处,观察他为人处事的方法和神态。”

《吕氏春秋》上说:“观察一个人,要看他通达时是否骄矜,显贵时是否举荐得人,富有时对关心他的人持何种态度,听其言则观其行是否相一致。与他接近则观察他的爱好,与他交游就观察他的言行,贫贱时他不屑于哪些事,喜悦时能否坚持操守,享乐时验证一下有没有怪僻,愤怒时能否控制情绪的发泄,哀伤时有没有仁人之心,困苦时能否安贫守志。”

《经书》上说:“受宠爱的人,要观察他能否不骄傲奢侈;被疏远贬斥的人,要观察他的行为能否不越轨;荣耀时的人,要观察他能否不骄矜夸耀;沉沦时的人,要观察他能否不畏惧权贵。对年少者要观察他是否恭敬长者,虚心好学,对兄弟友爱谦让;对壮年的人要观察他是否廉洁求实,大公无私;对老年人要观察他是否思虑谨慎,即使勉强于力所不及之事也能不逾越礼法。父子之间,要观察能否做到和睦友爱;乡里之间,要观察是否做到互守信义;君臣之间,要观察能否做到臣忠君惠。”

上面这些历史名著在讲到观察一个人时,都注意到要从多侧面、全过程来考察,要通过实践中的办事能力、办事方法、办事效果来验证,要通过种种方法、种种场合的测试才能得出结论。人不可貌相,所谓“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丈夫未可轻年少”、“雏凤清于老凤声”。不可轻信人言,不能凭自己脑子里的固有习惯来判断。识别与发现人才,并不是要在我们的脑子里建立一个人才的框框,才有多样,唯才是用,唯实而择。只有在一定的环境,通过具体的事物处理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品性、境界、能力,只有通过多角度的判别测试,把综合因素加之于一身来考虑分析,才能显出人才之特点。

“全景观察”人才,更是为古代治军之杰出将帅所推崇。

我们浏览历代军事史,发现杰出军事家都反对以貌取人、以言取人、以名取人,而重视“全景观察”,重视以行取人。宋代苏轼说:“天下无完才,不可求之于言语,较之于武力也,见之于战耳战不可得而试也,见之于治兵耳。”他主张在作战与治兵的实践中求“将才”。其他许多兵家,主张围绕德、才、学、识、体等各方面作综合考察,对现象和本质、大节和小节、主流和支流做透彻分析,认为只有这样的“全景”观察,才能“识将”、“知人”。《六韬·龙韬·选将》中记载:周武王问姜太公吕望:作为国君举兵兴师要选拔英明的将帅,其根据是什么?衡量的标准是什么?怎样才能知道他是贤良之士还是平庸之辈?姜太公吕望说,人不可貌相,外貌多有与内在心理、才能不相符的。常常有被天下人所贱视的人,倒反而被独具慧眼的“伯乐”所赏识;一般的人看不到人才的内蕴,没有知人的独到之见,所以难以看出他深藏的才华。因为这种人才,往往是外部与内在思想不相一致者。吕望认为需要在择将中予以注意和警惕:有外貌似善良而内心不肖的;有外表似温厚而反为盗贼的;有外貌恭敬而内心实怠慢,外貌怠慢而内心实恭敬的;有外貌精明而实无才识的;有外貌清明而实不诚实的;有外表多计谋而实无决断的;有外貌似果敢而实无作为的;有外貌诚恳而实无信用的;有外貌虽是迷乱恍惚而内心反而忠实可靠的;有口头上虽多诡辩、偏激言论而行动上反而有功效的;有外貌虽似勇敢而内心实怯懦无能的;有外表虽甚严肃而内心实平易近人的;有外貌严厉而内心实沉静诚恳的;有外形孱弱丑陋而实游骋四方无所不至,奉使各国都能达成其使命的……等等不一而足。既然人之外表与内在蕴含的才能常常呈现矛盾状态,究竟怎样才能观察判断出来呢?姜太公又列举了八项征验,即八种检验判明的方法:第一,问之以言语,观其所知的详略;第二,究其辞说,以观其变之敏钝;第三,问之以间接侦查之意,以观其是否诚实;第四,明白的显问,看其有无隐情,以观其德行;第五,让他管理财物,以观其廉洁与否;第六,试之以女色,以观其操守;第七,付之以危难,以观其勇气;第八,醉之以美酒,以观其是否失态。并且指出:通过以上八项征验看他究竟是不是个将才,可一目了然。

诸葛亮在其《将苑·知人》中,也提出了类似的考察识别将帅的七种方法。他说:“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态;二曰穷之以词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以事儿观其信。”只有如此周密而细致地全景观察、全方位考察,才能看得清、选的准。

从历史上的《经书》、《六韬》到《吕氏春秋》,从姜太公吕望到孔子,又从孔子到庄子、诸葛亮等等,不但都重视对人才的甄别、检测,而且检测、观察、验证的途径与方法也是一脉相承的,孔子虽然只列出三条途径,却只有他能从人的行为动机、行为经过、结果以及业余爱好等方面,以一种层次分明、过程全面、表里相兼的方法加以观察,后人不能不赞叹他思想的深邃,智慧的高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