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稻盛和夫:亦儒· 亦佛 · 亦商

 阅读人生988 2015-07-01

点击标题下「北大总裁俱乐部」可快速关注

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自战国时期至今,鲜有能完全依之而致治的。嬴秦以法治国,因法灭国。刘汉“内用黄老外示儒术”,实行的是“杂以霸道”的相似的王道。唐宋明清亦然。如王阳明、曾国藩那种儒门大家道德与事功双馨的是很稀有的。只有博大心量、胸怀天下与终生一心一意无欲无求地服务大众才能成就圣贤的道德与功业。稻盛和夫的宽广心胸非知见狭劣、容量浅窄的我辈所能比,先人说“敬人敬自己”、“帮人帮自己”,成就别人其实就是成就自己。《老子》有言: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活法》这本书到目前为止我读了三遍。读它的感觉,有点类似于读《论语》的敬畏与景仰。对它的看法,比较接近《曾国藩家书》。而《活法》这本书的格局,比《曾国藩家书》要紧凑一些。西方的此类读物往往是章节清晰、逻辑分明、长于思辨,而我们中国传统的著述往往是看似松散实则全面而精到、层层剖析引人深思更偏重于启发智慧的增长。

可以看出,稻盛和夫先生的佛学方面的修为只是处在基础的层面,儒学方面的认识也只是受一些熏陶而非系统的全面掌握。但是恰恰是这种“择善故执”,这种“学而时习之”的躬行,才成就了令人瞩目的事业。稻盛和夫先生的确是我们值得一生去效仿的榜样,“高山仰止,景行行之。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感佩之余,顿忘固陋,做抛砖引玉之解读如下:

一、何谓儒商

'儒商'一词古已有之,顾名思义,是亦儒亦商,既有儒者的道德和才智,又有商人的财富与成功,是儒者的楷模,商界的精英。 儒商应该有五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注重个人修养。儒家以'修身'为本,孔子说:'修己以安百姓''吾日三省吾身,'曾子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是儒家的基本立场,儒家的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修身为出发点,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儒商也遵循这一基本原则,先做人,再做生意。许多成功的儒商首先都是道德的楷模,具有凝聚人心的人格力量。

二是诚信经营。儒家历来注重诚信,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民无信不立。”古今儒商都十分注重信用,不仅将信誉作为恪守的商业道德,而且作为企业的经营之道,坚持靠信誉来赢得客户。

三是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古人有“一事不知儒者之耻”的说法。

四是注重合作。儒家讲究中庸、忠恕之道,以'和为贵',古今儒商在经营当中都摈弃鹬蚌之争,讲究互利合作和'双赢'

五是具有较强责任感。“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儒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大学》中说:'生财有大道…….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生财要取之有道,仁者'生财'是用来发展''的事业,''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生财'是实现''的事业的手段,通过他们以财行仁的活动而得民心,故曰:'以财发身',儒商就是'以财发身',是仁者。他们有超功利的最终目标,有对社会发展的崇高责任感,有救世济民的远大抱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追求'达则兼善天下'。儒家认为“天人合一”,“天地与我一体,万物与我同根”, '仁、义、礼、智、信'是终生信守的准则。

二、何谓佛商?

佛商是把“佛学智慧”和“商道”相结合的商人,即把“商”的职业和“佛”的智慧结合起来的商人。佛商是有佛心、佛智和佛行的商人。真正的佛商,应该是智慧之商、慈悲之商、快乐之商。有明确的信仰,有慈善的行动,有智慧的见地,有平和快乐的心态。

佛商有虔诚心,礼敬诸佛。佛商有敬畏心,重视果报。佛商有慈悲心,善待众生。佛商有包容心,宽和待人。佛商有清净心,能坦然面对困难和烦恼。佛商有智慧心,能洞察尘世,高屋建瓴。

佛商是以佛家思想为核心价值观念的企业经营管理者。佛家的核心思想包括:缘起,平等,因果,慈悲,智慧,中道等。佛商在经营企业时,将佛家的智慧运用来指导和规范自己的商业行为、企业管理和劳资关系,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和企业哲学。甚至用来平衡家庭、事业、人生之间的复杂关系。在应对危机、承担企业责任、增强员工凝聚力、稳固客户关系、建立企业美誉度、提升企业公众形象等方面都有很大作用。

佛商的信念是:众善奉行,自利利他。佛商是了悟佛法、利益众生的智慧之商;是众善奉行、自利利他的慈悲之商;是福慧双修、快乐纯净的幸福之商。

佛商,是一种境界和魅力,是通过智慧而使事业、人生、家庭都得以发展提升的途径。佛商为社会进步而努力,对社会的和谐乃至文明的进步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三、关于稻盛和夫

稻盛和夫,1959年在其27岁时创建了京瓷株式会社,1960年代走向国际化道路,1966年,其创建公司的海外营业额占到总额的14%,1976年,京瓷在美国成功发行预托证券,1984年创立第二电信电话公司,经营范围从制造业拓展到通讯业。2001年,京瓷公司和第二电信电话均进入世界500强。其中京瓷居世界500强的第451位,但其营业收益率却高居第19位。

20世纪80年代开始,稻盛和夫在发展自己事业的同时,通过传播自己的经营理念、经营哲学的方式,开始广泛培养日本新一代企业经营者。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始,因京瓷投资中国,其经营哲学也开始引起中国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关注。

稻盛和夫的经营策略大体包括:明确企业发展目的;制定具体的工作目标;心怀强烈的愿望;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努力提高销售,尽量降低成本;通过自主定价经营;具备精诚之意志;协调热情与斗志的抑扬;敢于承当;经常具有创造性的工作;要以体贴员工的心态去工作;满怀梦想乐观地工作。

稻盛和夫认为企业经营需要哲学,而伦理是经营的动力。也就是说,人的思想对于人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无论是马克思·韦伯的“新教伦理”,还是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对于经济的推动作用都是极为强大的,近代资本主义活动的兴起,其根本的精神动力来就自于资本主义精神的发展。所以,稻盛和夫认为,只有在伦理指导下的经济活动才能促进企业的长足进步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四、修心与利他

具体而言,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主要集中体现在“修心”和“利他”两个方面。

所谓“修心”,按照稻盛和夫本人话来说就是“经营是围绕如何在企业内部建立一种牢固的、相互信任的人与人之间关系这样一个中心来进行”。稻盛和夫首先对于“心”有了界定:心从内向外依次是“灵魂、理性、感情、感觉和本能”。人必须要将心的磨炼作为人生必须要做的事情,磨炼心的目标是要达到“善”的境界,以及摒弃私欲。这需要从六个方面来努力:每日持续努力,不亚于任何人;谦虚不骄傲;每日反省;对生活心存感激;行善利他;抛掉感性的烦恼和担心。

稻盛和夫的“修心”,还体现在他对于企业职员的态度方面,集中综合体现在成员的凝聚力方面。一方面,企业必须要具有明确的,并得到职员认可的目标,通过目标来凝聚大家,激发大家为企业目标做出贡献的意愿;另外一方面,要将员工的利益和企业的目标统一起来。第三,要考虑到员工需要的满足程度;第四,要有一个坚强有力、办事公平的领导集体。

在提高员工凝聚力的具体方法上,有两点值得大家深思。一是稻盛和夫采取了诸多“非正式的方法”。如年度的联谊活动,稻盛和夫通过这样的联谊,和员工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并用来作为说服员工、感化员工的好机会;还有日本传统的忘年会。当然,统一大家的思想并不是扼杀员工的个性,稻盛和夫认为思想统一是建立在牢固的、相互信任的关系基础上,是心的统一,而非思想控制。

另外一点,就是稻盛和夫尽可能地满足员工的物质利益需求。他尽力让员工拥有公司的股份,这样做是因为稻盛和夫将员工视为合作伙伴和公司的主人,而非简单的打工者。1984年,稻盛和夫还把自己的17亿日元的股份赠给1.2万名员工。京瓷的员工去世之后,其给予职工的抚恤金,远远高于其它日本公司。所以,像稻盛和夫这样,始终给予员工以家庭般温暖的做法,也许是京瓷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果说“修心”是稻盛和夫经营哲学的基础,那么“利他”则是其经营哲学的核心。

稻盛和夫认为,人都有自利的一方面,所以通过经营企业,取得利润没有什么不对。但问题是,作为企业家,仅仅想着自己挣钱,而让手下员工努力向前是不够的。因为员工会认为挣钱是你老板的事情,我为什么要辛辛苦苦为你卖命呢?所以,必须要有一个更高层次的“大义名分”。这种“大义名分”就是稻盛和夫的“利他主义”。利他不是手段,而是目的。

稻盛的“利他主义”体现了一种“义”与“利”的关系。他认为企业的经营发展,要谋求本公司的利益,但同时应该谋求国家利益,也就是公益。他认为“义”与“利”不但可以相互调和,而且“义”要高于“利”。和欧美很多企业不同的是,许多日本企业对待利润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在日本企业家看来,日本企业经营的直接目的并非利润,而是企业的持续和维护,所谓追求利润只是维护企业的一种手段。稻盛和夫更是将这种思想和理念贯彻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

五、反思与实践

我们了解、学习稻盛和夫经营哲学的目的在于反思我们企业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并不断提高我们自身企业管理的水平。

首先,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必须要有一个鲜明的经营哲学,或者经营理念,也就是企业的“人生观”。这种理念,必须要考虑到企业存在的价值,企业的性质以及企业的目的。

其次,要平衡好企业和其相关方之间的利益平衡。如何通过建立共同的目标,将各自的利益统一起来,并运用组织结构、基层、权力等信息沟通手段将大家愿意为目标做贡献的意愿激发出来,这是企业经理人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第三,在利益的协调过程当中,要解决好组织长远发展的问题。我们中国许多所谓著名企业家的昙花一现,都在于我们未能协调好企业短期目标和长远发展的关系。我们学习稻盛和夫关于企业的存在目的的哲学思想,对于我们克服急功近利,为了所谓的政治目的,而非企业的长久发展目的的短视行为,将会是非常有益的。

六、信仰的力量

稻盛和夫他十三岁时因患肺结核几乎失去生命,心情极度灰暗时,读到新宗教 “生长之家”的创办人谷口雅春所著《生命的实相》一书。书中说:“心中所描绘的景象,将会一一实现”,即人类的意识状态有可能如实地呈现在自己的生活周遭。时处幼年即面临死亡的威胁,在强烈求生意志的催逼下,他开始努力在心中描绘善和美的景象,形成了奉行终生的理念:“为世界、为人类尽心尽力。”这种体验让他由此初步认识到“心”的力量。稻盛后来承认,进入社会之后,突然开始亲近佛教,初读佛书,一点也不排斥。这实属心理积淀早已形成,自然容易相应。

稻盛和夫说:“佛教中尤其是禅宗,非常注重对心的探究,指明心的存在,我非常想学习和体验具有这样特点的禅宗,因为我向来把纯化和净化人的心灵看成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所以,无论如何要探究心,对心了解得更多。”不难看出,稻盛和夫对“心”的探索和关注在佛教特别是禅宗那里得到了满足,而禅宗也构成了“稻盛哲学”的根本底色。

不管是基督新教“禁欲观、恩宠观、天职观”等所决定的勤劳、敬业、节俭、守信、合理获利的精神,还是大乘佛教“六度万行”的菩萨道实践,都具有建立在某种超越性的宗教体验之上的“利他”和“克己”成分。这就是支撑企业家精神背后的信仰力量,这种力量是无形的,却起着根本作用。换句话说,有了这种“大爱”的精神,“追求利润”只是企业家们生活的一部分,除此之外是一幅更为宽广的生命图景。因此,生命的品质得以提升、境域得以拓展。

《大学》中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让我们暂且抛开所谓“儒商”、“佛商”的文字游戏,甚至放下狭隘的宗教本位,静下心来去感悟“信仰”的力量。对“稻盛哲学”的解读,离不开“信仰”的维度;同样,没有信仰支撑的企业文化,拿什么来构建?

七、道德建功业

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自战国时期至今,鲜有能完全依之而致治的。嬴秦以法治国,因法灭国。刘汉“内用黄老外示儒术”,实行的是“杂以霸道”的相似的王道。唐宋明清亦然。象王阳明、曾国藩那种儒门大家那样道德与事功双馨的是很稀有的。只有博大心量、胸怀天下与终生一心一意无欲无求地服务大众才能成就圣贤的道德与功业。稻盛和夫的宽广心胸非知见狭劣、容量浅窄的我辈所能比。先人说“敬人敬自己”、“帮人帮自己”,成就别人其实就是成就自己。《老子》有言: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所以有道的人把自己放在后面,反而能赢得爱戴;把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


北大总裁俱乐部

练智慧 创新突破 掌控全局 同学联盟


欢迎添加主编微信:pku688,探讨,交流。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7月份北大企业高层学习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