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是儒中慧能 | 「阳明心学」第四讲回顾上

 昵称58370364 2020-08-26
王阳明是儒中慧能 | 「阳明心学」第四讲回顾上

哲学王子

王德峰,被誉为“哲学王子”。“王子”是诗意、性灵的象征,用汪洋恣肆的才情表达,带你进入哲学的深刻、逶迤绵延的批判长城中,耳边响起王德峰教授的《哲学导论》上的箴言:哲学在当代就是怀着乡愁寻找家园。

《阳明心学第四讲》

阳明心学与禅宗智慧

阳明心学,上承先秦儒家思想,又受禅宗智慧的启发。因此,学习心学,有儒家《四书》和禅宗《六祖坛经》的基础是最好。

直接从阳明心学进入也可以。在涉及到儒家和禅宗思想的地方,反过来有针对性的学习和补充,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路径。

三讲【阳明心学】讲完,南山家学的学员们普遍对心学思想有所心得,同时也对禅宗智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应学员们要求,王德峰教授从【阳明心学】与禅宗智慧的关联开始了第四讲。

【禅宗是佛教中的心学】

禅宗大纲十六字

教外别传

不立文字

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

王阳明是儒中慧能 | 「阳明心学」第四讲回顾上

“直指人心”告诉我们禅宗是指向我们的心,是修心。

佛教宗派都不只是理论宗派,都是修行法门,比如净土宗就是念佛,每天念诵几千遍“阿弥陀佛”。各种法门就是不同的修行道路。而禅宗修行的道路就是修智慧。最高智慧叫“般若”,所以禅宗又叫“般若”法门。完全可以把禅宗理解为用佛教的目标、方法来讲的心学。

【离体说法是名相说】

慧能讲佛法从来不离自性。自性就是每个人都具备的佛性,我们每个人都具备佛性,但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因为我们本心不起来,平时的“心”都是假的心。本心一起来就看到佛性,叫“即心即佛”,可见心的重要。

慧能在《六祖坛经》里讲了一段话“离体说法是名相说”。

佛教有许多概念,所以读懂佛经需要备一本《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用很长时间编著了《佛学大辞典》,功不可没。概念在佛教里叫“名相”,通过了解佛经里的种种概念名相来修行却是禅宗所不取的,因为这叫“相说”。现在很多人学佛沉迷在种种名相中,辨析,还要彼此争个高低,这就是误入歧途,用慧能的话说就是“离体说法”。

举个例子,北派神秀是慧能师兄,神秀在北面京城,皇帝供养他。慧能得了衣钵去了南面。神秀知道自己远不如慧能,就派弟子志诚法师到南面听慧能讲佛法,嘱咐他听了记下来回来告诉神秀。志诚混在人群中听慧能讲佛法。慧能第一句话就说今天有人盗法,志诚站起来,说“未说即是,说了不是”。一语双关。“我如果没公开说我是神秀派来的,我就是盗窃,说了就不是盗窃”。这是字面上的含义。你领会了佛法,就明白“悟”的那一刻你是没办法用语言表达的,一说就不是,不说才是。

这个回答说明志诚根器很好。慧能又问,你在北面跟着神秀修行,师父是如何指点你教你的。志诚说师父神秀是这么说“戒、定、慧”的,诸恶莫作是名“戒”,诸善奉行是名“慧”,自净其意是名“定”。听上去神秀的境界还比较高吧,“戒”就是不做坏事,智慧表现在做各种好事,定就是意念很清静,没有杂念妄念。大家都觉得这话说得很对,而且有一定境界。但慧能听了却说,神秀如此解说“戒、定、慧”真是不可思议!我们不免惊讶,神秀的话说得又清楚又有境界,而慧能却说是不可思议。善与恶的标准在哪里?是现成可以知道的吗?

王阳明是儒中慧能 | 「阳明心学」第四讲回顾上

我们都知道要做善事,不要做坏事,为何还有那么多人还在做坏事?根源在哪里?善和恶的标准在哪里?我想起来《人民的名义》,达康书记他有他的标准,按照经济学的理性和法律的理性,按照荆州经济发展的目标,目标是善的。另外来一个是陈岩石,他有他的逻辑,带着道理来了。但问题解决了吗?

还有一个故事,老和尚和小和尚一起过河,碰到一个女孩,老和尚就抱起女孩过河,过了河后老和尚就把女孩放下了。小和尚忍不住说,师父你一直教导我要不近女色,而你自己犯了戒,怎么好把女孩抱在怀里?老和尚说,我已经放下了,你却还抱着她。什么叫“善”,什么叫“恶”,小和尚固然手上没抱,但心里抱着,老和尚虽然手上抱着,但这是帮助人,他的心是干净的。标准在内心,不来自外在。戒女色的确是不碰女色,儒家也主张男女授受不亲,但如果是你嫂子溺水你救不救?

所以神秀的话,“善与恶”,“干净与不干净”全是名相,离体说法是名相说,离开你的心体说佛法说的全是概念,不解决问题。

【此心纯乎天理之极】

禅宗是所有佛教宗派中直击根源和核心的。同样阳明心学也是如此。

王阳明之所以要批判朱熹。朱熹的话说的都好,但按照慧能说法都是相说,不是心里出来的。

王阳明是儒中慧能 | 「阳明心学」第四讲回顾上

什么叫“至善”,至善就是此心存乎天理之极,不是事情做得圆满才叫至善,做事的破绽多了。程朱理学大行天下,中国当时知识分子的考试都以朱熹的《四书》解释为标准,明朝到清朝程朱理学就是官方意识形态,但中国的病症照样存在,所以要从根子上,破心中之贼。这就是说明慧能与阳明心学的关联的一个方面。

《阳明心学第四讲》

《六祖坛经》是《传习录》的基础

【禅宗的“不二”法门与王阳明的“知行一体”】

佛法是“不二”法门,就像讨论风吹幡动,一边主张是“风动”,另一边说是“幡动”,慧能说是“仁者心动”。“风动”“幡动”的区分是心造成的。

王阳明是儒中慧能 | 「阳明心学」第四讲回顾上

佛法是不二法门,这就是阳明一直坚持的知和行不是两边,是同一件事,本体是一个,从两个方面来看。说知必须说行,说行必须说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不能单独解释。知行一体,知是行的开始,真正的知就是心向往之,行了就是把知真的实践了,终于与心向往之的状态融为一体了,叫知之成。

【阳明是儒中慧能】

慧能:定是慧之体,慧是定之用。

阳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定和慧的关系,是先定发慧,定下来才能生出智慧,还是有了智慧人才定了下来,先慧发定?两者谁是谁的前提?好像都有道理。

慧能怎么说?“定是慧之体,慧是定之用”,体用关系。这与阳明讲知行关系完全一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移到慧能身上,“定是慧之主意,慧是定之功夫”也完全说得通。可见阳明就是儒家中的慧能。

体用关系表明不是两个不同的事物,是同一事物从两个方面看。所以阳明的思维方式与禅宗慧能思维方式完全一致。

致知,不是头脑中的知识,良知,是生命情感的本真,致良知不能离开格物,不可能在家关起门来致良知。“致知是格物的主意,格物是致知的功夫”。格物不是观察,是“正事”,物不是客体,是做事,是致知的功夫。良知本有,但我们不知道,只有在做事中呈现。做事不是为了把客观事情做好,而是为了致良知。

王阳明把格物和致知看成是统一的东西,又是慧能的思维方式,不二法门。不二法门用到儒家学说就是王阳明。

王阳明是儒中慧能 | 「阳明心学」第四讲回顾上

【禅宗的精神是破“二相”】

在座的听我讲过六祖坛经,禅宗揭示出来妄念的根源就是“二相”。我们把人生经历、做事都放在“二相”里,“成与败”、“利与害”,“得与失”、“苦与乐”、“顺与逆”、“富与贫”、“贵与贱”……,成对成对乃至无穷。在成对的“二相”中妄念起来,我们要趋得避失、趋富避贫、趋高避下、趋贵避贱……禅宗的精神就是破“二相”,你以为得了,失就在背后。你以为成了,败就在背后。

读过《道德经》的就知道老庄思想的智慧,其实没有纯粹与祸对应的福。“福兮,祸之所依,祸兮,福之所伏”祸福相映。中国人有了老庄学说的启发,就有了破二相的可能,通过禅宗直接说出来。

王阳明是儒中慧能 | 「阳明心学」第四讲回顾上

【“即心即佛”与“即心即理”】

《六祖坛经》是《传习录》的基础。读过《坛经》再读阳明心学就容易多了。禅宗讲的心不是道理,全是生命情感,悟不是头脑中知识突然增多,悟是生命情感的升华,一升华就与宇宙之心统一了。所以禅宗又叫“心宗”。

阳明也不断说明天理是我们心中本有的良知,是不学而得,哪里是关于外部世界的认识,外部世界的认识不可能是先天具备。但只要来到这个世界上就生活在情感中,生命情感就是良知,不需要教。天下许多人告父母,不是头脑中不知道孝,是孝亲之心被遮蔽。抓住心,心外无理,龙场悟道就是悟到这个命题。不要跟着朱熹的方法学做圣贤,因为朱熹说“即物穷理”。曾经王阳明跟着这个路子,身体弄得一身病。

禅宗:即心即佛

心学:即心即理

龙场悟道,就是突然明白“心即理”。离开心别讲理,不要讲那个所谓的天理。禅宗的“即心即佛”,按阳明的说法就是“即心即理”。这就是《坛经》与《传习录》的关系。

【禅宗与阳明心学的目标不同】

禅宗不能等同于阳明心学,原因是目标不一样。

禅宗是佛教宗派,修禅宗根本目标是达到涅槃的境界,了生死。

儒家根本目标是天下关怀,承担对家族乃至民族的文化的责任。

儒家把佛家的思想、精髓和思维方式吸收进来,没有禅宗,儒家不会达到陆王心学的高度,所以我们讲阳明心学与禅宗的关系要分两个方面,一是前后关联,二是目标不同。

【担水砍柴无非妙道,事君事父亦是妙道】

阳明说 “佛氏不着相,其实着了相。吾儒着相,其实不着相。佛怕父子累,却逃了父子;怕君臣累,却逃了君臣;怕夫妇累,却逃了夫妇。都是为个君臣、父子、夫妇着了相,便须逃避。如吾儒有个父子,还他以仁;有个君臣,还他以义;有个夫妇,还他以别。何曾着父子、君臣、夫妇的相?”这就是差别来了,王阳明批评了佛家因目标执着而放弃了活在世界上本应承担的责任,但不能用在慧能头上,因为慧能主张在家修行。

王阳明是儒中慧能 | 「阳明心学」第四讲回顾上

佛家的思想通过禅宗达到很高境界,“担水砍柴无非妙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儒家加了一句,还得告诉你“事君事父亦是妙道”,承担对天下、家族的责任也是妙道。这里有一个向上的反转,从禅宗反转到新儒家,宋明新儒学。我们终于明白了。

作为中国人,基本上是儒道佛三种选择,你只是为了了脱生死的目标而去修佛也可以,因为我们做不到阳明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我们必须知道阳明的境界。当然,学佛也需要认真修行,也很苦很累。我们选择读读道德经和庄子,向往洒脱的人生自由,这个境界也不容易达到。当然你选择信仰上帝可以,中国人真能信仰上帝有两个条件,第一是家破人亡,第二是跟祖国,跟民族完全隔开,你才发现了自己孤独的灵魂终于可以跪在十字架下。

早年圣经翻译到中国时,传教士把中国人不能接受的部分内容隐去了,比如“谁不憎恨他的父母和兄弟姐妹,谁就不可能是耶稣的门徒”。还有一句,“抛弃你的家园,抛弃你的土地,跟我走,我们是上帝的选民”。这些都是中国人所不能接受的。但少数中国人由于特殊的人生经历,到了国外,流落番邦几十年,家庭几次破裂,祖国不再有亲人,历尽苦难,家族的联系和亲情的关联全部没有了,他是有可能信仰上帝的。而对于我们民族来说,基督教不可能是大多数中国人真正的选择。

王阳明是儒中慧能 | 「阳明心学」第四讲回顾上

“儒道佛”三家到了宋明新儒学合流,把中国人生哲学推向最高峰,仍然以儒家为根本,但宋明的学问叫新儒家。“新”体现在有道家和佛家的思想,还体现在目标也是新的,就是要树立独立的人格,破心中之贼,解决中华民族文化生命的根本病症。但到现在还没有治好,所以我们还要继续学阳明心学。

—未完待续—

王阳明是儒中慧能 | 「阳明心学」第四讲回顾上
王阳明是儒中慧能 | 「阳明心学」第四讲回顾上

南山家学理念

如果,

家教是一棵大树,

传统人文智慧,

儒释道、文史哲的智慧,

让心灵滋养,精神成长,

是家教之树的根基,

决定了格局和高度。

现代文明架构,

西方科学和艺术的发展史,

和人物传记,

将让家教之树架构完整,

具有现代文明价值。

知行合一实践,

教育心理学,

智慧父母系列沙龙,

将让家教之树枝繁叶茂,

花果累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