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之难,经营之坚,令很多企业主困惑,到处找寻得救之道,经常参加“国学论坛”、“九型人格”、“阳明心学研讨班”等会议培训。所谓“成功学”,以前是心灵鸡汤打鸡血,现在有所“进步”,也讲一些似是而非的管理理论,其实就是总结出几条经验而已。“培训时十分激动,回家后一动不动”,是每次会议的真实写照,因为回到现实中很多内容没法落地,并不适合自己的企业。每个企业主、每个企业的基础、条件、基因都不相同,而企业经营管理是个系统化体系,所以,契合自己企业的才是根本。学成功学的人没有成功,却成就了教学者。 王阳明 现在很多企业都在用“阳明心学”、“国学”等传统文化作为企业文化来管理,但由于发心及方法欠佳,效果适得其反,导致员工抗拒。有的企业主无系统化的学习,不去钻研原著,习惯于看一些手机上转发的文章,就断章取义,陷于似懂非懂的困惑状态,实为刻舟求剑、主观套用。其出发点在于用,在于求术,而非求道,“无道之术必止于术”。根本带不来必要的根本性的改观,反而越走越死,进入死胡同。企业主还自以为提升了境界,开口致良知,闭口知行合一,晨会要求立志,时常要求改过,员工一头雾水,不知所以然。 阳明心学与企业践行 在拜读了《传习录》及一些心学大师的著作,并与一些企业家探讨之后,有几点心得体会: “立志、勤学”,是阳明人生观、学习观,“立志”是“知行合一”的前提和基础,这点很重要!可以说“无立志”则必“知行分离”,唯有“立志”才有可能做到“知行合一”。 “改过、责善”,是儒家一贯提倡的修身立德之道,即“严于律己,勇于改过;宽以交友,相劝以善”。 “良知”:认为每人都有,属本体论,从根本上讲是道德自觉,分清善恶,与良知相合的是“真、善、是、对”,不合的是“假、恶、非、错”,完全把握良知就不会出现偏差。 “致良知”: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属方法论,就是用良知做标尺,去衡量一切事物,自然能认识事物的道理所在,强调“为善去恶”。 阳明心学与企业践行 “知行合一”:本意凸显“行”,却将动一念头的“意”归纳与“行”之中,强调恶意的严重性,动了恶的念头,即是恶行,因此,要去恶意,达到至善,属于道德范畴的自觉精神。真正做到了“善知”才能有“德行”,就是“知行合一”。与佛家三业中的“意”-----善恶之意必有业报有相似之处。 “无善无恶形体伦”,超出了儒家正统范围,与禅宗最为相似,其字句、譬喻、辩论结构多来自禅宗,以至于许多人误解“阳明心学”即“入世之禅”,却是天大误会。禅宗是以心传心,而阳明心学的根本精神是入世精神,拔去功利之心,为了治国平天下。阳明对佛教有诸多不满,比如认为“佛家怕父子累、君臣累、夫妻累,便逃避,即着了相;而儒家以良知对待各种关系,非逃避,就未着相”。王阳明生活在价值一元化的时代,相信儒家即是终极真理,其更多关注的是道德层面,所以只要在道德层面上能说的通就已足够,而不在意逻辑思辨。 阳明心学与企业践行 “龙场悟道”:“道”存在于人的天性里,或者说每个人的心里都有完美无缺的“道”,所以求道应向内心求。其实所悟内容,陆九渊早已说过,并非其原创。且与佛祖菩提树下悟道有相似之处。 所有道理皆向心里去求,一切客观标准不就失去意义了吗?人的认知有限,不可能反映所有的客观真理。向内心求,修身即可。 阳明心学与企业践行 宇宙世界如此浩瀚,以渺小人类中的思想家来说真理,并视为圭臬,是否应有几分审慎存疑的心态和谦逊的态度,毕竟我们今天所信奉的无论到底是什么,都不会是终极真理。阳明作为古之“立德、立言、立功”的成功人物,被当今渴望成功的人们所热衷与崇拜,其意只在用上,而大多数人忽略了“体用合一”,颇有几分荒诞。 阳明心学与企业践行 企业经营管理自有其道,非“心学”能够救赎,企业主加强心性道德修养,倒也未尝不可,但对员工不必强求,重要的是“事上磨练”,从“行而不知,可以致知”的方向去引导,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氛围,但也只可作为辅助,切不可把企业当成了学院。 阳明心学与企业践行 归根究底,阳明学是彻底的“心学”,它思想的作用,已不在他,而在他人,与他人“治心”之切有关。其伟大意义在于为“治心”探索了方向,论述了“本体论、方法论、实践论”,是儒家“社会政治思想”向“哲学思想”方面的提升。“心学”虽伟大,但要防止会走向主观性的潜在危机---即只讲主观,而无视客观了;但人们若忘了“心”,去追逐心外之物,则是“人格市场化”的更大的危机----观今便是如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