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去花还在——唐诗里的情感世界(五)

 放歌渔者 2015-07-03

  第五编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西方有这样的一个故事。年轻的亚瑟国王被邻国的伏兵抓获。邻国的君主为亚瑟的年轻和乐观所打动,没有杀他。并承诺只要亚瑟可以回答一个非常难的问题,他就可以给亚瑟自由。亚瑟有一年的时间来思考这个问题。如果一年的时间还不能给他答案,亚瑟就会被处死。

   这个问题是:女人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连最年长有见识的智者都困惑难解,何况年轻的亚瑟?虽然这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但总比就去死要好得多,亚瑟接受了国王的命题——在一年的最后一天给他答案。
   亚瑟回到自己的国家,开始向每个人征求答案:公主、妓女、牧师、哲人、宫庭小丑……几乎问了所有的人,但没有人能够给他一个满意的回答。人们告诉他去请教一个老女巫,也许只有她才能知道答案。但是他们又警告他,女巫的收费非常高,她昂贵的收费在全国是出名的。
   一年的最后一天马上就要到了,亚瑟别无选择,只好去找女巫。女巫答应回答他的问题,但他必须首先接受她的交换条件:和亚瑟王最高贵的圆桌武士之一,他最亲近的朋友——加温结婚。亚瑟王惊骇极了,看看女巫:驼背,丑陋不堪,只有一个牙齿,身上发出臭水沟般难闻的气味,而且经常发出近似猥亵的声音。他从没有见过如此可怕的怪物。他拒绝了,他不能强迫他的朋友娶这样的女人而让自己背负沉重的精神包袱。
   加温知道这个消息后,对亚瑟说:“我同意和女巫结婚,没有比拯救亚瑟的生命和保存圆桌更重要的事了。”于是婚礼宣布了。女巫于是回答了亚瑟的问题:
   女人真正想要的是主宰自己的命运。
   每个人都立即知道了女巫说出了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真理,亚瑟的生命被解救了。邻国的君主放了亚瑟王并给了他永远的自由。
   加温和女巫的婚礼开始举行了。亚瑟王在无法解脱的极度痛苦中哭泣,加温一如既往的谦和,而女巫却在庆典上表现出她最坏的行为:她用手抓东西吃,打嗝,放屁,让所有的人感到恶心,不舒服。
   新婚的夜晚来临了:加温依然坚强地面对可怕的夜晚,走进新房。啊,这是怎样的景象在等待着他呀:一个他从没见过的美丽的少女穿着半裸的婚纱半躺在婚床上,简直像维纳斯一样!加温惊呆了,问她到底是怎么回事。美女回答说,因为当她是个丑陋的女巫时加温对她非常的好,于是她决定在一天的时间里一半的她是可怕的丑陋女人,另一半的她是美丽多情的少女。问加温想要她哪一面在白天哪一面在夜晚呢?
   多么残酷的问题呀!加温开始思考他的困境:是在白天向朋友们展现一个美丽的女人,来满足自己的自尊心,在夜晚,闭上眼睛面对一个又老又丑如幽灵般的女巫呢,还是选择白天拥有一个丑陋的女巫妻子,但在晚上与一个美丽得不可方物的女人共度良宵?
   如果你是加温,会怎样选择呢?
   加温没有做任何选择,只是对他的妻子说:既然女人最想要的是主宰自己的命运,那么就由你自己决定吧。
   于是女巫选择白天夜晚都让自己是美丽的女人。
   女人能够决定自己的命运,这在古代,无疑是一个梦想!在几千年的古代社会里,女人不知道流了多少眼泪,洒下了多少的鲜血,葬送了多少美好的青春
  
   1、冲冠一怒为红颜——都是女人惹的祸
   诗人纪伯伦说过:美,能征服我们;我们,是美的奴隶。女人就是美的化身。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都以能够找到展现美的女模特为第一要着,那时候的画家想要成功,没有一个出色的模特是难以想象的。米开朗琪罗找到了,所以他不朽,我们的眼前直到现在还常常《蒙娜里莎》浮现出她那迷人的微笑。
   男人是美的奴隶,也是女人的奴隶。世界上有多少人拜倒在女人的石榴裙下?男人需要女人解决性欲,女人会给他们难以言说的愉悦。除了食欲之外,无数男人最憧憬的就是陶醉在巫山云雨之中,温柔富贵乡里,
   同时,男人又是女人的主人,在男权社会里,女人有多大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力?封建社会里,那些帝王将相大多以能够拥有众多美女为荣。一方面渴望得到女人的感情,另一方面却又想压迫统治女人,这就是古代中国男人的二律背反。为了掠夺美女,那些渴望沉醉于云雨梦中的男人们不惜诉诸武力,纵然国家灭亡也不顾。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为女人不知使用过多少种阴谋诡计,发生过多少次荒唐战争!荷马史诗《伊里亚特》中,叙述了欧洲古代一场著名的战争——特洛亚战争,其起因就是为争夺一个名叫海伦的希腊女子。为了美丽的海伦,双方进行了十年战争。想想吧,十年战争,耗费了多少的人力,物力?
   汉武帝是一个“能三日不食,不能一日无女人”的帝王,视女色为生命。尽管后宫佳丽无数,他总不满足,一心想囊括天下美女,供其一人之淫乐。当时宫廷乐师李延年精通音律,善作曲,能填词,也能编舞,是天生的艺术家。为了向武帝推荐自己的妹妹,他在汉武帝摆宴的时候,在席中讴歌一首新曲:“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武帝听了,急忙问:“世间确有你所唱的那种绝色佳人吗?快替我找来,不然,就是欺君之罪!”李延年乘机说:“陛下,歌中所唱的,就是微臣的小妹。”武帝大喜,立马召李氏入宫,一看,果然是身材窈窕,凹凸有致,眼若秋水,眉如远山,颦笑之间,自有一段勾魂摄魄的风韵。又妙解音乐,长袖善舞。遂纳李氏为妃,号为李夫人。
   从此,称女子之美往往用“倾国”、“倾城”。李延年歌里的“倾国”、“倾城”本是描写女子之美,使整个国家、整个城的人都出来看,出来领略欣赏其与众不同的容颜。后来却把它说成是美得会使一个国家、一个城市倾覆。从而,产生了“红颜祸水”之说。
  
   看花泪满眼,不共楚王言
   春秋时期,陈国出了一位貌若天仙的女人,她是陈宣公的女儿,姓妫,后大的嫁于息侯,所以又称为息妫、息夫人,还因其面如桃花,一直是白里透红,粉面含春,故被称为桃花夫人。她有个姐姐,同样也是容貌出众的美女,嫁作蔡国哀侯献舞之妇,称为蔡妫。一年,息夫人回陈国省亲,顺道看望姐姐。那个蔡哀侯看到小姨子瓜子脸,柳叶眉,粉面含春,眼如秋水,肤若凝脂(像白玉一样光滑而无一点瑕疵),美得不可方物,魂都掉了。他一下子头脑发昏,走上前抱住了息夫人求欢,一个堂堂的国君,竟然做出调戏自己的小姨子这样出格的事,岂不荒唐!息夫人大怒,拂袖而去。回到国内告诉了自己的丈夫,息侯一听,火冒三丈:人说兔子不吃窝边草,你这混蛋竟然欺负到打起自己的小姨子的主意来,欺到我的头上,是可忍,孰不可忍?他想报仇雪恨,便想出了一个馊主意,请楚国假装攻打他,让蔡来救,最后楚、息合力,将蔡哀侯活捉,岂不妙哉!
   这实在是一条引狼入室之计,息侯应该是古今最大的蠢材、笨蛋!
   结果当然是蔡侯被捉,当了俘虏,他也不是等闲之人,心想你息侯竟然用这样的刁计篇我上钩,无毒不丈夫,我也要你尝尝我的厉害。就对楚王说:大王啊,你把我拘押在这里没有什么意思,你要知道,息侯的妻子之美天下无双,见花花要羞,看月月要闭,你大王为什么不让息侯将她献给你呢?这可挠了楚王的痒处,作为一个粗野雄壮的汉子,荷尔蒙分泌特别旺盛,几乎一日不可无女人,然而苦恼的就是宫中没有如花似玉国色天香的美女,现在听到了这个消息,心下大喜,唾手可得的肥肉岂有放过之理?于是一不做,二年休,他发兵干脆灭了息,将息夫人抢回楚宫。
   息夫人与楚王三年中生了两个儿子,但从来没有与楚王说过一句话。时间长了,楚王也急了,问道:“我们已经是三年夫妻了,你为什么不与我说话啊?”
   她终于说话了:“我只是一个弱女子,丈夫却因为我而被灭,按照道理我应该殉情,但却苟且偷生地活了下来,一女事二夫,本是丑事,我还有什么话呢?我只恨蔡侯太没有人情味了,我与他家毕竟亲戚,他却让我家破人亡,为千人所骂!”
   楚王一听,心想我应该讨夫人欢喜,让她开心,于是出兵灭了蔡国。
   两个国家,仅仅因为一个美貌女子,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结果身死国灭,而为天下人所笑。
   一个弱女子,致使三国兵祸相接,说是红颜祸水应不为过。然而,她哪里能够把握自己的命运?与那些朝思暮想吊美女膀子甚至为了女人不惜大动干戈的臭男人相比,她应是最无辜的。有句古语说得好:匹夫何罪,怀璧其罪。
   唐代王维曾经有感而作《息夫人》:
   莫以今日宠,能忘旧日恩。
   看花泪满眼,不共楚王言。
   孟棨《本事诗》记载:
   宁王宪贵盛,宠妓数十人。皆绝艺上色。宅左有卖饼者妻,纤白明皙,王一见属目,厚遗其夫取之,宠惜逾等。环岁,因问之:'汝复忆饼师否?’默然不对。王召饼师使见之,其妻注视,双泪垂颊,若不胜情。时王座客十余人,皆当时文士,无不凄异。王命赋诗,王右丞维先成,云云……王乃归饼师使终其志。
   这个宁王实在不是人,凭借自己的权势,用强盗逻辑夺取他人之妻后,还要将女人的丈夫接来对他们进行精神上的折磨。这位饼师的妻子虽然无法逃脱恶霸的魔掌,尽管王府里生活要比家里好得多,权势熏天的王爷待她也不错,但她自有也骨气,坚决不与仇敌说话,对丈夫的深情耿耿在怀,内心深处永远牵挂自己结发之夫。
   宁王看到这样,感到有些无聊,于是要求在座的文士根据这个饼师之妻默然不言的事迹作诗。众人都就事论事,而王维却避开现实,写历史上的息夫人故事,以古讽今,借息夫人之事比喻饼师女人,因为两人的遭遇十分相似。首句就用息夫人的故事告诫宁王:你不要以为现在宠爱她,就能够让她忘记以前丈夫对待她的恩情(意思是说,你想拉拢收买患难夫妻的感情,这是做梦)。然后叙述息夫人与楚王共处多年,即使在华美的宫殿里,看那些艳丽的鲜花,也不能够引起她的欢乐,反而使她更加想起昔日的丈夫而泪流满面,一辈子不愿与楚王说话。这一事实,正好坐实上面两句话,言下之意是,真正的感情是不能用金钱收买的,弱小者的灵魂也不一定能够用淫威去征服。王爷你可以得到她的人,但不能得到她的心,得饶人处且饶人吧!
   结果宁王看了之后,想想王维的诗很有道理,于是就将那个饼师的女人打发回家。
   宁王虽然无道,强占他人之妻,但最后还算明智的,既然得不到这个女人的心,你留着又有什么用呢?
   杜牧途经汉阳时,曾到“桃花夫人”庙中凭吊,题诗道:
   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度几春;
   毕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
   这首诗也非常有名。前两句写息夫人在楚宫里的表现。“细腰宫”即楚宫,传说战国时代的楚王喜欢女子细腰,所以有“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话。楚宫里桃花含露乍开,好一派美丽的春色。可是,息夫人在这里度过了好几个春天,每年春天楚王都带她去欣赏鲜艳的桃花,告诉她,三月桃花满树红,风吹雨打一场空;人生苦短,所以要及时行乐,花开堪折及时折,莫待无话空折枝。可是,她面上一直是那样的毫无表情,不发一言。这里,作者似乎很同情息夫人的遭遇。
   后两句却陡然一转,发起议论:息国灭亡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息夫人漂亮的外貌吗?她虽然不与楚王说话,忍辱苟活,但在内心深处,她难道一点也没有惭愧吗?丈夫因为她而死,而自己却住在仇人的宫里,为仇人生儿育女。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行为呢?如果都像她那样,晋代金谷园里为不屈淫威而死的绿珠不是很傻很可怜吗?
   对一个古代手无缚鸡之力的女子如此要求未免苛刻。但这里也提出了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如何对待生与死,如何坚守气节。息夫人虽然值得同情,但她远不如绿珠那样义不受辱,以死抗争来得受人尊敬。更有些甚者,有些人在民族危亡关头,因家属被囚,或者其他原因而投降敌人,说什么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这种人,真的应该好好读一读这首诗。
   清康熙年间的诗人邓汉仪为嘲讽明臣投降满清的洪承畴,在息夫人庙题诗曰:
   楚宫慵扫黛眉新,只自无言对暮春。
   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
   是的,人最难的是把生死置之度外,需要自己献出生命的说话,能够从容就义。洪承畴身为松辽总督,大明脊梁,被俘之后丢掉民族气节而媚颜事敌,那就更可悲可耻了。 


   一代容颜为君绝
   晋武帝时期,石崇是世家子弟,曾任荆州刺史,长袖善舞,心狠手辣,手伸得很长,金银如山,珍宝无数。当时有一个名叫绿珠的女孩,聪颖伶俐,美丽端庄,能歌善舞会诗。石崇以三斛明珠聘她为妾,并在皇都洛阳建造金谷园。石崇很闲,钱又多得没地方花,按照现在的说法,应该是当时中国的首富了。他喜欢炫耀自己的财富,常与皇亲国戚竞奢赛宝,争奇斗胜,谁也比不过他。有一次晋武帝赐给舅父王恺一株高二尺左右的珊瑚树,王恺兴致勃勃地跑到金谷园中向石崇夸耀,心想这下子你不如我了吧?谁料石崇漫不经意地拿起铁如意将这珊瑚敲碎了。王恺大惊失声,石崇神态自若,不慌不忙地命奴仆把家中藏的珊瑚树取出来罗列在桌子上,高三四尺的就有六七株,二尺左右的就更多了。王恺看得目瞪口呆,随便抱了一株,惘然若失地离开了金谷园。
   财多必失,石崇太有钱了,令别人眼红。几乎每个人都希望他早一点死,好分一杯羹。这时,正值八王之乱,赵王司马伦权势熏天,手下有个都督叫孙秀,他最眼红石崇有一个漂亮的小妾绿珠,必欲得之而后快。孙秀狐假虎威,想凭着自己在赵王身边做事的面子,要一个小小的歌女谅来不成问题的吧。于是直接向石崇讨要绿珠。石崇气得半死:居然想骑在我的头上做窝,没门!一口回绝。孙秀恼羞成怒,带领大队人马,矫诏收取石崇,将金谷园团团围住。石崇正在崇绮楼上与绿珠开怀畅饮,忽闻缇骑到门,料知大事不妙,便对绿珠说:“都是为你,我今天得罪了人,怎么办?”绿珠流着眼泪说:“妾当效死君前,不令贼人得逞!”言罢,朝栏干下纵身一跃,血溅金谷园。石崇拦也拦不住,仅捡一片破衣裙而已。
   孙秀原想收捕石崇,抄没其家产,并掠得佳人而归,想不到绿珠已死,于是气急败坏,把石崇直接押到东市行刑。石崇就刑前长叹:“奴辈贪我家财耳!”当然,家产里还包括美女绿珠等。这时成为明白人,可惜太迟了。
   还是杜牧,他为绿珠写了首《金谷园》。诗曰:
   繁华事散遂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面对荒园,诗人想到金谷园繁华往事,无情的岁月,把昔日的金谷园冲刷得荒凉败落,繁华景象化为乌有,当年石崇的奢侈情景已经渺不可寻。王嘉《拾遗记》云:“石季伦(崇)沉水之香如尘末,布象床上,使所爱者践之,无迹者赐以真珠 。”“香尘”细微飘忽,无影无踪。金谷园的繁华,石崇的豪富,绿珠的香消玉殒,亦如当年石崇家中的香尘飘去,云烟过眼,仅一时而已。正如苏东坡诗“事如春梦了无痕 ”,“繁华事散逐香尘”一句,蕴藏了诗人多少的感慨!
   夕照下,无情的流水还是那样潺湲地流着,不管人世间的沧桑,不谙人事的青草还是那样茂盛地生长着。世界上有两种东西会让人感到深深的无奈,那就是时间和流水,在本质上,这两种东西又是多么相似!孔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位智者从流水不停中看到了生命的短暂,从而大彻大悟,用这句话揭示了时间的本质。正如孟浩然所说“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因此,当面对流水的时候,聪明如杜牧怎么不会想到这一哲理,发出深深的浩叹。罗大佑的一首流行歌曲中就这样唱道:“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我们。”
   东风里,鸟儿唱着凄厉的歌声,如怨如慕,随风飘散的落花使诗人想起当初那个为主殉情的跳楼之人——绿珠。日暮、东风、啼鸟,本是春天的一般景象,着一“怨”字,就蒙上了一层凄楚感伤的色彩。此时此刻,一片片惹人感伤的落花又映入诗人的眼中。诗人把特定地点(金谷园)落花飘然下坠的“眼前景”,与曾在此处发生过的绿珠坠楼的“往昔事”联系在一起,寄寓了无限的感慨。一个“犹”字渗透着诗人多少追念、痛惜之情!
   绿珠仅仅是贵族们的玩物,却为了石崇,毫不犹豫地纵身而跳,像一朵鲜花被狂风吹散,这实在不值得。但从另一个角度替她想想,假如她不死,跟随孙秀,做孙秀的玩物,能有什么好结果么?女人啊,谁也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但可以用死来摆脱任人摆布的悲凉的命运!
   诗从对坠楼人的追思转移到对时间对生命短暂的恐惧,带着一种浓浓的伤感、惋惜、追念之情。杜牧毕竟是个很有怜香惜玉情怀的诗人。
   明末还有一个陈圆圆,也是一个悲剧女性。她一心找到一个可心的男人作为终生依靠,但性格比较软弱,总没有自己的主张,随波逐流。吴三桂当时为朝廷所倚重,而且仪表堂堂。她遇到这样的人物时,心想,总算有一个英雄可以依靠了。没想到清兵叩关,战事一急,吴三桂奉命镇守山海关御敌,只能把圆圆留在京城府中。李自成的军队打进了北京,陈圆圆被李之部下刘宗敏所掠。本来,在大明灭亡以后,吴三桂镇守的山海关已是孤城一座,外面是清兵,里面是农民军,吴不是降番就是降“贼”,总要投降一方。吴三桂本已答应投降李自成的,但一听说圆圆已被刘宗敏占有了,气得(大概是士可杀而不可辱吧)掉头就投降了清军,“冲冠一怒为红颜”,打开山海关迎多尔衮领兵入关,大败李自成,成了明清交替时的关键人物。
   陈圆圆又被抢回到吴三桂身边。就这样,一个可怜的弱女子的命运,自己做不了主,就像玩具店里的玩物,被这个人玩了又被那个人玩,被时代巨浪裹胁着,随波逐流、人尽可夫。这该是多么可怕的事啊! 
   清人吴伟业为此写了一首《圆圆曲》,最后几句是:
   尝闻倾城与倾国,翻使周郎受重名。
   妻子岂因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
   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
   君不见,
   馆娃初起鸳鸯宿,越女如花看不足。
   香径尘生鸟自啼,屟廊人去苔空绿。
   换羽移宫万里愁,珠歌翠舞古梁州。
   为君别唱吴宫曲,汉水东南日夜流。
   前六句都是代陈圆圆立言:曾经听说倾国倾城的小乔,成就了周瑜风流倜傥,指挥若定,烧掉曹军几十万军队的美名;同样,因为我陈圆圆,吴三桂反戈一击,导致明朝彻底覆灭,得以居重位享盛名。其实,妻子儿女与国家大计本无关系,只是这些英雄太多情了。又因为我,吴三桂全家被李自成杀死,而让我的名字留在历史上,这究竟是幸还是不幸啊?
   “君不见”后八句是作者借圆圆的身世发出的感喟。夫差为了讨好西施,在苏州筑起娃馆,与西施在里面纵欲。夫差面对着美丽如花的越国美人,总是爱河饮尽犹饥渴。但是美好的时光是不会长久的,那满是鲜花馨香的道路早已埋没在尘土之中,屟廊也人去楼空,一切都衰败不堪,美人与君王都化为泥土。
   的确,出身在苏州的陈圆圆与在苏州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西施的命运有相似之处。作者说,圆圆啊,这里我为你特地另写了这首如当年西施唱的歌曲,你看那滔滔汉水,不停地向着东南流去,永不复返,女人的结局都是相似的!

  2、让美人去征服世界
   在《Sex and the City》中,萨曼莎说:“征服男人的惟一地点是在床上。”在男权社会里,许多阴谋往往通过女性去实现。女人,她们再聪明,也只是男人计谋中的一颗棋子,是政治斗争的工具,让她们用身体去换取政治上的胜利,这就是世界各国都会用的美人计。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在中国,用美人计战胜敌国的史例最早最有名的是春秋时代的越国。
   公元前494年,吴国打败越国。越王勾践采纳大臣提出的“美人计”,选出越国美女献给吴王夫差,既讨好吴王,又麻痹他的斗志。于是越国大夫范蠡周游全国,遍访佳人。一日,在清清浣纱江畔,看到了在古苎萝村西边的小溪里浣纱的西施(原名施夷光)。西施之美,称为沉鱼落雁,就是说鱼儿看到其美,也忘记游动而沉下去,大雁飞翔的时候,看到她也会停止飞翔而从空中掉下。这是一种非凡的美,人间的极品啊!范蠡把这绝代佳人送进越国宫中,教以歌舞,习以诗文。西施本是极聪明之女,心有灵犀,一点就通,不久,便诗琴棋画,无所不能;吹拉弹唱,样样精通。粉面柳腰,亭亭玉立。眉目传情,见者动心。这样,范蠡遂向她交代任务,明确此行的责任,然后把她献给吴王。见到风华绝代的西施,夫差一下子目瞪口呆,惊为天人,恨不得一口吞下,整天睡在她身上才好。这样,国家大事统统不管了,一心只在西施身上,以为越王已经甘心臣服,便让越王回归越国,重做他的国君。虽然,吴国重臣伍自胥苦苦进谏,他不但不听,反而嫌他多事,让他“伏剑而死”。从此,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以为天下太平,万方皆服于我了。 
   越王勾践回国之后,暗暗地做着复仇的各种准备。卧薪尝胆,不忘国耻,养精蓄锐,励精图治,通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国富兵强,而吴王却陶醉于西施的美色之中,不纳忠言,亲近奸佞,吴遂逐步走向衰弱。 
   公元前473年,越国灭掉吴国,被围困在圣胥山的夫差走投无路,挥剑自刎。 
   历史究竟有没有西施其人?我们现在很难确定。先秦诸子中最早提及西施的是《管子》:“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也。”《庄子》中,三次提到西施。“西施病心而矉(pín,即颦字)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走。”这就是“东施效颦”成语的来源。《孟子》中也有“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的话。《韩非子》亦云:“善毛嫱、西施之美,无益吾面;用脂泽粉黛,则倍其初。”看来,西施确实是先秦时代的一位知名度极高的美女,不过,与后世传说不同的是:她并未与吴、越争霸的政治军事斗争发生关系,而且,管仲比勾践灭吴还早二百多年呢。《左传》和《国语》等先秦史传,都提到了勾践向吴王献美女之事,但并未提及西施其人。西汉时代的《史记》也是如此。在贾谊的《新书》、刘向的《说苑》、陆贾的《新语》及《淮南子》中,西施也仅仅是作为美女出现。
   但是,用美女麻痹敌人,瓦解敌人的斗志应该是很可能的。夫差是一个男人,男人岂无七情六欲?怎不喜欢绝色美女?勾践等人自己忍辱负重不算,还忍心牺牲自己国家女子的幸福。以西施的屈辱与悲凉,换取越国东山再起的生存与发展机会。这种手段不能不说是高明,然而,不免过于自私、卑鄙。
   也许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贵经验,中外无数的谋略经典上都有美女计一条,即使近代的间谍战中,为了取得敌方的可靠情报,女谍用色相勾引者不乏其例。
   最早把西施与吴越争霸联系起来的是东汉时的两部野史《吴越春秋》和《越绝书》。
   在《吴越春秋》中,文种向越王献破吴九术,其四为“遗美女以惑其心而乱其谋”,勾践“使相者国中,得苎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饰以罗縠,教以容步,习于土城,临于都巷,三年学服而献于吴。”《越绝书》的记载大致相同,不过西施的结局却迥异。前者说,亡吴后,西施能够得到“功臣”的荣誉吗?不可能!据说勾践的夫人认为这尤物是祸根留不得,把她沉于江中,算是对被吴国的忠臣鸱夷子也即伍子胥的祭奠,这是一个残酷的悲剧;后者则让她与范蠡结为伴侣,泛五湖而去,以喜剧而告终。后世关于西施的种种故事和传说,率多由此生发开来的。 
   此后西施便进入了文学的领域,诗词、戏剧多有描写其内容的作品。唐、宋诗词中出现的大量的吟咏西施的篇章,都来源于上面两部作品。它们的主题,或咏叹西施红颜薄命,或谴责为女人祸水、美色亡国。李白的《乌栖曲》是讽刺夫差沉湎美色而身死国亡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
   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
   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
   东方渐高奈乐何!
   相传吴王夫差得到西施之后,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用三年时间,筑成横亘五里的姑苏台(旧址在今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上建春宵宫(即娃馆),与西施在宫中作长夜之欢。日落鸟归巢的时候,夫差就在姑苏台上的娃馆里与西施欢饮作乐,他为西施的美色而醉,醉眼朦胧,看那西施简直是一朵美不胜收的牡丹,所以不断地端起酒杯,满满地斟,满满地饮,醉了也不罢休!整个吴宫洋溢着那种醉生梦死的纵欲气氛,可惜时间如流,那轮秋月,很快地坠落下去,东方亮了。真是欢娱愁夜短啊!有什么办法让逝波停止流动,让这轮月亮永远挂在空中,让西施长久地在自己的怀里?一切的一切都可以抛弃,只要有美丽的西施就够了。
   西施在吴宫十七年。应该说,夫差对西施尽管是追求肉欲的满足,但建筑在这基础上的爱也很真诚。我们无法想象,这个柔弱女子,为了祖国,为了复仇,违背了志向,抛却了理想,在这十七年里,隐忍苟活,愁肠百结却又强颜欢笑地奉迎这个既爱她又是亡她国的仇人。清人袁枚有诗道:
   吴王亡国为倾城,越女如花受重名。
   妾自承恩人报怨,捧心常觉不分明。
   诗人站在西施的角度,作内心的独白:吴王为宠美人而亡国,这是活该。而他爱你,宠你,把你当成手心里的宝,你理应应当报恩,却甘为越王报怨的工具,心怀异志,以怨报德,良心何在?吴国灭亡了,你得了大名,可是,你能够心安理得吗?究竟怎样才对,西施也实在搞不清楚了。
   也许,西施无从选择,男人的世界也不许她选择。政治家最渴望的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津津乐道的是以计谋取之,牺牲几个女人是毫不怜惜的。我们不知道,没有西施,那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成王败寇,血流成河,山河易主的历史能复存在?
   西施是美人计中最红的血,是雪一样白的越绸上刺目的红艳,点染江山,点红了历史
   多少年来,有多少人认为,西施在客观上是吴国灭亡的祸根,因此,长期背负着“红颜祸国”、令吴国灭亡的恶名。西施地下有知,当何以为情! 
   王维的《西施咏》不去评价西施对吴越两国的存亡起的作用,而是以西施的际遇反映人世百态: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汉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朱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骄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爱美色这是男人的共性,任何朝代都一样,所以像西施那样美艳绝伦的女子是不会长久沉沦民间的。原来还在越溪浣纱,转眼成为王妃。在她贫贱的时候,与众有什么不同啊?等到地位尊贵了才知道这样的女人世上少有。她让婢女敷粉打扮,连衣服都是别人为她穿上,什么事情都可以不做。国君宠爱她后,更加撒娇作态,在她面前,君王听之任之,也没有了是非。当年与她一起浣纱的女伴再也不能和她一起乘车回家了。奉劝那些想学西施那样争取恩宠的女子,别再不自量力了,效颦学步是不会增添美的。
   诗借西施得宠后享受荣华富贵,写尽炎凉世态。而晚唐崔道融《西施滩》则对那些认为西施“红颜祸水”作了针锋相对的否定: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他认为,吴国灭亡不应该由西施承担责任,而是应该归之于伯嚭之类的奸臣,没有这样的奸臣贪图越国送给他的礼物,竭力为越说好话,也就不可能有吴国的灭亡。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要知道,上有爱之,下必行之,夫差倘若是个圣明的君主,那再多伯嚭也得不到信任的,所以夫差应该承担主要的责任。
   罗隐的《西施》以越国的灭亡之例,则对那些指斥西施的人提出批评: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那么,吴国灭亡的责任究竟由谁承担呢?罗隐用一句“家国兴亡自有时”告诉人们,事物的兴废都有其规律,而不是一两个女人所能够决定的。看来,罗隐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这规律又是怎样的呢?历史告诉我们,取得暂时的胜利后,如果骄傲自满,贪图享乐,不思进取,夜郎自大,那结果必然会走向灭亡。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在《五美吟》中还另出新意,为西施最终的命运哀叹: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西施受命去吴国,尽管在那里锦衣玉食,但时时思念故国故乡,胜利后回到越国,那些王侯大臣根本不念她的一片爱国之心,反而将她视为祸水,毫不犹豫地把她沉于水中。结局这样悲惨,为什么还有许多女子羡慕她而效颦?因为她毕竟有过一段令人艳羡的荣华富贵的生活,那些没有这样命运的女孩,一辈子在江边浣纱,过着贫苦的生活。
   聪明的读者,你说吴国灭亡究竟是谁之过?西施的遭遇值得同情还是令人不齿?我想,无论怎样,西施的不幸是由那些决定政策的人们注定的,不能在政治上军事上将敌人打败,就以牺牲女人为钓饵,这是最不人道的。西施自己没有一点决定命运的权利。后人把脏水泼在她的身上是荒唐的、毫无道理的!
   帝王及将相这些决定国家命运者的聪明和机智,不仅仅在于能否运用计谋,还要附加一个基本条件,那就是要有气魄和胆略。换句话说就是需要有血性,即轻我、轻生、忧国忧民、敢为天下先的刚健内核。少了血性和骨气,聪明就过了头。沦为缺钙的生存技巧就是往往不惜以牺牲别人为代价得暂时的安宁。每每读到历史上为政治家实现其谋略而用美人计,让那些妇女牺牲色相,勾引男人,从而达到政治的目的,我总会热血上冲,对那些定下这计谋的人产生强烈的鄙薄甚至仇视,对成为谋略的牺牲品的那些妇女深深的同情和遗憾。但是,要知道,在男权社会里,有多少妇女可以决定自己的命运呢?
   莎士比亚的有句名言是:“软弱,你的名字叫女人!”我说:“不幸,你的名字叫女人!”
   像西施这样命运的女子在古往今来的社会里有很多很多。她们最终的结局都不太好,或隐身而去,或被其他男人占有,或成为被千万人指斥的对象而留下骂名。被人们艳称的四大美女里三个就是美人计的牺牲品。王昭君又远嫁匈奴,一生不得归汉;三国时候的貂婵被王允先后送给董卓与吕布,两人死后又落到了曹操的手中,又被曹操送给关羽,而关羽以夫妇人伦之大义责之,结果貂婵在无奈之下自杀。
  

   汉家青史上,最拙是和亲
   和亲也是美人计,使两国关系得到改善的和亲政策牺牲的都是女人。曾经读到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的一篇散文《内蒙访古》,文中说:不论怎样,和亲政策总比战争政策好得多。翦先生早已作古,我不想批评先贤,但对他的这个说法,实在难以苟同。“和亲”政策试图通过姻亲的形式建立起血缘联系,以期增加感情的浓度和深度,缓和两国之间的矛盾。其实,这是一种物质上的抵押关系。以女人为“人质”,美其名曰“联姻”,给“人质”披上促使两国友好的温情面纱,这算哪家子好汉?一个国家,既不能在政治上“不战而屈人之兵”,又不能靠军事力量使敌国屈服,我说那个最先发明和亲政策的一定是天字第一号大混蛋!请想一想,面对外族的挑衅,穷途末路之下,某个皇帝听了某一位大臣的建议,最后竟然想到用女人来换取暂时的太平,对敌国使者说:你们不要打我国了,我给一个非常漂亮的女人给你们狼主做老婆,让他尝尝中原女人的风味,怎么样啊?你说,这有多恶心,多可怜,其奴颜婢膝相简直令天下人耻笑!
   然而,似睡的历史其实毫无倦意地醒着——
   汉武帝拉拢乌孙以便夹击匈奴。于是,细君公主远嫁乌孙(东伊朗塞克人)。猎骄靡年事已高,妻室众多。公主与他言语不通,别居一室。胡域有父死子妻后母的不伦习俗。猎骄靡死前令细君改嫁孙子军须糜。细君不从,上书武帝。武帝下令“从胡俗”,细君只得与军须靡成婚。在乌孙生活了两年就郁郁而终。
   汉武帝立刻又将解忧公主嫁到了乌孙。
   解忧出塞时只是十五六岁的少女,性格活泼、意志坚定,她以悲壮高亢的勇士情怀,决意担负起联合乌孙共同抗击匈奴的使命。数次在乌孙的血腥宫廷政变中挽狂澜于既倒,她甚至身披铠甲、扬鞭跃马。驰骋沙场。她一生为乌孙君王祖孙四人之妻,忍受着有悖于汉人伦理的屈辱。
   谁知道,金枝玉叶的汉家女儿穿越鸟儿都飞不过去的万道关山,千里大漠,需要怎样的勇气和毅力?露宿虎狼出没的山谷,孤雁哀鸣的草地,狂沙漫卷的戈壁,她们会不会伫立月光下,遥望云天之外的中原故土,怀想丽日晴空、杨柳依依的家园?想到慈眉善目和蔼可亲而又两鬓染霜爹娘,又是怎样的哀伤与悲痛?不要以为那“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多么的宏伟辽阔,气壮山河的景象,时间长了,就会感觉到这环境的险恶。在那朔风呼号、狼烟四起的大漠,过着“住穹庐,披毡裘,食畜肉,饮乳酪”的游牧生活。水一般做成的汉家女儿怎样捱过那无尽的严寒和无边的寂寞?她们记得三月江南春雨里的杏花吗?记得暖风吹得游人醉的西湖吗?记得那个自己心仪不止的面如冠玉风度翩翩的少年郎吗?……
  没有人能够回答。
   汉家远嫁的女儿们带着满腹的幽怨和绝望消融在男人的花天酒地里,消融在历史的烟云里。她们永远沉默着。当异域的晨曦与冷月争睹汉家女子清纯娇美的面容的时候,汉家的女儿们正极目故园,只见遥远的东方是一片黄沙埃漫。
   《全唐诗话》《唐才子传》都载有这样一个故事:
   宪宗朝,北狄频寇边,大臣奏议:古者和亲有五利,而无千金之费。帝曰:   “比闻有士子能为诗,而姓名稍僻,是谁?”宰相对以包子虚冷朝阳,皆非也。帝遂吟曰:“山上青松陌上尘,云泥岂合得相亲?世路尽嫌良马瘦,惟君不弃卧龙贫。千金未必能移性,一诺从来许杀身。莫道书生无感激,寸心还是报恩人。”侍臣对曰:“此是戎昱诗也。”京兆尹李銮,拟以女嫁昱,令其改姓,昱固辞焉。帝悦,曰:“朕又记得《咏史》一篇云:'汉家青史内,计拙是和亲。社稷因明主, 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欲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帝笑曰:“魏绛之功,何其懦也!”大臣遂息和戎之论矣。
   唐宪宗虽然尽将柳宗元、柳禹锡等改革派打入另册,但还算是大唐中兴之主。在对待和亲的问题上丝毫不含糊。他先以王顾左右而言他的技巧,故意不答大臣和议之说,却问起诗人姓冷僻的是谁。历史上姓“戎”的确实是凤毛麟角。戎昱器宇轩昂,风度翩翩,说话滔滔不绝。年轻时举进士不第,就放游名都。一个姓崔的中丞十分喜欢他,家里有个女儿,真是国色天香,崔中丞相把他嫁给戎昱,但不喜他姓戎,对戎昱说假如你把姓改掉我就把女儿嫁给你。戎昱听了之后,用诗拒绝道:“千金未必能移姓,一诺从来许杀身。”当然,这一故事很快地就在社会上传开了,宪宗不是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君王,当然记住了这个名字。而且还能够背诵他好几首诗。可见对此人的喜爱。
   “社稷因明主,安危托妇人”一联,有力地批评了朝中大臣无所作为,一味依赖明主,边境紧急,又想用皇家女子去解决的丑陋行为。大臣听君王如此说,也就不再建议对吐蕃和亲了,也算是为自己积了一点阴德。
   历史上最著名的是昭君和番。
   王昭君征召入宫后没有得到皇帝的恩宠,默默无闻地当着宫女,每天早起便洒扫庭除,伏侍后妃,这样屈辱的生活没有多久,匈奴使者傲慢地向大汉朝提出要求:单于准备娶汉家女子,请皇上赐一绝色女人与他。王昭君,淡淡妆,天然样,挺身而出,心甘情愿地去匈奴。汉元帝见到她惊为天人。但悔之已晚!呼韩耶单于闻之大喜,亲自来长安迎娶,王昭君从此开始了在胡地的生活并终其一生。老的死掉了,嫁给小单于,父子两代在她身上发泄性欲。请想一想,还有什么事情比这更耻辱更可悲的呢?
   有些文人,写她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主动去匈奴结亲,去匈奴后两国关系在她的协调下日趋缓和,民族之间得以友好相处。把王昭君写得深明大义,以之为荣。未免太不理解王昭君的处境与应有的心情了。 
   古代里写王昭君的诗词实在多不胜数。白居易那首《王昭君》真实地刻画了这个远嫁匈奴的可怜女子的心态: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在汉代,女人嫁到匈奴,可以用金钱赎回,例如我们前面说过的蔡文姬就是被曹操赎回的。王昭君身处异乡,气候干燥寒冷,风俗殊异,尤其是语言不通,这对于这个生长在南方的女子来说,是很不习惯的。在这样的环境里,她一定会时时思念自己的故乡,向往南方温暖和煦的生活,特别是心里有什么不愉快的时候更想念家里的父母,即使能够见到曾经在一起的宫女也是一种幸福。因此,她看到汉使就如遇到亲人一样,心里非常高兴,而且把回去的希望寄托在这位使者的身上。她问,君王圆明园把我忘记啊?什么时候能够将我赎回?假如朝廷真的准备要赎我回去的话,你千万不要在君王面前说我的容颜已经不如原来那样美了。
   昭君渴望回到中原故土,但怕皇帝因为她人老珠黄而不愿赎回,所以恳切请求使者为她在君主面前美言几句。诗将他回乡的迫切要求和内心的担忧全部托出,夹杂在一起,更突出了悲剧气氛。但是,汉元帝毕竟不是傻瓜啊,你到了匈奴这么长时间,风吹日晒,难道颜色永远不变的吗?即使他大发善心,将昭君赎回,她最后又能怎样?如果当初没有去匈奴,她会有什么好的命运吗?
   宋代的欧阳修和王安石对昭君去匈奴有独特的见解。王安石《明妃曲》,独出机杼,观点一新。第一首云“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说陈阿娇不是在宫里吗?她还做过皇后哩,结果怎么样?还不是被打入冷宫!人生失意无论在哪里都一样。昭君即使留在宫中,命运早就注定是悲剧性的。其二更是从呼韩邪单于对她的爱出发,指出“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虽然远离故乡,但比苦守汉宫好多了。欧阳修的《和王介甫明妃曲》则不论昭君的命运,而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了汉元帝,嘲笑他美女在宫中竟然不知,为画师所蔽,“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自己眼睛可以看到,耳朵应该听到的尚且如此昏庸糊涂,这样的君主能够制服万里之远的异邦吗?
   “红颜胜人多薄命”,这句话简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超人漂亮是要吃亏的,世界上色迷迷的男人很多,尤其是那些权势熏天的色鬼,不将美女拿到手觉也睡不着,哪怕你出嫁为人妇。所以,女子自古多薄命,不要埋怨谁,要怨就怨自己吧!
  

3.一笑相倾国便亡——“红颜祸水”
  对待美色,中外男士不同的态度颇耐人寻味。
  那个引起两国血战十余年的绝色美女海伦,没有被当作“祸水”。反而被当作美、爱和性的完美统一;那个让英国爱德华国王逊位的美国寡妇,也没有被看作“祸水”,反而别看作爱情至上的现代灰姑娘;那个被控不敬神之罪的古希腊名妓,在法庭上律师解开了她的内衣,法官看见她美丽的胸脯,就公然宣布她无罪……
  中国就不同了——
  事成,自然归功于仁人志士;
  事败,当然归咎于红颜祸水。
  一个帝王,假如爱上了一个惊艳绝世的女子,最后失去政权,人们往往把责任归结到这个女人身上,说“红颜祸水”。在历史上,夏有妹喜、商有妲己、周有褒姒,都是狐媚惑主,断送江山的祸水,他们的名字,被那些历史学家牢牢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相反,宠爱她们而忘乎所以的帝王却不如她们这样声名狼藉,人们只说夏桀无道,商纣残忍、周幽荒唐,甚至有些文人歌颂他们是不爱江山爱美人的风流情种,值得同情甚至赞扬,这是很不公平的!
  男权社会里,男人们努力维系绝对的精神优越感,俨然是女人一生的献身偶像和精神主宰。无奈精神上的怯懦,使他们不敢正视自身灭国丧家的失败,同时又无力拂逆对情欲的渴求。所以一方面他们乐此不疲地追逐美色,一旦失败就毫不犹豫诿过于女人。诿过于女人是最简便易行的,因为男人们拥有独家发言权而女性在几千年封建社会里,则是一个失语的部落,根本就没有为自己辩驳的机会。
  如果,女人们也拥有说话的权力,男人的历史还会那么清白吗?
  ① 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据《隋书》记载,南北朝时代齐后主高纬有宠姬冯小怜,又聪慧又漂亮,能弹琵琶,擅长歌舞,后主封为淑妃。她身上的装饰,动辙费千金。后来与周朝的大军在晋州之下相遇,因为后主沉湎与小怜的美色之中而无暇顾及国家大事,好几次失却了战斗的良机,北齐很快就灭亡了。
  冯小怜本是穆皇后身边的一名侍女。当时,高纬正宠爱弹得一手好琵琶的曹昭仪,穆皇后为了抵制曹昭仪而把冯小怜送给高纬,以转移高纬的感情。不想,这虽然使高纬冷淡了曹昭仪,但冯小怜却更胜曹昭仪万分。她有一种天生的本钱,玉体曲线玲珑,凹凸有致,肤如凝脂般的白,色如玉琢似的纯。寒冷的冬天,柔软的身体温如一团棉花,暖似一团烈火;炙人的溽暑,光滑的皮肤凉若冰雪。在君王的怀抱里,或抱、或枕、或抚、或亲吻,无不婉转承欢。这样的女人,好色的高纬岂有不迷倒在她的怀里之理?
  同时,冯小怜不仅歌唱得好,舞跳得好,长期的耳濡目染,也懂得了一套蛊惑男人的手段,练就了无师自通的按摩方法。当她以软绵绵的一双小手,上下不停地在高纬的身体上游动时,这个整天寻找刺激的风流皇帝,感到一种无比的兴奋与激动,感到从来没有过的快感弥漫全身。
  高纬把冯小怜爱得发疯,常常让冯小怜腻在怀里或把她放在膝上,使议事的大臣不敢正眼相看,羞得满脸通红,说话语无伦次,欲劝谏而无功而返,哀叹江山早晚会易主。当北周武帝亲自率领大军攻打平阳时,高纬居然讲出这样的话来:“只要冯小怜无恙,战败又有何妨!”
  西人能原谅海伦,但古代中国却不能原谅冯小怜。特洛伊为海伦而战,还能体现一种为美、为荣誉和尊严而战的贵族精神;而北齐因为冯小怜而覆灭,则纯是帝王的私欲和荒唐无行,而非小怜之错。小怜长得美有什么过错呢?李商隐有《北齐》两首评说此事:
  其一:
  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
  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其二:
  巧笑知堪敌万机,倾城最在着戎衣;
  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
  诗批判的锋芒明显指向北齐后主高纬及冯小怜。但我觉得无论她玉体横陈,还是更请君王猎一围,都无可厚非。你想,晚上后主来了,就是为了做这件事。他要你脱你就必须脱,你故作忸怩害羞也许会不讨他的欢心,甚至发怒,与其这如此,倒不如自己脱得光光,躺在那里,让他看个够行了。这与杨玉环的“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一样,杨比较忸怩,冯很直露,反正是那么一回事,宫中初得宠幸的女子哪个不是这样的呢?而再请君王猎一回固然不应该。敌人打到家门口了,还想玩,实在不懂道理。但在她想来,兵来将挡,水来土堵,打仗有陛下的将士们考虑,何须您万乘之躯亲自出马?于是,她拉着君王的手,扭着屁股撒娇,想让皇帝开心些,别为军事而心情搞糟了。
  把北周灭亡的责任推到冯小怜身上,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说法。有无小怜夜里的玉体横陈和打猎时飒爽戎装都无法阻挡周师的铁骑,而恰恰是因为周师的铁骑无法阻挡,才导致北齐内部凝聚力的消失。对于未来的恐惧,对于即将失掉的一切留恋,使得高纬采用了一种迥乎常人的方式:令冯小怜“玉体横陈”,自己近乎性虐待式地发泄,让人们见证自己曾经的拥有的极乐,见证自己曾经的繁华高贵,见证自己曾经的至尊无上。
  在严酷的政治现实面前,美女——这天地间最有吸引力的尤物成了男性逃避责任的最后一个角落,那个即将彻底失去江山社稷的人选择了疯狂的享受,享受女人,享受将要消失的一切!
  ②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最为人所诟病的是杨玉环,那个唐玄宗的爱妃。客观地说,唐玄宗初期是一个英明天子,他励精图治,发扬踔厉,使开元年间的经济达到了唐代最高水平,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但是,在位日久,他便以为天下大定,四海升平,可以垂拱而治了,于是对政治逐渐失去兴趣,政事日益怠倦,渐以声色代替治世之心。后来干脆让李林甫等专权擅政,自己落得清闲。他这样就有了纵欲声色享乐犬马的时间,走上了许多帝王都曾经走过的老路——沉湎女色。先是梅妃江采苹,后是杨玉环。而李林甫、杨国忠之流独霸朝纲,排斥忠良,堵塞贤路而不知。甚至在一次科举考试中,李林甫让天下举子尽皆落榜,欺骗玄宗“天下英才尽为万岁所用,野无遗贤”。唐玄宗听到这句话高兴得要命,真是傻到极点了。
  杨玉环先嫁玄宗儿子寿王李瑁,可谓青梅竹马,郎才女貌,天造地设地配一双。但被玄宗看中后便先出为女道士,然后进宫。天宝初年,被册封为贵妃。她何以如此令玄宗神魂颠倒?这当然有原因。杨玉环不仅天生丽质,姿容出众,面似桃花,体态丰腴,肌肤细腻,白如凝脂;亦善解人意,有一双勾魂的眼睛,“回眸一笑百媚生”,弄得君王不能自持。贵妃亦能诗,《全唐诗》收有其《赠张云容舞》一首云:
  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枭枭秋烟里。
  轻云岭上乍摇风,嫩柳池边初拂水。
  张云容是她身边的舞女,杨贵妃以女人之眼欣赏女人的舞姿,比之秋烟芙蓉,若隐若现以突出其舞姿妙曼,飘忽不定;又比之岭上风云,轻盈自然,更比之柳丝拂水,婀娜轻柔,衬以罗袖动香。诗写得一般,但此女出神入化之舞技则可从这里略窥一斑。古书记载:有一次,玄宗倡议用内陆的乐器配合西域传来的5种乐器齐奏,当时玄宗兴致勃勃,手持羯鼓,杨玉环弹奏琵琶,轻歌曼舞,乐此不疲。这样,玄宗把精于音律的杨玉环视为知己,恨相见之晚。《乐府诗集》引《松窗录》云:“开元中,禁中木芍药花方繁开,帝乘照夜白,太真妃以步辇从,李龟年以歌擅一时。帝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辞为?’遂命李白作《清平调》词三章,令梨园弟子略抚丝竹以促歌,帝自调玉笛以倚曲。”《清平调》三首是: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向汉家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干!
  李白诗将名花与妃子共咏,让贵妃在花的衬托之下,益发娇艳异常。真是比花花解语,比玉玉生香。遂为千古绝唱。因此,玄宗对杨玉环更加宠爱,几乎忘掉宫中还有三千娇娘,直到安史之乱爆发,以帝王之尊,竟然十余年而情不移,实在难能可贵。
  安史之乱的爆发,有其复杂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杨。其中唐玄宗应该承担主要的责任,传统的说法,总说因为杨玉环,玄宗才倦于政事,似乎如果没有杨贵妃,那开元盛世就会一直延续下去。其实大谬不然。开元盛世,常年的丰衣足食,玄宗早就有点飘飘然,放松了励精图治的神经,厌倦了朝政。他曾对高力士说:“我十多年不出长安城了,现在天下太平无事,我想把政事都交给李林甫处理好了,怎么样?”高力士倒远比玄宗清醒得多,说:“天子到地方各处巡视,是古制,而且君王的大权不可以给别人(天下大柄,不可假人),如果权力都给了李林甫,他的羽翼威势一成,谁还能再动他!”高力士这话应该很在理,但李隆基却因听得逆耳便龙颜大怒。高力士一看,风头不对,于是又自称:“臣狂疾,发妄言,罪当死。”可见,安史之乱的责任,全在玄宗身上,什么杨贵妃红颜祸水,什么高力士奸邪乱国,都是替罪羊而已。尤其是他怠于政事,宠幸佞臣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等人,大权旁落;军队又不加强训练,缺少忧患意识等等。
  乱自上起,君明臣忠,君昏臣佞,自古皆然。历史典籍里,杨贵妃弄权的事情其实几乎没有(所谓阻止玄宗重用李白事,即使有也是高力士搞鬼),当然她的娘家人闹得十分不像话,但这是李隆基的纵容所致。尤其是李隆基毫无道理地宠爱安禄山。《开元天宝遗事》里写道:“安禄山受帝眷爱,常与妃子同食,与所不至。帝恐外人以酒毒之,遂赐金牌子系于臂上。每有王公召宴,欲沃以巨觥,禄山即以牌示之云:'准敕断酒。’”他为什么不想一想,外人因何要毒害安禄山呢?让一个胡人,身入宫中,与妃子同食,甚至认他为干儿子,这简直是荒唐透顶,历史上从来就没有如此下作之事。可见玄宗此时荒唐到何等地步!
  对唐玄宗与杨玉环,许多诗人都有吟咏。立论比较持平的有李商隐的《马嵬》其二: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鸣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据后来的民间传说,杨贵妃在马嵬驿没有被缢死,被缢死的乃是一个侍女。禁军将领陈玄礼惜贵妃貌美,不忍杀之,遂与高力士谋,以侍女代死。杨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南逃,行至现上海附近扬帆出海,飘至日本久谷町久津,并在日本终其天年。日本山口县“杨贵妃之乡”建有杨贵妃墓。1963年有一位日本姑娘向电视观众展示了自己的一本家谱,说她就是杨贵妃的后人。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也自称是杨贵妃的后裔。其实,安史之乱风雨过后,人们开始反思,总结天宝之乱的历史经验,终于认清历史的因果。杨贵妃之死,既有其自取其咎的一面,更有作为牺牲品的一面。于是,人们幻想这个人间的美神能重新复活,故有这样的传说。反映了人民评判的公正。
  杨贵妃当时究竟是死了还是没死,无关大局,关键是“在天原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誓言是多么的经受不起考验!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饱经沧桑的曹雪芹远比唐玄宗聪明,他说出了人生的最基本的规律,不愧是伟大的哲学家。
   这首诗没有多少谴责杨玉环,甚至很真实地写出了李隆基实在在无奈之下被迫让部下缢死杨。对此那些卫道士很不以为然。《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一二记录了宋人魏道辅《隐居诗话》里的一段话:
   唐人咏马嵬之事者多矣,世所称者:刘禹锡云:“官军诛佞幸,天子舍夭姬。
   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无辉。”白居易云:“六军不发争
   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此乃歌咏禄山能使官军叛,逼迫明皇,明皇不得已而
   诛杨妃也。岂特不晓文章体裁,而造语蠢拙,抑亦失臣下事君之礼。老杜则不然,
   其《北征》诗曰:“忆昨狼狈初,事与古先别。不闻夏商衰,中自诛褒妲。”乃见
   明皇鉴夏商之败,畏天悔过,赐妃子以死,官军何预焉。《唐阙史》载郑畋《马
   嵬》诗,命意似矣,而词句凡下,比托无状,不足道也。
   魏道辅是为尊者讳,认为白居易如此描写贵妃之死的亵渎了玄宗皇帝,但奇怪的是,他所称颂的杜甫和刘禹锡的描写人们几乎没有几个能够记住,而白诗不仅传至千年而不朽,大多数读者也不知道他原来的创作目的是“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而把它歌颂爱情的名篇,无数人吟诵不绝,连大唐的宣宗皇帝也读着唱着这首诗感叹唏嘘地地度过了自己的帝王生活。
   历史是无情的。没有杨玉环,大唐还是要灭亡。末代皇帝僖宗逃难正好经过马嵬坡。有人便在驿馆题诗讽曰:
  马嵬烟柳正依依,重见銮舆幸蜀归。泉下阿瞒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
   阿瞒是唐玄宗的小名。要知道,安史之乱后皇权的失控,藩镇割据及宦官专权主宰了朝廷的命运,导致了唐王室的衰微及最后的灭亡,而并不是由于女人的原因。此诗嘲讽某些人总把朝代的兴亡责任推在女人身上的荒唐逻辑。
   悠悠历史,充满了意味深长的叹息。
   写李、杨悲剧最有名的是《长恨歌》。白居易自己也对这首诗很得意,他在诗中说:“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是正声”(《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其创作动机在陈鸿的《长恨歌传》里有所介绍。元和元年,他与朋友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唐玄宗、杨贵妃事,他们约定,由陈鸿写传,白居易“深于诗多于情者也”,写诗;不拘泥于历史,借历史的一点影子,结合民间的传说,演绎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诗开始部分的确含有批判意向: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采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第一句就把唐玄宗爱女色的嘴脸勾勒了出来,已经有了后宫三千佳丽,但为求天下之绝色美女供自己淫乐,不惜出动大批人马,多年搜寻而不能满意。普天下如此之多的美女,却一个也不满足,这是怎样的一个昏君!但白居易毕竟是在个时代的文人,他也遵循“为尊者讳”的规矩,“天生丽质难自弃”一句将玄宗的夺媳丑事轻轻掩盖过去。写杨妃,从笑容、肤色、姿态多方面渲染,把一个国色天香的女子刻画得如在目前。再写其深得宠爱,“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真是“除却巫山不是云”啊!随后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姊妹弟兄皆列士”。令民间百姓“不重生男重生女” ,足见其影响之大。到此,我们可以看到,唐玄宗这个风流君主,年过半百,还像小青年那样爱得如痴如狂,国政都丢弃一旁。而且爱屋及乌,让一群不学无术之徒窃踞高位。这不是无道昏君又是什么呢?
   乐极生悲,本来深得杨妃和玄宗宠幸的安禄山在天宝十五年十一月以诛杨氏为借口,突然发动叛乱,第二年一月潼关被下,长安危在旦夕,玄宗想与爱妃一辈子相伴相眠的好梦被打破了,仓促之下,听从杨国忠建议,逃奔西南蜀地,遂使安史之乱这个惊天动地的大浩动,硬生生掐断了杨玉环的生命,也断送了李、杨之间的“爱情”: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翅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一行人行到马嵬坡的时候,士兵又饿又疲劳,都认为祸自杨国忠兄妹而起,遂不肯前进,皆欲诛国忠,诬说国忠与胡虏(安禄山是胡人)勾结谋反,就将他杀了。这样,杨妃的好运也到尽头。禁军大将军陈元礼奏玄宗说:“国忠谋反,贵妃仪不应在左右,请陛下割恩,一同正法。”玄宗无奈,遂命高力士牵贵妃到佛堂,用白练缢死。这一段遵照史实,隐去了批判的锋芒,代之而起的是客观的叙述。而下面写玄宗对贵妃的思念则完全在站在同情他们不幸的立场上说话的: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至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一路上,玄宗虽然在无奈的情况下赐死贵妃,但从内心说,他是非常爱她思念她,但是她已死,永远不可能再见了,因此尽管蜀地风光美好,山清水秀,也没有一点心思去欣赏,去领略自然美景。朝朝暮暮,总想着贵妃。有时望着月亮,想到从此天人永隔,再也见不到贵妃了,不免伤心起来;有时听到淅淅沥沥的雨声,夹杂在缓缓行走的马铃声中,倍觉凄凉。令人断肠。漫漫长夜里,他总是在说:朕负卿啊,朕负卿啊!
   随着长安形势的好转,圣驾东回,又回到马嵬坡这个令人不堪回首的伤心地方,他多想看一看玉环的红颜!可是,永远也见不到了!玄宗久久地站在那里,不想离开。在这片泥土里,埋葬着自己最喜欢的女子啊!
   但是,路总是要走的,长安毕竟是自己最好的归宿。走吧走吧: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回来了,一切还都是那样,没有遭到安史叛军的疯狂破坏。然而,对于玄宗来说,一切都是那样触目惊心。看到太液池里开得非常艳丽的芙蓉,他就想到贵妃的脸也是这样可爱;杨柳依依,婀娜多姿,他就想起贵妃的眉毛也是这样细,这样弯。所有美好的东西都像贵妃!他白天想,晚上想,醒时想,梦里也想,尤其作为太上皇,孤单地住在西宫,无论是梨园弟子,还是那些太监、宫女都垂垂老矣,没有一丝活力,这更使他想起昔日与贵妃在一起时的欢乐。那时,簇拥着他与贵妃的是阳光、嫩柳、鲜花、歌声、舞影……现在,一切都远去了,心爱的人儿已不再回来了,她到哪里去了呢?无论是寒冷的早春,抑或是耿耿星河的夏夜,或者是寂寞寒冷的秋夜,贵妃的音容笑貌老是在他的眼前浮现。可是,竟然没有一次与她在梦里相见,这多么遗憾啊!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为玄宗那种真诚感情所打动,那些道士很殷勤地帮助玄宗寻找贵妃的灵魂。上碧霄,入黄泉,凡是能够想到的地方都找了,可惜都无功而返。可能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道士意外听到大海那边,在虚无缥缈之中,有座海市蜃楼般的仙山,上面有许多挺拔于彩云虹霓之中的楼阁亭台,楼里有许多美丽可爱的仙女,其中有一个名字叫太真,她有花一样的容貌,雪一般白的肤色,可能她就是太上皇所要找的贵妃吧。
   这叫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于是,道士以汉家天子使者的身份上门了:
   金阙西厢叩玉扇,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那里真的住着贵妃!在这个寂寞清静的世界里,骤然听到有汉家天子的使者寻找自己,她心里又喜又悲。想不到自己要躲避这个浑浊世界还是躲避不了,那个痴心皇帝的使者找上门来了,使她感动的君王毕竟没有忘记她,一直在召唤她的灵魂。既然这样,就出来见一下吧。于是,她睡眼惺忪,衣冠不整地姗姗而下。出现在道士眼中的是怎样一个绝世美女啊,衣袂飘飘,似有仙风道骨;在飘忽之中,腰肢还像舞动霓裳羽衣曲那样柔软,款款而来。见到使者时她百感交集,泪痕纵横,犹如梨花带雨,格外令人怜爱。在使者的眼里,简直是一个超尘脱俗气质高雅的美丽无比的仙子。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让我们把这段诗翻译一下:
   “感谢君王现在还记得我这个薄命女子,自从马嵬坡一别,生死永隔,音容渺茫,以为这一辈子在再也不能联系了,当初在宫廷里的那般恩爱是永远过去了,在寂寞的蓬莱仙岛上我度着漫长的岁月,白天看着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升高了,到中午了,渐渐西下了,最后终于下山了,天暗下来了;夜里,一人躺在床上,开着眼睛,看着外面的月光,真是寂寞恨更长啊!有多少次,想回首看看如今的人间怎样,但是只见一片蒙蒙的尘雾。那魂牵梦绕的长安,我曾经在那里度过了多少欢乐时光的王都,它在哪里啊?人世间尘土飞扬,好混乱啊!现在你来了,我只能将原来君王送给我的东西来表达我对他的感情。金钿和宝钗本是他在七夕之夜送我的,我把一半留在我身边,一半还给君王。只希望君王的心能够像金钿那样永远坚固,永不变色。这样等到他驾鹤仙去之时我们就会重新相见。”为了让他相信,贵妃再三叮咛,“我和他有别人无法知道的秘密誓言:在一个美丽的七夕之夜,我们俩在长生殿那边,对着天上的牵牛和织女,暗暗发誓,生活在天上我们要如比翼鸟似的双宿双飞,在人间我们也要像连理枝一样紧紧相连!可惜这个誓言早就失去意义了。海终有枯时,石也有烂时,但我心里这一长久的遗恨是永远没有穷尽的啊!”
   读到这里,我们陶醉在白居易的诗境里,深深被杨玉环对玄宗的一片真心所感动,谁会相信这样纯洁多情的女子是祸水?为什么世界上的变乱都要责怪女人呢?白居易与陈鸿等写诗撰文本想“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其结果却适得其反,无数的读者为白诗里李、杨爱情所感动甚至向往,为这个不幸女子掬一把同情之泪。
   这里说一个问题,这首诗是讽喻还是歌颂爱情?从它的前言看无疑是讽喻李杨沉醉于声色之中,导致江山混乱。但从整体来说,此诗歌颂了李隆基对杨玉环的美好感情,为后面感伤这段美好的爱情的夭折作铺垫。尽管唐玄宗在紧要关头舍弃了杨,但后来那种苦苦思念却是很真挚感人的,而杨在仙岛上对李的那种感情已经超越了一个妃子对君王的感情,是纯粹的男女之间深情蜜意。正因为此,此诗作者也把它归为感伤诗,产生之日起就广为传播,甚至当时有妓女因能诵此诗而自增身价(见《与元九书》)。作者自己也很得意“一篇长恨有风情”。它的传播远远超过了白的其它作品,在中国和日本众口传诵,几乎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唐宣宗李忱在白居易死后亦写诗哀悼,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之语。试想,如果是一首讽喻诗,把批判的矛头指向李、杨,唐玄宗是宣宗皇帝的自己的老祖宗啊,岂容他人说三道四?当时虽然没有森严的文网,但随便指斥君王毕竟是不允许的!
   白居易为什么写杨贵妃死后成仙子,居住在海上仙山之中?这不是凭空臆想。而是来源于李隆基。当初唐玄宗在梦里看到贵妃精魂在蓬山太真院,梦后写了《幸蜀回居南内梦中见妃子于蓬山太真院作诗遗之使焚于马嵬山下》来悼念贵妃:
   风急云惊雨不成,觉来仙梦甚分明。
   当时苦恨银屏影,遮隔仙姬只听声。
   一个令人忧伤的夏夜,天气闷热,黑云压顶,一场风雨似乎可要来临了。但没有多少时间,迅疾的风吹得飞沙走石,很快地,乌云四散,无影无踪,天空里再也没有一点雨意了。经历了一场大变乱后,玄宗越发显得苍老,一个人孤零零地躺在床上睡了。不久就做起梦来。自己的魂飘啊飘,飘到了闻名于世的蓬莱岛,传说那里有许多的仙人,经过了人生的大富大贵,大起大落,玄宗对人生看得通脱了:即使贵为帝王,又有何用?他想超脱这个世界,飞越红尘之外。于是,走进了这仙岛。那巍峨的殿阁被云雾缭绕,有几份神秘。几分幽深,进入里面似乎很艰难,在外面,他听到好多仙女在说话,其中的一个声音好熟悉好熟悉。这不是贵妃的声音吗?十几年在一起,这个声音再熟悉不过了。他想见她,问问她在这里生活得好不好,想不想他……可是,前面那个银屏遮挡,使他无法看到。当他努力地想挤进去时醒过来了。
   唉,只闻其声而难见其人,仙尘永隔,只求来生了!
   白居易当然看到过这首诗,因此产生灵感,把贵妃最后的结局放到了海上仙山。后来有人想当然地认为当初贵妃没有被缢死,而是让高力士(杨与高的关系很铁)偷偷地放走,到没有人知道的地方——海上仙山直到今天日本许多人还传说杨玉环在日本后代众多,著名影视明星山口百惠就说自己是杨玉环的后人。
   杨贵妃当时究竟是死了还是没死,无关大局,关键是“在天原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誓言是多么的经受不起考验!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饱经沧桑的曹雪芹远比唐玄宗聪明,他说出了人生的最基本的规律,不愧是伟大的哲学家。
   这首诗没有多少谴责杨玉环,甚至很真实地写出了李隆基实在在无奈之下被迫让部下缢死杨。对此那些卫道士很不以为然。《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一二记录了宋人魏道辅《隐居诗话》里的一段话:
   唐人咏马嵬之事者多矣,世所称者:刘禹锡云:“官军诛佞幸,天子舍夭姬。
   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无辉。”白居易云:“六军不发争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此乃歌咏禄山能使官军叛,逼迫明皇,明皇不得已而诛杨妃也。岂特不晓文章体裁,而造语蠢拙,抑亦失臣下事君之礼。老杜则不然,其《北征》诗曰:“忆昨狼狈初,事与古先别。不闻夏商衰,中自诛褒妲。”乃见明皇鉴夏商之败,畏天悔过,赐妃子以死,官军何预焉。《唐阙史》载郑畋《马嵬》诗,命意似矣,而词句凡下,比托无状,不足道也。
   魏道辅是为尊者讳,认为白居易如此描写贵妃之死的亵渎了玄宗皇帝,但奇怪的是,他所称颂的杜甫和刘禹锡的描写人们几乎没有几个能够记住,而白诗不仅传至千年而不朽,大多数读者也不知道他原来的创作目的是“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而把它歌颂爱情的名篇,无数人吟诵不绝,连大唐的宣宗皇帝也读着唱着这首诗感叹唏嘘地地度过了自己的帝王生活。
   历史是无情的。没有杨玉环,大唐还是要灭亡。末代皇帝僖宗逃难正好经过马嵬坡。有人便在驿馆题诗讽曰:
  马嵬烟柳正依依,重见銮舆幸蜀归。泉下阿瞒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
   阿瞒是唐玄宗的小名。要知道,安史之乱后皇权的失控,藩镇割据及宦官专权主宰了朝廷的命运,导致了唐王室的衰微及最后的灭亡,而并不是由于女人的原因。此诗嘲讽某些人总把朝代的兴亡责任推在女人身上的荒唐逻辑。
   悠悠历史,充满了意味深长的叹息。

 历史上还有一个机智善辩的女性,即五代的蜀主孟昶宠妃花蕊夫人。孟纵情女色声乐,广征蜀地美女以充后宫,得到“花蕊夫人”费贵妃后,喜不自胜,为其广造宫室,命蜀地官民大量种植牡丹。花蕊夫人喜爱牡丹,孟昶除与花蕊夫人经常盘桓花下,听歌赏舞,春日召集群臣,开筵大赏牡丹,骄奢无度,朝朝春风,夜夜元宵。
   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大宋,遂命忠武节度使王全斌率军六万攻蜀,守成都的蜀兵十四万不堪一击,一溃千里,孟昶自缚而降,花蕊夫人也被解到汴梁。七天以后,孟昶暴死,孟昶之母本来就为儿子的请降而觉羞愧,也绝食而死。赵匡胤久闻花蕊夫人艳色冠绝天下,遂欲一睹芳容,他把花蕊夫人叫来,责备她不该狐媚惑主,蛊惑蜀主,说:“人说女色是亡国祸水,你倚仗美貌,使孟昶耽于游乐,毁了江山,该当何罪?”花蕊夫人面无惧色,坦然陈辞:“作君主的掌握军政,握有决定社稷存亡的权力,不能悉理朝政,强军保国,自己迷恋声色,又要将罪名加到宫妃身上,是什么道理?”当场索要纸笔,太祖命她即席赋诗。花蕊夫人便吟道:
   君王城上树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花蕊夫人这首诗否定了人们认为她“红颜祸水”的观点,指出了孟昶的灭亡主要是其年重视军备,训练军队使部队丧失战斗力而不堪一击。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美不是罪恶,迷不迷在于男人的定力。你头脑清醒,她想迷你也不可能;你头脑不清醒,她想远远的避开你而不能,男人的占有欲是非常强烈的。江山的得失,在男人自己手里,干女人甚事?
   宋太祖原想羞辱她一番,反而被她抢白了一顿,深感这个女人不寻常,看她色貌如花,美得不可方物,遂生云雨之念,携花蕊夫人同入寝宫,不久封为贵妃。但太祖的弟弟却不以为然,认为这样的女子不是吉祥物,而是江山破败的导火索,结果,她死于赵光义的箭下。
   在这样的社会里,江山社稷的毁灭都是女人造成的,如此而已!

  4.一朝身去不相随——没有死不算守节
   古代对女性的名节要求特别严格,说什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好马不驮二主,烈女不嫁二夫”等等。男人总希望自己死后心爱的女人能够殉情,相从于地下;而最害怕自己死后,女人飞到别人手里,所以用种种荒谬说法来套住她们。古代为男人而死的女人很多很多,但死也有两种情况,一是主动愿意为所爱的人献身,觉得活着没有意义了,万念俱灰,二是被迫的,因外界的种种压力无可奈何而死。
   唐代关盼盼死得有些冤枉。记得以前读《儒林外史》,里面有一则故事,一个王姓女子死了丈夫,父亲逼她殉节,这样可以名扬四海,无奈何,这个女人在父亲的威逼之下,真的绝食而死了,父亲哈哈大笑,女儿可以立贞节牌坊了,私下他却眼泪纷纷。这就是吃人的礼教,什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好女不事二夫等等,扼杀了多少青年女子的青春和生命。
   关盼盼本是中唐时徐州故尚书张愔的一名爱妓,白居易称她“善歌舞,雅多风姿”。白居易担任校书郎职务之时,“游徐、泗间”,曾受到张尚书的盛情款待,将自己的爱妓盼盼请出侑酒助兴。白居易一见之下,惊为天人,当即赞道:“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后来,张尚书辞世,归葬东洛,姬妾们亦作猢狲散,而盼盼念旧爱誓不再嫁,“幽独块然”,一人守着张尚书旧居燕子楼十余年。这种精神已经够可贵的了。诗人张仲素深为感动,写了三首诗称赞她(全唐诗亦作关盼盼诗),将诗拿给白居易看。白居易随即和诗三首,这就成了诗坛佳话。
   张仲素:
   楼上残灯伴晓霜,独眠人起合欢床。
   相思一夜知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
   白居易:
   满窗明月满帘霜,被冷灯残拂卧床。
   燕子楼中霜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
   张诗通过描写盼盼在晚上对张尚书的刻骨相思的情景来反映她对逝者的深情。窗外霜寒,楼上灯残,天将破晓,盼盼在床上转辗反侧,不能成眠。合欢床本应夫妻共卧,带有缠绵情意,应是以前和张愔欢爱时用的,现在只能一个人躺在上面,睹物思人,怎么能够睡得着呢?她只好起来,看长河渐落,晓星欲沉,新的一天又要到了。诗将“合欢”与“独眠”并举,更加深了盼盼的悲剧形象。相思本是抽象之物,却用“地角天涯”这样具体的距离来比喻,强化了盼盼对死者的无比真诚的怀念。诗人带着赞美,带着感叹,非常生动地刻画出这个多情女子的情感世界。
   白诗也是写盼盼对死者的相思。秋夜凄寒,秋霜结满了窗帘,一人独睡,被冷灯残,月光穿过朱户,照在这个无眠人身上。与其在床上不能安眠,倒不如起来,于是,她起床后百无聊赖,随便整理床上的被卧。较张诗,白居易最后两句似乎没有张这样用夸张比喻的张力,而只是单纯的夸张了:整个世界,漫漫秋夜,只为燕子楼里的盼盼而设!换言之,那些没有盼盼这样刻骨思念的人是不会感觉到秋夜漫漫的。
   张:
   北邙松柏锁愁烟,燕子楼中思悄然。
   自埋剑履歌尘散,红袖香消已十年。
   白:
   钿晕罗衫色如烟,几会欲著即潸然。
   自从不舞霓裳曲,叠在空箱十一年。
   张诗将尚书坟墓的凄凉情景与盼盼的深切思念组合在一起。坟墓上松柏渐已长高,燕子楼里的盼盼依旧这样思念着他,十来年忠贞不二。每每抚今追昔,想到他坟墓上草木萋萋,禁不住愁烟暗锁,悲从心来。女为悦己者容,自从尚书死后,盼盼又能为谁浓妆艳抹呢?《诗经·伯兮》上说:“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盼盼也是这样,不再歌舞,不再整理红妆,转眼已经是多年。诗人将生者的思念与死者的坟墓联系在一起,具有很感人的力量。
   白诗全写盼盼无心打扮,刻画她对张愔的忠诚。“钿晕罗衫色如烟”是说盼盼有许多漂亮的衣服,足可以打扮自己。但是好几回拿出来想穿却又潸然泪下。为什么呢?这些衣服大多是逝者生前替她购置的,而现在,这人却长久地离开了世间,打扮了又让谁去欣赏呢?霓裳羽衣舞本是唐玄宗时代的最著名舞曲,她能够舞这样的曲,足见其舞蹈水平决非一般。但是,自从尚书死后就再也没有舞过这乐曲,那些漂亮的舞衣也叠在箱子里再也没有穿过了。每看这些衣服,岂有不悲伤之理?
   这组诗都写自张愔死后,盼盼不理红妆,心似枯井。张诗意境深沉,镜头的组合非常具有艺术性;白诗抓住描写,突出盼盼睹物思人时的伤感,读起来更令人感到哀伤。
  
   适看鸿雁洛阳回,又睹玄禽逼社来。
   瑶瑟玉箫无意绪,任从蛛网任从灰。
   白:
   今春有客洛阳回,曾到尚书墓上来。
   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
   第三组诗张仲素写盼盼痛感季节的更替,叹青春的消逝。刚看到鸿雁从洛阳那边向南飞来,转眼之间燕子又向北飞去,秋去春来,岁月如流,自己美好年华已经渐去,看到成双作对的燕子在屋檐下喃呢啁啾,而自己独自一人,守着这空空的燕子楼,怎能无动于衷?昔日常吹玉箫,弹奏的瑶瑟,现在再无心思玩了,任凭它们挂在那里,结满蛛网,盖上许多灰尘。诗的前两句是写景,以大雁南飞,燕子归来写季节的变换;后两句是抒情,看到鸿雁南飞却不能沟通生者与死者的联系,燕子成双作对而回,自己寂寞孤单,“绮罗弦管,从此永休”真的是一个未亡人了。
   白诗重在感彭城旧游。但不直接描写自己对旧游的回忆,而是通过写张仲素告知的情况来抒发感慨。先叙述张仲素从洛阳回来,他曾经去张愔的墓地凭吊故人。他告诉诗人逝者坟墓上的白杨树长得很高很粗了,可以做屋子的柱子了。这使他平添感慨,哦,尚书已经死去十年了,在这十年里,盼盼独自守着这空空的楼房,万念俱灰,怎么不使她美丽的容颜变为灰土呢?
   这三组诗既为盼盼孤独地守着燕子楼十余年不幸命运而同情,也赞美她坚守真爱至死靡它的忠贞行为。写得情意深长,动人心肺,反映了两位诗人高超的诗歌创作艺术。
   可惜白居易除了和张仲素《燕子楼》三首诗外,还写有《感故张仆射诸妓》,做了一件不光彩的错事,暴露了他道学家的嘴脸:
   黄金不惜买娥眉,拣得如花四五枚。
   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
   在白居易看来,既然盼盼愿意永远为张愔守节,何不早早追随他而去,落得一个美名远扬?这样苦苦地守着这空荡荡的楼又有什么意义!从表面看来,白居易是在为盼盼考虑。其实,盼盼已经深受封建礼教的毒害(盼盼不是张愔真正意义上的妻子,而是一个歌妓,一个小妾),假如真的为她考虑,应该鼓励她早些从这座孤寂的楼里走出来,开始新的生活,而不是乘机火上浇油,激她殉情。
   据《唐诗纪事》记载,张仲素以此诗示盼盼,盼盼反复读之泣曰:“自公薨背,妾非不能死,恐百载之后,人以我公重色,有从死之妾,是玷我公清范也,所以偷生尔。”乃和白居易诗云:
   自守空楼敛恨眉,形同春后牡丹枝。
   舍人不会人深意,讶道泉台不去随。
   盼盼之所以没有为张愔殉生,是唯恐别人误会张愔让爱妾殉身,反辱没了张的名声,所以苛延残喘,偷生了这些年,一个人孤苦伶仃,形销骨立,犹春后牡丹,花落委顿。而曾为中书舍人的白居易竟对此也不理解,说什么“一朝身去不相随”,怪她没有跟随逝者同去。无疑,这是逼她殉夫,堂堂的文章魁首,竟然不懂得她苟且活着的目的,岂不是太荒唐了吗?性情贞烈的关盼盼怎不悲愤?于是她开始绝食,终于在十天后香消玉陨,化为一缕轻烟,随风飘散。
  圣哲总会自责:“我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但在白居易的文集里,我们没有看到关于盼盼之死的忏悔文字。在白居易的内心深处,会不会反躬自省呢?

二百多年后,苏东坡任徐州刺史,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住在燕子楼(这座楼房也够坚固的,历二百余年而屹立不倒),想起关盼盼的故事,就填了一首《永遇乐》,前有小序说:“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其实,他“梦盼盼”仅是借题发挥,实则是抒发人生如梦的感叹。词云:
   明月如霜,好风似水,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沉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无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张、白的诗是表达自己对一个坚贞女子独守空房十余载的怜惜。为此竭力描绘燕子楼中的孤寂和落寞,想象着残灯之下盼盼娇俏的模样,细腻地刻画出盼盼思念逝者的沉痛悲伤的情景。而苏轼夜宿燕子楼,扶栏远眺,看到的是“明月如霜,好风似水,清景无限”。虽然“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但潜意识里必然会产生思古之幽情,他仿佛在月华照耀之下的看到了当年盼盼舞动身躯的窈窕身影,看到她在残灯下悄然思念死者的失神落魄,也看到了前人面对着燕子楼吟诵时身上结满霜花的身影。啊,一切都消逝了!那多情的诗人,那忠贞不二的女子!“沉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现在再想寻找他们,已经无处可找了。
   下阕是联系自己的身世抒情。在这世界上四处漂泊,自己已经很疲倦了,常常渴望能够归去。宿在这燕子楼里,想起当年旧事,看着眼前的楼阁,那美丽而多情的盼盼,她现在在哪里?只有燕子还在陈旧的楼间飞来飞去。人生如梦,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会随着时间而去,但又有谁能够在这梦里觉醒?生活中,总不断地产生旧欢新愁,一直到死亡。在我身后,也会有人对着我建造的黄楼,为我发出深深的叹息。
   读这首词,总使我想起李白“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的诗句,想起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里的那段话:“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悲夫!”
   虽然这样来看待人生,未免有些悲观,但假若都有这样的人生观,人心就澹泊了许多,就少了一些横行不法之徒,贪得无厌之辈,世界也清静许多!

  5.深宫二十年——活棺材里的哀吟
   唐代还有许多怨妇诗。
   古代君王什么都要占有,后宫里养了几千美女,供其一人淫乐。你说,忙得过来吗?特别是有些女人天生一付媚态,具有超群的勾引男人的本领,这样,使宫中“三千恩爱在一身”,极大多少的女人没有机会沾一点君王的雨露。这还在其次,最可怕的是宫门一入深如海,永远没有出头之日,直到死亡。所以,进了王宫,一般都希望有机会为后为妃,生个儿子当太子,这样才有希望能够安享幸福。但这样的情况又何其少也!所以,极大多数的宫女新去都很痛苦,难免有怨言。善解人意的诗人感到这是诗歌非常好的题材,于是,从汉朝开始,就有了宫怨诗。最著名的是东汉的班婕妤,她先为汉成帝所宠,后成帝复宠赵飞燕姊妹,班婕妤恐祸及己,请求在长信宫供养太后。从此以后她在长信宫了此一生。传说她曾作《怨歌行》: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诗好像是作者自言自语:我新近裁了最好的丝素,它好白好白,如同霜雪一样,用它做成合欢扇,这扇子圆圆的,像满月一样,送给你——我心爱的人儿!让它经常地伴着你,轻轻摇动,便有阵阵微风送来凉爽,使你惬意。但我害怕秋天的来临,秋天的凉风一吹,你就会把这扇子丢在箱子里,对它再也不思念了,恩断义绝,忘掉了它对你的情意。你说,我这担心是多余的吗?
   王昌龄根据班婕妤的遭遇,写有《长信秋词》五首。如其三云: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曙色微露,金殿已开,这个宫女就拿着扫帚,从事打扫,这是每天刻板的工作和生活,所谓“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也。打扫完后,就拿起团扇,随意摇动,暂时的空闲给了她沉思的机会。想当初,她是被宫中太监从民间选进宫里的,带着希望,带着恐惧,带着忧虑,她来到了这座身不可测的宫殿,希冀能得君王恩宠,为家庭,为父母争得荣耀。但到了这里以后,除开了每天打扫之外,还要侍侯后妃。本来的希望,就像西天的云霞,虽然美好,但何等的飘忽。想自己美丽的容颜,竟然不如在宫里飞来飞去的寒鸦。这寒鸦尚且能够进出昭阳宫,看到皇上。而我在这里已经很久了,连皇上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这不是很可悲吗?
   其四云:
   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
   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
   上面那首主要是客观的叙述,而这一首却是细致的心理描写。想不到自己进入王宫后连见君王一面也难,这辈子就这样薄命吗?想啊想,一直想到入睡,在梦里,自己竟然见到了君王,而且很得君王的眷顾。这是真的?她暗问自己,突然,醒来了。西宫里灯火通明,她知道,又是君王在那里夜饮。许多美人通过宫中楼阁间的复道来到那里,人们热闹异常,进行狂欢。而自己,躺在床上,静静地等待天明。

   李白也写过怨女诗。他的作品更含蓄,更耐人寻味。如《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玉阶怨》属乐府中的《相和歌·楚调曲》,与《婕妤怨》、《长信怨》等曲一起,都是专写“宫怨”的乐曲。
   这首诗真可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深得骚人之旨。一个宫女,久久地立在玉阶那边,望着秋月,那月儿好圆好圆,但月儿圆,人却不圆,自己呆在深宫之中已经多年,从不见君王驾临,什么时候能够得到他的宠幸呢?时间长了,露水悄悄地降落,把她的罗袜都浸湿了。她感动有一丝寒意,就退进屋子,放下水晶帘,仍然望着那个她寄托着希望的圆月。
   全诗无一怨字,只抓住一个“望”字来描写她看月亮的情景与神态,然而,正是这样的望,生动细致地表现了她内心的怨恨。生活于这样的环境里,真的是身不由己,想大声诉说自己心中的愁怨也不可能。因此,与其说这位心怀怨恨的宫女很有修养,倒不如说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连大声发泄的机遇也没有。
   如果她生活在民间,遇到男人不淑,也许会像快嘴里翠莲那样,不把丈夫骂个狗血喷头才怪哩!
   李白还有一首《怨情》,明说是怨,却不知道怨从何来:
   美人卷珠帘,深坐独颦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这个美人儿把珠帘卷起来,长久地坐在那里,只看到她脸上泪痕阑干,如梨花带雨,不知道她心里究竟在怨恨谁。可能是她的爹娘,爹娘把她嫁给了一个自己不爱的男人,她得不到欢乐,也没有自由,成天生活在痛苦之中;也可能是丈夫,那个好吃懒做,四体不勤的男人,对她颐指气使,为所欲为她从来就没有尝到新婚的欢乐;也许的心上的那个人儿,离开了之后就与她再也没有联系了,始乱终弃,叫她以后如何做人?这是她一辈子最大的伤痛……总之,诗人用极为精炼含蓄的笔墨写女子之怨,我们不知道她究竟恨谁,但又何必知道她恨谁呢?只要知道她的心里非常怨恨,带着悲伤。
   需要说明的是,这首诗不一定是写宫女,它最大的可能是描写一个贵族女子的愁苦心情。
   元稹有一首小诗《行宫》,写得很有深意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元稹的这首《行宫》寥寥二十字,却包含了极为丰富的内容。这里的古行宫即洛阳行宫上阳宫,白头宫女即白居易诗里的“上阳白发人”。白居易《上阳白发人》里说:
   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
   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
   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
   同时采择百余人,零落年深残此身。
   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
   皆云入内便承恩,脸似芙蓉胸似玉。
   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
   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
   …… ……
   莺去燕归长悄然,春来秋往不记年。
   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
   …… ……
   这些宫女天宝末年从民间征选而来,因为长得特别美,被杨妃看到后就“潜配”到上阳宫为宫女,连君王的面都没见到。就这样,在冷宫里一闭四十多年,美好的青春早已化为云烟,昔日的美女变成了白发苍苍伛偻宫人。元稹用高度浓缩的语言回顾历史,抒发感慨。先是对冷落无人的古行宫描写,里面的花寂寞地开着,无人培育,更无人赏玩。在玄宗时,那里可是一个非常热闹繁华的地方啊!为什么如今变得这样了?诗没有回答。却转过笔来,写宫女们在穷极无聊的时候坐在那儿说着玄宗及当年的一些事情!
   值得我们思考的是,诗里为什么不写其他的事物,却只描写花而寂寞地开着?那些宫女们为什么“闲坐”?“说”些玄宗时代的什么事情?
   当年玄宗巡行时,天下太平盛世,经济发达,物产丰富,这里作为皇帝的行宫,宫中的管理人员及太监为了迎合皇帝享受的需要,大兴土木,建造楼阁,开凿河池,种植了大量的奇花异草;同时也征选许多女子入宫,千方百计营造一个华丽、幽雅、宜人的环境,让玄宗住得舒服,开心。而现在,盛世早已消失,皇帝也化为尘土,行宫无人过问,宫里日渐荒芜,只有宫花在寂寞地开着。因为无人欣赏,所以也就没有人去精心培育,花园里杂草丛生,花儿委顿不堪;那些宫女们,正像这些宫花一样,居住在这宫中,既没有可能去侍侯新君,也无人关心,默默地守在这儿,年复一年,红颜老去。所以,写花就是写人,花的寂寞衬托出这些宫女悲惨命运!
   但是,除非皇帝下令,宫女是不能离开宫中的,一直到死。那些行宫中的宫女在那里没有事干,就常常聚集在一起闲谈,家也没有,说些什么啊?不外乎当初被征选入宫时离别亲人的情景、这座行宫的盛衰、玄宗与贵妃的种种逸事、眼前相同的命运……她们曾是行宫里争芳斗艳的主角,亲眼目睹了大唐王朝的兴衰,从某种角度来说,她们是这座行宫的见证人,也是这四十多年历史的见证人!所以,昔日的繁华与眼前的萧条、玄宗与贵妃的荣华富贵与悲欢离合应该是谈话最主要的内容。
   这首小诗除了描写宫女无穷的哀怨之情外,也寄托了诗人深深的历史盛衰之感。
   杜牧的《七夕》,历来为人们所喜爱,但它的主题可能有仁智之分: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从银烛、画屏、天阶等事物来看,应该是描写宫里的生活无疑。七夕的时候,正是公历八月中下旬,天气不很炎热,萤火虫还常常在田野住宅上空飞来飞去。这里的一个“冷”字你千万不要以为是清凉的意思,而是冷静、孤寂之意。也许,这是个很天真思想又很活跃的女孩,还时常怀有美好的梦想。晚上,闲得无聊了,又没有谁陪伴她过乞巧节。因此,她一个人拿着小小的团扇去扑打空中的流萤。玩了一会,自己也觉得没意思了,就躺在从屋子里搬出来的阔阔的凳子上,望着晴朗的夜空,寻找着牛郎和织女星。现在,他们已经相见了没有?
   “卧看牵牛织女星”代表了她的什么愿望?假如我们这样一发问,许多人都知道了, 这个女子有着美好的幻想,希望自己有一个理想的归宿。但进入宫里后,这种希望几乎不可能有了。所以,她在看牛郎织女星相会时心里一定很凄楚的:牛郎和织女虽然被王母用银河隔开,但毕竟一年有一次相聚,而我,长久地住在这冷宫里,与亲人尚无相见的机会,更没有可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人!诗没有说个怨字,而怨在其中!
   蘅塘退士孙洙评此诗说:“层层布景,是一幅着色人物画,只'卧看’二字,逗出情思,便通身灵活。”这是百读不厌的好诗!
   唐代还有一个被元稹背后说上坏话而不能为官的诗人,名叫张祐。他有一首宫词《河满子》非常有名: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河满子,双泪落君前。
   开元年间,沧州歌手何满子犯罪当死。临刑,进曲以赎死,竟不得免。后来此曲便以其名盛行天下。这诗好在哪里?它写出了宫人长年深居宫中,既不能得皇上恩宠,又不能见自己亲人的悲哀。前两句用时间和空间的巨大落差来反映她们的悲惨命运。远离家乡三千余里之遥,身在宫中已有二十多年,大好的青春年华早已消逝,而且消逝得没有任何意义。这为后面两句作了有力的铺垫。后面说当君王来临,让这些歌女唱歌的时候,他们想到有的女人入选宫中后得到宠幸,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父母脸上都有荣光,而她们却奴隶般地为君王与妃子们效劳,蒙辱含恨,不禁悲从中来。而要她们唱的歌又是《何满子》,何满子的命运虽然比她们还要悲惨,但她们的未来有谁知道呢?也许明天也会落到这样的下场。这样就更加触发了她们心灵深处的痛苦。所以,当唱起这首歌时,眼泪就情不自禁地扑簌簌地落下。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首诗把全部的感情寄托在这些遭遇不幸的女子身上。读到这里,这些宫女在落泪,我们难道也不为之掬一把同情之泪?
   《全唐诗话》说,此诗传入宫中后,广为传唱。唐武宗病重,他看着孟才人曰:“我一旦死去,你想怎么做呢?”封建社会里皇帝死前都希望生前宠爱的妃子能够为他殉葬,这样死后就不再寂寞了,残忍的殉葬制度就是因帝王和官僚富豪而生的。这个孟才人知道这下子完了,与其让人把自己活埋,倒不如自杀来得干脆。想到这儿,她肝肠欲断,指着装着笙的袋子哭着说:“请让我用这袋子上的带子自杀。”武宗有些悲伤。孟才人又说:“我曾经擅长唱歌,让我对着您皇上唱上一曲吧,来表达胸中的悲哀。”武宗答应了。于是,这位孟才人刚唱了一声《河满子》,立刻就没有气了,倒在那里。武宗即刻令太医诊治,太医说:“脉搏还在微弱地搏动,但肝肠已断,不可挽救了。”武宗死后,他的灵柩重得不能抬起来。有人说:“恐怕他想等孟才人一起走吧?”于是就把孟才人的棺木抬来,武宗的灵柩很快就可以抬起来了。你看,孟才人死掉还不算数,一定要和他的棺材放在一起才行。
   张祜听到孟才人唱着他的诗而死,十分惊讶,叹息不止,遂作《孟才人》,诗前有序曰:“才人以诚死,上以诚命,虽古之义激,无以过也。”(这位武宗皇帝何以有诚?只是怕黄泉之下寂寞而已)歌曰:
   偶因歌态咏娇云,传唱宫中十二春。
   却为一声《河满子》,下泉须吊旧才人。
   当然,里面还有些迷信之说,但足见此诗在宫里的影响之大。这首诗为张祐赢得了巨大的声誉。杜牧作《酬张祐处士见寄长句一韵》曰:
   七子论诗谁似公?曹刘须在指挥中。
   荐蘅昔日推文举,乞火无人作蒯通。
   北极楼台长挂梦,西江波浪远吞空。
   可怜故国三千里,虚唱歌辞满六宫。
   张祜“每题诗倡肆,誉之则声价顿增,毁之则车马扫迹。”(《唐才子传》)据《唐摭言》载:白乐天典杭州,江东进士多奔杭取解。时张祐自负诗名,以首冠为己任。既而徐凝后至。会郡中有宴,乐天讽二子矛盾。祐曰:“仆为解元,宜矣。”凝曰:“君有何嘉句”祐曰:“甘露寺诗有'日月光先到,山河势尽来。’又金山寺诗有'树影中流见,钟声两岸闻。’”凝曰:“善则善矣,奈无野人句云'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祐愕然不对。于是一座尽倾。凝夺之矣。 
   同样出自此书,也有一段关于元稹对待张祜的记载:元和、长庆中,(祜)深为令狐文公所知。公镇天平日,自草荐表,令以新旧格诗三百篇表进。献辞略曰:“凡制五言,苞含六义,近多放诞,靡有宗师。前件人久在江湖,早工篇什,研机甚苦,搜象颇深,辈流所推,风格罕及。”云云。谨令录新旧格诗三百首,自光顺门进献,望请宣付中书门下。祜至京师,方属元江夏(即元稹)偃仰内庭,上因召问祜之辞藻上下,稹对曰:“张祜雕虫小巧,壮夫耻而不为者,或奖激之,恐变陛下风教。”上颔之,由是寂寞而归。祜以诗自悼,略曰:“贺知章口徒劳说,孟浩然身更不疑。”
   大概张祜没有先向元稹进香跪拜罢,所以他无端把别人的作品看做是“雕虫小巧,壮夫耻而不为者”(其实,他擅长而一贯骄傲的也是“雕虫小巧,壮夫耻而不为”的诗歌创作),这样,就把一个才子罢黜了。较之白居易的判诗,他属于人品问题了。张祐真是倒霉,遇到了当时文坛上两大魁首,活活地葬送了前途。所以,他深感自己也如孟浩然那样,终生不可能出仕,于是也有“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的浩叹。从此再也没有出山参加考试。
   尽管因为某种原因,元、白都不喜欢张祜,杜牧却非常欣赏张祜的诗才,而且批评白居易等人的观点。他的《登九峰楼寄张祜》赞扬张祜说:“睫在眼前人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认为张祜之才可比肩东汉末年建安时期的“七子”,令狐楚力荐张祜就如当年孔融向曹操推荐祢衡一样可贵,感叹张祜纵然诗名远扬宫中,却终生白丁。
   我想,人能够有一个真正的知己,也就不虚此生了,张祜可以无憾矣!
   读这段文字,我又想起了李贺参加科举考试的事。也是元稹,因为他年龄虽然比李贺大得多,但李贺早已诗名远播,故想与李贺切磋诗艺,动机本来是好的。哪知李贺一看了他的名刺上写是明经出身(唐人重进士而看轻明经),便不屑一顾,元稹只好悻悻而还,耻辱也就牢记在心。文人相轻,自古即是。现在李贺想考进士了,元稹心想没那么容易,今天你落到了我的手中。那时他正好在朝主文柄,就说李贺父亲名晋肃,“晋”与“进士”的“进”同音,为避父亲讳,李贺不应该也不能参加考试。这种是似而非的说法令韩愈听了非常恼怒,便写《讳辩》一文,为李贺伸张正义。但是,权在元稹手里,你韩愈的文章又有什么用?面对元稹的睚眦必报,李贺纵然愤怒,可是有什么办法?到底也不能参加进士考试,最后郁郁而终。从这两件事情上,也足可看出元稹的人品了。
   传说杜牧遇到美女,常常处处留情,著名诗人杜荀鹤就是他的私生子。当然,传说毕竟是传说。但杜荀鹤确是晚唐诗坛上的一员健将。他也有一首非常有名的《春宫怨》: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历来写宫怨的诗大多不写春花春景,而总是秋叶秋月,团扇见弃之类。杜荀鹤却独出奇兵,通过描写风暖花重,突出宫女的春怨,《红楼梦》有联云“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而深宫之中的宫女之怨却都是那些统治者穷奢极欲所造成的!
   早晨起来,宫女就应该梳妆打扮了。可是,这个女子对着妆镜,总提不起精神。为什么啊?她悔恨自己生得太美,而被朝廷选中入宫,耽误了美好的青春。她早就知道宫中斗争激烈,得到皇帝的恩宠不仅仅在于外貌,主要是擅长献媚邀宠。自己不屑于这样做,所以一直得不到皇帝的宠幸,要我怎样化妆才能得到皇帝的宠爱呢?不知道,也懒得去研究。所以她实在不想化妆,但又不能不化妆,蓬头垢面那是不行的,有违宫廷规矩。弄得不好被乱棍打死。
   化妆后,她走出宫门,外面微风和煦,阳光灿烂,红杏枝头,春意盎然,百鸟翩飞,啁啾不绝,它们是多么欢乐啊!太阳渐渐升高了,照在那些花枝上,影子重重叠叠。充满生机的春天终于来了。想到自己整天被关在死气沉沉的宫中,连花鸟都不如!想起当年在一起采芙蓉的女友。那时,大家穿着绿色的衣服,深入池中,荷叶与人浑然一体,荷塘里到处都是女孩们快乐的笑声。记得有一位诗人写的《采莲曲》简直就是她们采莲时的摄影: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啊,自由多好!哪怕再给我三天自由,我一定好好度过,享受人生。现在,再也没有机会与家乡的女伴一起去采莲了,活在这具活棺材里等待着死亡的降临。
   古人评价此诗颔联之妙说:杜诗三百首,唯在一联中。诗人用这联不仅写出了这个宫女无聊寂寞的生活,更以她春天欣欣向荣的花木和洋溢着生命力的飞鸟反衬女子内心的哀愁,突出其人不如花鸟的悲惨处境。这样,她怨在其中,怨也合乎情理了。
   从这些诗篇中,我们不难看到,唐代那些有理想与抱负胸怀正义的诗人一般都充满人性,反对帝王牢笼无数的民间女子供其淫乐这种思想,即使在今天我们,也是值得肯定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