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东:请不要放下自己,也不要放下这个世界

 忘忧草4321 2015-07-04


点击国学精粹与生活艺术免费关注 顶级传统文化美刊


朱东:请不要放下自己,也不要放下这个世界


还是从《论语》中的那段有趣的对话说起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

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

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

曰:敢问其次。

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

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孔子之所以要把那些在常人眼中,堪称值得称道的“言必信,行必果”的人,说成是“硁硁然小人哉”,是为了告诉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应当放开自己,不要被那些看似真理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名目、概念与符号,捆住自己的思想与手脚。

因为,所有被确定下来的名目、概念与符号,都要受到确定它们的时空环境的影响,而带有或多或少,或重或轻的局限性。而不能适用于全新的,全部的时空环境。这就是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的道理。

而应当根据现实的情况,知权通变。就像孟子说的

嫂溺不援,是豺狼也。

男女授受不亲,礼也。

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但是,这种放开并不等于放下,知权通变更不是苟且滥行的借口。

作为作为一个人类,其思想与行为都不得不有一个基本的底线,同时这条所谓的底线,也是区分于人与动物的,君子与小人的界线。这个底线,就是所谓的“仁”或者说“爱”。

孔子说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这里的“恶”读wū,同“乌”,是个疑问词,哪,何的意思。“恶乎成名”并不是怎么能有名的意思,而是说怎么还能称得上君子,怎么还配得上君子这名字的意思。

所以,对于一个人,已经对自己的言行,对自己人生定位有所要求的人来说,“仁”是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素。换句话说,对于这样的一个人来说,其一切的行为,就是为了去实现“仁”,兑现“爱”。并以此来实现对自己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有爱有温暖的人的资格的坚守。

事实上,孟子在关于嫂子的那段话中,也已经将这个问题说得很清楚了——“嫂溺不援,是豺狼也。”就说明,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仍旧“硁硁然”的坚持男女授受不亲的礼,那就是不“仁”,就失去了作为一个人的基本资格,就成为了一个禽兽。

反之,“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就是说,孟子所说的“权”,或者说一个人应当知权通变,在现实的行为之中放开自己,不拘泥于条条框框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避免不仁,而去实践“仁”,去守住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底线。

我们可以这样说,放开非但不是放纵,不是放下,而且恰恰相反,放开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放纵,就是为了不放下——那条最基本的底线。

同时,又因为“仁”的根本,并不是去爱别人,去爱世界,而是去爱我们自己,爱我们自己作为一个真实的人,所拥有的情感与生活。

所谓的不放下那条最基本的底线,其实就是不放下我们自己。

换言之,放开自己的目的,其实是为了不放下自己;只有充分的放开自己,忘掉那些看似神圣的条条框框,规规矩矩,真正的听凭自己良知的召唤,才能真正的实现不放下自己。才能去通过对自己的关爱,实现对他人,乃至对这个世界的关爱。

否则,即使是无比认真的遵守着一切名曰美好的规范,言必信,而行必果,也不过是一个从内心到行为,都僵硬无情的硁硁然的小人。只不过这种人,毕竟还心存一丝敬畏,所谓孔子说他们“抑亦可以为次矣”——将就着也可以算作是一个君子吧。

因为,这实在是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因为,在其言必信,而行必果的背后,其实就是对在知权通变中坚守“仁”,也就是对以更高级的方式,来实践“仁”的放弃,而选择了一种相对简单的方式。

严格的说,这就是对“仁”的放弃,就是一种不“仁”。就是对标准的降低,就是对自己的“放下”。

从这个意义上讲,其对规范的坚守,则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被视为一种自求简便,以所谓仁爱之名,掩饰其不仁之行的借口。

所以,这种人只能作为一条最低的及格线,因为,他还可以勉强被认定为,是在无意识之中,脱离了“仁”。稍微再退一步,就会转化为彻底的,完全有意识的不仁。这就是,后面那两句话的内涵了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

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哪一个“从政者”不是大谈规范,大谈法律,然而又有多少,“从政者”不是借此来设规人之范,立律人之法。以便于自立于范之外,法之上?

孔子无限不屑的说这种拿规范来当遮羞布的人是“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因为,他们已经在根本上“放下”了自己,把自己放到了及格线以下。

事实上,这种自觉的放下自己的行为,远远不是“从政者”的专利,而是普遍存在的惯性行为。

比如说

当一个人站在斑马线上,面对一盏刺眼的红灯,为什么还会毫不犹豫的走过去。至少在很多情况下,是因为周围有很多人都在这样做。

于是,这个人就会在心里对自己说,既然大家都在这样做,那么我也可以这样做——就在这一瞬间,他放下了自己。把自己放到了和所谓的“大家”一样的高度上。而所谓的“大家”,一种正在发生的“行为规范”,就是成了他的借口和遮羞布。

如果把支撑这一行为的心理过程,更彻底的解析一下的话,就会发现放在他心灵最深处的那句话——

我并不是一个比别人更优秀的人;

或者,我没有能力成为一个比别人更优秀的人;

或者,更本质的说,就是,我并不是一个能坚守住底线的人。

一言而蔽之,就是一个在内心深处,彻底的放下了自己的人;一个在内心深处,不断降低自己的品级的人。

只不过,这种放下并不是点状的,而是面状的——随着对在某一点上的更低标准的习惯,这种习惯也会逐渐蔓延到其他的点上,最终形成全面的标准的降低。

一个原本很优秀,甚至卓尔不凡的少年,为什么最终会变成随波逐流的中年,变成一个粗鄙不堪的老头?原因就在这里。

形象的说,就是——后退一小步,就要放弃一大片。

每一个人,都后退一小步,每一个人都放弃一大片,最终整个社会就会后退一大步,就会放弃更大的一片。

那些被人们拿来捆绑自己的思想与手脚的,所谓的规范与标准,就会随之而堕落,随之而坠落。就会带着它们所捆绑的那些人,一同堕落,一同坠落。而在过程中的人们,则非但浑然不知,而且还会认为理所当然,而继续硁硁然的言必信,行必果。

所以,当我们放下了自己的时候,也就放下了这个世界……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人?或者说,这种人为什么会不断的,自觉的降低自己的品级呢?

原因就是不能放开自己,不能放开自己对某些特定利益,甚至是某种他人看自己的眼神的期许与执着。

只有放开了自己,才能不放下自己。否则,就只能放下自己了。


(本文由朱东原创,转载须经授权,谢绝擅自转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