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食天地】带你回忆老上海的西餐记忆

 鳗游蛭渡 2015-07-05

红房子、德大、天鹅阁等是大家对“西餐”最初的记忆,那个时候如果能在淮海路的天鹅阁吃一碗鸡丝焗面,覅太扎台型哦!

“海派西餐”,分为法式、意式、俄式、英式、德式几大流派,其中俄式的更是因为经济实惠,在上海十分受欢迎,最有名的就要属“罗宋汤”了。当年,“霞飞路”(现在的淮海路)上的很多西餐厅,其实都是俄式的,以至于南昌路上的公寓房外国租客,以罗宋人居多。


上海开埠后,西方文化逐渐开始影响上海,西菜馆也随之在上海开立。据文献记载,上海的第一家西菜馆,是位于福州路的“一品香番菜馆”——为什么叫“番菜馆”,原来,当时的西菜又称为“番菜”,“番”,在中文里本就有外来的意思。


虽然在当时,吃西餐是非常时髦的生活方式,但是中国人一开始难以适应西菜的烹饪方式,就比方说,这半生半熟的牛排。上海西餐于是便汲取各国西餐的精髓,而逐渐形成了法式、意式、俄式、英式、德式几大流派:法式注重用料和精致;英式注重调味;意式注重原汁原味,各有各的特色。


1917年,苏联十月革命发生后,大量俄国难民涌入上海,这些上海白俄被上海人称为“罗宋人”,在霞飞路(今淮海中路)一带开设了大大小小40余家俄式菜馆,它的“一菜一汤”(即罗宋汤、面包加黄油),因经济实惠瞬时风靡上海。

1937年前,上海有西菜馆达到了200多家,尤以霞飞路和福州路最为集中。其中福州路(旧称四马路)更是因此被称为“四马路大菜”。当时,有名的西餐馆有“红房子”、“德大西菜馆”、“凯司令西菜社”、“蕾茜饭店”、“复兴西菜社”和“天鹅阁西菜馆”等。

你们还记得西餐的标配么?

懂行的一定知道,那就是餐前包+罗宋汤+蛋黄酱土豆色拉+炸猪排。(跟现在的法蒜+牛尾汤+凯撒沙拉+牛排还是差蛮多的。。)


餐前包:
一定要配黄油!那个时候黄油还是很珍贵的,把面包掰开,在松软的内芯上涂上一点点黄油,那个米道真是香浓得来~

罗宋汤:
这是起源于俄罗斯的一种呈半液态的浓菜汤,将酸味十足的番茄酱、新鲜的番茄、脆爽的圆白菜和一点点红肠丝或者牛肉一起炖煮,番茄融化在汤里,吃在嘴里沙沙的,浓郁的番茄酸甜味中还能品味到淡淡的肉味。


蛋黄酱土豆色拉:
吃口介于块状与泥状之间,拌上口味纯正的蛋黄酱,第一口就感受到忘不了的细腻柔软。酥滑的土豆和爽口的黄瓜丁或胡萝卜丁,再来一点点方肉丁,咬在嘴里绵软与脆爽并进,还有一股清新特别的奶油香~淘小最的一位西厨大师朋友说,他们酒店现在的土豆色拉都是用好乐门纯正蛋黄酱做的,则米道~真是醉了。。

炸猪排:
相比现在带着血丝的高级牛排,炸猪排显得平民很多,可它就是上海宁的心头好。裹着厚厚的面包粉,炸至金黄酥脆,再淋上辣酱油调味,那才是真正的上海味道!

这就是“上海人的西餐”,特点就是无所谓法式、英式、德式,什么好吃就煮什么,西餐中吃,真正的“洋为中用”。


以上信息来自网络,不作商业用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