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浑元桩锻炼方法

 太极理论192 2015-07-05
    介绍浑元桩锻炼方法:
  求得浑元力的桩法故名浑元桩。练功时,集中精神、凝神定意、自然直立、全身先挺一下,再把全身筋肉放松,要做到似松非松、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眼睛前视、略看高处、远望天际,目光凝聚内敛,两手自然下垂,两足跟并齐,脚尖分开如立正姿势。而后将左腿(下述以左式为例)顺着脚尖所向的方向迈出一步。步子的大小以前脚能自由提起而不靠后腿的帮助为准。足跟要虚,再迈出合适距离的一步以后,左脚再往左横移大约一个脚的宽度,这时两脚的位置的形状既不是丁字步也不是八字步,而是前人所谓“脚不丁不八”。故名“丁八步”。又名“半八步”。步子不能过小或过大,步子过小影响整体的稳定性;步子过大则应拳谚所说“步大不灵”。总之步子以合适为好。两足前后力量的分配为前三后七,也就是后腿为支撑腿。采取这样的步位是为了能够随时随地前进或后退,能保证步法的有力灵活。步子定位以后,逐步调整下列部位:左膝略屈,膝骨凸出部位力微向前指,足趾有扒地之意。同时右胯向后略靠,胯关节处力向后,方向相反,力力相引。此所谓意拳之争力,即一个向前一个向后,方向相反,力量相成的矛盾力量。争力乃意拳之核心。下肢动作调整好以后,再来调整上肢:两手徐徐抬起高于肩平,手心向内,左手内的位置与左脚的位置相对,右手心与右乳部相对,上臂和前臂弯曲的角度不可小于九十度。左手位置略高于右手约四、五公分。两手虎口稍撑,十指分开各个指间如夹有棉絮。在调整了身体的外形以后,开始注意意念假借。我们要设想整体环抱着一颗大树,不单是两臂环抱,胸腹、大小腿等处也都向里接触树。随之我们要设想:两手和双臂抱着这颗树做往上拔、往下栽、往前推、往外扒开、往里挤合的动作。但要做到用意不用力,动作越慢越小越好,意念中虽然不能将树引力,但似乎有随我意支配而微微颤动之感觉。有这么一点意思就够了。同时要注意凡身体于树接触的部分,如胸腹、大小腿等处,皆有应合两臂微动之意。周身关节都要有似曲非直之意。站浑元桩,还要注意以下各点:
  头:头的位置对人的整体运动非常重要,不同的头部位置可以引起不同的姿势反射。头顶好象有线上提,似顶非顶、颈直而微拧,左足在前时则左拧,右足在前时则右拧。下颚微收、颈下若能容球。
  肩:背骨自然竖直,两肩松垂,向左右稍稍扩张,腋下如能容球,心窝微收,胸虚背圆,即前人所谓“肩如担担”。
  手:两手距离约三拳,十指分开,虎口微撑而指尖微敛。掌心内吸,有持物不使坠落之意。掌心内吸配合手指外张,似有线绳束缚,欲张不得之感,吸吐相互作用不可偏重。左手向右、右手向左伸时都不许超过鼻子。举忌过高、按忌过低、前伸不过足尖、回撤不可贴身。
  齿:上下齿要衔接而微错,不可用力扣合。
  舌、鼻、耳:和健身桩要法相同、从略。
  腿:两腿支撑体重用的力,大约是前腿三分、后腿七分。两腿外缘似有力微向内滚裹,同时两膝似有力向外翻张。
  步:前后脚的距离,以后腿不必用力,前脚就可以提起、前进、回收都能随意动作为准。步法的训练,后面章节详述。
   下面就浑元桩来谈谈用意的问题。意拳讲求的是一个“意”字。王芗斋先生说要“揣摩意中力”,我们在站技击桩的时候,就要在这“揣摩意中力”上下一番功夫。意和力是什么关系呢?芗斋先生说“意为力之帅,力为意之军”,任何力的表现都是意念支配的结果。王先生还说“意即力也”,进一步说明了意与力的关系。初练站桩时,要求做到用意不用力。到了一定的阶段,则要求做到意到力到,最后达到最高的阶段,则应该是意力不分,意和力为一体了。若求技击应用非达到意力不分不能得拳中奥妙。
  以浑元桩抱树的意念来谈一谈“意”的训练:在开始练浑元桩的时候,只要求单一的设想,把树推、拉、提、栽、开、合等等。在有了初步的感觉,确实有棵树推不动、拉不动的意境存在。进一步就要打乱意念的顺序,在想把树刚提起来就往前一推,或者刚把树栽上去又横着把它扒开,亦或刚合上又往后一拉等等。因为在实用的时候,用力就没有固定的顺序,所以在平日训练的时候,就不能按事先编排好了的顺序去练习。再提高一步到了高级阶段就应该有一种模糊的感觉,又想把树扒开、又想把树合上,又想拉、又想推,又想提、又想压,结果是什么都想,什么又都没想,总之是一种哪儿都有一点意思,又都什么也没有的模模糊糊的感觉。其结果培养出来的是:不碰上就什么也没有,而在哪碰上哪儿就有的奇妙境界。模糊的感觉实际上是精神的高度集中而不是发呆。按拳术老前辈所述,习拳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拳无拳、意无意、无拳无意是真义”,也就是在有意无意之间。善于游泳的人,往往忘记了水的存在,正因为忘了水的存在,游得更幽然自得,就是这个道理。

[page]


 
  
    上述对技击桩练习的介绍应注意以下三个基本条件:
  1.使精神凝重浑厚,忘我无惧,斗志昂扬,大有当之即摧之概。
  2.具有平衡守中的均整、浑然一体的浑元力。也就是要求在刹那间调动身体各部位相应一致地发出最大力量。
  3.锻炼神经、反应灵敏。只有这样,力的发出才能迅速、刚劲。
   同时训练技击桩还有三各基本要求:
  练习技击桩也要贯彻健身桩基本要求,全神贯注、周身放松、呼吸自然畅通。
  1.要求精神高度集中。目的是要在应敌时能全神贯注从容应变。
  2.要求身体放松。目的时因为一般人在精神高度集中时,常常不自觉地随之用力疆滞,所以练习时要相应放松,这样才能使动作敏捷、反应迅速。
  4. 呼吸通畅。目的是只有保持呼吸的通畅,体力才能持久。
 意拳站桩举要
  “要知拳真髓,首由站桩起”,意拳锻炼,首重站桩。站桩是意拳的基本功,是意拳的主要训练手段。
  站桩有一条基本不变的原则,那就是“要死站桩,不要站死桩”。所谓死站桩,是因为站桩是体认的功夫,因而非老老实实去站不可,所谓不要站死桩,则是说站桩式简意繁,锻炼中没有意念活动不行,而且还须多动脑筋,潜心揣摩。
  意拳的桩法不少,根据练习目的和训练阶段的不同,分为健身桩和技击桩。健身桩是因病设式,技击桩则是根据技击上意义的不同而改变了手法。所以是形式不同,各有分工,在锻炼顺序及目的上应有所侧重和考虑,但并无形式高低之分。因而,不管站什么桩,重要的是其内容而不是形式。
  严格地讲,站什么桩,应该因人而异才是。但初学站桩,应先站健身桩为好。这是由养生与技击之间的关系决定的。如果仅以养生为目的,站健身桩即可,但欲求技击效用,则须在健身桩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意念活动,使全身及身体与外界建立争力,以求得“浑元力”。健身桩与技击桩只是在锻炼要求上有所不同。健身桩一般要求精神集中、周身放松、呼吸自然即可。技击桩则进一步要求精神“高度”集中,周身舒适放松且“得力”,它对增强体质也有很大的作用。二者有着内在的联系。因而,应先站健身桩为宜。
  就多数人来说,初学站桩,可从站健身桩中的“托抱式”入手。下面,我们就托抱式来谈谈怎样站桩的问题。
  首先,必须指出的是,站桩总是采用一定的姿势,在相对静止的状态下锻炼,因而它对身体各部位都有具体的要求。作为初学者,切不可面面俱到,倘若一味追求所谓的“正确”姿势,纠缠于外形,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
  托抱式的动作要领是:
  站的时候,先气静神怡,凝神定意,身体自然直立,足跟并齐,足尖外分约成六十度。而后双手下垂,再将全身挺一下,使全身尽可能放松。然后两足左右分开,呈平行状或微成外八字形,距离与肩同宽(初练时可稍宽),身体中正,重心落在两脚心上(即不落于脚掌,也不落于脚跟,适中为宜)。膝微屈,身体略向下。双手提至肚脐前面,臂成半圆形,肘部外撑,腋下虚涵,若能容球。手心向上,斜向自己腹部,手指相对。两手距离大约两拳左右,手指分开而微屈,手心内吸,两眼向前正视,稍向上方,周身大小关节均有似曲非直之意。
  头、足、膝、胸、腹及其它部位,锻炼中应具体注意以下各点:
  头部:头要正,微收颏,颈要直,面部表情有似笑非笑之意。
  足膝:两足放平,足趾有似扒非扒之意,足心涵虚,膝微屈而上提,不可用力。
  胸腹:背骨要自然竖直,肩平臀正,心窝微收,宽胸松腹。
  齿:牙齿要上下衔接,不可用力扣合。
  舌:舌尖微卷,似顶非顶,但不可接触上颚。
  口鼻:呼吸要匀称无声,口微张,稍露缝隙,不要闭气,也不要有意过长呼吸。
  目:两目向前正视,稍向上方,远望眼前景物,似有轻雾所遮,隐约可见,或两眼轻轻闭合。
  耳:凝神静息,好像极细微的声音皆约略可闻。
  按上述动作要领站好后,就有了一个托抱式的基本姿势,至于身体的各部位合适与否,暂且勿论。
 
   就人体各部位而言,手最敏感。因此,初学站桩,应先从手上来体会站桩的感觉。可先设想:两手各握有一个纸球,纸球的大小与手型相吻合,要求是手握紧了,纸球要瘪,握松了,纸球又容易脱落。
  随后,我们可做简单的“拉丝”意念活动。设想:两手之间似有皮筋相互牵引着十个指尖。意念用两手去拉皮筋,皮筋似有被拉开的感觉,一想即止,有这么一点意思就行了,体会这时手上的感觉。待这种感觉消失后,意念用手再拉皮筋,再体会感觉,好像在来回“拉丝”。
  切记锻炼时是用意念拉皮筋,而不真用两手去拉,更不可用力。初练时,允许双手随意念活动而微动,锻炼既久,要求逐渐不露形或显形很小,以达到所谓意中的动。
  有了上述站桩的真实感受之后,我们可以逐步通过加强局部的单项意念活动,来解决身体各部位出现的毛病。
  有的初学者,站桩一会儿后,手指可能并拢或张开程度不够。可设想:两手按动作要领张开后,意念五指的每个指缝之间,都夹有一个小棉球,要求是如果手指用力去夹,小棉球就瘪了,如果手指间张开过大,小棉球又要脱落,以手指间小棉球刚好夹住又不脱落为宜。这样继续去体会前面“拉丝”的意念活动。锻炼既久,就会形成自然分开、手指微屈、手心内吸而放松的正确手型。
  站桩中,随着时间的延长,有的初学者会有肘部自然下垂的现象,造成肘部外撑不够,肩架变形。出现这种问题,则可设想:自己的腋下各夹有一个纸球(如一只手臂出现这种问题,则只设想这只手臂腋下容球即可)大小与手臂撑开至合适位置相吻合,肘垂下来了,腋下的纸球就会瘪,过松,纸球又会脱落。这样锻炼一段时间,自然会“腋下虚涵,若能容球”。
  有的初学者还会有头不正或缩颈的毛病,这时可设想头顶心好像有细线上系,头真上顶则线会松弛而失去上系之张力,头真下坠则线会拉断,保持细线上系之张力又不使其拉断,即做到有似顶非顶、似坠非坠之意。
  若有低头或扬头的毛病,可在保持两眼向前正视,稍向上方的同时,设想颏下夹有一纸球,意念同样是纸球不可夹瘪了也不可使其脱落。
  通过以上的锻炼,站桩的外形姿势就比较标准了。有了这些基础,我们可以提高意念活动的要求。设想:在做“拉丝”的意念活动时,意念不是用手,而是靠身体的前后运动来拉动设想中的皮筋。设想身体刚往后靠,两手有向两边分拉皮筋的感觉,有这点意思即行了,一想即止,体会这时身上和手上的感觉,待这种感觉好像消失后,再想再体会。同样刚开始时,允许身体随意念活动而微动,以后渐渐不显形或露形很小。
  锻炼一段时间后,身体与手臂之间比较应合协调,这时,我们可以改变设想,做怀中“抱球”的意念活动。设想:怀中抱有一个纸球,大小与我们手臂所能抱住即可。要求也是抱紧了纸球会瘪,抱松了纸球又要脱落。意念用身体和手臂往前挤抱纸球,不可将球挤瘪了,有这么一点意思就行了,一想即止,体会这时手臂及身体的感觉,待这种感觉好像消失后,再继续意念挤抱,反复体会。
  此后,我们还可设想,两腿之间也夹有一个纸球,要求膝盖夹紧了,纸球会瘪,两腿过松,纸球会脱落,体会两腿之间的感觉。
  以上,我们对托抱式的具体站桩方法和步骤及其意念活动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只要按照上述的要求去做,会有真实的体会和感受。

[page]


  下面,我们再谈谈站桩中的放松及其它问题。
  初学站桩,身体的神经、肌肉、关节等会有不同程度的紧张,因而,精神、肢体的放松是十分重要的。
  其实,放松并不难,关键是要做到自然。在前文中,我们已经涉及到了这个问题。我们曾特别强调,初学站桩对动作姿势不要求面面俱到,更不可一味追求所谓的“正确”姿势,同时我们反复假借的是纸球、棉球等这样很轻的物体,这些都是为了让初学者首先在精神意念上能够放松,进而比较自然地进入练功状态。但事实上,由于站桩须维持一定的姿势,加之意念上的一松一紧也会造成全身或局部的紧张。如果不能做到放松,就有必要加入些促使身体放松的意念活动。如可设想:自己站在温水里,自然会感到身体有一种飘浮感,进而体会温水给肢体带来的舒适感。锻炼既久,身体内外自然会逐渐放松。
 
   必须清楚的是,放松不是绝对的松,绝对的松是懈,紧也是相对的紧,绝对的紧是僵。我们所追求的是松而有力,力是意中的力。我们在锻炼过程中,也不是一味的松或紧,而是在意念借假和意念活动的支配下,松中有紧,紧中有松,时松时紧,时紧时松,松紧适度,在保持一定姿势的情况下,尽可能不过多地用一点力,即所谓松而不懈,紧而不僵。
  至于站桩过程中出现的酸痛感、麻胀感、温热感、振颤感、舒畅感及其它不同感,只要练功时心不发慌,呼吸不急促,心跳不失常态,就不必过多在意,这都是练功过程中自然出现的现象和感觉。
  此外,站桩时间的长短还必须视自身身体情况而定,有的人可以十分钟为起点,有的人可以十五分钟为起点,有的就可以二十分钟或半个小时为起点,总之,要循序渐进,不可勉强,但切不可松懈。
  限于篇幅,我们仅就托抱式谈了谈怎样站桩的问题,讲得很基础,但相信读者依此学练,一定会有实在的感觉和真切的体会。至于站桩的进一步深入,容以后再谈。
意拳试力初步
  在《意拳站桩举要》一文中,我们以托抱式为例,谈了谈托抱式站桩的动作要领、锻炼方法和初学站桩的一般步骤、原则以及应该注意到的问题。只要习者循序渐进地坚持站桩,就会不同程度地体会到身体上下、左右、前后尤其是前后都有引力的实感。这种实感也可以说这种拳劲儿,是我们在身体保持相对静止的状态下,运用精神假借和意念支配获得的,浑元力也正是在这种实感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强化培养起来的。然而,我们在锻炼中发现,当我们站桩的动作做大了或身体有位移时,这种实感就会减弱或消失。而练习拳术尤其是掌握技击,又不能总是站着不动,那么,通过什么样的训练手段,才能将站桩获得的浑元力,充分地调动起来,用之于实践呢?
  我们说,试力就是完成这一由静到动过渡任务的最好的训练手段。概括地讲,试力是意拳锻炼的中心环节,是掌握技击的关键过程。试力之重要,正如王芗斋先生所言“盖试力为得力之由,力由试而得知,更由知而得其所以用”,它是整个意拳体系中范围最广、难度最大的一项专门的训练课程。试力的目的,就是在身体运动的情况下,运用意念诱导,继续掌握争力,体会在站桩中培养起来浑元力,在肢体有位移时,是否仍然能够做到均整得力,运用自如。从这个意义来讲,试力可以说是站桩在空间的延伸。
  必须指出的是,我们这里所谈的力是意中力,试力并不是真的用力,而要用意。前面我们已讲过在站桩的时候,要求用意不用力,现在我们讲到试力也同样要用意不用力,也就是在欲行又止,欲止又行,欲行又不得不止,欲止又不得不行的过程中,来求得我们所要求的意中力,也就是不用力而求有力。那么,站桩到什么程度做试力练习比较合适呢?
  这并无一个明确的规定。初步地讲,只要我们通过站桩,对身体前后、左右、上下方向上的引力实感有了一定的体认,也就是对浑元力有了初步的体会和认识,感到身体四周都有阻力存在,有了这个基础,就可以做试力了。
  当然,试力的方法很多,但初学试力,应从最基本的最简单的试力练习开始,一步步地提高,渐渐深入,随着体认功夫的提高,逐渐进入复杂的试力练习。比如在托抱式站桩的基础上,可结合开合试力的练习,锻炼效果会比较好。下面,我们就以开合试力法为例,来谈谈怎样进行试力的锻炼。
  做开合试力,我们采用托抱式站桩开始。托抱式站桩的基本动作要领和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我们在《意拳站桩举要》一文中,已经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
  按托抱式桩站好,姿势可比平时站桩略高,双腿有微屈之意即可,两眼向前正视,两手手掌自然撑开,手指自然分开,手心向内,斜向自己腹部,手指相对,要求精神集中,呼吸自然。
  精神集中在哪里呢?应该集中在我们的意念活动上,实际上并没有实物,但目的是要求我们想象得真一点,好像真的一样。

   有很多人都在讲自然呼吸,到底如何呼吸才是自然的呢?我们不妨举个例子说说,我们平时在同别人交谈的时候,这时你是在呼,还是在吸呢?从来没有人想过,更不曾注意过,我想这就是我们所讲的在练习状态时的自然呼吸。当然开始会有人不适,受到动作的影响,但慢慢地随着功夫提高就会自然了。
  初学站桩,我们是首先从手开始体认站桩的感觉,因为手的感觉灵敏,试力也应由手开始体会,因此试力中我们可以先去感触手掌内外的阻力。可设想自己站在齐腰深的水里,身体可先不动,双手由体前同时向身体两外侧缓缓地分开,好像是在用手背划水,肘部保持外撑。手型、手腕在向侧后分开的过程中,随着手臂的动作,当双手分开至身体两侧将要平行时,手腕由向外撑逐渐柔和地变成向内挤,手掌由内曲变成外张,手心朝前,然后双手向体前缓缓合拢,好像是在用整个手掌向前划水,肘部依然保持外撑,合拢至腹前,手腕由向内挤缓慢柔和地变成向外撑,手掌由外张变成内曲,手心也由向前变成朝向自己腹部,然后再设想用手背向后划水,如此反复,体会手与水之间的阻力感,要多体验水的阻力和反作用力,待手对水也就是对外界的阻力有所感觉后,就可以用与阻力相当的力量与之应合,这样试力做起来十分自然,恰到好处。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有两点:首先,试力中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与站桩基本相同,强调指出的是,试力无论怎么运转,都必须要保持肘部外撑,这样试力才能做得饱满而不瘪。
  其次,试力中手腕部位的作用尤其重要。因为手腕的变化总是在我们由向前变向后或由向后变向前试力的转折处,细心的体认是十分重要的,要含有“要走完此路线又未走完”的意识,换句话讲,要留有余量,要使意力不亡矣。手腕保持松灵,变化的动作是否做得柔和协调,试力是否饱满圆和,是能不能得力的关键。
  当通过上述方法的锻炼,手上有了阻力的感觉后,这时我们可把原来的意念活动加深扩大。可设想整个身体都在水里,从颈部、背部、手臂、腰胯、双膝、两脚腕、两脚十趾,如此去体会各部位内外的阻力感。当然也不一定每个人都这样,可根据各人的具体情况加以体认充实,而且初练时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就象我们搞人物雕塑,开始时只是一个大泥胎,我们可根据人物,看哪地方的泥多了,就去掉一块,哪少了,又补上一块,慢慢地人物会越来越细,越来越完美。我们练习拳术也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要逐渐地用整个身体去试,而不只是用手臂去体会。
  具体方法是,我们向后试力时,不是手臂在动,而是靠身体的向后运动,来带动手臂的向后向两侧分开,同样向前运动时,也是靠身体的向前运动,来带动手臂的向前向内挤合,其它部位的动作要求与前述试力的要求基本一致。初练时,身体的运动会比较大,手臂与身体的运动也会不太协调,但多做练习,注意靠身体的前后运动来带动手臂的运动,懂得身体与手的内外关系,就好像身体是圆心,手是外圆,因此身体移动一点,手在外自然就要相对移动多一些,这样才能保持身体与手的协调一致,试力中要着意体会整个身体的试力感觉,锻炼既久,身体动作会逐渐由变小动到微动,由微动到看似不动,我们的手臂同样是非常有比例地协调运动,如此要停则停,要行则行,要行又不得不停,要停又不得不行,望学者习练时,细心体认之,日久自有所得。
  此后,我们可设想无论两手是外分还是内合,手向后运动则随时有力向前去的意思,手向前运动则随时有力向后去的意思,也就是向后即有向前之意,向前则有向后之意。在这种矛盾状态中运动,去体认意力的变化,也可以说意拳就是在矛盾状态中求生存。
  在试力过程中的每一个点上,我们意力向前的延长线在远处都有一个交点。要提醒注意的是,试力中两手之间要有紧密的响应,整个身体才能平衡均整,才能形成合力。这就是为什么后拉要有外分之力,前推要有内合之意的道理。无论我们试力是开还是合,两手之间、两手及整个身体,都始终与前方的目标即交点,保持联系。习之切记“勿忘勿助长”。

[page]


 

   在锻炼中,我们还应该注意腿脚部位的运动变化。从外形上粗看,我们做定步的开合试力时,腿脚好像是不动的,但事实上,腿脚是有变化的。当我们向后时,因为身体重心由前脚掌向后移动,因此两腿就必须有内夹之意,向前两脚则有蹬地欲起之势,整个身体才能保持平衡均整、协调一致且得力。
  总之,试力中我们要注意身体的平衡均整,骨骼的支撑,象我们前面强调的肘部外撑,各关节部位要松灵,如我们着重指出的手腕的动作要求,试力中的筋肉的变化与站桩一样,要有松紧张弛,整个试力要全身自然,运转缓慢,如抽丝一般,不可停滞,所谓“运力如抽丝”,即是此意。做试力时还要注意,动一处要为全体动着想,所谓动一处牵全身,一动无不动。初学试力,总的原则就是动作越细微,运转越缓慢,精神就越要宁静集中,也就越有作用。 
 意拳摩擦步基础
  步法,通俗地讲,就是脚步动作的运用,可以说,一切技击行为都是首先从脚步动作开始的。实战中,我们总是希望也必须通过步法的合理运用,时刻来调整自己与对手的距离,因为只要把握住了距离,就能掌握实战的主动权,进而达到有效控制对手的目的。从这层意义上看,步法的好坏与熟练程度,对实战有着直接的影响。无疑,步法训练对于任何一种实战拳术都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什么样的步法才是好的步法呢?对于这个问题,先师姚宗勋先生《意拳》一书中已作了精辟的论述,他指出:“好的步法应该是灵活、准确而富有弹性。”
  意拳的步法训练,我们称之为摩擦步。所谓摩擦步,就是指在移动脚步的时候,脚与地面似接触似不接触,而是在意念中与地面不停地摩擦着前进或者后退。实际上,摩擦步就是脚与腿的试力。
  摩擦步是意拳体系中一项十分重要的训练课程,作为意拳的基本功,它既不同于我们一般生活中自然、习惯的走动,也有别于体育运动中的跳跃和奔跑,而是一种专门的脚步动作,因此需要通过严格科学和刻苦的专项训练,才能真正掌握和实际运用。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摩擦步的基础练习。我们知道,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他总得先学会站立,而后才能学会走步和奔跑,我们进行摩擦步训练也是这个道理。就一般的初学者来说,练习摩擦步就应该首先从原地不动的步法训练开始。具体练法是(以右腿支撑为例说明):身体自然站立,保持原地不动的位置(即支撑腿不移动),凝神定意,精神集中,两眼注视正前方一个固定的目标,两手左右伸开(手臂以不伸直为原则,设想两手扶着栏杆,帮助维持身体的平衡,当然这是一种假借,切不可真的去扶)。然后提起左脚,靠于右脚踝关节内侧,支撑腿膝关节微屈,头部有微微上领之意。这时,我们设想脚底下有一根细细的小圆棍,意念用脚掌和脚心踩着这根小圆棍,缓缓地向前滚动,当左腿移动至膝关节将要伸直的地方时,开始向回收腿,仍然设想脚底下踩着小圆棍向后滚动,收至支撑腿的踝关节内侧时,左腿仍不落地,继续踩着小圆棍向侧后方送腿。同样,当膝关节将要伸直的地方,又向前收腿,回至支撑腿踝关节内侧时,左腿仍不落地,继续向前送腿。如此反复练习,锻炼的时间视自己的身体能力而定,应尽量坚持。然后,左右腿可互换练习,要求完全一样。
  注意,在锻炼过程中,支撑腿要始终保持微屈,不要上下浮动,两眼要一直注视正前方目标,精神要集中在脚下意念活动上,运转动作要缓慢平稳。此外,悬空腿的脚底与地面要尽可能保持平行,始终想着脚下踩着这根圆木棍在往前又往后、往后又往前的矛盾状态中运动,这样腿脚与外界之间才能有联系,要细微体会这时的感觉,体会脚腕及膝关节在锻炼过程中的变化。
  在上述锻炼有了一定基础后,我们可以进一步体认脚下趟草按如下要领进行锻炼。仍然保持原地不动,设想悬空腿的脚底踩着一个小圆球,意念用脚掌和脚心踩着小圆球先向侧后方伸去,待膝关节将要伸直的时候,不落地,开始踩着小圆球向前向外侧划一个椭圆形的弧线,注意悬空脚在运动过程中,必须经过支撑腿的踝关节内侧,再向前外侧划弧。当悬空腿划至膝关节将要伸直的时候,又开始按原路线向内侧向后划一个椭圆形弧线,必须经过支撑腿踝关节内侧。如此反复练习,重心始终落在支撑腿上,悬空脚在运动过程中不可落地,脚底下始终设想有一个小圆球,意念用脚掌和脚心踩着小圆球运动。

[page]


 
   经过上面的锻炼后,我们就可以做行步练习。具体方法是:
  首先凝神定意,精神集中,两眼注视正前方一个固定目标。以先行左步为例:两腿微屈,两手向左右两侧展开,但不要伸直,两手心向下有扶物之感,以保持身体的平衡。然后开始迈左脚。在提起左脚时,要设想是从稀泥里拔出来一样,要全脚掌包括脚跟同时拔起。假如我们先提脚跟,我们脚上穿的鞋子会被稀泥粘掉。我们既不能让泥把鞋子被粘掉,又要把脚从泥里拔出来,就要在拔脚的过程中,脚尖有上勾之意,从外形上看,在脚底与地面保持平行的情况下,从泥里拔出来,头顶有上领之意,同时要设想左腿膝盖上面,象是有细绳上拽,以帮助整个脚从地上拔起来。当左脚拔起来以后,再缓缓地往前伸,这时可先设想我们的脚在泥面往前滑行,又要与泥面接触,又不使脚踩入泥里,有如履薄冰之感。当我们有了一定的体认以后,再进一步设想脚下有一根细细的小圆棍,如体认不好,那最好不要去设想木棍,否则你锻炼后,还要往回翻功,那就事倍功半了。
  我们意念用脚掌和脚心踩着这根小圆棍,慢慢地向前滚动。在往前滚动的同时,还要想着把脚往回搓动小圆木棍。我们将在这种又去又回、又回又去的矛盾状态下,试探着往前走去,即所谓“出寻问路”之状,就好像在军事上工兵用探雷器探地雷一样小心谨慎,大有箭上弦一角即发之势。初练允许出一点形,随着自身体认功夫的提高,就不要出形了,只要有这个意念活动就行了。
  当我们在矛盾状态中,迈出的左脚膝关节将要伸直的时候,随即向左斜前方落步,脚尖先着地,然后脚掌、脚跟依次踩实;其后身体重心开始慢慢地向左腿上移动,在身体缓慢向前移动的同时,要体认我们站在水中身体与水的阴力,身体的前面有没有?后面有没有?开始可慢优于快,缓胜于急。切记我们的身体是在水中矛盾地向前运动。当有一定的体认后方可把向前或向后的速度慢慢提高。待身体重心完全落在左腿上以后,开始把右脚慢慢地从稀泥里拔出来,具体要求同左脚。当右脚踩着小圆棍向前运动时,小圆棍也随时可能往后滚动,收至左脚踝关节内侧位置时,脚仍然不落地,继续往前伸出,要求同左脚。当迈至右腿膝关节将要伸直的时候,右脚向右斜前方落步踩实,要注意的是,在脚似落非落地之时,要设想倘有峭壁悬崖,随时都有把脚收回之能力。当身体重心完全移到右腿上后,左脚又开始拔起,如此反复。这就是向前运动的摩擦步练习。在锻炼过程中,两眼始终注视前方固定的目标,提醒学者注意的是,这个目标与我们身体有一条无形的直线,我们的脚始终是在直线的两侧,两脚之间的距离(也就是前脚和后脚),是自己脚的一至一个半脚的距离,两脚中线在脚跟的交叉点的角度,应是在小于90°,大于75°的范围内,此即是意拳的半丁半八弓箭步。
  我们身体步伐的生心应始终保持在前三后七的分配上,无论是向前运动,还是向后走步,都应该注意以上原则。
  下面我们再来说说向后运动的摩擦步。也以先做左退步为例:当我们把身体的重心倒在右腿上后,仍然设想是从稀泥里把左脚拔出,左脚拔起时,头有上领之意,身体、右胯有挺拔后靠之意,左膝关节上有细线往上提之感。左脚拔起后,仍设想脚踩着小圆棍向后滚动,同时小圆棍有向前滚动之意,在矛盾的状态中,往左斜后方退步。沿着前脚里侧直线往后退至左腿膝关节将要伸直的时候,整个脚和腿已经缓慢地外拧旋至合适的位置。脚尖慢慢先着地,而后脚掌、脚跟落地踩实。再将身体重心从右腿缓缓地移到左腿上。当重心完全落到左脚上时,又开始提右脚,当右脚收至踝关节内侧时,不落地,继续向斜后方退步,要求如左退步,如此反复练习必有所得。
  注意,锻炼中不论是向前进步,还是向后退步,都必须经过两脚近乎并拢的阶段,然后才做向前的迈步或向后的退步,同时,刚学行步,要按照动作要领详加体认,运动一定要缓要慢,切勿操之过急。
 
   此外,开始做摩擦步行步练习时,可以先只做进步或只做退步练习,而后,进步退步结合起来,至于进多少步,退多少步,无具体要求。以上我们谈了摩擦步的基础练习,望学者认真理解体识,依此方法,多做练习,就会有得。至于摩擦步的进一步练习,容后再述。
 意拳撑抱桩与浑元桩
  前面我们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托抱桩、开合试力和摩擦步,读者只要按其基本要领及具体练习方法和步骤,坚持有日,相信会取得一定的锻炼效果。接下来我们就可以练习撑抱桩和浑元桩。撑抱桩是健身桩中的一个桩法,浑元桩是形意拳时期的叫法,现在又叫技击桩,它包括许多桩法。为了方便和易于区别起见,我们不妨把健身桩中的撑抱桩叫平步撑抱桩,浑元桩中的撑抱桩叫三体撑抱桩。
  首先介绍平步撑抱桩,具体站桩方法是:两脚平行分开与肩等宽或比肩稍宽,自然站立,腿微曲,两手向上抬起与肩平或微低或微高于肩,总之在高不过眉、低不过胸的范围内即可,距离胸部约尺许,臂半圆,腋半虚,手心向内,如抱球状,手指分开而微屈,两手相距约两、三拳。站桩时对身体其它部位的要求均与前文中的托抱桩相同。设想双手及手臂环抱着一个极薄的与我们姿式吻合的气球,抱紧了球就要瘪,力大了球就要爆,抱松了球要动,甚至滑走脱落。锻炼时只许意想,不要用力去作。平步撑抱桩的手臂抬高至胸前,比站托抱桩要吃力得多,且因初练时手臂支撑力量比较弱,肩部的肌肉群该紧的紧,不该紧的也紧起来,很容易僵而不易放松。我们的意念也会时有时断,所以这时的意念活动也就不能过多、过大、过重,否则肩部就更加趋于僵死。
  当平步撑抱桩基本定型而有初步的体认阻力感后,我们可以改变意念活动。设想整体在水中环抱着一个长气球,球的下端与地面相接,不单是两手及手臂环抱,胸腹、大小腿等处也都向里接触这个气球。在此基础上,可配合做向前挤抱气球的意念活动,一挤即止,切不可将汽球挤瘪了,总之有这么一点意思就行,认真体会身体与水的阻力、手臂与气球、腿部与气球的感觉。锻炼数日自会体会到整体与外界上下、前后、左右的阻力感觉。
  在上述锻炼有了相当的体认功夫后,我们再进一步改变意念活动:设想整体环抱的不是气球,而是一棵参天大树,同样不单是两手及手臂环抱,胸腹、大小腿等处,就连我们的头部都向里接触这棵大树。设想环抱着这棵大树做往上拔、向下栽,往前推、向后拉,往外扒开、向里挤合等等动作,仍然要求是用意不用力,动作越慢越小越好,初练时允许出一点形,但要切记,随着锻炼体认功夫的提高要逐步不再出形,而是内动,一想即止,一止即想,不断揣摩意中力。要真有这么一棵大树我们也不可能拉得动,但似乎有随我意之支配而能微微拉动一点的感觉,有这么一点意思就行了。同时,还要注意凡是身体与树接触的部分,皆在应合两臂微动之意,周身关节都要有似曲非直之意。
  刚开始练习的时候,我们做的是单一的意念活动,只是设想把树推、拉、拔、栽、开、合。当我们有了初步的感觉,确实感到这棵树有推拉不动的意境,我们就要进一步打乱意念活动的顺序,比如刚把树提起来就往前一推,刚把树栽下去又横着往外一扒等,此意境为第二部,随着揣摩功夫的提高,可再进行第三部意念活动的锻炼,但望学者切不可走马观花,要脚踏实地,否则将来返功时那就事倍功半了。
  常言道:欲速则不达。站桩更是如此,尤其是对初练者来说,抱树的意念活动相对要复杂一些,既要注意前后又要顾及左右,还不能忘了上下,意拳桩法形简意繁,那么如何练习效果更好一些呢?首先我们要遵照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要锻炼时可以先把意念活动分解了,分开来做,先求前后的推拉,然后求左右的开合,再求上下,最后将前后、左右、上下综合来练。比如我们设想往后拉树的同时又有把树扒开的意思合成一个,往前推树的时候又把树合上,简言之,意念拉树就扒,推树就挤合,表面上看这样做步骤多,实际上这是一种很聪明的锻炼方法。

[page]


 
   意拳大师姚宗勋先师在世时对我讲述他当年练习站桩的过程时说:“当时你师爷教练我们的那会儿,要求把劲一下子都求出来(浑元力),谁成?我认为我自己很笨,我呀,先求往后,再求往前,然后再把前后合成一个……。又怕挨骂,就躲着你师爷练,他到了前院我先到后院,这么找(练)反倒练出来了,笨鸟先飞嘛。”虽然已成为故事,但姚先师跟随芗老三年尽得所传被赐名“继芗”,回想起来,是不无道理的,前辈们练功的精神和经验是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和深思。
  有了上述平步撑抱桩锻炼的基础,就可以练习三体式撑抱桩。在《意拳站桩举要》一文中,我们曾专门谈了谈意拳健身桩和技击桩的关系问题,下面我们再来简单说说技击桩和健身桩在外形上有何区别。健身桩为两脚平行开立的姿势,而技击桩则要侧身来站,而且两手的位置也有所不同,健身桩多为双手平行对称,而技击桩双手位置则有了前后、高低之分。因此,技击桩的锻炼较健身桩无论是在外形上,还是内在精神意念活动方面,其难度和要求都要高一些。
  先师姚宗勋先生总是强调说,两手无论怎样变化,总以高不过眉,低不过脐,左手不到身右去,右手不往身左来,向前推不逾尺,向怀抱不粘身为基本不变的原则。意拳站桩也正是依据这条原则,两手在此范围内,变换出许多桩法,浑元桩便是其一。
  浑元桩是求得浑元力的桩法,就其姿势而言,它是意拳技击的基本预备姿势,又是练习发力的基础桩法,因此浑元桩是必须要站的基本技击桩法。浑元桩的姿势如图所示(以左式为例),具体站法是:
  站桩时,凝神定意,精神高度集中,身体自然直立,全身先挺一下,再把全身筋肉放松,要做到似松非松,松而不懈,紧而不僵,既能保持站桩时的姿势,又尽可能不过多地用一点力。眼睛前视略向高远望天际,目光凝聚内敛,两手自然下垂,两足跟并齐,脚尖分开如立正姿势,而后将左脚顺着脚尖所向的方向迈出一步,步子大小正好是自己脚的一个脚的长度。足跟要虚,左脚再往左横移大约一个半至两个脚的宽度,这时两脚的位置就形成了如前人所说的“半丁半八之弓箭步也”。两脚之间夹角应在大于75°、小于90°为宜。两足力量分配为前三后七,后腿为支撑腿。
  步子定位以后,逐步调整身体各部位,先调整下肢动作,左膝微屈,膝关节凸出部位力向前指且有撑拔之意,足趾有扒地之意,同时右胯微向后靠坐,胯关节有力向后指与左膝前指之力相互牵引。然后我们再调整上肢,两手缓缓抬起,高与肩平,手心向内,左手正好在左脚垂直线上,右手心与右乳部相对和右脚的方向是一致的。小臂和大臂的弯曲角度不小于90°,左手位置略高于右手约四、五公分。两手虎口稍撑,十指自然撑开而微屈,各个指间如夹有棉絮。手掌的小指、食指、拇指大有三足鼎立之状而相联系。身体各部位调整后,开始运用精神假借,如平步撑抱桩一样设想环抱着一棵参天大树,整体与这棵树相吻合,意念活动与平步撑抱桩抱树的意念活动相同。锻炼中,要注意如下几点:
  头:头顶好象有绳吊系,似顶非顶,颈直而微向左拧(左足在前),头拧向左脚的方向,目光在左手腕和虎口之间望向远方,左脚、左手、头和目光是在一条线上,下颏微收若能容球。
  肩:背骨自然竖直,两肩松垂,有向左右扩张伸长之意,腋下若能容球,心窝微收,胸空背圆。
  手:两手距离约两三拳左右,十指分开掌心暗缩,虎口稍撑而十指尖微屈,有持物不使坠落之意。
  齿:上下齿要衔接而微错,不可用力扣合。舌、鼻、耳等与健身桩要求一样。
  腿:两腿外缘似有力微向内滚裹,同时两膝似有力向外翻张且有撑拔之感,两腿支撑身体的重量是前三后七。
  步:前后脚的距离是自己脚的一个脚的长度,后腿不用大力,身体不用过多向后倾斜,以前脚可随意提起、前进、回收为准。
  站桩时除要注意以上几点外,还要重视精神的培养。首先要精神自我放大,想像自己头顶天,脚踩地,如参天巨人,抱着一棵参天巨树,,昂首独立在一望无际的大地上,须有“欲与天公试比高”的雄伟气概。意拳桩法是集精神、心理、生理为一体的统一的锻炼,望学者习之切不可忽视。
 
  意拳的活步试力
  试力是意拳范围最广、难度最大的一项专门的训练课程,它是意拳训练体系中承上启下的一个中心环节,有关试力的一些基本内容,我们在《意拳试力初步》一文中已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
  但严格地讲,前面我们所谈及的试力不过是在脚步不移动的情况下进行的定步试力而已,并非意拳试力的全部内容。况且,从实战角度出发,真正的技击不可能总是站着不动。因此,需要有一种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将我们在站桩中求得的浑元力充分地运用于实践,为随时随地任意发力创造条件。这种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就是本文中我们要讲的活步试力。
  所谓活步试力,是指在定步试力的基础上,结合摩擦步在运动中进行试力的练习方法。很显然,活步试力需要有定步试力和摩擦步作基础。有关摩擦步的练习读者可参看前面《意拳摩擦步基础》一文。活步试力有手和脚的变化和移动,较定步试力灵活得多,也复杂得多,练习起来也要困难得多。因此,练习活步试力时,定步试力和摩擦步的基础是不必可少的。如果哪一部基础不扎实,在练习活步试力的过程中,就会首先突出地反应出来,这时要练好活步试力是很困难的。没有别的路,只有一条路,翻工。虽然是翻工,也要比基础打不好而继续练下去要提高得快。翻工也是再认识,再体认,早翻工比晚翻工要强,否则一旦形成错误的动作定型,就更难改了。当然,我们在练习的过程中不翻工或少翻工最好。
  那么,怎样进行活步试力练习比较好呢?对于这个问题,一般地讲或者就多数人练习活步试力的体会而言,初练时,用推拉试力配合摩擦步进行练习效果较好,意拳中活步试力很多,相比较活步推拉试力简单易行,容易掌握、体会。但在人们的头脑里,总是想练高级的、难的,却看不上简单易行的,认为一看就会,往往忽视和忘记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道理,到头来眼高手低、事倍功半。
  所以当进入练习活步试力的步骤时,首先练习哪种活步试力是十分重要的。当然,那些天资绝顶聪慧者是不在其内的。这种推拉试力配合摩擦步的试力练习,前人形象地称之为“陆地行舟”,习者自可在实际练习过程中详加体会。
  练习之前,我们应首先体会一下三体式的定步推拉试力,在此之间,我们应有站扶按桩的基础。而后练习三体定步推拉度力。意拳的锻炼都是一环紧扣一环的,否则就会脱节,当有一定的基础和身体的体认功夫后,再练习三体式定步推拉试力不迟。
  下面我们以以左式为例:按浑元桩姿势和要领站好,眼睛向前平视稍向上方,两手抬起至肚脐上一、二寸,离腹部一尺左右,双手掌与地面基本保持平行,两手之间距离是自己拳头的两至三拳,手指自然撑开,掌心向下而虚涵,肘部外撑,指尖朝前,与左脚尖方向一致,身体其它部位要求与浑元桩相同。
  此时,设想自己站在齐腰深的水里,两手轻轻扶按在一块飘浮在水面的木板上。然后双手缓缓地向前推木板,要有动一处而牵全身之感,手臂不可伸直,待推至相当于脚尖的位置,再慢慢地往后拉木板,当拉至离腹部尺许时,再向前推,做到灵不使散,力断意不断,意断而神连,望深究者如此反复体认。
  注意,向前推随时有向后拉之意,向后拉随时有向前推之意,总之是在矛盾的状态中推拉木板,同时要体会水上木板在推拉过程中,有上下飘浮的感觉,推拉木板以缓慢均匀为好。此外,推拉木板不是单纯依靠双手的局部运动去做,而是要配合身体的整体运动,用整个身体去推拉木板。锻炼中还应注意下肢的变化,向前推时,后支撑腿要蹬地,前脚要有下踩之意,前腿膝关节要有挺劲,不可因后腿的支撑蹬地而前突,造成整个身体过于前倾;而向后拉时,身体微向后向下坐靠,前脚掌要扒地,前腿膝关节要有前顶之意,膝关节到脚掌这部分形成杠杆之力,换言之“立式杠杆”,即俗话说的“别劲”,不要因身体后靠而失去挺劲,致使身体过于后倚而丢掉随时向前的矛盾之力。

[page]


 
   当定步推拉试力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我们就可以配合摩擦步进行活步的推拉试力练习。做活步试力,手与脚、肘与膝、肩与胯的协调配合很重要。手脚不协调,动作不规范,练习时意念活动就很难做到真切,身体各部位也不可能舒适得力。
  活步试力的下肢动作与摩擦步完全一样,只是单独练习摩擦步时双手基本保持不动而已。具体练习方法是:自然站立,眼睛向前,稍向上方,注视远处一个固定目标,两手抬起至肚脐上一、二寸,距腹尺许,其它同定步试力。意念活动可进一步设想自己站在水中,在脚步移动的情况下推拉水中木板。
  先体会向前的活步推拉试力:首先左脚(右脚亦可)按摩擦步要领迈出一步,此时双手外形虽不动,但已含有向前推之意,左脚刚一踩地,双手即按定步试力要求向前推木板,方向始终与眼睛方向保持一致,这一点与定步试力有所不同。当双手向前推至将要伸直的时候,开始向后拉木板,向后拉时似有拉不动的感觉,拉不动的结果是牵动了整个身体的向前运动,即所谓“动一处牵全身”。此时身体的移动与摩擦步进步要领一样,仍然遵循“上动下自随,下动上自领”的原则。当身体重心完全移到左脚上后,开始拔右脚,当右脚按摩擦步要领前行一步踩实后,再向前推木板,如此反复。
  下面介绍向后的活步推拉试力:先按向前推拉试力的要求,双手向前推木板,左脚在前,右脚在后。当推至手臂将要伸直时,向后拉木板。这时,不是双手有拉不动的感觉,而是双手利用整个身体的向后运动,往回拉木板,从外形上看,双手先有回拉的动作,而后左脚随之开始拔起,但是回拉的同时,前脚已含有拔起之意。按后退摩擦步要领,左脚向后移动一步。踩地后,重心完全移动到左脚上后,双手再向前推木板,依此反复。
  锻炼时须记住,第一,双手向前推不能将手臂伸直,向后拉时手要离身体尺许,以便使己内之力饱满,要保持肘部外撑。双手的推拉要与脚下移动配合协调,后脚蹬地才能向前推动木板,身体向后向下坐才能拉动木板。
  第二,与定步试力一样,在推拉过程中,双手向前推则随时可能向后拉,向后拉则随时可能向前推。
  第三,双脚的运动,则可能是脚步向前刚一踩地,又可能马上向回收脚,脚步向后刚一落地,也可能立即向前收脚,而且行步中,向前始终是在又去又回,又回又去的矛盾状态中试探着向前移动,向后也同样是在这种矛盾状态中试探着向后移动。
  第四,无论是向前或向后的运动,两眼始终要注视一个固定的目标。
  如同练习摩擦步一样,当向前向后的活步试力都做得比较协调了,我们就可以将向前和向后的推拉试力结合起来练习。至于,向前多少步,向后多少步,没有具体的规定,视情况而定,以随意为好。
  总之,开始练习时,可以只练向前或向后的活步推拉试力,而后进一步就要打乱顺序,随意进退,以应实战的需要。
  在以上推拉木板的试力练习有了相当的基础,我们可以改变意念活动,重复进行推拉活步试力练习,具体方法与前面一样。意念活动可进一步设想站在水里,双手扶按的不是水中的木板,而是一个浸没在水里的球。
  前面我们做推拉木板练习时,木板上下飘浮感较强,双手比较容易控制。但现在意念活动改变了,双手推拉的是一个球,要想在推拉的同时,控制好手中的球,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了。因为在推拉过程时,我们总是要推着球向前去,或拉着球往后来,而球在水里不仅上下浮动,很可能向左向右向其它方向滑动,很不听“使唤”,双手控制起来的难度较推拉木板就大了许多。
  双手在水里推拉这个很不听“使唤”的球时,要感觉这个球在推拉中的方向变化,并迅速加以控制,不使其脱落或滑走,体会在双手控制难度加大的情况下,整个活步推拉试力,还能不能象推拉木板一样做得协调均匀,舒适得力。
  活步试力练习内容很多,限于篇幅,在此我们仅以活步推拉试力为例,谈了谈活步试力的基础,相信读者依此锻炼,会有良好的效果。此外,习者只要不违背意拳的原理原则,尽可在任何定步试力锻炼的基础上,配合摩擦步进行活步试力练习。

  意拳发力概要
  前五期文中,我们着重介绍了意拳站桩、试力、走步等基本功的具体锻炼方法和步骤,相信对爱好意拳的朋友会有所启发和帮助。接下来,我们谈谈意拳发力的问题。
  首先,我们应该弄清什么是发力。先师姚宗勋先生言:“发力是拳术有效打击力量的动力。”
  拳术的发力有别于日常生活中的用力和一般体育运动的发力,它是拳术专项素质所特有的力,俗称功力。具体讲,功力就是力的发出在不同情况下,可快可慢,经过的空间路线可长可短,动作或大或小,体位或正或斜,均可发出均整的力。
  练习发力的目的是如何将力发挥出来并作用于受力对象。意拳发力,简单地说,就是浑元力的发动。既然是浑元力的发动,因此要发力就首先必须有力。如何才能有力呢?这就需要通过站桩、试力以及走步来解决怎样有力这个问题。所以,发力练习我们总是放在站桩、试力和走步后进行。
  事实上,有了站桩、试力、走步等基本功,并不等于就一定能练好发力,但没有笃实的基本功作基础,发力就是一句空话。因此,为了练好发力,我们必须明白发力的道理和练习发力的方法。
  意拳发力可分为蓄力和发力两个过程,没有蓄力,就不可能有发力,二者密不可分。蓄力要求无论动静,周身都要保持似松非松、松紧适度的待发状态,过松发力迟缓,易给敌以可乘之机,过紧则无力可发。意拳发力离不了松紧转换,具体一点,就是松紧转换速度的问题。发力是在精神高度集中的状态和意念支配下,将内在蓄而待发的劲力,瞬间从身体某一部位迅速地爆发出来。可见,发力要求的是瞬间的爆发力,而爆发本身就突出表现为两个字——速度,没有速度,也就称不上爆发,更无拳术真实力量可言。
  那么,意拳发力时瞬间爆发出来的巨大力量从何而来呢?概括地讲,来自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来自意念假借所产生的神经激发状态的某种意境。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的大脑在这时发出的信号大小和我们平时站桩锻炼时的意境是分不开的。
  第二,具体力量来源于后足蹬地的反作用力推动整体,利用整体运动产生强大惯性力量,而这种力量是在后脚蹬地的同时,前脚踩地而产生的争力所发出的惯性力量。
  第三,力的来源是发力时躯体各部位瞬间的互争而产生的争力。争力是意拳的核心之一,周身的争力越丰富,所发出和力量也就越大。
  第四,发力是全身肌肉的收放和意力之后倚与前撞所产生的振动。这种振动的强弱和我们站桩及试力的功夫深浅有着直接的关系。
  从形式上看,意拳发力主要有前发力、下(后)发力、左右发力等,有定步发力和活步发力之分。下面我们主要谈谈定步前发力和定步下(后)发力的问题。

[page]


  定步前发力是意拳最基本的发力。练习定步前发力,应先从平步开始,然后过渡到丁八步。方法是:
  先按撑抱桩姿势站好,两手向上抬起与肩平,距离胸部约尺许?
  
 两手相距约二、三拳,腋下虚涵,两手虚握拳,中指、无名指及小指指尖轻触掌心,拇指和食指成环状,虎口微撑,拳眼向上,拳心向内。其它部位要求与站桩相同。设想两手各抓有一把沙子,发力时,两脚蹬地,促使身体前移,向前撞击手臂,同时两手向内拧转,旋转着向前方伸去,当转到拳心向下时,手指突然弹直,意念将手里的沙子向远处扔出去,比如前方远处有一堵墙,能将沙子扔到墙上。然后迅速自然地恢复待发状态,以利再次发力。依此方法,反复练习。
  注意,初练时要着重加强将沙子扔到墙上去的意念活动,发力一定要保持似松非松的状态,以免身体用力造成筋肉凝滞,影响发力的速度和效果。两脚蹬地时,头部须向斜上方领,额头相应向前撞击,同时要有头部向上顶而顶不动的意念活动,这样能增大身体向前撞击的力量。
  当定步练习有了相当基础后,可改为丁八步进行练习。方法是:
  按浑元桩姿势站好丁八步,两手抬起在胸前呈抱树状,虚握拳,前手拳眼斜向上方,后手拳眼向上,前手略高于后手四、五公分,其它部位要求与站桩相同。设想肩到肘这一段好象没有,肘和手这一段象是一枚大钉子,发力时首先是后足蹬地,催动身体前移,整个身体象一个大锤骤然向前撞击手臂肘关节。与此同时,双手向内拧转,旋转着向前方伸去,假设在与对方身体接触的一瞬间,手指突然弹直,弹直的一瞬间好象接触到烧红的灼铁上,时间稍长就会被烫坏,手指要迅速恢复到待发状态。发力瞬间,后胯要往后下靠,前腿膑骨力向前指,前脚猛然往地上一踩,似能踩到地里去一样,一踩即提,不可延长,身体重心前移,两腿支撑体重的重量分配为前七后三,但必须象手指一样迅速弹回,恢复前三后七的待发状态,以利再发。
  发力时仍然要求头向斜上方领劲,要有向上顶而顶不动之意,此外还要注意左右横撑分拧之力,发力时,两臂要同时向左右分拧,整个发力过程中,手臂不可伸直,要求形屈力直。发力瞬间意力要指向很远的地方,注意意念活动的真实感。
  定步下(后)发力同定步前发力一样,练习时也应先从平步开始,再过渡到丁八步。方法是:
  可先按平步站桩(如撑抱桩)的要求站好,姿势可略高,然后两手直臂向上抬起,肘部可向左右微撑,两手置于头部正前斜上方,手指指向斜上方,手心向下,两臂距离略比肩宽。设想面前高处有一滑轮,两手拽着一根绳子,绳子另一端通过这个滑轮系有一重物(如石块)。练习时,臀部向下后靠,身体重心骤然下降,手臂不可用力,尤其是两肩不可僵滞,这时的意念活动要注意是利用身体的整体向下后运动,通过手臂牵动绳子来拉起重物,重物刚被拉起即止,利用重物向回坠落的之力,使身体迅速地弹回到未拉之前的待发状态,准备再拉。
  注意,练习中最容易肩手先动,这种局部的运动,不会有好的锻炼效果,应该是整个身体先运动,通过手臂来拉起重物。练习时的意念活动一定要真切,要注意整个身体的弹性,弹回待发状态时,膝关节不可挺直,要保持微屈姿势,以利再发。
  定步练习一段时间后,可以过渡到用丁八步进行练习。方法是:
  丁八步站好,两手抬起略高于肩,手指向前,虎口微撑,拇指第一节微屈,食指稍上松而前指,中指、无名指前指而微敛,小指斜向下,手心相对,两手之间如挤一圆球,腕部下屈如勾物状。仍然设想面前高处有一个滑车,滑车下方吊有一重物,两手好象是轻轻搭在滑车的拉杆上。发力时,凝神定意,猛地向下降低身体重心,后胯向斜后靠,同时前脚往下蹬地,膑骨处力向前指,身体重心降低,整个身体向斜后靠的同时,双手用腕关节的尺骨茎突猛然往下一砸,双手突然间一紧由掌变为虚握拳。意念好象是用整个身体的力量将滑车下的重物一下子给拉起来,如同平步一样,一拉即可,要利用重物的力量,身体及双手迅速恢复到未拉之前的待发状态,以利再拉。
  练习丁八步下(后)发力,注意后脚踩地时,要设想是踩在一个弹簧板上,踩下去马上就被弹回来,使整个身体保持着一种弹簧状态,利于连续发力。
  意拳发力同站桩、试力、走步等基本功一样,内容很多,在这里我们不可能谈得很详尽,有关定步左右发力、各种活步发力等容以后再谈。此外,限于篇幅,推手和散手的内容我们就不再行文介绍。 

 

推荐下面太极拳理论知识文章精彩内容与大家共享

 螺旋缠丝能“易筋”  太极拳架与推手的关系
  太极拳的技巧、速度与威力   再谈意气力结合练太极
 “开合、鼓荡”的体悟
 孙式太极拳文化内涵初探
 太极拳“大力”的由来
 太极拳气沉丹田法
 如何「尾闾正中、收胯」
 [杨式太极拳] 浅谈太极拳的“松”
  太极拳的松之我见
  太极拳的神与意的区别
 如何正确理解杨氏太极拳中运劲如抽丝的内功心法
  道教秘传内功心法之入静的状态有什么作用
 正确理解用意不用力
  太极拳“无极生太极”之我见
 朱老师谈太极拳到底一辈子练的是什么
 一个太极拳爱好者的太极拳内功杂谈
 松腰的重要性
 浅谈“顶头悬”
 太极入静妙境
  对太极拳的感悟
  习拳心语——闲谈太极拳
  感悟修炼太极之静
道教秘传内功心法之体感人静法  浑然太极 “天人合一”
 风zhiwu 谈太极拳的松静
 练习太极拳动作的作用是什么?
  太极拳三论(一个太极拳爱好者的练功心得)
 再谈立身中正(推荐此文章)
 略论“用意不用力”
  李雅轩风格传统杨氏大架太极拳115式健身原理
 太极拳放松八大好处
 体会太极拳的“松”
 “松”从“紧”中得 “轻”从“沉”中来  太极拳内劲之感悟(转)
 杨氏太极拳之“慢”  一位太极拳练家的感悟
 太极拳的“神明”途径
  太极拳的修炼思路
 揭秘太极散手
  怎样学太极功夫
 【转】忧思太极拳教授法  太极拳之“掤劲”述真
 攻防兼备练太极  练太极拳贵在用意练气
 十三势中的掤字谈  太极拳的“气”与“松”
  陈瑜老师谈放松   陈瑜老师传授打坐内功心法
   陈瑜老师讲:“打拳要有精气神”
 太极拳的自然观
 陈式太极拳桩功
 胸腰运化训练法
   引进落空 四两拨千斤  太极拳的招与劲
 太极拳精义述真
 您全面了解“含胸拔背”吗?
 

推荐下面更多精彩内容与大家共享

 最全的太极拳明师论文总汇
  最全的太极拳教学视频总汇 最全的名师演练太极拳视频总汇
 最全的摄影技术知识大汇集
 最全的摄影技巧视频教程大汇集
 photoshop视频教程大汇集
 最全的photoshop文字教程专辑
 光影魔术手视频教程总汇
 会声会影视频教程总汇
 博客技巧总汇  博客代码总汇
 电脑技术总汇
 相学占卜大全
 健康养生视频讲座大汇集
 健康养生保健知识总汇
 沙画艺术集锦  电子图书珍藏
  交谊舞蹈教程
 音画作品欣赏  美图动图欣赏
 音乐素材总汇
 flash时钟日历大汇集
 百家讲坛视频总汇
 竹简字画总汇
 古玩字画总汇  收集最全的动画歌曲总汇
 美食/烹饪专辑
 中外美景奇观专辑  民间艺术作品欣赏专辑
 极品音画总汇
 国外摄影艺术专辑
 美景摄影照片专辑  美图秀秀视频讲座:全攻略
 花卉知识课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