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古时的天地四时与职官

 文化龙乡 2015-07-10

8、古时的天地四时与职官

 

上古时期,职官的名称和含义与天地四时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史记集解》引应劭曰:“黄帝受命,有云端,故以云纪事也。春官为青云,夏官为缙云,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黄云。”

少嗥亦作少昊,传说中的黄帝之子。《左传·昭公十七年》曰:少嗥“以九扈为九龙之号,各随其宜以教民事。”《晋书·食货志》说少嗥时的官名和职务是:“命春扈以耕稼,召夏扈以耘锄,秋扈所以收敛,冬扈于焉盖藏。”

《周礼·正义序》说黄帝之孙颛顼则以春官为木正,夏官为火正,秋官为金正,冬官为水正,中官为土正。又说尧“既分阴阳四时,又命四子为之官。掌四时者,······掌天帝者,······是由六官。”

由上述引论可以说明,上古时候职官的名称、含义、职务,与天地四时有着联系。夏、商、周的君主称“后”、“王”。古时认为君权是天帝神灵授予的,而王是秉承天意统治人间的,所以又称天王、天子。春秋以后,诸侯国之国君亦有称“王”的。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国君还有称“皇”、“帝”的。秦嬴政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从公元前221年开始,使用“皇帝”这个称号,一直沿用到清宣统三年(1911)。朕,本是古人自称之词,从秦始皇起,“朕”专门用于皇帝的自称。玺,本来为印章的统称,从秦始皇起,“玺”专指皇帝的印章。皇帝的命令称“制”、“诏”、“敕”、“谕旨”、“圣旨”。臣民称皇帝为“陛下”,又以“大驾”代称皇帝。

汉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官制象天篇》中说:“王者制官,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凡百二十人,而列臣备矣。······三人而为一选,仪于三月而为一时也。四选而止,仪于四时而终也。······天有四时,每一时有三月,三四十二,十二月相受,而岁数终矣。官有四选,每一选有三人,三四十二,十二臣相参,而事治行矣。以此见天之数,······官之制,相参相得也。······三公之位,圣人之选也;三卿之位,君子之选也;三大夫之位,善人之选也,三士之位,正直之选也。分人之变,以为四选,选立三臣,如天之分岁之变,以为四时,时有三节也。······”

周谷城在《中国通史》中对董仲舒这段话这样解释:“把设官分职之数与天道变化之数这样配合起来,无异于替王者制造出一施政之天然根据,其作用等于宪法。大抵统一帝国成,这种天然根据,总有一天要被人制造出来;董氏的学说,恰好完成了这个任务,达到了巩固统治的要求。”

夏、商的巫史,西周的公卿,都是辅助君主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巫史、公卿都是贵族,职务一般是世袭的。

据研究,实际上夏、商、周时的中央官职就已经有了称“卿”的官。《周礼》说有六卿、九卿,指天、地、春、秋、冬、夏六官及少师、少傅、少保(三公之副)。春秋时候,晋宋等国有六卿,所指不同。在先秦,“卿”是王廷、诸侯国执政掌军者的一种称号。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卿官制度。汉承秦制,但卿的名称没有改动。

对于地方职官,西周时实行分封制,诸侯的封地称“国”,大夫的封地称“邑”,农村大些的称为县。春秋时期,诸侯把兼并来的土地开辟为“县”,边远地区置“郡”。战国时期,以郡统县,郡的长官称守(太守),县的长官称令。

由于文字的发明和使用以及档卷资料的丢失,多年来我国对历史的研究只停留于殷商、西周和秦汉,对上古史的研究形成断代。近年来,断代史的研究有了突破,夏的历史的脉络已经由晦涩变成了明晰。那么,对于尧舜阶段的历史也就越来越浮出水面。对于尧舜阶段的职官制度,我们在其它问题中已经有了一些涉及,作了一些说明。了解与尧舜时代接近的朝代的职官制度,对于研究尧舜时期的职官制度以及尧舜时代的历史,意义十分重大。在这里,我们不妨重复一下《论语·为政第二》中孔子的话: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张问孔夫子:“十代以后的事情你能知道吗?”

孔子回答说:“殷代的人文制度是从夏代来的,周代是从殷代来的。这些制度虽然有的地方减少了,有的地方增多了,但是却不是不可知晓的。三代变迁既已了然,那么,即使是百代以后的事情,又有什么不可知道的呢?”

我们将孔子的这段话反推之,知道了周代的人文制度也就知道了殷商,知道了殷商也就知道了夏,知道了夏代的人文制度,同样也就知道了尧舜时期的人文制度。这是符合人们对于事物的认知规律的思维方式,也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后朝建立在前朝的基石上,对人文制度有改进、有发展、亦有沿袭。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才有可能深入揭示三皇五帝时代历史的奥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