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减掉10斤真的很容易啊!

 汲书阁 2015-07-10


 在很多「自以为胖」的人们心里,减肥是无法纯然理性的。除了诸如泻药之类的明显不靠谱的自毁减肥法以外,面对眼花缭乱的机构和方法,让胖纸如何是好?


 没关系,有的是人付出实践。下面三个真实的减肥故事,多少也可以帮你少走一些弯路。


 先说几个理论,其实只要你对减肥起心动念,上下求索一番,必然会听过这些:


 1、消耗的热量(运动)大于摄入的热量(吃),体重则会下降。

 2、碳水化合物是造成肥胖的成因,低碳饮食体重便会下降。

 3、增加身体肌肉的比例,可以增加基础代谢,睡觉也会瘦。




故事一

低碳饮食实践者

 

 体型:

 中型男胖子


 成绩:

 13天减重13斤


 方法:

 13天的哥本哈根减肥法,基本以肉类和蔬菜为主,隔一两天可以吃一片儿白面包。


 自我评价:

 生冷无味的成斤蔬菜越来越难以下咽,西餐烹调肉类和肉罐头吃到后来让人反胃。好在这个方法妙在13天就结束了,避免了所谓平台期的纠缠。


 旁人观感:

 怨念十足面少血色皮松肉软


 反弹情况:

 不太愉快的减肥过程让人产生补偿心理,无运动习惯又正常饮食一周后长回10斤,依然怨念十足,依然皮松肉软,不过面色好了一些。


 分析结论:

 这是美国阿特金斯博士提出的一种饮食理论,作为三大产能营养素的碳水化合物是能量转化效率最高的,转化出多余的能量便以脂肪的形式储存,因此减少碳水化合物(主食),体重便会减少。但你必须要知道,在低热量节食的过程中,身体就会误认为你陷入「困境」,于是自动调节为「节约模式」,尽可能减少热量的消耗,这时你的代谢率会降低20%-30%。如果平时没有运动习惯且肌肉较少,代谢率甚至会降低50%,在这样的情况下恢复饮食,自然反弹很快。




故事二

零碳饮食实践者


 体型:

 大型女胖子


 成绩:

 半年减重50斤


 方法:

 通过点穴的手段抑制食欲,同时0碳饮食(严格禁止一切糖类和主食)与一周两次24小时的禁食。


 自我评价:

 那是一个变瘦比健康还重要的体重,这种方法真的让人脱胎换骨,虽然经历了两次长达一个月的平台期,但看着结果,还是令人欣慰。但随之而来的是便秘,大把掉头发,没有力气抱孩子,已经接近标准体重可是腹部、大臂、大腿脂肪还是很多而且松垮下垂很严重。


 旁人观感:

 没有生机,松垮下垂,老了好几岁


 反弹情况:

 为了捍卫来之不易的成果,虽然已经恢复碳水化合物摄入,但是食量依然不敢增加,并且转而进行肌肉增加训练,体重略有增加。


 分析结论:

 节食状态,热量不足,身体会优先把肌肉分解成营养,而脂肪本来就是营养,放在身上基本不耗热量,当然存储越多越好,这就是为什么节食只减肌肉不减脂肪的原因。节食除了会丢失大量肌肉,还会丢失大量水分,所以体重下降很快。靠这样瘦下来,如果不增加肌肉,意味着将来要一直节食。




故事三

有氧运动+节食实践者


 体型:

 标准的健身教练


 成绩:

 3天减重10斤


 方法:

 每天跑步10公里,加低碳饮食


 自我评价:

 从图片可以看出,体脂几乎没变,而肌肉和水分下降,这就是为什么减脂不能只做有氧,要有力量练习,我用自己的身体做的实验,证明做有氧和节食并不能减少脂肪,减少的是你的肌肉和水分。


三天减重效果对比


2015年1月24日(单位:kg)

体重:77.9

脂肪:10.7

肌肉:67.2

水分:48.3





2015年1月27日(单位:kg)

体重:72.8(-5.1)

脂肪:10.2(-0.5)

肌肉:62.6(-4.6)

水分:43.5(-4.8)

 旁人观感:

 帅就一个字啊!马甲线人鱼线要什么有什么啊!!


 分析结论:

 减重对于一个肌肉含量较高的健身教练来说简直易如反掌,其实减重应该是一个让你的身体中脂肪、肌肉、水分趋近于合理的一个过程。也就是说,应该尽量减少脂肪含量,增加肌肉和水分含量。有研究指出,每增加0.5千克肌肉,每年消耗的额外热量相当于1.5 -2千克脂肪热量,这就有利于保持体形,提高自身的基础代谢水平。而肌肉中含大量水分(大概60%),这项指标能够反应减重的方式是否正确,如果体水分率下降,不但有损健康,更会令体脂肪率上升。


 下面的图可以帮助你直观感受一下:为什么有些人体重不高但看起来是个胖子。




 人体的脂肪、肌肉和水份含量标准可以参考下表(正规健身房有专业仪器可以免费测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