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时的“股票”叫“郁金香”

 老沈阅览 2015-07-10
那时的“股票”叫“郁金香”

               2015年07月10日


  《郁金香热》   [英]迈克·达什 著   冯璇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郑渝川
  
  股票让人“疯癫”,不只是眼前的事。17世纪30年代的荷兰,同样上演着一幕悲喜剧。只是,彼时人们追逐的对象,不是股票,而是郁金香。
  “郁金香”的故事家喻户晓,总与“投机”两字勾连。《郁金香热》一书则不同,虽然内容也涉及投机,但投机并不是重点。借用郁金香的发掘、培育和交易故事,作者描述的是那时欧洲的社会百景——从极度的繁荣到彻底的崩溃,不到一年间,郁金香市场的起落沉浮,尽显人性的复杂。

  花园是穆斯林对于天堂的想象,伴随着奥斯曼帝国的扩张,来自天山脚下的郁金香以其鲜艳色彩,逐渐成为土耳其人的神圣之花。在土耳其语中,“郁金香”一词与“安拉”通用。伊斯坦布尔的苏丹对它的狂热崇拜,让它进一步被广泛栽种,一时间,花商遍布全城。
  各种各样的新系郁金香被培育出来,越来越多的贵族、执政者、富商、律师和医生加入鉴赏家的队伍。郁金香球根贸易应运而生,价格一路上扬,很多普通手工业者——包括玻璃工、伐木工、水管工、拆房工、鞋匠、卖肉的、磨咖啡的、酿酒的、看门人、理发师,还有农民,都耐不住了——每天工作14或16小时,仅得温饱,而一个球根赚的钱便抵得上数年收入,谁能不心动?
  第一轮郁金香热发生在荷兰。荷兰历史植物学家、“郁金香之父”卡罗吕斯·克劳修斯曾辗转欧洲多地谋生,晚年才在荷兰莱顿大学安顿了下来。书中详细叙述了克劳修斯在莱顿筹建“学术植物园”,运用严谨学术方法培育改良郁金香的过程。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虽然,克劳修斯成功培育、改良出了更健壮、色泽更艳丽的郁金香,但他的成果却大半被朋友要去,或被窃,以至于克劳修斯本人并未从郁金香中赚到钱。因为克劳修斯的郁金香足够的好,便在极短时间内迅速覆盖了整个荷兰,甚至被运往其他国度,成为那里的郁金香杂交新品的始祖。
  克劳修斯及同时期的植物学家、园艺家,对郁金香的改良,使其具备了流行的物质前提,但更重要的驱动力来源于社会形态和社会心理的改变。17世纪的荷兰取代西班牙,成为欧洲霸主,经济实力大增,荷兰人购买力强盛。同期的欧洲大陆,各主要君主国的统治仍然稳固,从统治阶层到大众仍在分享航海冒险带来的殖民红利,奢侈品、时尚品大有市场,奢侈品、时尚品的鉴赏家群体业已形成。书中谈到,在当时的欧洲,特别是荷兰这样的新兴霸权国家,国民在富起来之后,很难抵御炫富的诱惑。郁金香热的同时,荷兰还分别掀起过房地产热和艺术品热。
  为了刺激人们的购买欲望,一些郁金香被人们冠以霸气的名字,编造离奇的“身世”,这可说是早期奢侈品的品牌战略。
  这些都告诉人们,之所以是郁金香而不是同期进入欧洲的其他植物、动物,成为投机品,有着具体的社会成因和郁金香产业化的背景,而不是简单的集体癫狂可以概括的。
  但投资者丧失理性、陷入癫狂的场景也确实发生了,那是在1636年12月至1637年1月间,郁金香热达到最高峰,交易价格不断刷出新高。迈克·达什认为,郁金香热的背后,与当时已跨入资本主义国家行列的荷兰忍受经济危机阵痛,资本急需找到出路有关。期票等交易方式就在那时被设计了出来。
  1637年2月,市场崩盘,郁金香热破灭。荷兰政府强制规定,郁金香买主在支付约定价的3.5%后,有权中止合同。毫无疑问,这是个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但十分有效,避免了整个荷兰经济陷入郁金香式的崩盘。
  第二轮郁金香热,由奥斯曼帝国的苏丹王族掀起。他们有足够的财力买下成千上万个名贵的郁金香球根,培植出荷兰园艺家难以想象的、超大的、方阵式的郁金香花园,只为了供给寥寥数人把玩。但宫廷政变,当喜爱郁金香的君王被罢黜或处死后,原先美如天堂的郁金香花园被铲除,未曾留下一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