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昭王南征而不复与当时的大地震

 修和 2015-07-10

         昭王南征而不复与当时的大地震

     西周史上,有两件密切相关的大事:第一,昭王十九年,亲征荆楚,死于汉水之滨;第二,武王克商以前就已建立的劲旅西六师,在此之前一直十分活跃,昭王十九年以后一度沉寂,直到宣王时代才重新振作。

    《左传》僖公四年载,管仲以历史上“昭王南征而不复”为伐楚理由之一,《初学记》卷七引《竹书纪年》谓周昭王十九年“丧六师于汉”。原因何在?古人多有猜测,或认为昭王因乘坐楚人的胶船而溺水死,或传说因桥梁断裂而坠水(有关昭王身死的几种猜测,可参见清人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258页;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291页)。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楚人以“昭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回答管仲的责难。请注意,此处说的是“水滨”,而不是“水”,似乎楚人知道,当年昭王之死、六师之丧,不在水上,而在汉水之滨,如果是因为胶船溺水,或者桥断溺水,都不是发生在水滨,干嘛以“问诸水滨”为词?从楚使的语气看,昭王之死更与楚人无关。胶船说和桥断说还有一个致命的无法解释的问题,如果真是如此,一船所载人数不多,一桥所过兵马也不多,为什么说“丧六师于汉”呢?

    实际上,昭王南征而不复以及六师之丧,是因为遭遇了周昭王十九年汉水中游地区的大地震。关于此次地震,学术界尚未论及。《初学记》卷七引《竹书纪年》:“周昭王十九年,天大曀,雉兔皆震,丧六师于汉。”这是关于此次地震的最重要的材料。

    关于此条材料,有几个细节值得强调。

    第一,天色阴沉,雉兔等惊恐不已,非时而鸣,正是地震将发生的前兆。夏商时代已形成雉非时而鸣必有灾异的观念。《大戴礼记》中有《夏小正》一篇,不少学者认为所记确与夏代有关,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保存了具有丰厚物候知识的著作。其中说:“雉震呴。震也者,鸣也。呴也者,鼓其翼也。正月必雷,雷不必闻,惟雉为必闻。何以谓之?雷则雉震呴,相识以雷。”或认为“雉震呴”三字是《夏小正》古经,以后的文字是传文。清人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注曰:“雷动地中,人或不闻,雉性精刚,故独知之应而鸣也。云‘何以谓之’者,谓犹记也,言《小正》何以记雉震呴也。云‘相识以雷’者,人闻雉鸣,则可识雷之动于地中也。《汉书·五行志》云:‘雉者听察,先闻雷声,故《月令》以纪气。’”李学勤先生指出:“可知在古人心目中每年到一定时令应有雉鸣,反过来说,应鸣而不鸣,不应鸣而鸣,都会被认为灾异。在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发现有以雉鸣为灾异的记事。”李先生列举了两条卜辞后分析到:“这两条卜辞只记‘有鸣雉’,没有标明雉鸣的环境地点,所以雉鸣成为灾异只能是非时而鸣。有一条雉鸣在‘夕’即晚间,更是不应鸣而鸣的显例。《尚书·高宗肜日》:‘高宗肜日,越有雊雉。’以雉鸣为异象,与上引卜辞相同……总之,以雉鸣为物候,并以雉非时而鸣为异变,在商代业已存在。”(《古文献丛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213~214页)这里提到“高宗肜日”,“肜”是祭祀后的第二天再祭祀,由殷高宗因为“越(粤)有雊雉”而接连两天祭日,祈求祓除灾异,可见商人以雉非时而鸣为异变的观念多么强烈。《古本竹书纪年》的“雉兔皆震”犹如《夏小正》之“雉震呴”,但前者是非时而鸣,预兆着灾祸来临。那么,昭王十九年的雉兔皆震”预兆着什么灾祸呢?《竹书纪年》紧接着说“丧六师于汉”,就是灾祸的结果。什么样的天象异变能导致这样的结果呢?非地震莫属。

    第二,《太平御览》八百七十四引《竹书纪年》:“昭王末年,夜清,五色光贯紫微。其年,王南巡不反。”王国维《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路史发挥》三注引。”“夜清,五色光贯紫微”应该是“夜有五色光贯紫微”。《诗经·小雅·十月之交》记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的大地震:“烨烨震电,不宁不令。”地震时有“烨烨震电”,《古本竹书纪年》的“夜有五色光贯紫微”,正是对这种“烨烨震电”的神秘化描述。

    第三,上引《古本竹书纪年》还以“天大曀”为地震的天象,在《古本竹书纪年》里,以“曀”为地震天象,另有一例:《开元占经》一百一引《竹书纪年》:“周显王十四年,邯郸四曀,室坏多死。”很明显,“邯郸四曀”是当时的天象,“室坏多死”是地震的恶果。周显王十四年的事件,学术界一致认同为地震,那么,昭王十九年的“天大曀,雉兔皆震”,不是地震又是什么呢?

    我的结论是:昭王与六师应该是遭遇了突发的大地震,以致昭王身死、六师大损。据1984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集》的《中国强地震震中分布和主要地震带》图,汉水中游西边的安康,东边的南阳在古代都发生过地震,安康到南阳一线,应为一地震带。昭王所率的六师,当即西六师。西六师长期屯驻于王都镐京,除宿卫王畿外,常奉命征伐,金文与《诗经》中都有记载。镐京在今之安康正北,当时楚人活跃于今安康以东、汉水以南的荆山一带,周昭王南征的线路,正好从安康以东、南阳以西的地震带中部穿过,发生地震的可能完全存在。此次地震的强度与烈度虽然无法考证,从昭王身死、六师丧亡可知灾害程度相当严重。这是最早的地震造成人员巨大伤亡的记录,在中国地震史上应为重大事件。

    昭王南征而不复这一大事件,现在应该有了答案;而本文开篇提到的西六师昭王十九年以后一度沉寂的原因,亦不言自明。如果本文推论能够成立,实际上解决了西周史上的三件密切联系的大事,三件大事的性质是一而三,三而一的。

 

                   题拙作《昭王南征而不复与当时的大地震》

                    疑云汗漫载三千,史册从头甲乙笺。

                    掩卷长思今古事,高谈野语总如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