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阳南部渔村“祭海”已成为民俗文化招牌

 容得草堂 2015-07-12
海阳市南部渔村“祭海”已成为民俗文化招牌
      农历正月十三上午,海阳市辛安镇丁字嘴码头停靠的渔船上国旗迎风招展,渔民们“祭海”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南邵家村渔民邵德珠、邵宝珠兄弟一大早骑着摩托车来到自家的船上,烧香燃纸,放鞭鸣炮,磕头祭拜,心中唸叨祈求龙王爷保佑我们一家人船平安,满载而归。像这样的简单“祭海”仪式在我市东起留格庄镇方里村,西止行村镇南廒子村一带,约有百余个村庄非常盛行,“祭海”以独具特色的形式,成为我市民俗文化的招牌。
    8点半左右,码头上陆续有渔民前来“祭海”,“9点左右村里在龙王庙举行第二届‘祭海’活动,赶紧过去看看,有大秧歌表演,下午村里还请的戏团来助兴,今年的‘祭海’胜过平时的庙会。”邵德珠说。
    在村里的龙王庙,邵明琨老人告诉记者,“祭海”风俗起源于明朝,到了清朝雍正十三年裁卫设县后,海阳的渔业生产比较发达,海上运输也比较方便。那时,渔民出海捕鱼时常遭遇船毁人亡的海难事件。一种海里有龙王的传说便开始流传,并设定每年正月十三是海龙王的生日。因此,渔民们为了祈求海龙王保佑人船平安,满载而归,每年正月十三这一天,在家拿着饽饽、猪头、鞭炮、纸香等祭品,到海边或龙王庙前祭祀,以祈求海上平安,预祝渔业丰收,此风俗延续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
    在近两个小时的“祭海”活动中,附近村的村民上万人来到这里,成车的烟花鞭炮运来了,祭祀用的整猪、整鸡、大饽饽对着大海摆起来了,来自辛安镇卓格庄村和方圆街道阳光社区的两支秧歌队精彩上演,把“祭海”活动不断推向高潮。
    看完了辛安的“祭海”,让我们再去了解一下凤城街道的“祭海”有什么不同。
    凌晨,凤城街道建设村活动室内灯火通明,10多名秧歌队员已经忙碌起来,整服装、做脸饰,一切都在为“祭海”活动做着有条不紊的准备工作。
    60岁的杨金枝大娘一边化妆一边向记者介绍:“俺们村秧歌队中年龄最大的70多岁了,扭秧歌已经是‘祭海’的传统节目了,平日排练的节目,现在正好表演给乡亲们看看。”9点多钟,凤城码头的祭海活动开始了,激昂的鼓点、豪放的动作、观看的人群把初春的码头渲染得分外喜庆。3支秧歌队代表沿海渔民向大海表达了深深的谢意,“祭海”活动一直延续到中午12点,大家才意犹未尽地离开码头。
    与此同时,留格庄镇前望海、后望海的村委办公室里也挤满了前来化妆的秧歌队员,醇厚的民俗风情吸引了20多名来自烟台、蓬莱市摄影家协会的会员,笑声伴随着“咔嚓咔嚓”按动快门的声音,汇成早春祭海前最美丽的一道风景线。这两支秧歌队在“祭海”活动中伴演着重要的角色,给附近村参加“祭海”的渔民带去了无尽的欢乐。
    据市文化馆馆长李东晓介绍,“祭海”风俗的形成改变了渔家文化对农耕文化的依附地位,逐渐成为了渔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鲜明的渔家特色,多样的祭祀内容,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其他传统民俗文化所不能涵盖的。改革开放以来,这种传统渔家文化一直在延续、弘扬,已成为渔民宣传推介渔家文化的一种有效载体,不但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还能加强文化交流,开发旅游资源,增加居民经济收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