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潮语考释之潮语小考(八)

 广东黄汉光 2015-07-13
潮语考释之潮语小考     詹玉池  
【孥仔】孥仔,即“小孩”、“孩子”的意思。孥仔一词来自古汉语,宋·秦观《赠张潜道》的“独携三尺琴,笑别妻与孥”中,“孥”便是儿女的意思。 
【少礼】客套语。谓不必拘礼。清·洪升《长生殿·重圆》:“玉妃少礼,请坐了。”  
【潘】pun潘水①洗米水,也叫米汁,可以用来浇花草,也可以用来洗头。②指馁鱼败肉冷饭残羹。可以煮成猪食。《左传·哀公十四年》:“陈氏方睦,使疾。而遗之潘沐。”杜预注:“潘,米汁,可以沐头。”  
【鬃】[zɑnɡ1]发髻,古代也可称为“鬃”,潮汕方言保留了此叫法。如“打鬃”,意为盘发髻。现代汉语的“鬃”指马、猪等兽类颈上的长毛,但在古代,“鬃”是可以及人的,这点跟潮汕方言相通。南朝·梁·顾野王《玉篇·髟部》:“鬃,高髻也。”在潮汕一些俗语中则“鬃”、“髻”并用。如“爱鬃孬爱髻,爱人孬爱货”,意思是说择偶时应以人品为标准,不应以财产为条件。“打鬃”的习俗在以前的潮汕地区就很普遍,“鬃”打得整齐与否甚至成为衡量妇女治家修身水平的标准之一。潮汕谚语“歪鬃姿娘,无样好相”,意思是说连自己的“鬃”都打歪了的女人,不会是什么好女人。“鬃”打歪了,竟成了骂人话。 
【雁、鹅】[nɡɑng6 ɡho5] 上古时雁、鹅指同一种禽类。《尔雅·释鸟》:“舒雁,鹅。”扬雄《方言》:“雁,自关而东谓之鴚鹅,南楚之外谓之鹅。”汉代之前,“雁”是通名,“鹅”是方言词。潮汕童谣有“天顶飞雁鹅,地上掠蛤婆(蛤蟆)。”潮汕方言保留雁鹅不分的古义,把大雁叫雁鹅,是古语之余绪。         
【生居】[sên1 ɡi1]为活人先准备好的坟墓。《汉书·蔡邕传》:“百岁之久,归乎其居。”居就是坟墓的意思。前些年在潮汕地区仍有“起生居”(建生居)的风俗,近年来此俗为火葬取代。 
【东司】[dɑnɡ1 si1] 潮汕地区的农村中称露天的茅厕为“东司”。宋·无名氏戏文《张协状元》 第十出 “做殿门由闲只怕人掇去做东司门 ”。 “东司”是因厕所位于住房的东方而得名,即“东方的厕所”。虽然,现在农村中的茅厕已逐渐改造为现代化的卫生间,但仍流传着许多有关“东司”的俗语。如“东司头耗小影——臭相”,厕所里照的相,臭的。意谓人不讲理,喜欢占小便宜。“放屎扶东司墙”,拉屎都要用手扶住厕所的墙壁,意谓做事小心翼翼,怕死得很。潮汕地区曾经有“东司” 的民居风俗也就被这些俗语记录了下来,而且在再也看不到“东司”的将来还会使用下去。  
【鱼目睭水】[he5 mɑɡ 8ziu1 zui2]指刚煮开之水。潮汕话称眼睛为“目”、“目睭”。宋·庞元英《谈薮》:“俗以汤之未滚者为盲汤,初滚曰蟹眼,渐大曰鱼眼。”宋·苏轼《试院煎茶》诗:“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宋人眼里,“鱼眼”水的温度高于“蟹眼”水。唐·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州同》:“白瓯瓷甚洁,红炉炭方炽。沫下曲尘香,花移鱼眼沸。”初沸之水,潮汕话均传流这样的叫法。如“烫蚶用鱼目睭水愈好”,煮蚶用鱼眼水更好。 
【宿】[siu7] 通常指动物住的地方。如“荋过狗宿”(比狗窝还乱)。鸟宿(鸟巢)。古汉语也有“住宿的地方”的意思。《周礼·遗人》:“三十里有宿。”  
【作】[zoh4]过、庆贺。白居易《送李校书趁寒食归义兴山居》诗:“到舍将何作寒食,满船唯载树阴归。”“作”为“过、庆贺”之意,“作生日”、“作节”之说犹存潮汕闾巷之中,出于妇孺之口。“作”又有“耕作”之意,如“作田”。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潮汕俗语“白饭好吃田着作”,即米饭可以吃田也要种,有不劳动者不得食的意思。  
【悦】[ruɑh8]古书多作“说”。喜欢上,使人喜欢的意思。 《诗·静女》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说怿,同“悦怿”,即被其美所迷。司马迁《报任少安书》:“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说同“悦”。现代汉语“悦耳”、“悦目”是沿用古代汉语的说法,一般不用“悦”作动词,而潮汕话一直用“悦”作动词,爱慕,指被异性所吸引。如“相悦”,指相互倾心,恋爱。            【营】[iɑn5] 游行,周游。 《诗·小雅·青蝇》 :“营营青蝇”,“营营”,往来的意思,潮汕方言的“营”是从古代汉语中保留、演变而来的。 潮汕谚语“哩,营神正、二月”,指的是说归说,真干起来还不知道哪年哪月呢。谚语反映了潮汕地区在正月和二月(尤其是正月)各地游神赛会的习俗。潮汕话把抬着神像或擎着彩旗,敲锣打鼓绕乡游行称为“营”,如“营神”、“营锣鼓”等。  
【让】[riɑnɡ2]斥责。如“奴囝过孬,着个伊让几句。”(这小孩太不听话了,得训他几句)《说文·言部》:“让,责让。”          
【炊】[cuê1]蒸。如“炊饭”、“炊鱼”。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夙惠》:“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炊忘着箪,饭落釜中。”  
【豩】[huɑnɡ1] 潮汕话形容小孩子野蛮顽皮好动为“豩”。如“伊个奴 囝过孬。”(她的小孩太调皮)《说文·豕部》训此字为“二豕”,引申为撒野、顽皮。刘禹锡《答乐天见忆》:“笔底心忧毒,杯前胆 不豩。”  
【謰謱】[liɑnɡ5 lo1]指人讲话罗嗦,言语支离繁琐的样子。《楚辞·九 思·疾世》篇:“嗟此国兮无良,媒女詘兮謰謱。”在潮汕方言中,“謰謱”是个颇具地方色彩的词。潮汕俗语谓人说话罗嗦繁琐为“唱 謰謱曲”。  
【霶霈】[pɑnɡ5 pɑi3]酒席丰盛的样子。唐·郑綮《开天传信记》:“书生杀驴拔蒜备馔,酒肉霶霈。”也作“滂沛”。    
【涩】[siɑb4]疲乏,眼困。如“目涩”。唐·陆羽《茶经》:“精行俭德之人,苦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  
【未】[bhuê7]跟古汉语一样可用在动词前,表示事情不曾发生或尚未实现。如“未来”(还没来)。《仪礼·士冠礼》:“孔子曰:‘吾未之闻也,冠而敝之,可也。’”除此之外,还可作助词用在句末,表示询问。如“食未”(吃了吗)。王维《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你来那天,窗前的腊梅开花没有?)      
【无】[bho5] 跟古汉语一样可作死的婉辞,如“老母无去”。(母亲死 了) 《南史·齐豫章文献王嶷传》:“萧嶷临终,召子子廉、子恪曰: ‘吾无后 当共相勉励笃睦为先’”此处“吾无后”是“我死后”之义。除此外,它跟“未”一样作助词,表示“吗”,用于句末。如“有去无?”(去了吗)欧阳炯《浣溪沙》:“此时还恨薄情无?”(这时候还恨我薄情吗?)     
【颠倒】[ding1 dɑo2]反而,反倒。唐·皎然《酬秦系山人戏赠》诗:“正论禅寂忽狂歌,莫是尘心颠倒多?”潮汕方言中“颠倒好看”、“颠倒有赚”即“反而好看”、“反而有赚头”之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