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中风 速康丸 2.通络正瘫方治疗 中风 后遗症经验 3. 现代名老中医治疗中风成功医案142 例研究 4.半夏厚朴汤组新方 治中风 中风偏瘫特效疗法 5.瘫痪特效方 中风速康丸 当归 35克 ,川芎35克 ,血竭35克 田三七 50 克, 赤参 50 克,红花20克白芍 50 克,人参35 克, 羌活 35克 ,甘葛50克 , 甘菊 50克,防风20克, 钩藤50克,威灵仙30克 ,天麻50克, 山甲25克 ,茯苓15克 ,党参50克,黄芪70克,全虫15克,蕲蛇30克 (乌梢蛇代50克),僵蚕30克 ,土元15克 ,蜈蚣10条 ,地龙100克 ,桑枝50克 ,九节菖蒲25克 ,麝香1克, 甘草15克 再造丸 【药物组成】 蕲蛇肉 (酒制)20两, 母丁香 10两, 玄参 (去芦)20两, 熟地 20两,青皮(醋炒)10两, 何首乌 (酒炙)20两,黄耆20两,竹节香附20两,大黄20两,骨碎补10两,红曲5两,细辛10两,香附(醋炒)10两,三七5两,豆蔻仁10两,川芎20两,甘草20两,黄连20两,葛根15两,麻黄20两, 檀香 5两,天竺黄10两,地龙肉5两 ,乳香 (醋炒)10两,防风20两,片姜黄2两5钱,茯苓10两,桑寄生20两, 藿香 20两,赤芍10两, 全蝎 15两,川附子10两, 萆薢 20两,沉香10两,天麻20两,草豆蔻20两,没药(醋炒)10两, 当归 10两,建神曲40两,虎骨(油炙)10两,穿山甲(醋炙)10两, 白术 (炒)10两,肉桂(去粗皮)20两,白芷20两,羌活20两,人参(去芦)20两,毛橘红40两,僵蚕(炒)10两,龟版(醋炙)10两,于术8两,血竭7两5钱,威灵仙15两,乌药10两,油松节10两。 【方剂主治】 中风半身不遂,左瘫右痪,口眼斜,腰腿不利,四肢麻木,言语不清,筋骨痠痛。 中风再造丸 【药物组成】 黄芪 、当归、 川芎 、桃仁、红花、地龙、丹参、 血竭 、三七、乳香(制)、没药(制)、 琥珀 、牛膝、淫羊藿、乌梢蛇(去头尾)、全蝎、僵蚕(炒)、穿山甲(烫)、狗骨(制)、苏合香、冰片、水牛角(浓缩粉)、 人工牛黄 、龟甲(醋制)、朱砂、天麻、 钩藤 、菊花、防风、羌活、白芷、麻黄、 葛根 、桂枝、细辛、附子(制)、槲寄生、骨碎补(烫)、威灵仙(酒炒)、绵萆薢、红参、白术(炒)、茯芩、甘草、胆南星、天竺黄、何首乌(制)、熟地黄、玄参、黄连、大黄(酒制)、沉香、檀香、丁香、草豆蔻、香附(醋制)。 【性状】本品为棕褐色的小蜜丸;气辛,味苦、微甘。 【功能主治】舒筋活血,祛风化痰。中风再造丸适用于口眼歪邪,言语不清,半身不遂,四肢麻木,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消栓再造丸 血竭、赤芍、没药(醋炙)、当归、牛膝、丹参、川芎、桂枝、三七、豆蔻、郁金、枳壳(麸炒)、白术(麸炒)、人参、沉香、金钱白花蛇、僵蚕(麸炒)、白附子、天麻、防己、木瓜、 全蝎 、铁丝威灵仙、黄芪、泽泻、茯苓、杜仲(炭)、槐米、麦冬、五味子(醋炙)、骨碎补、松香、山楂、肉桂、冰片、苏合香、安息香、朱砂 活血化瘀,息风通络,补气养血,消血栓。用于气虚血滞,风痰阻络引起的中风后遗症,肢体偏瘫,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障碍,胸中郁闷等症。 通络正瘫方治疗中风后遗症经验中风后遗症以半身遂,或偏身麻木,或肢体伸屈不利,或肢体瘫软等为主要症状。通络正瘫方组成:全蝎8g,蜈蚣2条,地龙15g,水蛭8g,天麻12g。上药焙干研细为末备用。并用以下药物煎汤送服: 丹参30g,红花12g,当归15g,白芥子15g,威灵仙30g,玉竹15g,豨莶草40g,每日1剂,每剂服3次。 功用:化瘀通络。 主治:中风后遗症(偏瘫,肢体麻木,口眼歪斜、语言蹇涩等)。临床加减:病程长,气短,足软,血压不高 或低血压,伴有气虚者黄芪80~120g,穿山甲8g,鸡 血藤30g;头昏头痛,耳鸣者加 龙骨 、 牡蛎 各30g ,代赭石 、 白芍 各24g, 怀牛膝 15g;语言謇涩,口眼歪斜者加石菖蒲、防风、蝉蜕各10g;项强不适者加葛根、木瓜各 15g;痰多便秘、 胸闷 ,苔黄腻加 胆南星 10g,大黄、 瓜蒌仁 、枳实各15g。 李某某,女,45岁,1997年2月25日就诊。家属代诉:患者关节疼痛10年,劳累后自觉心悸、气短。3个月前突然昏扑,不省人事,醒后出现半身不遂。经某部队医院诊断为“ 风湿性心脏病并发脑栓塞” ,住院治疗7天后病情稳定,神志清楚,惟有半身不遂,瘫痪在床,伴有关节疼痛,心悸气短,失眠多梦,两颧发红,神疲乏力等症。经当地治疗两个月未见好转。诊断为中风后 遗症,属脉络阻塞,气滞血瘀,遂用通络正瘫方加黄芪80g,穿山甲珠8g,鸡血藤30g,服10剂后能下床拄拐移动,继服10剂后,能弃杖行走,生活能自理。 蔡某某,男,65岁,海南省琼海县朝阳乡人。自诉1987年3月25日夜下床小便时昏倒在地,不省人事,半身瘫痪。2天后渐清醒,留下半身不遂。在当地治疗 2年余,服中药和人参再造丸、华佗再造丸等药甚多,效差。大小便正常,血压为90/50m m H g,左手能动但不能自然抬举,左脚能靠拐杖艰难移动,足趾不能动,左上肢麻木,纳差。根据其症状辨证属脉络阻塞,气虚 血瘀之证,用通络正瘫方加 黄芪 120g 、肉桂 l O g、穿山甲珠l O g、 白花蛇 1条( 焙干研细冲服) 。服10剂后足趾能动,上肢麻木减轻。症状向愈方向的变化,可知药证相投,遂秉承辨证思路继以处方:全蝎28g,蜈蚣10条,水蛭40g,地龙80g,天麻48g,丹参100g,红花40g,当归60g,玉竹60g, 黄芪 480g,穿山甲珠24g,肉桂 36g,白花蛇5条,上药研细为末,每次服159,每日早晚各服1次,上药服3剂后( 约3个月) ,来函说上肢能 举起至梳头,能丢掉拐杖行走。 中风后遗症病因病机虽然复杂,不外乎 风、痰浊、瘀血阻塞络道,造成脑络瘀阻。其病位在脑,其症表现在肢体。针对这一病机特点自拟“ 通络正瘫 方” 。该方融活血通络、熄风化痰之品为一炉,方中全蝎、蜈蚣、天麻、地龙活血通络熄风;水蛭、红花、当归、 豨莶草活血化瘀改善脑部和肢体血液循环; 白芥子、威灵仙 、玉竹化瘀通络.其中玉竹补肝肾,兼制虫类药物 香燥之性。再从中风半身不遂的病程特点来看,本证多病程长,收效慢,用一般草木之品似嫌药力不足,故方 中集虫类药物为主药,借其峻猛之力搜剔血脉瘀滞,络道瘀血、 痰浊 。有关研究资料证明,虫类药物中所含的 酶可以溶栓通脉和镇静、抗惊厥。 应用本方,一是据病程的长短选择不同 的剂型,在中风后遗症的早期,即3个月内,多用汤剂。该期若不及时治疗则恢复较慢,服汤剂显效后,多改用 丸剂或散剂,服用较汤剂便廉。二是临床加味,辨证与辨病相结合,除根据前述辨证加味外,对西医诊断的出 血性脑卒中,若血压高,有肝风窜络者伍以平肝熄风止血药物;缺血性脑卒中,可重用黄芪和通络活血的药 物。对黄芪的用量,古今说法不一,笔者认为,只要无明显的肝风内动之象及阳明腑实证可大胆重用。对病程 长,用黄芪疗效差时,常加肉桂振奋全身阳气,助黄芪补气通络,增强活血化瘀通络的疗效。 现代名老中医治疗中风成功医案142 例研究 中风发病率、病死率、病残率均较高, 是中医四大难治性病证之一, 历代中医学家都将本病作为重要疾病进行研究。中医对其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千余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代名老中医(以下简称名中医) 承前启后, 治疗中风经验趋于成熟, 积累了丰富的成功医案资料, 并具有很高的学术和临床实用价值。10 年来笔者从28 部名中医医案著作中摘录了张锡纯、黄文东、岳美中、董建华等近80 余位现代及当代名中医治疗中风成功医案142 例, 进行初步整理和研究, 对临床资料、辨证治疗及独特经验进行总结归纳, 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中医治疗中风的学术水平。 1 临床资料 142 例中, 男99 例, 女43 例, 男女之比为2. 3∶1 ; 年龄29~85 岁, 平均59. 4 岁; 病程: 1~14 d 95 例, 15~30 d 14例, 31 d~6 个月20 例, 6 个月~5 年13 例。中风主要症状:头痛45 例次; 头晕66 例次; 意识障碍(常描述为不省人事、昏迷、昏睡、嗜睡、意识朦胧、意识不清、意识模糊、神昏谵语、昏愦等) 53 例次; 运动障碍(常描述为半身不遂, 口舌歪斜, 常伴有偏身麻木) 129 例次, 其中右侧肢体运动障碍60例次, 左侧肢体运动障碍59 例次, 10 例记载不详; 大便干结或闭结37 例次; 有明显痰浊证候(主要表现喉间痰鸣, 咳嗽咯痰, 口角流涎, 苔腻脉滑) 78 例次。中风证候类型: 142 例中中脏腑53 例, 其中阳闭证44 例, 阴闭证6 例, 脱证3 例;中经络89 例。 2 辨证治疗 142 例中风医案均按中医辨证治疗, 根据病程记载分急性期(1~14 d) 、稳定期(15~30 d) 、恢复期(31 d~6 个月) 及后遗症期(6 个月~5 年) 4 期分别叙述中医辨证治疗过程。并根据不同中医辨证的医案分析初期治疗, 以后药物加减及治愈时的治法方药, 从而初步揭示现代名中医治疗中风治法方药方面的规律。 211 急性期辨证治疗 95 例中中脏腑46 例, 闭证43 例,脱证3 例; 中经络49 例。肝阳上亢类20 例, 阴虚阳亢类19例, 阳明腑实类20 例, 脉络空虚风邪阻络类8 例, 肝风与风邪相挟阻络类9 例, 痰浊阻络类7 例, 血瘀阻络类1 例, 气虚血瘀类8 例。95 例治疗时间3 d~6 个月, 平均为30. 9 d。 21111 肝阳上亢类辨证治疗 肝阳上亢、痰瘀阻络常用天麻、钩藤、菊花、茺蔚子、天虫、制半夏、茯苓、胆南星、竹茹、石菖蒲、竹沥、郁金、白芍、赤芍、桃仁及三七等治疗。肝阳上亢、痰热内蕴常用羚羊角、珍珠母、石决明、钩藤、菊花、天麻、夏枯草、玄参、白蒺藜、黛蛤散、远志、天竺黄、川贝、瓜蒌皮、竹沥、枳实、竹茹、郁金、石菖蒲及黄连等治疗。肝阳上亢、化火动风、痰火内盛常用羚羊角、龙胆草、黄芩、夏枯草、地龙、天虫、生地、玄参、当归、竹沥、全瓜蒌、远志、石菖蒲等治疗。21112 阴虚阳亢类辨证治疗 阴虚阳亢、痰浊内盛常用药物为麦冬、生地、玄参、丹皮、菊花、羚羊角、珍珠母、龙骨、牡蛎、怀牛膝、桑寄生、远志、石菖蒲、胆南星、法半夏、陈皮、天竺黄等。肾阴虚衰、虚风内动、痰浊上泛常用药物为熟地、山茱萸、石斛、麦冬、五味子、肉苁蓉、巴戟天、菊花、钩藤、远志、石菖蒲。阴虚阳亢、痰热内盛常用药物为石斛、麦冬、生地、玄参、龟板、菊花、钩藤、牡蛎、黄芩、栀子、竹沥、天竺黄。肝肾不足、阴血亏虚、痰瘀阻络常用药物为当归、川芎、赤芍、胡麻仁、麦冬、枸杞子、石菖蒲、胆南星、远志、丹参、桑枝、鸡血藤、地龙、天虫、全蝎。阴血不足、脉络瘀阻常用药物为生熟地、当归、白芍、丹参、赤芍、红花、地龙、郁金。肝肾阴虚、虚风内动常用药物为生地、龟板、麦冬、西洋参、白芍、石斛、沙苑子、怀牛膝、全蝎、天麻、槐米、钩藤、龙齿、玳瑁、代赭石。阴血不足、肝阳上亢常用药物为当归、白芍、生地、玉竹、胡麻仁、何首乌、丹皮、怀牛膝、天麻、钩藤、白蒺藜、夏枯草。阴血不足挟痰浊阻络常用药物为当归、玉竹、白芍、生地、川芎、竹茹、石菖蒲、胆南星、茯苓、法半夏、天竺黄、钩藤、丝瓜络、桑枝。阳明腑实类辨证治疗 单纯痰热腑实药用全瓜蒌、胆南星、天竺黄、石菖蒲、郁金、生大黄、芒硝。肝阳上亢、痰热腑实药用钩藤、菊花、黄芩、全瓜蒌、制半夏、竹沥、天竺黄、郁金、石菖蒲、川贝、生大黄、芒硝。阴虚阳亢、痰热腑实药用水牛角、生地、丹皮、白芍、丹参、槐米、地榆、钩藤、夏枯草、川牛膝、代赭石、大黄。阴虚阳亢、痰瘀腑实药用羚羊角、石斛、玄参、麦冬、生地、桃仁、红花、石菖蒲、竹沥、生大黄。郁怒伤肝、血瘀腑实药用柴胡、栀子、丹皮、赤芍、当归、麦冬、甘菊、桃仁、全蝎、大黄、芒硝。肝阳上亢、热盛腑实药用夏枯草、甘菊花、生龙骨、生牡蛎、石膏、紫石英、赤芍、木贼草、桂枝、天虫、地龙、全蝎。肝阳上亢、热盛血瘀腑实药用甘菊花、钩藤、黄芩、石膏、丹皮、桃仁、红花、王不留行、枳壳、大黄、芒硝。肝阳上亢、阳明腑实药用黄芩、钩藤、枳实、玄参、桂枝、芒硝、大黄。肝阳上亢、痰浊腑实药用生龙骨、生牡蛎、石决明、怀牛膝、胆南星、法半夏、石菖蒲、天竺黄、陈皮、茯苓、枳实、红参、黄芩、大黄。肝阳上亢、热盛阴伤、腑气不通药用牡蛎、龙骨、石膏、知母、桂枝、薄荷、菊花、玄参、赤芍、竹茹、白薇、酒制大黄。21114 脉络空虚挟风邪阻络类辨证治疗 脉络空虚、风热阻络常用秦艽、羌活、防风、白芷、黄芩、石膏、生地、熟地、当归、川芎、白术、茯苓、白芍、独活、丹参、川牛膝、远志、石菖蒲、全蝎、甘草。脉络空虚、风寒阻络常用防风、防己、独活、桂枝、秦艽、桑枝、麻黄、当归、红花、川牛膝、丝瓜络。脉络空虚、风痰阻络常用桂枝、桑枝、威灵仙、防风、荆芥、络石藤、川芎、杏仁、苏子、制半夏、桔红、茯苓、枳壳、胆南星。脉络空虚、风痰阻络、阴阳亏虚常用桂枝、杏仁、制半夏、麻黄、当归、天虫、枳实、附子、玉竹、人参再造丸。21115 肝风与风邪相挟阻络类辨证治疗 风痰阻络、肝风内动常用白附子、全蝎、天虫、丝瓜络、秦艽、鸡血藤、制半夏、远志、地龙、川芎、丹参、钩藤、甘菊花、石决明、怀牛膝、白芍、当归、天竺黄、麻黄。肝阳化风为主挟痰浊风邪阻络常用羚羊角、石决明、灵磁石、茺蔚子、天麻、怀牛膝、地龙、白芍、牙皂、竹沥、半夏、西洋参、防风、独活、全蝎。风邪入中挟肝阳化风常用秦艽、桑枝、桂枝、防风、杏仁、羌活、独活、川芎、鸡血藤、桔红、丝瓜络、穿山甲、乳香、没药、地龙、桑寄生、珍珠母、甘菊花。风邪痰火挟肝阳化风常用桂枝、竹沥、半夏、桔红、郁金、白蒺藜、茯苓、羚羊角、钩藤、石斛、枳实、石菖蒲。风热痰火挟阳亢腑实常用桂枝、石膏、知母、当归、葛根、羌活、白薇、制半夏、竹茹、甘菊花、钩藤\夏枯草、大黄。21116 痰浊及血瘀阻络类辨证治疗 痰热阻络常用黄连、干竹茹、胆南星、制半夏、茯苓、枳壳、厚朴、生米仁、石菖蒲、地龙;气虚挟痰浊阻络常用黄芪、白术、茯苓、党参、竹茹、制南星、制半夏、枳壳、石菖蒲;气阴虚挟痰浊阻络常用党参、茯苓、白术、玉竹、麦冬、北沙参、制南星、竹茹、桔红、制半夏、积壳、石菖蒲;痰浊类据辨证常加用平肝熄风中药如天虫、钩藤、白蒺藜、石决明或加用活血药如泽兰、丹参、当归、红花、郁金。瘀血阻络常用当归、赤芍、怀牛膝、桃仁、红花、丹参、丝瓜络、络石藤、生地、白薇、益母草。21117 气虚血瘀类辨证治疗 气虚血瘀挟有风邪常用黄芪、党参、当归、红花、川芎、熟地、乳香、没药、川牛膝、苏木、莶草、威灵仙、桂枝、桑枝、丝瓜络、羌活、鸡血藤。气虚血瘀挟肝阳上亢常用黄芪、地龙、桃仁、川牛膝、赤芍、桑枝、甘菊花、钩藤、羚羊角、胆南星。气虚血瘀挟气滞痰浊常用党参、黄芪、白术、当归、川芎、柴胡、陈皮、荆芥、防风、法半夏、石菖蒲。阴阳气血虚、血瘀常用黄芪、党参、桂枝、生地、当归、赤芍、阿胶、炙甘草、杜仲、桃仁、红花、鸡血藤。21118 闭证和脱证辨证治疗 闭证在前面所述辨证施治基础上应用开窍中药或中成药。阳闭常益清热化痰开窍, 轻者常用郁金、石菖蒲、牛黄清心丸; 重者常用安宫牛黄丸、至宝丹。阴闭轻者常用化痰开窍如石菖蒲、郁金、半夏、南星、细辛; 重者用苏合香丸。脱证治疗: 阳气脱常用人参、黄芪、附子、南星回阳救逆;心肾火虚阳气欲脱用六味地黄汤加胡桃肉、五味子、黑锡丹、巴戟天; 阴阳虚脱用地黄饮子加红参。212 稳定期辨证治疗 14 例中中脏腑2 例, 均表现为嗜睡;中经络12 例。肝阳上亢类4 例, 风邪阻络脉络空虚2 例, 气虚血瘀类7 例, 阴阳两虚类1 例。14 例治疗时间14 d~6 个月, 平均57. 36 d。21211 肝阳上亢类辨证治疗 肝阳上亢、风痰血瘀阻络常用甘菊花、钩藤、山羊角、天虫、茺蔚子、石决明、桑寄生、地龙、 莶草、南星、远志、桃仁、红花、当归、赤芍、丹参、石菖蒲、郁金。肝阳上亢、痰浊内盛常用夏枯草、甘菊花、钩藤、珍珠母、牡蛎、龟板、桑寄生、地龙、怀牛膝、天虫、竹沥、半夏、制南星、桔红、枳壳、茯苓、桑枝。阴虚阳亢、肝热内盛常用干地黄、知母、枸杞子、龟板、甘菊花、怀牛膝、地龙、当归、赤芍、郁金、丹参、连翘、山栀、天花粉。21212 风邪阻络脉络空虚辨证治疗 阳虚风寒型用小续命汤(麻黄、人参、桂枝、甘草、白芍、川芎、杏仁、附子、防己、防风、生姜、黄芩) 去防风、防己、黄芩加当归、大枣、地龙。偏风热型用古今续命汤(小续命汤去防风、防己、附子、白芍、黄芩加当归、石膏、生姜易干姜) 去干姜加酒大黄、防风、地龙、全蝎。21213 气虚血瘀类辨证治疗 气虚血痰挟阳亢常用补阳还五汤(黄芪、当归、赤芍、桃仁、红花、地龙、川芎) 、桑寄生、鸡血藤、怀牛膝、木瓜、钩藤、白芍、石决明、 莶草、夏枯草。气虚血瘀挟痰浊常用补阳还五汤、竹沥、桔红、制半夏、石菖蒲、远志、胆星、桑枝、桂枝。气阴两虚血瘀常用补阳还五汤、生地、麦冬、石斛、北沙参、玄参。21214 阴阳两虚, 虚阳上浮证治疗 常用山萸肉、熟地、龟板、山药、茯苓、枸杞子、丹皮、肉桂、附子。213 恢复期辨证治疗 20 例中中脏腑4 例, 半昏迷1 例,神志不清2 例, 时昏瞀1 例; 中经络16 例。肝阳上亢类2例, 阴虚阳亢类4 例, 脉络空虚、风邪阻络类2 例, 痰浊阻络类4 例, 气虚血瘀类3 例, 肝肾不足类5 例。20 例治疗时间14 d~1 年, 平均61. 85 d。21311 肝阳上亢类辨证治疗 肝阳上亢、痰浊阻络常用天麻、钩藤、枸杞子、甘菊花、石决明、天虫、地龙、郁金、茯苓、杏仁、竹茹、半夏、胆南星、石菖蒲、远志、桃仁等。肝阳上亢、痰浊血瘀常用珍珠母、牡蛎、钩藤、山甲、水蛭、当归、赤芍、丹参、桃仁、陈皮、郁金、胆南星、石菖蒲。21312 阴虚阳亢类辨证治疗 阴虚阳亢挟痰浊常用钩藤、天虫、生地、玉竹、麦冬、白芍、火麻仁、地龙、竹沥。肾阴不足、肝阳上亢挟痰瘀常用何首乌、枸杞子、桑寄生、杜仲、灵磁石、全蝎、远志、白术、白蔻仁、柏子仁、五灵脂、夏枯草、鸡血藤。阴虚阳亢动风挟痰热腑实常用白薇、百合、干地黄、龙骨、牡蛎、紫石英、灵磁石、赤石脂、寒水石、滑石、琥珀、竹沥、大黄。阴虚阳亢挟痰瘀和胸阳不振常用全瓜蒌、薤白、法半夏、桂枝、郁金、红花、党参、麦冬、怀牛膝、地龙、鸡血藤、夏枯草、桑枝。21313 脉络空虚挟风痰阻络类辨证治疗 常用秦艽、羌活、独活、防风、白芷、川芎、桂枝、麻黄、黄芩、石膏、干地黄、赤芍、葛根、白附子、天虫、川牛膝、桃仁。21314 痰浊阻络类辨证治疗 痰浊阻络常用陈皮、制半夏、枳壳、竹茹、胆南星、川贝、远志、瓜蒌皮、郁金、石菖蒲、荆芥、防风。痰浊血瘀阻络常用苍白术、胆南星、茯苓、法半夏、陈皮、桃仁、红花、怀牛膝。痰热瘀血阻络常用黄连、石菖蒲、郁金、天虫、远志、天竺黄、丹参、蒲黄。寒痰气血瘀滞常用苍术、厚朴、陈皮、法半夏、茯苓、麻黄、桂枝、红参、当归、川芎、鸡血藤。21315 气虚血瘀类辨证治疗 气虚血瘀常用补阳还五汤加鸡血藤、牛膝、三七、乳香、没药、桑枝、木瓜。气虚血瘀挟痰浊常用补阳还五汤加石菖蒲、远志、胆南星、天麻、全蝎、白附子、天虫、川贝、礞石、鸡血藤。21316 肝肾不足类辨证治疗 肝肾阴血不足挟痰浊常用玉竹、当归、熟地、山药、茯苓、白芍、丹皮、川芎、白芥子。肝肾不足、气血虚常用熟地、怀牛膝、黄芪、黄精、鹿角胶、续断、山药、龟板、当归、桂枝。肝肾不足、脾气虚挟有瘀血常用石斛、首乌、续断、菟丝子、枸杞子、赤芍、三七、茯苓、生晒参。肝肾阴虚常用生地、石斛、山萸肉、茯苓、麦冬、五味子、怀牛膝、白芍、肉苁蓉、巴戟天、三七。肝肾阴阳两虚常用肉苁蓉、巴戟天、杜仲、附子、肉桂、仙灵脾、黄芪、当归、石斛、五味子、麦冬、冬虫夏草、鸡血藤。214 后遗症期辨证治疗 13 例中中脏腑1 例, 表现为意识模糊, 胡言乱语; 中经络12 例。肝阳上亢类3 例, 阴虚阳亢类1 例, 痰浊阻络1 例, 气虚血瘀类4 例, 阴虚肝气横逆1例, 阳虚水泛1 例, 阴阳两虚、虚阳上浮、肝风内动2 例。13例治疗时间10 d~1 年, 平均57. 46 d。21411 肝阳上亢类辨证治疗 肝阳上亢、痰瘀阻络常用羚羊角、山羊角、钩藤、槐花、胆南星、瓜蒌皮、桑白皮、制半夏、竹沥、桑寄生、怀牛膝、当归、赤芍、桃仁、丹参、鸡血藤、远志、菖蒲、木瓜、枳壳或指迷茯苓丸等。肝阳上亢、痰热腑实常用钩藤、天虫、龙胆草、黄芩、郁金、胆南星、赤芍、竹茹、半夏、天竺黄、瓜蒌皮、指迷茯苓丸、大黄。21412 气虚血瘀类辨证治疗 气虚血瘀挟肝阳偏亢用补阳还五汤、钩藤、桑寄生、防己、全蝎。气虚血瘀、肝肾不足用补阳还五汤、肉苁蓉、杜仲、天麻。气虚血瘀、肝肾不足、血虚用人参、炙甘草、当归、川芎、白芍、熟地、茯苓、续断、杜仲、怀牛膝、桂心、独活、秦艽、防风、细辛、黄芪。阳气虚、血瘀痰湿用移山参、附子、肉桂、当归、黄芪、白芍、白术、怀牛膝、杜仲、川芎或指迷茯苓丸。21413 其他 阴虚阳亢、脾失健运、痰瘀阻络用熟地、当归、丹参、怀牛膝、川芎、地龙、龙骨、牡蛎、菊花、决明子、红花、山楂。阴血不足、肝气横逆用白芍、熟地、生地、川芎、玉竹、麦冬、北沙参、郁金、香附、柴胡、山栀、茯苓、钩藤、甘菊花、枸杞子。阴阳两虚、虚阳上浮、肝风内动、心神不宁用炙甘草、大枣、淮小麦、桂枝、白芍、龙骨、牡蛎、瓜蒌皮、麦冬、仙灵脾、附子、甘菊花、胆南星。阳虚水泛用附子、干姜、炙甘草、白芍、白术、茯苓。风痰浊邪阻络挟肝阳上亢用天虫、白芷、陈皮、半夏、茯苓、桔梗、桔红、天竺黄、枳壳、石菖蒲、郁金、木瓜、地龙、络石藤、钩藤、夏枯草。 215 各期不同证型治疗过程药物加减及治愈时治法方药规律 142 例中中脏腑53 例, 闭证50 例(其中阳闭44 例, 阴闭6 例) , 脱证3 例; 中经络89 例。闭证常相挟在肝阳上亢类、阳明腑实类及痰浊阻络类证型中。除开窍醒脑治疗外,中医辨证治疗同以上证型相同。脱证3 例中阳气脱1 例, 阴阳虚脱2 例。其余139 例中肝阳上亢类29 例, 阴虚阳亢类24 例, 阳明腑实类20 例, 气虚血瘀类22 例, 脉络空虚风邪入中类12 例, 肝风挟风邪类9 例, 痰浊阻络类12 例, 血瘀阻络类1 例, 阴阳两虚类3 例, 肝肾不足类5 例, 阴虚肝气横逆类1 例, 阳虚水泛类1 例。现按不同证型分别归纳治法用药规律。 21511 脱证3 例 阳气虚脱经抢救后阳回神清, 继用十味温胆汤扶正祛痰治愈。阴阳虚脱治疗阴固阳回, 意识清楚后去温热大补元气的附子、肉桂、黑锡丹及红参, 用地黄饮子加减善后。21512 肝阳上亢类29 例 9 例治疗过程中按初期治法用药治愈; 3 例用益气活血法善后, 常用黄芪、当归、桃仁、红花、乳香、没药、赤芍、丹参、鸡血藤、地龙、山楂, 其中1例加玄参、麦冬养阴; 4 例加强养阴药运用收功, 常用玄参、生地、枸杞子、石斛及麦味地黄汤; 清热平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