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教育园地里繁花似锦,诸多流派风格迥异的教学亦似百花盛开。然而,课堂教学存在的“少”、慢、繁、费”的现象仍比比皆是。于是,“有效教学”、“有效课堂”这个古老的话题又成了一个倍受大家关注的话题。 那怎样的语文课堂是有效的呢?回首自己走过的路,当一名语文教师不觉已整整十年了,期间,上过无数节语文课,也听过无数节语文课。我想,语文课不同于其他课,它有着鲜明的学科特点,它与其他学科不同的地方就是“听、说、读、写”,我们要让学生专心听讲,开口说话,要让学生动情诵读,品味词句,要让学生读写结合,积累感悟。这样才能实现有效性,有效的语文课堂需要我们用情感和智慧来建构。 一、用情感温润课堂 语文课上,学生阅读诗歌、童话、散文、寓言等体裁的文章,与文本对话,与老师对话,师生共同度过一段生命的旅程。情感是文章的灵魂,如果说,课堂上只有冷冰冰的面孔,没有任何温度的语言谈何有效?要让怎样的情愫弥漫课堂,浸润学生心灵呢? 首先是爱。这种爱是能让学生感受到的,一是教师对所教学科的爱。即对语文的爱,语文是我们的母语,它蕴含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与力量,它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我们的灵魂得以栖息的家园,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第一个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要义之一就是语文教学应当“教育学生爱中华民族的语文,爱自己的文字,爱这些语言文字写成的优秀文学作品,爱写出这些优秀作品伟大的作家,爱这些作家的崇高人格和爱国情怀”。只有我们真心地爱自己所教的语文,才能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爱语文,学语文。我们要善于点燃起学生热爱语文的火花。一个喜爱语文、热爱语文的孩子怎能不带着一种高涨的热烈情绪去学习和思考呢?二是老师对学生的爱。教育需要爱,语文课堂不能没有爱,当我们把期待的目光射入学生的心田,当我们把由衷的鼓励扣击在学生跳动的心房时,学生会如扬起帆的小船,在语文课堂这片海洋里幸福的航行。他会在课常上乐此不疲地阅读、探究,他是这个课堂的主人,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 其次是真。教育以立人为本,课堂教学事关学生心灵的塑造。它最需要“真”。也就是真心实意的为了所有学生的发展,师生真诚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实话实说,无需虚假的造作。课堂上,真情投入,我们应善于以自己的情感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情感与文章蕴涵的情感相吻合,当喜则喜,该怒则怒,师生一道激动、平静,愉快、悲哀、得意、紧张,真心地去面对学生情绪、情思。我执教《我的母亲》,课堂中,我和学生倾情品读,倾心感悟,通过对课文语言的朗读,品悟,感受,体验,表达,体会母亲的无私,博大。 师:通过学习此文,你想到了谁? 生:我想到了我的妈妈。 生:我想到了我的奶奶,我妈妈的妈妈。 生:我想到了《秋天的怀念》作者史铁生的母亲…… 生:我也情不自禁地想到我的妈妈。她也是一位平凡普通的妈妈,在我们兄妹三人很小的时候,妈妈几乎天天为我们织毛衣、织毛裤,缝补衣裳……如今她上了年纪,却患上了病,但她对我的关爱,仍然不断。她仍关心着我,关心着我的一对儿女。 课堂上,情深深,意浓浓,师生在真情的喷涌中获得美好情感的洗礼和升华。课堂上,因为有了情,所以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课堂上因为有了情,使语言文字学习与浸润心灵的感动融为一体,语文课堂才会生动美丽,语文教学才会达到较高的境界。课堂上,因为有了情,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学生有效地参与,不止是行动上的呼应,更重要的是思维的同步,情感的共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