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

 核桃舟 2015-07-17
浅析杨氏太极拳传统套路85式、103式之区别(作者:黄镇元)

        近期来有很多人问我,杨氏太极拳传统85式和103式之间有什么不同?其实两者是同一个传统套路。是一代宗师杨澄甫晚年定型的拳式谱。较之早期拳谱在练法、用法上有较大修改。诚如杨公在《太极拳体用全书》中所说:“翻阅十数年之功架,又复不及近日。”“非复昔日流传归观。”杨公澄甫不断改进拳技,适应时代实际需要,这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现试就有关部分浅析如下。

一、 比较

杨氏太极拳传统套路85式

(一) 套路相同,拳势相同,拳式计数不同。

(二) 著作、作者、嫡系传承。

1、《杨氏太极拳》专著(85式)1963年出版,为杨氏太极拳较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2、傅钟文演述、周元龙笔录、顾留馨审定。傅钟文(1903-1994)杨氏太极拳名家。9岁起随杨兆鹏学练太极拳,并得杨澄甫尽心传授。生前为上海市武术协会副主席。1998年在中国国际武术节上被授予“武术贡献奖”。

3、傅钟文之子傅声远(1931—)杨氏太极拳传人。上世纪60年代开始在上海精武体育会教拳。1986年移居澳大利亚,于珀斯创建永年杨氏太极拳社任社长。

傅钟文之孙傅清泉(1971—)杨氏太极拳传人。少年时作为专业运动员参加国内外武术比赛,多次获得太极拳冠军。在海内外广泛传授太极拳,学生成绩突出。中央电视台曾为其拍摄教学片。

1、《杨氏太极拳、剑、刀》专著(103式),1992年出版,为初学者初级教材,配有VCD彩像、口令音乐。由作者亲自主讲。

2、杨振铎(1926—)作者,杨氏太极拳名家。杨澄甫三子,当代杨氏太极拳代表人物。深得杨澄甫太极拳精髓,为具有广泛影响的太极拳传人。为山西省杨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杨氏太极拳第四代嫡传掌门人。

3、杨振铎长孙杨军(1968—)杨氏太极拳传人。自幼随祖父学练杨氏太极拳。任山西省杨氏太极拳协会常务副会长。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国内外授拳。1999年在美国西雅图创建国际杨氏太极拳协会任会长。开办太极拳学院。2009年在美国纳什维尔市组织举办国际太极拳高峰论坛暨国际杨氏太极拳协会成立十周年,活动期间,确立杨军为传统杨氏太极拳家族第五代掌门人。

(三) 拳势练法、用法

1、 技击是太极拳的灵魂

2、 凡是转身动作,都是“实脚(腿)碾转”练法。即体重架在一足上,在转向撇(扣)脚和上步时,都不能移动重心

例:○1揽雀尾过渡到车鞭。由按势向左转两手往复平抹时,重心不变仍在右腿,右脚跟为轴,右脚尖微翘,尽量内扣,身体左转……

○2左搂膝拗步转右搂膝拗步时,左弓步重心不变,左脚跟为轴,随转身左脚尖外撇,抬右腿迈步时重心还在左腿没有变,直到脚跟落地后,重心才逐渐右移。

3、 这种“实脚碾转”练法,套路中有30多处,内涵“拳桩合一’,实脚碾转,相当于练桩,不必专门练站桩。实腿负担重,久练可增强腿部力量,增加下盘功力。实脚碾转,收沉实腿之胯能很快地使劲起于脚跟。重心不后移,原地转变方向使动作快捷,进攻时可令人防不胜防。如果后坐倒换重心会贻误时机,被动挨打。(实脚碾转前进一步为5秒,虚脚碾转前进一步为8.5秒。)“实脚转换是杨氏太极拳正宗与否的试金石或分水岭。”

1、 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2、 在动作转换方向时,不是以实脚碾转,而是要求移动重心,将实腿变为虚腿后,腰带虚脚碾转

○1由前式按式向左转,两手往复平抹时,重心向后移坐左腿,使右脚掌微离地面,右脚跟为轴,随腰带动右脚,右脚掌尽量里扣……

○2身体略向后移,重心移到右腿,左脚掌为虚,稍离地面,腰带左脚掌向外撇出。重心再移动到左腿,使右脚离地向前迈步,右脚跟落地后重心逐渐右移。

3、“这种虚实转换法,对减轻膝关节磨转的负担有良好的效果。实腿磨转转法,练久了可能会损害膝关节的功能。练杨氏太极拳的人膝关节应越练越轻灵,越练越灵活。人的膝关节是比较脆弱的地方,必须运动得当,注意保护,否则练出毛病,不能大成。这种两脚由实变虚,腰带虚脚脚掌转动的练法贯彻到套路中去。这样的练法是杨家祖传。”(杨澄甫次子杨振基口述,严翰秀整理《杨澄甫式太极拳》1996年第二次出版修订本第34页)

二、 综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