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一生不得志:两次在鲁国被驱逐,在宋国受到伐树的惊辱,在卫国被人铲除足迹,在商、周之地穷愁潦倒,在陈国和蔡国间受到围困,差点丢了性命。 (一)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其官职为陬邑大夫,相当于现在的县长。叔梁纥的正妻施氏,生了九个女儿却没有一个儿子,小妾为他生了长子孟皮,孟皮有足疾,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叔梁纥请求他手下的颜氏,让其三个女儿之中的一个嫁给他,为他生个健康的儿子以传香火。颜氏对这个当县长的叔梁纥并无好感,因为他不仅年老且性情急躁,但又不便当面回绝他,说要征求三个女儿的意见。 长女和次女都不同意,只有小女儿颜徵在愿嫁叔梁纥。颜徵在时年不满二十岁,而叔梁纥已经六十六岁,年龄相差悬殊,两人为婚于礼不合,当时的礼俗规定,男人至多只能有一妻一妾。无奈,两人只好在尼山居住,颜徵在怀孕,故司马迁称之为“野合”。孔子在公元前551年9月28日申时于陬邑昌平乡诞生。孔子三岁时,父亲死去,17岁时,母亲又病故。孔子想把父母合葬,却找不到父亲的坟墓。 (二) 公元前515年,鲁国政变造成政局混乱,35岁的孔子本着危邦不居的处世原则前往齐国,给齐国嬖臣高昭子做了家臣,并通过高昭子见到齐景公,这是他第一次到国外求官。齐景公就施政纲领询问孔子。孔子说:“ 齐景公称赞道:“好!”齐景公准备将尼谿之田封赠孔子,使孔子取得贵族身份在齐国做官。齐相晏婴阻止说:“儒者奸诈狡猾,能说会道,不可相信;高傲任性,自以为是,难于领导;对丧事特别看重,竭尽哀情,为了葬礼隆重而不惜倾家荡产,不能让这种风气成为风俗。他们四处油嘴滑舌的跑官要官,这些人根本不可能为国家作长久考虑。自周王室衰微以来,繁复的周礼已经被淘汰得所剩无几了,今天孔子又主张恢复这些礼仪,这些繁文缛节,就是几代人也学习不完,毕生都搞不清楚。您如果想用这套东西来改变齐国的风俗,恐怕会误导百姓,对国家社稷不利。” 由于国相晏婴的反对,齐景公遂下逐客令,孔子只好卷铺盖走人。孔子走得非常狼狈,即正在淘米的时候,得知齐大夫欲加害于他,匆忙中提着湿漉漉的米袋子逃跑,带着学生返回鲁国。 (三) 55岁时,孔子在鲁国当代理宰相,他很想有所作为。但是,自从齐国给鲁定公送了八十位美女,一百二十匹好马后,鲁国的执政季桓子,就跟着鲁定公每天观赏美女唱歌、跳舞,牵着这些高头大马去参加比赛,从此不理朝政。孔子每天把政事批好之后送给他们,他们也不予理会。孔子发现自己不受重用了。 一次, (四) 孔子到郑国时,正好碰上战乱。孔子与弟子走散。孔子独自一人,呆在城墙东门旁发呆。孔子的学生四处寻找他。郑国有人对子贡说:“东门边有个人,他的前额像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部像子产,不过自腰部以下和大禹差三寸。看他劳累的样子,真像一条“丧家之狗”。 按照郑国人的指点,学生们找到了孔子。子贡把郑国人的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孔子。孔子很坦然地笑着说:“把我的外表描述成这样,实在是夸过头了。不过,说我像条无家可归的丧家犬,确实是这样!确实是这样啊!” (五) 一次,孔子带着子路坐着马车沿河行走,很久找不到渡口。他要子路去问在田里干活的两个人。子路道:“请问过河的渡口在哪里?”那人不理他。稍许,那人反问:“车上那人是谁?”因为孔子人高马大,长相很特殊。子路说是鲁国的孔丘。那人反唇相讥:“哦,是孔丘啊,他早就知道渡口了。” 为何此人说孔子早就知道渡口呢?世人都知道,孔子知识渊博,很了解人生的渡口在哪里,孔子能不知道过河的渡口吗?所以他故意给你打哑谜,你问我在哪里渡河,我说你早就知道了,因为你十分了解人生的问题,渡条河算什么?就不理他了。 子路只好再问另外一个,另外一个问:“你是谁呀?”答:“我叫子路。”“你是鲁国孔子的学生子路啊,很有名呢。”他跟子路说:“你跟着孔子东奔西走没用的,跟着我们算了,在此耕田,多少会有点收获。”子路无奈,只好回去跟孔子如实相告。此时,孔子表现得相当难过,“夫子怃然曰”,“怃然”就是神情很沮丧。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六) 孔子东游,见田里放着农具,却不见农夫,便拾起锄头,围着一颗秧苗,费力的锄了起来。不一会儿,农夫回来了,一见大怒,愤愤的说:“你为什么锄我的秧苗?”孔子感到很奇怪,便指着秧苗说:“你看,我锄的明明是草啊。”没想到农夫更加恼火的说:“我种的就是喂马的草!”孔子不禁目瞪口呆。 (七) 孔子到宋国,这是他真正的祖国。孔子的六世祖称孔父嘉。孔父嘉是宋国大夫,曾为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孔家人为避灾,举家逃到鲁国的陬邑定居。宋国的大司马桓魋知道孔子以前骂他,决定要报复,听到孔子在宋国讲学,就立刻派兵追杀,准备杀掉孔子。 孔子正好在宋国的边界跟学生们在一棵大树下讲学,听到桓魋追来,拔腿就跑。跑出国界,桓魋追不到。为了泄愤,桓魋命人把孔子讲学的那棵大树砍掉。其仇恨之烈,可见一斑! (八) 孔子带着一帮学生来到匡地,差一点被杀。他经过匡这个地方的时候,匡人把他围起来,为何要围起来?因为匡这个城的百姓以前被鲁国的阳虎镇压过。阳虎是季氏的家臣,与孔子有隙。孔子带着学生到匡的时候,有一个学生讲了一段话被匡人听到了,什么话呢?学生说:“以前我跟着阳虎来这边,就从这段城墙打进去的。”这人听到这话,赶紧报告:“阳虎的人又来了,我听到有人提到以前阳虎攻打我们的事情。” 于是,他们就派兵把孔子跟学生们包围起来,整整五天五夜,情况非常危险。根据后来庄子的描述,说这个时候弟子们非常害怕,每到了晚上,月黑风高,万一这些人冲进来随便乱杀,那不就冤枉死了嘛。孔子说不要怕,拿出琴来开始弹琴,琴的声音传到外面,外面那些民众听到说,里面怎么还有人在弹琴呢。这不像阳虎啊,阳虎是一个粗人,他怎么会那么镇定,还弹琴?派人细问,你们是不阳虎的人?回答:“不是,我们是孔子的学生,孔子与阳虎矛盾很深,根本不是一条道上跑的车。”于是,孔子解围了。 (九) 59岁的孔子至陈国,陈国国君十分讨厌孔子的学说,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着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很快吃完,绝粮七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人,楚国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 (十) 在长达14年的周游列国中,孔子难道就没有碰到一个赏识他的人吗?不,还是有的。一个 孔子三岁丧父,17岁丧母,中年与妻离异,70岁丧子,一生不得志。公元前479年4月11日73岁去世时,还是学生子贡出钱安葬的。孔子死后300多年,到了西汉,董仲舒提出“废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刘彻采纳,孔子的学说才开始吃香。 以上故事记载在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庄子》和《论语》等经典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