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杏溪村往事(4)——地名里的人文信息

 ICON_SH 2015-07-18
近几十年来,我少有回杏溪老家,但每次回老家,在享受家乡温馨、亲情的同时,也总是感受着来自家乡的另一番滋味。那就是:虽然小村庄房子越建越好,但与我们小时候的家乡相比,今天的杏溪村多少显得有些落寞甚至有些凋敝。


  但是杏溪村的不少地名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及历史信息,透过杏溪村的相关地名,我们分明可以感觉得到一个比我们小时候还要热闹的杏溪村:

  首先杏溪的地名里称为“厝”的地名很多,如肖厝、杨厝、廖厝、谢厝、范厝、陈厝排、廖谢厝,此外还有一个厝坑头自然村,按常识,一户人家的房子称“家”或“府”,同族聚居地或同姓至少两户人家聚在一起的宅基地或屋群才可以称“厝”,而且有本事盖厝的家庭肯定不是那种匆匆过客,那么在杏溪地面建了“厝”的应该至少生活过两户以上的同姓人家,从杏溪村的厝名来看,目前杏溪村村部的厝名与所住姓氏基本还对得上号的只有肖厝、杨厝、廖厝、谢厝,其他一些厝名与住家姓氏可能就无法一一对应了,其中比较典型的地名:

  范厝:地点位于现在的村礼堂、村水泥坪及老杨家、老叶家。我们刚上学时,范厝还有两幢大宅,一幢的屋主叫范洪斌,范洪斌此人我从未见过,只知他曾是地主、专政对象。1973年破落不堪的范洪斌大宅被拆,改建为杏溪小学。另一幢大宅是范阿福家,地点就是现在的杨永生、老叶家,这个屋主我们这代人还略有印象,他们是来自黄潭里地的范家,家道据说一直不错,但人丁不旺,若干代后人口凋敝,最后只剩女儿,女儿后来嫁给了余姓人家,但仍住范家大院,因此范家大院实际成为了余家大院,余家接棒后倒是人丁兴旺,共生了三男二女,三男分别叫全禄、全福、全贵,二女分别叫全妹、金娥,其中最小的余全贵大我一岁,小时候我们杨永鹏、杨传球、余全贵和我几个小伙伴总在一起,当年我们一起上山砍柴、下河摸鱼、打闹玩爽的场面至今历历在目,其中杨永鹏编唱的调侃余全贵的所谓歌曲至今我还能记下几句:

  “十岁没我九岁的力,我都扛得大橷起,我就不会拾鱼了,我就只会吃鱼了”

  …………

  只是他们老余家1974年全家迁往黄潭,从此再无联系,不知余家兄弟姐妹现在是否安好?

  廖谢厝:就是现在村小学隔河对面那边片地。这个地名也表明此地至少曾经居住过老廖家和老谢家。让我始终觉得神奇的是这个厝是将两个不同姓氏的家族合并起来称呼的,这种叫法我至今没有在其他地方再遇到过。这个厝到底是同一建筑还是多个建筑,我们已经无法考证,因为它是太遥远的往事了,今天的廖谢厝只是一片农田和一片茫茫荒地了。但它能说明的是,在杏溪这片土地上,不同姓氏或家庭关系也曾经是相当和睦且融洽的。

  陈厝排:村部隔河正对面的那座山梁就叫陈厝排,有陈厝排照理就该有陈厝,按常识推理,陈厝排前面塅上就应该是历史上陈厝所在地。

  另外杏溪村的几条小坑分别叫余坑、何坑、张坑,但目前的余坑生活的却是杨姓人家,何坑、张坑则根本就是称谓,但总感觉在杏溪这片土地上曾经长期生活过余姓、何姓与张姓人家。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杏溪村历史上曾经竹林遍布高雅之地,细心者可以发现,杏溪村有多个带有“竹”字的地名,如竹上,竹下,竹坑里……等,村中老人说,从竹上到竹下的大片山地全是竹林,堪称“竹海”,有村民说,62年困难时期,只得以竹笋充饥,那时候吃笋吃到怕,遗憾的是,1964年夏天一场山火,将这片竹林悉数烧光,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很快数不清的竹笋冒出了地面,但当年冬天和次年春天,也有数不清的周边各村庄的人都赶到杏溪挖笋,以致于竹林再也恢复不到原来模样,不过杏溪各地的小片竹林依然比比皆是。

  此外我个人认为一些拼写有错误的几个地名很可能是解读杏溪村历史迷团的钥匙,比如:

  距离行政村最远的自然村叫洋门腰,全村人只有几户人家,都姓肖,于30年前都迁往万全村和杏溪村,目前村庄只剩下个名字。对于这个地名,我觉得其写法颇有可疑之处,因为把我们老家这种穷乡僻壤之地说成“洋门”,总觉得有些突兀,我个人认为似乎应是“杨门腰”误写,因为杏溪村萧杨两姓的祖先都来自光明乡,从迁移的路线来看,很可能曾有老杨家的先人在此居留,因而得名,后来老杨家悉数迁往他方,其他人家于是将“杨门”改称“洋门”,既免去了鸠占雀巢之嫌疑,又彰显了村庄的洋气、大气。

  新山应该写作薪山:目前观音阁到小学后面那座山我们称之为新山,但以它的位置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它最早的用途主要是用于伐木取薪,因此应该写作薪山。

  马过排:意思就是马经过的山腰,历史上有没有马群经过,我们不得而知,但马在南方可是稀罕之物,从将乐口音角度看,本地话“马过”也可理解为“马角”,但马角显然是虚忘之物,古人是否在说,这段突出的山梁本不该存在的意思呢?另外从地形角度,将此地称为“马脚排”更为恰当,因为杏溪河到此往右西流,形成一个较大的拐弯,取名“马脚排”,有寓意如中国象棋中的“马脚”之意。

  何猪坪应该是豪猪坪:豪猪又叫刺猬,我们小时候杏溪村到处都是带箭的豪猪。

  桃金坑应该是淘金坑:这样看起来更符合祖先南下的实情。

  南进企应该是南进口:南进企是桃金坑北面的一个山涧,杏溪的肖姓、杨姓先祖都由北面村庄选入,这里可能是当年他们进入杏溪的一个通道。

  蕉宿应该是樵宿:我没有去过蕉宿,不知道那儿芭蕉多否,但感觉在一片山涧的原始森林里,芭蕉的数量不太可能很多,更可能的是山野樵夫觉得此处是上好享受睡眠去处,故此命名。

  上牢应该写成上寮:这里肯定不可能出现专门关人的牢狱,当然本地话称半地下半茅屋,专用于围关家养的鸡鸭牛羊之所,也称牢,但我觉得早期至此定居者搭的临时茅屋,故应称为上寮。

  辽坑应该为寮坑:这个地名与上寮的解释一样。


  再次,从田地或菜地出土的大量瓦砾或实物都说明杏溪多地都建房屋村落。我们在故乡生活的年代是农村流行集体耕作,搞生产队的年代,尽管那时候我们年龄尚幼,但我们也都从小参与生产队的各种劳作,在塅上,陈厝排、廖谢厝、芳坪、杨梅墩,甚至竹下都曾发现大量的条石、砖块、瓦砾,也都说明这些地方都曾有住家,都说明杏溪这片土地上曾经人丁兴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