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浙江·宁波】它山堰

 昵称18892371 2015-07-21

    参观完宁波市博物馆,按照先保证重点再兼顾次要的原则,某人又先后寻访了鄞江镇的国保它山堰和洞桥镇的省保百梁桥。

【浙江·宁波】它山堰

 

    它山堰位于现宁波市鄞州区鄞江镇西面,始建于唐太和年间,因其规模宏伟,建制精密,结构完善,与郑国渠、灵渠、都江堰合称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又与浙江丽水通济堰、福建莆田木兰陂合称东南三大御咸蓄淡水利工程。1988年列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浙江·宁波】它山堰

 

    相关资料记载,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置明州(今宁波市),州治鄮县(原宁波市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明州城西部四明山重峦叠嶂,集雨面积达350多平方公里,每到春秋雨季,山洪爆发,奔腾而泻,危及生灵和农作;其余三面近海枕江,涨潮时,咸潮循河流上行,“田不可稼,人渴于饮”。太和七年(公元833年),鄮县县令王元暐在县西南50里的鄞江上游出山处、四明山和它山之间,拦河筑坝,开渠(南塘河)引水,灌溉鄞县东部七乡之田,下游入城后通于城内日湖、月湖,作为城中居民饮涤和消防之用。日、月湖又另有水道流经城东门的水门,尾水排入甬江。此后,王元暐考虑到大暴雨后泄洪能力不足,又在南塘河上分别建造乌金碶(上水碶)、积渎碶(下水碶)、行春碶三座碶闸,以启闭蓄泄,使堰和碶形成一个完整的水利系流。

【浙江·宁波】它山堰

 

 

【浙江·宁波】它山堰

 

    它山堰是典型的多效益水利工程,除灌溉鄞县东部七乡之田外,还是明州州城主要水源。其之所以能够发挥拒咸蓄淡、灌溉、供水和排水泄洪的综合效益,主要是通过渠首和州城的三处水尺控制水位,合理调度。所以,从广义上说,它山堰应该是包括进水口、拦河坝、沉沙池、渠道(今南塘河)、侧向溢流堰(碶)、拒潮闸(城东石桥闸、城内平桥闸)和蓄水湖(日湖和月湖)在内的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而广大“国保党”所关心的,则多是狭义上的它山堰,也就是拦河坝的坝体部分,这当然也是它山堰系统工程中最为重要的部位。

【浙江·宁波】它山堰

 

    它山堰坝体为典型的重力滚水坝。其虽历经千余年风雨,但却基本完好,这与拦河坝拦河堰选址合理,修筑技术高超有关,同时也得益于后代的不断维修、疏浚和增筑。至于唐代的最初形态,由于记载不详,已经杳不可考。加之堰体大部均为泥沙所埋没,故即便是经过现代的几次考察勘探,也无法对堰体的具体砌法和尺寸给出一个很准确的说法。有专业人士据宋淳祜二年(公元1242年),里人魏岘参与修堰后所著《四明它山水利备览》的记载 “堰脊横阔四十二丈,覆以石板,为片八十有半,左右石级各三十六”,以及对现存堰体上部测量后得出结论:堰体为巨石砌成,堰体用长2~3.3米,宽0.5~1.4米,厚0.2~0.35米的条石砌成。堰长为113.6米,其中堰流段107米,面宽3.3米。堰高据36级石阶推算为8~9米。

【浙江·宁波】它山堰

 

    《四明它山水利备览》中还有一段关于“梅梁”的神奇记载:“梅梁在堰江沙中,《鄞志》谓梅子真旧隐大梅山。梅木其上为会稽禹祠之梁;其下在它山堰,亦谓之梅梁。禹祠之梁,张僧繇图龙于其上,风雨夜或飞入鉴湖与龙斗。人见梁上水淋漓而萍藻满焉,始骇异之,乃以铁索锁于柱。它山堰之梁,其大逾抱,半没沙中,不知其短长。横枕堰址,潮过则见其脊,俨然如龙卧江沙中,数百年不朽。暴流湍激,俨然不动。有草一丛生于上,四时常青,耆老传以为龙物,亦圣物镇填者耶。”传说固然有夸张怪异的成份,但参照古时所载修堰造桥等所常用的“睡木沉基法”,修筑及维护它山堰时,确有可能在河床的沙砾石层中打人许多木桩,木桩之间横扎巨木以达到防止基础不均匀沉陷和防渗、防流水冲淘的目的。在这种处理过的基础上砌堰,其砌筑质量确可称为“精致牢密,功侔鬼神”。

【浙江·宁波】它山堰

 

    从现场目力所及来看,坝体分为上下两级。上级较窄,共两层,为宋代时所加;下级较宽,共六层,应当是唐代原构;再下为护坦,只有最上一层稍稍露出水面,其余部分已没入水底。由于落差较大,它山堰溢流消能的景象极为壮观。《四明它山水利备览》称:“大溪之水,从堰人江,下历石级,状如喷雪,声如震雷。”这种场面,对于在枯水期前来游览的某人,当然无缘得见。

【浙江·宁波】它山堰

 

    在宋代时所加的两层坝石上,还可看到横断面边缘凿有三角形的凹槽,这是为安放铁质的燕尾榫而设,目的是防止坝石的横向移位。这也印证了古书上“叠石为堰,冶铁而固之”的记载。有些专家学者认为这段记载是指在石缝之间浇注铁汁,估计只是凭空想象,并未经过实地考察。

【浙江·宁波】它山堰

 

    此外,在一些坝石上还可见到碗口大的圆孔,这应当是为在上下层之间的坝石上穿插木桩或铁桩而设的,目的是防止坝石的纵向移位。某人曾在福建洛阳桥的桥墩上见过类似的情形,可以做为佐证。

【浙江·宁波】它山堰

 

    最上一层的宋代坝石上,还设有一溜贯通堰体两端的条石,这是为丰水期堰体溢流时方便行人过堰而设。条石下部垫有小石条使其悬空,可以降低流水冲力;两端嵌有铁条,下部与坝石铆接,可防止条石被急流冲走。

【浙江·宁波】它山堰

 

    以上这些,还仅仅是从非专业的角度看待它山堰。在水利专家的眼中,它山堰在堰体布置和构造方面还有不少与现代科学理论相耦合之处:首先,它山堰堰址选在河流出山处,流速较缓,地基坚硬,且又在潮区界附近,建成后受潮汐涨落而引起的淤积影响较小,可持久发挥功能。第二,对堰体基础进行了处理。堰体筑于河流冲积层上,当时打人大量木桩对地基加以处理,以增大基础的承载力,这有利于堰体的稳定。第三,石堰堰底倾向上游,其倾角约8℃—10℃。这一构造措施,可以增加堰体的水平抗滑性能,这一措施在国内外的古代坝工建设中尚属首创。第四,石堰上游设置防渗铺盖。这说明唐宋时已掌握堰前修筑防渗铺盖的技术。它山堰的河床,在基岩上分布有数米高的透水砂砾石,堰体筑于砂砾石之上。修筑铺盖可减少上游水流的渗透量。铺盖上层设置石板,对堰基还起较好的防冲作用。石板下分布有较厚的黏土夹碎石层,这是利用透水性小的黏土作防渗材料,还在黏土中掺和碎石来增加土的抗剪强度和加大其固结度,这一经验符合现代土力学理论。第五,堰体在平面上未采用直线布置,而是向上游稍鼓出成弧形。当溢流时,尤其在宣泄洪水时,水流将向河床中心集中,减轻了对两岸的冲刷,保护了堰体的稳定。第六,堰体有较好的消能设施。堰身上下游面砌成台阶形,形成的梯形断面稳定性好,同时,溢流时,又有良好的消能抗冲性。堰体下游护坦修成多级,采用逐级消能,符合近代水力学中分散消能的原理。

【浙江·宁波】它山堰

 

    看过它山堰堰体,免不了要到北侧的“它山遗德庙”瞻仰一番。王元暐兴修水利为鄞县民众造福,鄞县民众自然会记着他的好处。大约在五代至宋初,当地民绅就在堰旁的它山之上立庙纪念。

【浙江·宁波】它山堰

 

    现存庙宇为清末民国初建造,庙内塑有王元暐坐像。
【浙江·宁波】它山堰

 

 

【浙江·宁波】它山堰

 

 

【浙江·宁波】它山堰

 

 

【浙江·宁波】它山堰

 

    庙前尚存一座“片石留香”碑亭。亭中树碑一通,正面为清嘉庆十一年建碑散记碑刻,背面为“善政侯孚惠王王公碑记”,叙述了王元暐的不朽功德。 

【浙江·宁波】它山堰

 

 

【浙江·宁波】它山堰

 

 

【浙江·宁波】它山堰

 

    它山堰经过宋、元、明、清和民国时的多次修理、疏浚、增筑、配套,工程日臻完善。离堰体西北约50米处,至今尚存宋淳祐二年(公元1242年)郡守陈垲组织、魏岘参与的重修它山堰工程时所增设的“回沙闸”闸柱。回沙闸利用“水轻清居上,沙重浊居下”的原理,既起到了阻止流沙阻塞河道的作用,又大大节省了淘沙工作量,也可说是当时的一大创举。现存四根闸柱之上据说镌有“则水尺”和“回沙闸”六字,边上还刻有水位尺度,但由于距离较远,无法看清。 

【浙江·宁波】它山堰

 


【浙江·宁波】它山堰

 

    此外,某人还在宁波市区的月湖见到了“水则碑”,在洞桥镇的百梁桥见到了“章家碶记”碑,这些遗迹均与它山堰系统工程有关,也可证明它山堰水利工程对当地耕饮环境的影响是何等的广泛深远。

【浙江·宁波】它山堰

 

 

【浙江·宁波】它山堰

 


【出行参考】

    1、从宁波市博物馆往它山堰,可从“鄞州区政府”下行站乘坐公交627路至“万国商城”站,转乘公交637路到“鄞江镇政府”站下,再步行约700米到达。

【浙江·宁波】它山堰

 

    2、从市区往它山堰,可从公交637路起点站“迈水桥”站或下一站“宁兴小区”站直达“鄞江镇政府”站,也可以乘坐其他公交线路至“轻纺城”、“万国商城”等大站,再转乘公交637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