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故事是存在主义心理学家罗洛·梅讲的,梅不仅是一位心理学家,还堪称是一位艺术家。 罗洛·梅在大学毕业之后,离开美国去了希腊的萨洛尼卡教授英文。在希腊的第二年,他开始感到孤单,主要是由于他缺少与他人联系,因为那里没有美国人。他得了‘神经衰弱’。在那段时间,梅发现了他对艺术的激情,并开始画画,这帮助了他从神经衰弱中恢复过来。 在接下来的夏天,梅参加了阿德勒在维也纳举办的研讨会,这影响了他对心理学的思考。 回到美国之后,梅从神学院获得了学士学位并成为一名牧师,但他发现自己越来越不认同自己的工作。 这种不认同在其生活中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其中之一是他因肺结核而住院,当时他正在哥伦比亚大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住院期间,梅开始了他的存在主义疗愈的历程。 虽然有病在身并与死神交涉,但梅投入了大量的存在主义哲学著作,比如克尔凯郭尔的书籍。在克氏的书中,梅学习到他必须对自己的绝望情绪负起责任、激发自己的生存意志,为自己的生命做斗争。 最终,梅战胜了死亡焦虑,获得了心理学博士学位,并出版了博士论文《焦虑的意义》。此后,罗洛·梅的学术成就突飞猛进,他似乎找到了一种合适的生活方式。后来,梅将其心理学领域从最初的焦虑扩展到爱、意志、权力、暴力、创造、勇气、自由、命运、神话,等等。 “当一位心理学家站在天堂门口”,我想是梅给所有心理学家及心理治疗师的一个警醒: 尽管现在有许多关于治疗效果的实证研究(有一些是已经取得实证支持,有一些还未取甚至很难获得实证支持),但这都些都不是关键,衡量一位心理学家“疗效”的最后时刻——或许是当他站在天堂门口时,他的一生在为人服务之时有没有问心无愧;或者是当来访者站在天堂门口时,他的一生在与心理学家工作之后有没有悔过当初。 正如罗洛·梅在《自由与命运》中所说的,心理治疗的目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治愈”患者,而是帮助他们觉知到他们所做的事情,使他们走出受害者的角色。其目的是帮助受困扰的人了解到,只要现实可行,他可以自由地选择他自己的生活方式;即使不可避免,他也可以自由地接受他的生活情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