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 托克尔 克林贝里《超负荷的大脑》第十五章】 美国心理学家奇克森特米哈伊撰写过关于“心流”(flow)的概念,他指的是那种彻底专注并沉浸在所进行事物之中的感觉。一位艺术家正在描述一幅画作,他忘我地投入到创作中,甚至忘了时间的流逝,这就一种心流的状态。当一位外科医生在进行一项需要他投入全部心力和技巧才能成功的非常困难的手术时,也可以达到心流的境界。奇克森特米哈伊曾经试图想要甄别能引起心流的情况,他认为,如果从情境的挑战性以及当事人的技能的角度出发去分析,那么我们会发现,当任务的要求与当事人的能力正好匹配时,高水准的挑战和高超的技能就会引导出心流的状态。 把奇克森特米哈伊的这张图当作一张认知地图,北面向上,那么我们会在东北区找到心流。当挑战超过了能力,我们感到有压力;当能力超过了挑战,我们就产生了可控感;随着挑战水平的降低,事情变得乏味。如果将“能力”换成“工作记忆容量”,将“挑战”换成“信息负荷”,那我们也许就获得了一张描述信息要求与主观感受的图。当要求超过我们的能力,我们便处于图的北面,从而有注意力缺陷之感。但是,我们也不应该简单地去回避这些要求,因为如果他们变得太低,我们就会感到乏味甚至毫无兴趣。换句话说,我们有理由调节好我们对刺激和信息的需求。只有当要求和技能,或者说能力和挑战,处在平衡状态时才能引导出心流。也许只有进入心流状态,我们的能力才能完全发挥,我们的潜能才能最大化开发。 当工作记忆负荷与工作记忆容量精确匹配时,我们在神奇数字7左右徘徊,此时达到的训练效果也最强。既然我们现在已经了解了他,那我们就应该设法控制环境,根据我们的能力去重塑我们的工作。希望我们可以将手中的罗盘调精确,让他指引我们到达图的东北角,在那里感受心流,并将我们的潜能开发出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