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欧阳修与家乡永丰的千古情缘:葬于河南非本意

 风云际会2009 2015-07-27

欧阳修与家乡永丰的千古情缘:葬于河南非本意

现存的欧阳修真实画像

  2007年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的千年华诞,今年3月起,其故里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就启动了“纪念欧阳修千年诞辰”活动。历代以来,欧阳修的道德文章为天下所师尊,但对他和故里永丰沙溪之间的情感关系,人们普遍都存在着一种误解,有人甚至认为,欧阳修对故里没有感情。

  欧阳修果真对故里没有感情?他家乡的后裔今何在?其故里碑刻的《泷冈阡表》为何与流传的文本内容有误差?去世后他为何不归葬故里?近日,记者前往永丰县沙溪镇,循着远去了千年的历史风尘,追觅这位先贤模糊而又清晰的足迹,终于破解了一个又一个的谜团。

  西阳宫是欧阳修父母的坟院

  蜂喧蝶舞,花儿摇曳。春末夏初的美景,在西阳宫里已往复千年。在距永丰县城70公里的沙溪泷冈,西阳宫犹如一位历经风霜的老者,孤独地站立在沙溪一个名叫“磨盘山”的圆形山坡上。

  这是一座三殿并列的古建筑群,前有一座高大的拱门,顶上书有“西阳宫”三个大字。其右侧为泷冈书院,左侧是欧阳文忠公祠,里面雕龙画栋,飞檐流翠,气势颇为壮观;公祠旁有被历代文史学家称誉为“千古至文”《泷冈阡表》的碑亭,碑亭为双层楼阁,富有民族特色。碑的正面刻有《泷冈阡表》,背面刻着《欧阳氏世系表》,至今已近千年。《泷冈阡表》是欧阳修为追怀父母养育之恩而写下的一部“动人悲戚、增人涕泪”的家史。

  据当地人介绍,在西阳宫内,欧阳氏后人还曾兴建了一幢“荻楼”,取欧母“画荻教子”的典故以昭示后辈。欧阳修四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里生活非常困难。他的母亲郑氏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哪里有钱供他上学呢?郑氏左思右想,决定自己教儿子。她买不起纸笔,就拿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代替纸笔,教儿子认字。可惜,由于年久失修,“荻楼”早已坍毁。

  长久以来,很多人都不知道西阳宫最初名为“西阳观”,同时也是欧阳修父母的坟院。永丰县博物馆馆长、欧阳修的第35世孙欧阳勇告诉记者,欧母去世后,欧阳修从河南颖州将其母的灵柩,连同他20多年前去世的胥、杨两位夫人的遗骸一同运回了故乡沙溪,与其早年去世的父亲安葬在一起。他本想在故乡多住一段时间,但因其岳母去世,只好又匆匆北上悼祭。离乡时,他尚未修建父母的坟院,本以为很快就能回乡办理此事,但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过故乡了。

  于是,欧阳修只好委托家乡的亲友修建一个道观,请道士祭奠亡灵和洒扫墓地。但在动工挖墙基时,却挖出了一口大钟,上有“唐贞观己丑西阳观钟”之字,发现这里早先就有个“西阳观”。刚开始,欧阳修想沿用原名,但因其父的名为“欧阳观”,为避讳而弃之。他的好友、时任宰相韩琦说,道家的宫、观之名相近,就叫“宫”吧。而“宫”是帝王的住所,不能随意安名,经请示皇帝后才同意叫“西阳宫”。从此,西阳宫就成了欧阳修父母的坟院。

  欧阳修曾七次奏请回江西任职

  说起欧阳修,吉安人常会感到一种尴尬。他是永丰县沙溪镇人,但却常被四川人和河南人说成是同乡。因为他出生于四川绵阳,长于湖北随州,死于河南颖州,最后葬于河南新郑。他的许多后裔也都葬在那里,并建有看护坟院的设施,“欧坟烟雨”也成了当地的名胜。欧阳修的一生只回过两次故乡,一次是4岁时随母回乡葬父,只住了一两个月;一次是他47岁时,运母亲的灵柩回沙溪安葬,也只住了两三个月,以后就再也没回过家乡了。

  所以历代都有人认为,欧阳修对故乡并无多少感情,因此在其死后也不愿归葬故里。欧阳修是否真对故乡没有感情?欧阳勇对此释疑道,其他地方有人误认欧阳修为同乡,大多都是出于对他的敬仰。欧阳修的根就在永丰沙溪,他把自己的父母运回安葬在故里,就说明了他对故乡一直都是魂牵梦萦的。他对故里也是怀有深深的感情的,因为那里有他父母和妻子的墓地,有他家庭的堂兄弟们,是其家族生生息息的血脉所在。据传,当年欧阳修安葬了母亲后,就曾指着近郊的一个山冈说,死后他要安葬在父母身边。

  至于欧阳修死后不归葬故里的原因,欧阳勇告诉记者,因为欧阳修当过枢密副使和参知政事,地位相当于副宰相。按当时规定,大臣去世,只能在京城500里之内安葬,所以他只好选择葬在河南新郑(今新郑辛店乡欧阳寺村),这并非他本人的意愿。

  吉安市名人研究协会常务副会长、长期潜心研究欧阳修学术的刘文源教授对记者说,在宋嘉年间,欧阳修因惦念父母的坟茔,曾七次向朝廷奏请,要求回江西南昌任职,但都未能准奏。欧阳修在《欧阳氏谱图》中还特意指出:“今谱虽著庐陵,而实为吉州永丰人也。”这些都足以证明欧阳修始终对故里是念念不忘的。

  刘文源说,欧阳修本人对故乡始终饱含深情,故乡的人对他也非常拥戴和崇敬。在明代,星子县就立有欧阳修的诗碑。后来,理学家王守仁又在了庐山大天池,将《庐山高》刻在石壁上。如今在南昌、吉安等地仍有以其名字命名的“永叔路”。在沙溪的南凤凰山上,欧阳修父母及妻子的坟墓,一直都保存完好。

  《泷冈阡表》碑文乃欧阳修手书

  据欧阳勇介绍,宋皇四年(公元1052年),欧阳修安葬母亲后,就开始动笔写作《泷冈阡表》,初名是《先君墓表》,表现其父的廉、孝、仁,其母慈爱善良的美德。后来他遭贬山东青州(今山东益都县),又在那里进行了精心修改,前后相距20年之久。写好后,欧阳修找了一块6.2尺高、2.8尺宽、7寸厚的青州墨绿色大碑石,请工匠在正面刻上他亲自手书的《泷冈阡表》。完工后,本打算择日运送回乡,可遇上王安石变法刚开始而无法脱身,只得托请部下和亲友运回沙溪。

  据当地人说,因为该阡表叙事怀人,情深意长,动人心扉,当地民间有龙王兴风作浪强借阡表去读,又托老龟驮回沙溪的故事。记者看到,该碑石上下漆黑,除了《欧阳氏世系表》下部有50余字剥蚀不能辨认外,其余字迹清晰,整个碑石保存完好,均为正楷、阴文、直书,字体端庄稳重,雄健有力。

  但让人不解的是,目前传世的《古文观止》和《欧阳修文选》等书中收录的《泷冈阡表》,与碑文的内容有3处明显的不同。其一,碑文“太夫人守节自誓,居贫”,而书本中的“贫”为“穷”;其二,碑文“以其求而有得”,书本中则为“以其有得”;其三,碑文“太夫人言笑自若,曰:‘吾处之有素矣,汝能安之,吾亦安矣’”,书本中在“吾处之有素矣”句前增加了“汝家故贫贱也”一分句。

  对此,刘文源教授认为原因有二:一是阡表在历代的流传中,由于人多手杂,难免会出现一些误差;二是有可能欧阳修自己后来又作了修订。但从目前的研究来看,碑文应当是最为准确的。

  刘文源说,“阡表”又称“墓表”,树立在墓道之上,内容大多是叙述墓主的生平与怀念其功德的。在历代所有的墓表中,只有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和袁枚的《祭妹文》能与此表媲美。

  欧阳勇也认为,《泷冈阡表》的内容应当以碑文为准,该阡表在其家族中传下来的文字就是碑上的内容。之所以有的书上会出现误差,是由于该阡表面世后,刻本和拓本比较繁多。他告诉记者,碑文是欧阳修亲自手书上去的,从这一点上看,其内容是非常可靠的。由于它是欧阳修存世不多的真迹之一,故更显得极具价值。目前,《泷冈阡表》已被列入了国家第六批国宝名单。

  欧阳修子孙今何在

  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欧阳修在河南颖州走完了他的人生之路。其后,他的后裔们大部分都迁居回了故乡永丰沙溪。如今,他在沙溪的后裔状况又如何呢?

  欧阳勇告诉记者,在河南新郑目前还有很多欧阳修的后裔,当时是留在那里祭扫墓地的,如今已发展成了当地的一个旺族,形成了一个村庄。而在故里永丰沙溪,目前却仅只有欧阳勇一家人了,两地的后裔虽说同为一家人,但一直都没有来往过。

  据欧阳勇介绍,欧阳修有4个儿子,名发、奕、棐、辨。除欧阳棐的子孙留守河南颖州祭祀祖坟外,其余子孙都先后回到了故里。由于故里子孙繁衍不盛,一些欧阳氏子孙后来又陆续向周边的吉水、新余、兴国、宜黄、抚州和乐安等地迁徙,这样永丰沙溪反而没有了欧阳修的嫡裔了。

  明嘉靖五年(公元1527年),兵部尚书永丰人聂豹巡按江南,见河南颖州有欧阳修的嫡裔而故里独缺,便请欧阳16世孙欧阳云回故里,建祠宇置田业以奉供祖祀,但仅传了4代就又绝嗣了。清康熙28年(公元1690年),吉安、抚州等地的欧阳修子孙经反复考察,推欧阳奕24世孙、吉水尚华的欧阳玘前往故里沙溪居住,传至欧阳勇一代已经是10代了,他也成了沙溪故里目前欧阳修的唯一嫡系子孙。

  临走时,欧阳勇忧心忡忡地对记者说,目前沙溪故里的西阳宫没有专人管理,里面的一个“文儒读书堂”将要倒塌。他希望在欧阳修“千年诞辰”之际,西阳宫能得到一次修缮,让这一历史文化古迹得到更好的保护。


作者:谷志斌 彭晓华
来源:信息日报
编辑:魏传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