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代茶文化与点茶用具2

 芝润斋 2015-07-27

忽惊午盏兔毫斑

——点(饮)茶盏

早在唐末五代时,福建地区就流行“斗茶”。唐冯贽《记事珠》中记录“建人谓斗茶为茗战”。入宋,北苑成为贡茶区。尤其是蔡襄著《茶录》之后,其茶色尚白,茶盏宜黑,斗色斗浮的斗茶风俗流行起来,时间纵贯两宋。

黑釉盏 宋代斗茶是点茶(分茶)技艺的比赛,讲究注水、击浮及茶水交融的程度。宋人茶色尚白,点茶最爱黑釉盏,甚至认为非此不能表现点茶效果。因此,在宋人茶诗里常见吟诵,如苏轼《水调歌头·问大冶长老乞桃花茶》中“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陆游《入梅》诗中有“墨试小螺看斗砚,茶分细乳玩毫杯”,《闲中》诗中有“活眼砚凹宜墨色,长毫瓯小聚香茗”等诗句。诗中提到的兔毫盏是福建建窑(位于福建建阳县水吉镇)烧造的绀黑色茶盏。这种茶盏盏壁微厚,撇口或敞口,口以下收敛,深底,小圈足,釉色以黑色为主,也有酱紫等色。蔡襄在《茶录·器论·茶盏》中谓:“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 除兔毫盏之外,油滴盏、矅变天目等也是建盏中的名品。黄庭坚《满庭芳·茶》中写道:“纤纤捧,研膏溅乳,金缕鹧鸪斑”。建盏上的“鹧鸪斑”系釉料中的二氧化铁遇不同温度所呈现银灰、灰褐、黄褐色釉斑,或密集或疏朗,状如鹧鸪羽毛状,非常漂亮。

建窑黑釉盏为点茶而设计。宋代点茶前先要炙盏,即蔡襄《茶录》中所谓“凡欲点茶,先须熁盏令热,冷则茶不浮”。建盏胎厚茶不易冷,底深利于发茶,盏底稍宽,便于茶筅施力击拂。这种茶盏受到蔡襄、宋徽宗等竭力推重。茶盏底部刻有“进盏”“贡御”铭文,为皇室专用。

图9

图9

图10

图10

以兔毫盏为代表的建窑黑釉盏成为宋代点茶的流行茶具(图9)。受此影响,全国多地仿建盏器型或釉色生产点茶盏。其中江西吉州窑玳瑁(图10)、木叶纹和剪纸贴花盏颇具特色。北方的磁州窑、耀州窑仿制出具有琉璃光泽的银色窑变斑点,被称之为“北方天目”。其他如河北定窑,山西临汾、怀仁窑,四川广元窑等,都可以见到仿建盏风格的黑釉茶盏。

兔毫盏等黑褐色建盏是宋代点茶最具代表性的主导茶具,具有特别的审美价值。但是,建盏身骨厚重,底足常无釉露胎,过于朴拙,与文人追求精美雅致的格调相去甚远。从收藏看,宋人对陶瓷茶盏的目光仍然聚集在汝窑、官窑等以青色为主调的茶具上。事实上,宋代点茶也并不全用黑釉盏。尤其是宋室南渡后,北苑茶遭到摧残,建盏作为贡窑的地位动摇。从现存实物看,两宋时期青瓷、白瓷、秘色瓷茶盏也被广泛使用。这从宋、元诗画中亦可见一斑。

碧玉瓯、冰瓷 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云:“碧玉瓯中翠涛起”,将青瓷茶盏比作碧玉瓯,而点的茶也非白色,而是翠绿色的茶末。白色的建茶难能可贵,在民间,绿茶末釉的茶具并未因“茶色尚白”而完全被取代。陆游《煎泉试日铸、顾渚茶》“我是江南桑苎家,汲泉闲品故园茶。只应碧缶苍鹰爪,可压红囊白雪芽”。题原作《过武连县北柳池安国院煎泉试日铸、顾渚茶,院有二泉皆甘寒,传云唐僖宗幸蜀在道不豫,至此饮泉而愈,赐名“报国灵泉”云,三首》,此为其三。日铸茶、顾渚茶均为浙江茶。碧缶为青色瓷器,苍鹰爪指日铸茶形如鹰爪。诗人以为用青瓷盏饮双井茶,不亚于进贡的白雪芽。在《试茶》诗中也有“绿地毫瓯雪花乳”之句,绿地毫瓯即是绿色的茶碗。又宋庠《新年谢故人惠建茗》云“左沥沸香殊有韵,越瓷涵绿更疑空”;谢逸《武林春·茶》云“捧碗纤纤春笋瘦,乳雾泛冰瓷”;林景熙《书陆放翁诗卷后》“冰瓯雪盌建溪茶”等,指用青瓷、白瓷茶盏饮茶。在宋代,北方耀州窑、南方龙泉窑的青瓷,北方定窑、南方景德镇窑的白瓷,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图11、12)。

图11

图11

图12

图12

宋徽宗《文会图》描绘宋朝文士在一处庭院品茗雅聚的场景(图13)。画中一童子手持长柄茶杓,正在将点好的茶汤从茶瓯中盛入茶盏。茶盏色青,当属越瓷系统。盏下有黑色的茶托,可能是漆制。在现存宋代实物中,有众多与茶盏同质的茶托。

图13

图1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