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博导赏丨茶事追踪:关于古人的“时尚”

 自华居 2022-06-09 发布于广东

“时尚”会令人想到什么?可能是高挑的模特和夸张的衣饰,是充满现代感的各类设计,或是流行的饮品。尽管“时尚”总是以年轻的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但这一概念本身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古今中外,都有时尚与流行,不同人群中有不同的风尚。饮茶是时尚,喝酒是时尚,甚至在魏晋时期,服用“五石散”也会成为时尚。

那么,“时尚”究竟是什么?或许我们可以一起看一看古人的想法。

· 流行指南

要说古代的“时尚”,或许可以先从一本“流行指南”说起。

“流行指南”似乎是一个很现代的概念,它指导人们怎样紧跟流行与时尚,怎样提高自身品味。它们往往是时尚的先锋,引领着潮流。同时它们也不脱离潮流:它们代表着人们的趣味,表达着作者的思想,以及在某种意义上,也体现了阅读对象的审美需求。

不过这样的“指南”却并非独独现代才有,或许古代也有类似书籍,比如《长物志》就是如此。

《长物志》的作者是晚明文人文震亨。文震亨为文徵明曾孙,书画皆擅,颇有家风。《长物志》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长物”的意思是多余之物,其中所记述的“物”,重点并非在于其实用功能,而是侧重于“趣味”与“审美”,看似闲事余物,却可见作者的韵味、才情。书中所介绍的“长物”主要有室庐、花木、水石、禽鱼、书画、几榻、器具、位置、衣饰、舟车、蔬果、香茗十二类,讲的是怎样陈设、赏玩、品鉴这些“长物”。《长物志》或许成书之时并非是为了“引领时尚”, 而是表达了文震亨的一些想法,但是它的读者是文人,体现的是文人的审美趣味,从现在来看,堪称当时文人的“生活流行指南”。

那便让我们从《长物志》中提到的,在文人中颇为流行的茶事活动入手,来看看古代究竟流行些什么。

· 茶事

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而形制古洁者,取以注茶,更为适用。其“提梁”“卧瓜”“双桃”“扇面”“八稜细花”“夹锡茶替”“青花白地”诸俗式者,俱不可用。……他如“白定”等窑,藏为玩器,不宜日用。盖点茶须熁盏令热,则茶面聚乳,旧窑器熁热则易损,不可不知。

——《长物志》卷十二 香茗 二三、茶壶 茶盏

文震亨在《长物志》中介绍了他对茶器的选择与要求,这里仅仅节选了很小的一段,可见文震亨的标准颇为挑剔,而茶器的选择,恰与茶事本身的流变息息相关。至晚从唐朝起,茶事活动便已成为文人中流行的风尚。历朝历代的人们饮茶的方式上有很大差别,随之而来的,是对茶器的功能需求与审美标准也各有不同。

明清之前,人们喝茶的方式与现在我们常见的用水冲泡茶叶的方式完全不同。茶最早起于西南,后来随着水道向外传播,且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变化。唐宋时期,茶叶产品主要为饼茶,至于饮茶方式,唐人主要流行“煎茶”,宋人主要流行“点茶”(或也称“分茶”),唐代的煎茶到了宋代虽有保留,但退居其次。唐宋的茶事活动都非常讲究,专门器具一应俱全,藏茶、炙茶等各步骤都很花功夫。因为太过繁复,在此难以一一列举,如廖宝秀先生的著作《宋代喫茶法与茶器之研究》等等,很多学者们都已经有了深入研究。可以看到古人对于饮茶的重视,这也是他们的一种生活与社交方式,书画诗文作品也常常以茶作为主题。

明 文徵明 惠山茶会图卷

上海博物馆藏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各朝具有代表性的茶器,这些器物可以直观地反映各时期茶事活动的不同。其实从前文的《长物志》的节选中便可看到,晚明的文震亨对茶具的评价,是“以砂者为上”,但一直如此吗?

· 茶器

唐 越窑青釉荷叶带托茶盏

浙江省宁波市和义路唐码头遗址出土

宁波博物馆藏

唐代评价最高的茶碗当属越窑青瓷碗。越窑是唐代南方青瓷的著名窑口,位于浙江慈溪上林湖、上虞、宁波等地。陆龟蒙有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形容越窑青瓷的颜色之美。晚唐越窑青瓷的特点是胎质细腻,釉层均匀,手感浑厚滋润,“如玉类冰”,在当时备受推崇。

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上,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

——陆羽《茶经·四之器·碗》

这是唐代“茶圣”陆羽所作的《茶经》中的一段,主要是从颜色的角度来对喝茶所用瓷碗的优劣进行了评判,也是当时较为流行的人们对喝茶器皿的价值取向,即因为茶色尚绿,所以推崇能够衬托出茶汤之绿色的青瓷,而其他不能衬托绿色茶汤的茶碗,则要退居次席了。到了宋代,茶色尚白,对茶器的选择也随之改变。

宋 建窑黑釉兔毫盏

上海博物馆藏

北宋阮阅编撰的《增修诗话总龟》引用了北宋刘斧《青琐高议》中范仲淹改《斗茶歌》诗句的一则逸事。范仲淹《和章岷山从事斗茶歌》中有“黄金碾畔绿尘飞 碧玉瓯中翠涛起”一句,描写的是茶事活动中用茶碾子将饼茶碾碎成茶末、以茶盏盛茶汤的场景。范仲淹在完成这首诗之后,《茶录》的作者蔡襄认为“今茶之绝品其色贵白,翠绿乃茶之下者“,因此建议范仲淹对此句稍作修改,将诗中的“绿尘”和“翠涛”革为“玉尘”和“素涛”。尽管这仅是一则逸事,不过当时人们所饮之茶,从茶色尚绿转变为茶色尚白,由此可窥一斑。

由于茶色的变化,盛茶器具的流行颜色也随之改变。茶色尚绿时,青瓷的色泽更益其绿,青瓷盏流行。而时至宋代,茶色向“尚白”转变,此时以黑色瓷盏更能衬托茶色,因此多用黑盏,如宋人蔡襄在《北苑十咏》中写道:“兔毫紫瓯新,蟹眼青泉煮。”“兔毫紫瓯”指的就是用以盛茶的如上图一般、器表有似兔毫一般的纹理的黑瓷盏,“蟹眼”则指点茶所用的泉水在烧煮的过程中,初沸时出现像蟹眼一样的气泡,古人正是靠气泡的大小形状,来判断水的温度与火候是否适宜。

这里提到的“兔毫盏”是因釉中有丝状黑褐色如兔毛般的结晶,俗称“兔毫斑”,因而得名,是建窑的特色产品。建窑创烧于晚唐五代,位于福建省建阳县水吉镇,是宋代著名黑瓷产地。其实到了宋金元时期,兔毫盏并非建窑的专利,我国南北很多地方都有烧制兔毫盏,产品遍布全国各地,但仍以建窑所烧“建盏”最为名贵。

南宋 吉州窑黑釉木叶纹盏

上海博物馆藏

除了兔毫盏,还有其他有意思的黑釉茶盏,为饮茶增添了许多趣味。比如吉州窑的木叶纹茶盏,就是将桑叶特殊处理后贴于黑釉盏上,经高温一次烧造。木叶纹盏颇有禅意,但因为烧造难度相当之大,传世不多。以木叶纹盏饮茶,似乎颇有“禅茶一味”之感。

清 宜兴窑 陈鸿寿“延年”铭紫砂壶

上海博物馆藏

前文中提过,唐宋时期,饼茶在茶叶产品中占据主流地位,而明代之后,散茶普及,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团,惟采芽茶以进”,由宫廷到社会各阶层,饮用散茶蔚然成风。随之而来的便是饮用方式的变化,从之前的煎茶、点茶法,变为了“瀹饮法”,即冲泡法,也就是现在人们饮茶时最为普遍的一种方式。饮用方式的变化带来的是茶具的改变,紫砂壶也从明朝中期开始兴起。在《长物志》中,文震亨便认为,茶壶“以砂者为上”,前朝流行的定窑白瓷之类的“旧窑器”茶具反而应该作为单纯的收藏,新的器物出现并取代了它们的实用功能。紫砂壶在因为手捧不烫、茶隔夜不馊等特点,从功能上看适合作为茶具的同时,紫砂茶器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比如清代的紫砂名匠陈鸿寿,他所作的紫砂壶融造型、文学、绘画、书法、篆刻于一体,形成了独特的文人壶风格,紫砂壶成为可以把玩的艺术品,增添雅兴,颇受欢迎。

清 钱慧安 煮茶洗砚图轴

上海博物馆藏

通过茶器的变化可以看到,饮茶文化历经千年,发生了数次变迁,时至今日仍颇具活力。饮茶的器具、材料、方法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饮茶的时尚不断更新,生活方式上的流行之变化与物质文化的变迁相辅相成。饮茶这一传统并没有因为这些变化而断绝,反而因为不断有新东西的加入而维持生机。

唐宋的饮茶方式虽然到了明清时期不再占据绝对主流,不过这一传统在日本茶道中却繁荣发展,以黑盏饮茶的风尚在今天的日本也有保留。流行的“时尚”在它产生的地方不断变换着形态,它的一次次定格却在他处流传了下来,与当地的文化相融合,孕育出新。流行的文化在变化中不断获得新的生命力,并在在不断变化中得以存续。

· 上海博物馆 ·

编写丨杨佳怡

学术支持丨冯泽洲

初审丨石维尘

终审丨汤世芬

上观号作者:上海博物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