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脑电图广泛性异常及评价

 福之杰 2015-07-27

在脑电图领域,对于各种异常的脑电现象,可概括分为两种:其中一种称为阵发性异常,这属于短暂的病理性放电(discharge,或称发作波),很可能与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异常增高有关;而另一种称为背景活动异常,包括慢波增多、懒波现象和局部低振幅等,它反映了大脑功能损伤区域及异常程度。再从空间分布上看,异常脑电活动可局限于某一较小的区域,但也可以呈广泛分布。


所谓广泛性(diffuse)在脑电图学上是指某种脑电波形分布于头部一侧或两侧广泛区域的情形。事实上即使脑电图被判定为广泛异常,也会由于病因、病变部位甚至年龄等因素而各有其特点。所以,分析和描述脑电活动异常表现特征的过程,要比得出某种广泛性异常脑电图的结论还为重要。


一、阵发性广泛性脑电图异常


按国际标准脑电图术语规定的定义,所谓阵发(burst,或称爆发、群发)是指某种脑电活动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的短暂现象,并且可根据其频率、波形及(或)振幅由背景活动中区别出来。在脑电异常情况下,阵发性的波形(发作波)主要指各种痫样放电现象,例如棘、尖波和棘慢、尖慢综合波,以及癫痫发作期出现的发作性波形。


研究显示,局限性的发作波大多数与癫痫的部分性发作关系密切,通常认为具有定侧和定位意义;而阵发性广泛出现的发作波也可能提示其起源部位。也就是说,当出现阵发性广泛性的脑电异常时,则应考虑在大脑的两侧是否对称或非对称的问题,此时通常根据发作波在左右部位问的对称程度,进一步区分出原发性两侧同步拟或继发性两侧同步 ,作出头皮脑电图的定位。文献报告,早在20世纪30年代,已发现具有阵发性广泛同步性脑电异常特征的例子,常见于儿童失神性癫痫。


研究显示在典型失神,于觉醒状态的脑电图可见全脑广泛性两侧同步对称、持续数秒至数十秒的3Hz棘慢波爆发,而且容易为过度呼吸试验所诱发或者同时合并临床失神发作。而非典型失神,其发作波的两侧同步性或节律性存在一定差异 ,有时出现比3Hz慢的(1.5——2.5Hz)棘慢或尖慢波,但一般持续时问较短。临床非典型失神常见于Lennox—Gastaut综合征,多数伴有脑器质性病因,背景脑电图往往有慢波增多或局灶放电等异常。再例如,由额叶癫痫所致的假性失神,发作期脑电图可见额区起源的约3Hz棘慢波迅速扩散到全脑呈继发性两侧同步化,类似于典型失神的脑电图变化。


二、阵发性广泛性脑电图异常的分析及评价


某些以阵发方式出现的脑电图波形有时会被误认为是异常现象,以至造成癫痫诊断的扩大化,例如儿童期与年龄相应的慢波活动,过度呼吸试验时的慢波爆发,入睡时的阵发性高幅慢波等容易被误认为是发作性放电。因此,关于“阵发”一词,在国际标准脑电图术语中曾给予过特别说明,即此术语本身并不意味着异常,也不是发作波的同义词。


将阵发性广泛性痫样放电现象进一步判断属于原发性两侧同步拟或继发性两侧同步,对于正确选择药物治疗具有实际意义;就癫痫外科术前定位而言,明确区分继发性两侧同步痫样放电的起源侧别,显然非常重要。


研究发现,在继发性同步痢样放电,两侧存在微小的时间差,时间差越大,则为继发性的可能性越大,而在原发侧往往先于继发侧出现痫样放电。文献报告两侧同步痫样放电时问差>9ms就基本可以确定是继发性的,若<6ms时则应考虑为原发性两侧同步 。一般认为,阵发性广泛同步痫样放电主要见于全身性发作,包括由部分性泛化引起的继发性全身性发作和原发性全身性发作。


但有时也见于某些局灶性癫痫,因为目前发现有数种儿童癫痫类型(包括获得性失语性癫痫、Lennox—Gastaut综合征、伴中央颞区棘波放电的JJ,小儿良性癫痫、脑损伤合并癫痫等)可见睡眠中癫痼性电持续状态,其脑电图特征主要表现为在睡眠NREM期见到广泛同步的2——2.5Hz棘慢波持续发放,至REM期则消失、或转为阵发性广泛或局限性异常。由此可见,对阵发性脑电异常现象的分析,不仅要重视判断其起源,同时还需要注意随着某些条件因素改变而可能发生时空分布的变化。


三、非阵发性广泛性脑电图异常


所谓非阵发性脑电图异常,通常是指与阵发方式相对而言的背景脑电图发生的异常现象。背景脑电活动的异常很常见,包括慢波(θ、δ波)呈散发或连续性出现、生理性活动如α、β波出现异常改变等,但由于病因、病程、年龄因素等的不同其实际意义差异很大。


一般认为,根据波形特征和对称性情况,背景活动的广泛异常可进一步区分为弥漫性异常和狭义的广泛性(或称普遍性)异常。前者的脑电图特征主要表现为θ、δ波形不规则,两侧对称脑区之间在波形、频率、振幅、同步性等诸方面均有可观察到的明显不一致,常提示有弥漫性脑实质病变存在,有时因局部异常程度特别严重意味着具有定位意义,多见于大脑半球各种器质性疾病;这种异常模式,一般以急性感染性脑炎或脑膜炎的脑电图颇具有代表性。


而在后者,其脑电图特征表现为广泛性全脑区的频率减慢或呈慢波化改变,两侧半球在波形、频率、同步性和出现率等对称性良好,往往缺少局部定位证据,临床主要见于普遍性脑功能减低(例如脑动脉硬化、脑变性疾病)以及各种代谢、中毒性脑病。因此,对背景脑电图广泛异常进行的细致分析和描述,并注意异常变化的主要特征和起源,在一定程度上对病变部位或病因的判断可能有所帮助。


四、非阵发性广泛性脑电图异常的意义及评价


实践证明,对大多数脑器质性疾病来说,脑电图的阳性率很高,而且以背景活动的δ、θ波增加(生理波可相应减弱)为主要特征,常扩散至全脑而成为广泛异常,但往往缺乏特异性改变,不具有病因学诊断价值,故其实际意义有着很大的不同和需要根据病因作出不同的判断,这也是脑电图应用发展迄今仍不能单独诊断脑部疾病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弥漫性脑电图异常最多见于由器质性病因所致的脑功能障碍,特别是在临床急性期,此时不仅脑电图敏感性高,而且常提示病灶的可能部位、病灶数量、损害涉及的范围和程度等重要信息,有时甚至是根据临床表现所无法获取的实验室诊断依据。其中,对于病因不明的急性脑功能损伤,例如意识障碍,根据脑电图的波形、分布、对称性等特征,有提示脑器质性或非器质性(如代谢、中毒性)疾病鉴别方面的参考意义。


另一方面,背景活动广泛性异常可随时问经过而发生相应变化,如果异常程度在短期内逐渐减轻或恢复,有时也可遗留局限性异常,这种情况往往见于脑器质性疾病由急性期转入恢复期。但慢性进行性脑部疾病背景活动广泛异常大多数有逐渐加重倾向,有时合并阵发性异常,此时临床症状大多突出或复杂化,智能损害明显。但是,不论背景活动广泛性异常的特征如何,事实上仅根据脑电图异常所见尚难以确定对皮层功能(认知功能电损伤)造成的影响,因为作为脑电图的基本功能,是反映大脑各种复杂信息的综合电活动。


此外,背景活动异常与阵发性异常波形相混合重叠出现的情况也较常见,由于两者的产生机制和临床意义不同,性质各异,在定位上二者之间也不一定直接相关。因此,在进行阅图判定时均需要作深入分析,然后结合其他资料,由现象推测到本质再考虑其原因,因为这是迄今为止临床客观分析和评价脑电图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值得重视。


转自神经科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