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中国古代先贤,儒学的创始人孔子以其精辟的见解,对学习与思考做了客观的辩证。 活到老,学到老。对于生活中的每个人,学习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通过学习可以丰富我们的人生,而思考也非常重要,因为思考,可以使我们走得更远。但是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是,在我们学习与思考前,应该明确我们究竟该学习什么,思考什么。这个问题好比我们要去旅行,至少应该确定旅行目的地,然后设计交通方案。 苏轼是宋代学识极为渊博的文学家,他的很多治学理念都极受后人推崇。“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强调要广泛地学习,汲取精华,但要谨慎发表。而我尤为推崇“博观”的观点,古往今来,人类历史在一代代伟人和人民的推动下曲折前进,期间也为人类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未解之谜,这一切都需要我们的学习,研究,破解。随着人类对自然,社会及自身的更深层次的认识,我们创造了许多伟大的学科,以这些学科为基础,指导着我们洞察世界的行为方式。古人类生活的洞穴留下的壁画及各种符号和文字,应该算是语言学的起点;在此后人类的进化过程中,逐渐掌握了物理学及化学的方法利用大自然,改造大自然,也是他们智慧的体现。到了奴隶社会,古希腊的先哲与中国先秦时期的伟大哲学家们对天地人的不懈探索,慢慢地有所领悟,并创造了古老的学科——哲学,这个学科的诞生,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相继出现了更多的学科,丰富了人类的文化体系,文明得以传承与创新。 在学科丛林里,要想不迷路,就必须对各门学科的基础知识有所了解。尤其是21世纪的今天,我们处于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头脑中没有丰富的知识与信息,很快就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当今社会十分强调一个人的综合知识水平,拥有各方面的知识,可以从容应对工作,生活与学习中的各种难题,毫无压力。而拥有单一的专业知识,虽然可以在某些领域卓有成就,但是毕竟是有限的,因为各领域间并非隔绝,而是互融互通的。 综上可知,处于知识海洋里的我们,广博学习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我们不得不认真对待,也必须明白我们到底该学习什么。为了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很多学者对人类浩瀚的知识海洋做了一个简单地划分,把知识分为三个体系: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哲学知识。对于一个普通人,我们不求精通,只求了解基本梗概。如果对自然科学的基本常识都不知,就不能很好地处理生活中的许多小事;如果对社会科学的基本常识都不解,就不能很好地立足于社会;如果对哲学领域的基础知识都一窍不通,我们又怎能指望有更大的突破呢? 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也印证了他说过的“知识就是力量”。所以,纵身一跃知识海洋中,我们会有更多精彩的发现。研读《科学管理原理》,你会见证这本管理学界的开山之作的伟大力量,由此诞生许多诸如德鲁克,斯隆,巴纳德,梅奥,戴明等杰出的管理大师;品读《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本闪耀着光辉的宏观经济学思想的杰作,它引爆了著名的“凯恩斯革命”,其影响力至今犹存,余威未减。走进文学的乐园,欣赏这里的奇花异草,闻着弥漫花间的芳香,使人如醉如痴。文学的力量依然强大,不论中国文学,还是外国文学,必将影响着一代代人的灵魂;“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对于帝王将相而言,读史可以引以为戒,指导今朝之事;对学者而言,读史研史,也是为了给今人展示古代的万千景象,让人了解历史的走向;对普通人而言,读史可以使我们的思维更加广阔。读史,可以领略“刀光剑影”的壮阔;可以体会“破釜沉舟”的胆魄;可以侧听“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悲壮呐喊;可以感知“天生我材必有用,明朝散发弄扁舟”的狂傲;也可以感受“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样的柔情。历史的一切都是如此令人向往,但是只能感受,仅此而已。 总之,先贤们集毕生精力,为我们的世界开疆拓土,尽显光芒。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学习他们留下的美好东西,只有代代人的传承与创新,我们的社会才会进步,前途才会光明。 尽管微言大义,学习十分重要,但是一切都是不能不思考。下面的例子足以引人深思。 最早完成原子核裂变实验的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有一天晚上走进他的实验室,时间已经很晚了。实验室里有一个学生仍然俯身在工作台上。 “这么晚了,你还在做什么?”卢瑟福问道。
“我在工作。”学生随即回答说。
“那你白天做什么了?”
“我也工作。”
“那么你早晨也工作吗?”
“是的。教授,早上我也工作。” 学生带着谦恭的表情承认了。并等待着这位著名的学者的赞许。卢瑟福稍微沉吟了一下,随即简短地问道:“可是,这样一说你用什么时间来思考呢?” 学生从头到尾只知道做实验,却不知道自己做实验的过程中应该多思考。这样的工作最终的结局是徒劳无功,毫无意义的。所以在学习中勤于思考,将会使我们获得更多的真知。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中庸》里强调的学习之道。其中“慎思之”要求我们在博学的过程中要谨慎思考,发现问题,反复探索,最终悟出真理。如果学习的过程仅仅是学习,那么学完以后,留在我们脑袋里的东西毕竟是极其有限的,但是拥有思考的过程,能使我们实现与作者的心灵对话,从而学到更多东西,也能发现更多的问题。总之,学习中不可废弃思考。 以上所有的东西都是为了证明“学而不思则罔”。反过来,我们再思考“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没有基础的思考,等于空想,好比是要建空中楼阁,徒增烦恼。西方的哲人康德也说过说过“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其道理与孔夫子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认证了一个同样的道理。至此,我们应该明白,如果专靠自行思索而不知取法前人,则有可能像前人一样误入歧途,导致虚掷精力的危险。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应该坚决笃行,不能偏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