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5 小儿脾虚专题---小儿脾虚知多少(2)

 sjlxj 2015-07-28

小儿“脾常不足”的特点

    所谓“脾常不足”系指小儿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胃薄弱的生理状态而言。万全提出小儿五脏有余不足之说(即脾常不足,肝常有余;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不足。),高度地概括了小儿五脏特点。如万全《幼科发挥》云:“肝常有余,脾常不足,此却是本脏之气也。”脾胃为后天之本,小儿时期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水谷精微需要极为迫切,如脾胃功能不足,运化无力,而生长发育迅速,对水谷营养的需求又高,加之喂养方法不当,饮食过量与不足,或先天禀赋不足等。皆能造成脾胃功能失调,而发生种种脾胃疾病。因此脾胃功能失调所致疾病在儿科临床上颇为多见。临床上,小儿之病以外感之邪,内伤饮食居多,然而内伤外感诸病之发生也往往与脾胃有关,故此认为脾胃不足,亦是儿科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由于脾胃在儿科临床上处于特殊地位,因此,调理小儿脾胃十分重要。《难经》云:“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万全《幼科发挥》中指出:“小儿脾常不足,尤当调理,调理之法,不专在医,唯调乳母,节饮食,慎医药,使脾胃无伤,则根本固矣”。如小儿外感急性病中,适当调理脾胃,可防健运衰,保证机体水谷精微供养,充实正气,防止津液耗伤,缩短病程,加速机体恢复,达到“扶正祛邪”之目的。对小儿慢性病中,调理脾胃尤属必要,凡气血不足者,调补脾胃之虚即是补益气血之源,五脏亏损者,填补后天之亏,即是补益五脏之损,因此,外感和内伤饮食所致是小儿脾胃疾病发病的主要原因。

孩子脾胃不和的症状及其调理

症状:

  • 食欲减退、烦躁哭闹,易感冒发烧
  • 脾系症状,有口气、腹胀、大便或干或稀、
  • 面色萎黄发花、眼白有蓝斑、
  • 舌质偏红、舌苔白厚或厚腻,还可长时间地表现为地图舌
  • 夜眠欠安、脑袋出汗,爱趴着睡、睡时眼睛漏缝、
  • 皮肤粗糙、干燥、黯淡、皱纹、色素沉积甚至出现斑丘疹,小儿的慢性湿疹是小儿脾胃不和亚健康状态的一种外在表现,治疗上调和脾胃,同样能取得很好的疗效。

    健康小儿的皮肤爪甲应该具有以下特征:光滑细腻柔嫩、润泽无暇、富有弹性;指端无倒刺、指甲红润不粗糙、无白斑及裂纹。

 

导致后果脾虚食积影响小儿生长发育,造成面黄肌瘦或肥胖,个子矮小。

 

病因和病机:

    由于小儿具有“脾常不足”“脏腑柔弱”“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等生理病理特点,某些急慢性感染性疾病的后期失于调治、长期反复应用抗生素先天禀赋不足加之饮食不节,均会导致脾胃不和,内生湿热。湿热外溢肌肤则发为湿疹。若平日里吃的寒凉、暴饮暴食、晚间睡觉肚子着凉i更易引起脾胃不和、食积气滞、气阴损伤。

   我们经常见到的厌食泄泻等疾病,若进一步发展,还可能会形成“土不生金”,肺气不足肺脾虚证,从而成为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病理基础。

 

饮食调治:若要小儿安,常需三分饥与寒(不要穿得过多)

   在饮食调护方面,强调吃饭要定时定量,寒温适宜,少食或尽量避免油腻煎炸及辛辣的食品,以免导致体内营养过剩,助湿生热;并应少喝凉饮及冰冻食品,以免损伤脾胃阳气;还强调广食谱饮食,培养不偏食不挑食的习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