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老中医经验▎夏桂成治疗痛经经验谈

 益寿堂999 2015-07-28


原发性痛经分期调治


原发性痛经系指不伴有任何可引起痛经的局部病理变化之痛经。夏师运用调周法,依据女性生理特点,把每个月经周期划分为4期进行调治。


经间期(排卵期)

此期以补肾调气血为主。方选补肾促排卵汤加减,药如当归、赤芍、白芍、牡丹皮、茯苓、山茱萸、香附、五灵脂、续断、肉苁蓉等。

经前期(黄体期)

一般为12~16天,以补肾舒肝为治。方用毓麟珠加减,药如当归、赤芍、白芍、山药、山茱萸、牡丹皮、茯苓、续断、菟丝子、鹿角片、五灵脂等。

行经期(月经期)

一般3~7天,以益肾通经为主。方选五味调经散治之,药如当归、赤芍、丹参、香附、泽兰、益母草等。

经后期(增生期)

一般为7~12天,以滋阴养血为主,方选二至地黄汤加减。药如女贞子、墨旱莲、山药、熟地黄、茯苓、山茱萸、牡丹皮等。

夏师特别注重经间期及经前期调治,认为痛经的发病机制是气血不畅,其根本原因是经前期阴阳消长转化不利或经前期阳长不及所致。经间期由于处在重阴必阳,阴转化为阳的重要时期,转化顺利,气血活动通畅,排出卵子,阳气始旺,治疗上滋阴助阳,调气血促排卵,用补肾促排卵汤治之。经前期是阳长至重时期,以维持阳气的旺盛为要点,治疗上采用养血助阳佐以疏肝理气,方选张景岳之毓麟珠加减。如此治疗3~6个月,痛经可愈。

典型案例

患者,22岁,未婚。1996年5月初诊。经行腹痛7年余,月经量中等,色鲜红有小血块,每次经前1、2天小腹冷痛,喜温喜按,持续至经行2、3天后痛瘥。刻下月经周期第29天,腰略酸,无乳胀腹痛,纳谷香、夜眠安,二便自调,舌尖红苔白腻。排除器质性病变,诊断为痛经,方取毓麟汤加减。药用当归10 g,赤芍、白芍各10 g,山药10 g ,山茱萸10 g,牡丹皮10 g,五灵脂10 g,茯苓10 g,续断10 g,菟丝子10 g,鹿角片(先煎)10 g,制香附10 g。5剂。

二诊:1996年10月8日,经于昨潮,量少,色如咖啡样,小腹胀痛,腰酸乳胀,口干纳谷可,二便调,舌偏红,脉细弦。按行经期论治,益肾调经,方取五味调经散加减。药用当归10 g,赤芍、白芍各10 g,益母草15 g,香附10 g,茜草10 g,五灵脂10 g,焦山楂10 g,牛膝10 g。4剂。

三诊:1996年10月12日,药后小腹疼痛明显缓解,刻下经净2天,除腰微酸外无不适,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按经后期论治,滋阴养血调经,二至地黄汤加减。药用女贞子10 g,墨旱莲10 g,当归10 g,赤芍、白芍各10 g,山药10 g,山茱萸10 g,牡蛎(先煎)30 g,茯苓10 g,牡丹皮10 g。7剂。

四诊:1996年10月18日。刻下月经周期第12天。近2天来左少腹微胀,有少量蛋清样白带,腰酸,纳食可,眠安,二便调,舌淡苔薄,脉细弦。按经间期论治,补肾助阳促排卵汤治之。药用:当归10g,赤芍、白芍各10 g,山药10 g,山茱萸10 g,牡丹皮10 g,茯苓10 g,续断10 g,菟丝子10 g,香附10g,五灵脂10g,鹿角片(先煎)10 g,红花6g,焦山楂10g。7剂。连治3个月,半年后特来告之,7年痛经已愈。

原发性痛经辨证诊治

肾虚血瘀证

月经后期素有或初潮后即有月经不调史,经量偏少,色紫或红,有血块。经行第1天腹痛剧烈,伴腰酸,舌质偏红,脉细弦。
治以化瘀止痛、补肾通络,方选膈下逐瘀汤加减:乌药、延胡索、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五灵脂、牡丹皮、续断等。

气滞血瘀证

月经后期为多,量多或少,色紫红或紫黑,有血块,经前期或经期小腹胀痛或坠痛,或阵发性疼痛,伴胸闷乳胀等症,舌暗红,脉细弦。

治以理气疏肝、化瘀止痛,方选加味乌药汤:乌药、制香附、木香、延胡索、青皮、陈皮、当归、赤芍、山楂、益母草等。

寒湿凝滞证

月经后期,经量偏少,色紫暗有血块。经行第1天小腹阵发性剧痛,有冷感,伴形寒肢冷等症,舌苔白腻,脉濡细。
治以温经散寒、活血止痛,方选少腹逐瘀汤加减:肉桂、小茴香、炮姜、延胡索、五灵脂、没药、当归、川芎、蒲黄、赤芍、苍术等。

肝郁化火证

月经先期或延期,经量偏多,色紫有血块,或夹有黏腻之物。经前、经期小腹胀痛,热灼性痛或刺痛,伴有乳头疼痛、口干且苦等症。舌红苔黄腻,脉细弦数。

治以清肝解郁、化瘀止痛。方选宣郁通经汤加减:牡丹皮、栀子、柴胡、香附、郁金、当归、赤芍、白芍、五灵脂、黄芩、甘草等。

气血虚弱证

月经后期,或有先期,经量偏少,或有量多,色淡红,无血块,经后小腹隐痛、坠痛,绵绵不休,面色不华,心悸神疲,舌质淡,脉细。

治以健脾益气、养血止痛,方选八珍汤加减:党参、白术、茯苓、当归、白芍、熟地黄、川芎、炙甘草等。

肝肾不足证

月经先期或后期,量偏多或偏少,色红无块,小腹隐隐作痛。头晕腰酸,舌偏红,脉弦细。

治以调补肝肾、养血止痛。方选调肝汤加减:山药、阿胶、当归、白芍、山茱萸、巴戟天、甘草、续断、枸杞子等。

膜样性痛经辨证诊治

肾虚瘀血证

经行腹痛,量多色红,有内膜样血块,块下痛减,出血亦少,胸闷乳胀,腰腹冷感,舌偏红,苔白腻,脉细弦。

治以补肾温阳、逐瘀脱膜,方选脱膜散加味:肉桂、五灵脂、三棱、莪术、续断、杜仲、钩藤、牡丹皮、延胡索、益母草等。

脾虚瘀浊证

经行小腹坠痛,量多色淡红,有内膜样血块,块下后腹痛消失,出血减少,头晕神疲,大便易溏,舌淡红,脉细弱。

治以补气健脾、化瘀脱膜,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党参、白术、茯苓、陈皮、炒柴胡、续断、延胡索、五灵脂、木香、益母草等。

肝郁血瘀证

经行小腹胀痛,或刺痛。月经量多,色红,有内膜片状大血块,块下痛减,胸闷烦躁,乳房胀痛,平时带下量多,色黄质黏,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以清肝利湿、化瘀脱膜。方选川楝子散合脱膜散加减:川楝子、延胡索、当归、赤芍、三棱、莪术、五灵脂、牡丹皮、香附、炒柴胡、薏苡仁等。
吊阴痛痛经辨证诊治

肝经郁热证

阴部、少腹部及乳房抽掣性疼痛,或仅阴部与少腹部抽痛,伴胸闷烦躁,尿黄便艰,舌红脉弦。

治以清肝解郁、理气止痛。方选凉肝川楝子汤:川楝子、延胡索、当归、赤芍、白芍、钩藤、白蒺藜、橘核、山楂、牡丹皮、茯苓等。

寒凝肝经证

阴部与少腹抽痛,或伴乳房抽痛,形寒,腹胀,便溏,舌苔白腻,脉细弦。

治以疏肝解郁、散寒止痛,方选温肝川楝子汤加减:炒川楝子、延胡索、大茴香、小茴香、乌药、陈皮、青皮、橘核、荔枝核、焦山楂、白术、茯苓、赤芍、白芍等。

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

经行腹痛,呈进行性加剧,经色紫暗,夹小血块,或经量过多,色紫红有大血块,腹痛拒按,痛甚则恶心呕吐,四肢厥冷,舌质暗,边瘀点,苔薄白,脉弦。

治以活血化瘀、消癥止痛。方选琥珀散加减:琥珀粉、当归、赤芍、蒲黄、延胡索、肉桂、三棱、莪术、制乳香、制没药、陈皮等。

痛经用药原则

痛经发作期间,虽可分为各种不同证型,但在辨证的前提下,止痛乃为要务。

①用药宜偏温:因经血得温则行,通则不痛,故需在方中选用肉桂、艾叶,甚则细辛、附子等一二味,即使属偏热证的痛经,仍需反佐一二味温热药物。由此可知,古人治痛经用药偏温,非专为寒证所设。

②宜选既能理气化瘀又可止痛的药物:如乳香、没药、延胡索、五灵脂、石打穿、三七、钩藤、琥珀等。

③配合使用镇静安神药物:痛经的患者心情紧张或对疼痛敏感,故安定心神亦显得非常必要,重用钩藤、紫贝齿、琥珀、延胡索等,可加强止痛效果。

缓则治本,异病同治

临床发现,痛经患者或表现有头晕、耳鸣、腰腿酸软、夜尿频数,或有便溏不实,或经期伴有泄泻。妇科检查可发现子宫小,宫颈细长,宫颈口小。基础体温测定:高温相偏短或高温相不稳定。但总以肾虚为本。故在痛经的间歇期,将补肾治本纳入调周法,是使各类痛经缓解、治愈,甚至促孕的根本方法。

经后期滋阴养血,用归芍地黄汤加菟丝子、续断、柴胡等。重要的是掌握经间排卵期及平时的论治。

排卵期以补阴为主,稍佐助阳,兼调气血为大法。自拟补肾促排卵汤:当归、赤芍、山药、山茱萸、干地黄、牡丹皮、茯苓、续断、菟丝子、鹿角片、五灵脂、山楂等。

基础体温上升后必须大补肾阳,以提高阳气水平,推动冲任子宫气血活动,选毓麟珠加减:当归、赤芍、白芍、山药、白术、山茱萸、续断、菟丝子、鹿角片、紫石英、柴胡等。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尚需加入化瘀消癥之品,自创补阳消癥汤:当归、赤芍、白芍、山药、牡丹皮、茯苓、续断、菟丝子、蛇床子、紫石英、石打穿等;慢性盆腔炎的患者在此阶段还应在毓麟珠方中掺入败酱草、薏苡仁等清热利湿之品。

据《湖北中医杂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