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经 |「四气调神」

 三味书屋689 2015-07-29


《黄帝内经》是黄帝与大臣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等研究天道规律与生命规律的一部自然科学书,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为什么叫《素问》呢?

“素”者,本也,本体、本源,乃「太素」之意,何谓太素?

《易纬.乾凿度》“夫有形生于无形,乾坤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离,故曰浑沦。”太易、太初、太始、太素,这是宇宙天地万物形成的四各阶段,气、形、质具备,生命由此而生,黄帝就问这宇宙天地变化对人体生命规律的影响,即《素问》名称之来源。





|四气调神大论|

|太极医话 第二篇|



这里的神指什么?

《素问·六节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说明神来源于天地五气、五味。《灵枢·平人绝谷》说:“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灵枢·小针解》说:“神者,正气也。”《素问·八正神明论》说:“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灵枢·营卫生会》说:“血者,神气也。”气味来源于四时阴阳,所以四时气是调神的关键。顺应四时阴阳气则“得神”,逆四时阴阳气则“失神”。四气,指四时之气。




春三月……

逆之则伤肝,

夏为寒变,

奉长者少。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


按:春三月是阳气上升的时候,逆春气,指春生少阳之气不生了,木不生火,故夏天气温偏低,如2007年为农历丁亥年,丁为木运不及,初气客气是阳明燥金、二气客气是太阳寒水,少阳春气不生,故2007年夏天气温偏低。




夏三月……

逆之则伤心,

秋为痎虐,

奉收者少,

冬至重病。


逆夏气则太阳不长,

心气内洞。


按:疟疾以间歇性寒战、高热、出汗以及脾脏肿大、贫血为主证。逆夏气则夏天气温低,是因为少阳之气不生造成的。少阳不生则阳气不足,心火内起,则发寒热,故曰“虐不离少阳”。心火乘于脾土,可能会引起脾脏肿大。夏天阳气不足而寒,则冬暖不冰,病“冬温”,故见“冬至重病”。


洞:

(1)(水流)急。脉主血液如水,心火内起,故脉博出现数急,如《伤寒论》说:太阳病“脉数急者,为传也”。

(2)通恫,恐惧。心虚则恐惧。




秋三月……

逆之则伤肺,

冬为飱泄,

奉藏者少。


逆秋气则太阴不收,

肺气焦满。


按:秋燥不及则火有余,肺热则“肺气焦满”,于是上源无水,故冬藏少而肾阴虚。飱,通飧。《古今韻会举要·魂韻》:“飧,《说文》:‘餔也。’谓晡时食也。本从夕食,言入旦则食饭。夕则食飧,飧为饭别名。”飧泄,就是夕时泄,不是水谷不分,完谷不化的病症。




天明则日月不明,

邪害空窍,

阳气者闭塞,

地气者冒明,

云雾不精(晴),

则上应白露不下,

交通不表(明),

万物命故不施,

不施则名木多死。


按:“阳气者闭塞”指阳明司天,“地气者冒明”指少阴在泉。阳明燥金能克木,故“名木多死”,如2005年是农历的乙酉年,即出现名木多死的现象。




冬三月……

逆之则伤肾,

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逆冬气则少阴不藏,

肾气独沉。


按:冬应寒藏,逆之不寒则冬温,故王冰说“逆,谓反行夏令也”。冬温一则损伤肾水,二则阳气不藏而外泄,到了春天失去了阳生阴长的机能,失柔养筋则痿,肝气不升则厥,《灵枢·本神篇》说:“精伤则骨痠痿厥。”水损阳弱,没有生气,故曰“肾气独沉”。此处的厥字,讲晕厥,参看《厥论》及病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不讲逆冷。这里讲的是“肾气”,不是肾精、肾水,肾气来源于肾水的气化,靠的是潜藏的少阳之气的蒸化,今因冬暖少阳损伤,不得气化,故见“肾气独沉”。



《四气调神大论》最后将四时分为阴阳二门,

谓“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并总结出“四时阴阳”是“死生之本”,

养生之“道”就是从“四时阴阳”,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类经》一卷第五注:“天德不露,故曰藏德。健运不息,故曰不止。”德,《系辞》说“生生不息曰德”,指宇宙自然界在运动变化中具有的生生不息的能力,包括一年四季顺次序生长化收藏的生化过程。天气是清净光明的,蕴藏着生生不息的循环运动。不下,指不会脱离这一运动规律。清净蔚蓝的天空才能显示出日月的光明,如果天失去清净蔚蓝而呈现光明,则显示不出日月的光明了,由于天气的错乱而导致山川受害。《礼记》礼运:“地秉窍于山川。”这时,阳气闭塞不通,地气溢明(冒,训漫溢),云雾弥漫,相应的雨露不能下降,天地不交通,万物生生不息的规律被破坏,于是连高大的树木也会死亡。如2005年乙卯年即是如此,阳明司天,燥金司权,凉燥伤损阳气而闭塞;少阴在泉,君火溢明。所以这一年名木多死,金能克木。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为什么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这里的阴阳指什么?

历代医家对此多有发挥,可惜注解纷纭,莫衷一是 。


其一,唐代王冰《增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说“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全阴则阳气不振,全阳则阴气不穷。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其阴。”这是以春夏为阳、秋冬为阴,从阴阳互根之理提出的一种养生方法,属于四时正常的阴阳理法,在人则属于正常的阴阳生理。


其二,清代张志聪 《素问集注》﹕“四时阴阳之生长收藏, 化育万物,故为万物之根本。 春夏之时 ,阳盛于外而虚于内 ;秋冬之时, 阴盛于外而虚于内, 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而培养之。”这是从天人合一观点提出的养生方法,有验于天者,必有验于人,首先要明了人的五脏和四季气化的对应关系,具体是:


春(风)气通于肝。

夏(火)气通于心。

长夏(湿)气通于脾。

秋(燥)气通于肺。

冬(寒)气通于肾。


所以可以说,是春夏养肝心, 长夏养脾,秋冬养肺肾。春夏阳气在外,阴气在里,阳盛于外则多里寒,容易得肠胃病,所以说“夏吃姜”以养阳。而秋冬阴气在外,阳气在里,阴盛于外则多里热,所以说“冬吃罗卜”以养阴。


其三,明代张景岳 《类经》﹕“夫阴根于阳, 阳根于阴, 阴以阳生, 阳以阴长, 所以圣人春夏则养阳, 以为秋冬之地;秋冬则养阴, 以为春夏之地, 皆所以从其根也。 今有春夏不能养阳者, 每因风凉生冷,伤此阳气 ,以致秋冬多患疟泄 ,以阴胜之为病也。 有秋冬不能养阴者, 每因纵欲过热, 伤此阴气, 以致春夏多患火证,此阳胜之病也。”这是从病理讲的,阳虚之人容易感受风冷而更伤人阳气,故要春夏养阳;阴虚之人容易感受风热而更伤人阴气,故要秋冬养阴。


其四,明代李时珍 《本草纲目 》﹕“春月宜加辛温之药……夏月宜加辛热之药……长夏宜加甘苦辛温之药……秋月宜加酸温之药……冬月宜加苦寒之药……以顺冬沉之气……所谓顺时气以养天和也。”这是从人的病理来说的,春夏阳虚之人要服温热药食以养阳固外,长夏多湿要服苦辛温药食燥湿健脾,秋天多凉燥袭人要服酸温药食以平凉燥,冬天多里热要服苦寒药食以坚肾去热。多学习五运六气就明白此理了。


所谓从其“根”,根于四时阴阳也,但不能局限于临床用药去理解“养阴、养阳”,还应当从饮食、起居、情志等多方面对其深刻涵义进行探讨。




文字来源:三部六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