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投名状》中庞青云:大恶之下,焉存小善(隐藏

 jysbwsw 2015-07-29
作者:郝建

  有感于《投名状》于2008年12月获得第45届金马奖,我认为本届评委没水平。

  从《投名状》看出一种时髦:价值判断的空虚和混乱。

  中国的许多导演在拍故事片的时候都有一种用含混来营造深沉的爱好。他们都躲避价值判断,或者没有能力对自己的人物做出价值判断,将根本的价值观判断悬空,这时候的深沉就只能是虚伪的吟唱甚至呼喊那邪恶的颂歌。

  《投名状》的故事混乱也许跟这种追求假深沉相联系,导演自己根本不知道怎样才能不靠嘴说而用故事去感动我们,不知道怎样去有趣地呈现一个主题。男女关系说不清,主角要干什么他自己不清楚,导演不清楚,于是就在故事营造和自己的宣传言说中将诸多深刻主题叠加在一个故事中。像我这等观众使劲去追思也看不清。我估计,真实的情况是:导演根本没办法将这三个大演员在戏里头摆平衡,对故事要说一个什么心中没底,于是弄些假深沉、糊涂的复杂来骗自己,说这是深刻有力。

  主角庞青云:事是坏的,人是好的?

  《投名状》是一部大投资制作的商业电影,在这类商业故事片中,首要任务是建立对主要人物的认同、喜爱或反感、憎恨。但是李连杰扮演的庞青云这个角色,却给人以十分模糊和矛盾的印象,我不知道他是一个值得同情的悲剧英豪,还是一个为自己私利心狠手辣的邪恶枭雄。问问身边的观众,很多人也讲不出个所以然。有个当记者的熟人是学中文的研究生毕业,她说不清楚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本片导演陈可辛跟央视“文化访谈录”的主持人马东说:“这部片想要告诉大家:做坏事未必有坏的目的。”在跟《三联生活周刊》的记者谈《投名状》时,他也说“事是坏的,人是好的,人是无奈的”。要用通俗话说,这主题挺简单,就是“好心办坏事”,“好人从良好的愿望出发犯了错误”。这些词汇和表述我们经常从一些搞贪污、买卖官职人士的检讨中看到,在很多情况下,腐败干部说这种台词是装糊涂的自我开脱和无耻、无理又无力的诡辩。从本片的故事看,导演多次让庞青云讲出很有人情味、十分以人为本的台词:“南京城里,是上百万的老百姓,何魁先进去就完了。”“我发誓,如果我做主,这种事就不能再发生……不能让手下人欺负百姓。”而且,为了立规矩、护百姓,他顶住兄弟的反对,坚决地杀了奸淫妇女的坏战士。编导还让二弟二虎也理解他,明白了这是一个义举,懂得了“现在当好人也要杀人”。虽然编导也让三弟姜午阳有一次感觉到李连杰的“野心”,感觉到“他是在骗我们”;但是由于李连杰把这个人物演得一身正气,由于在他派人刺杀二弟时还义薄云天地把酒说情意,跟假想中的二弟倾吐自己的“无奈”,观众只看到胸有大志、一身正气的庞青云。还有一个很关键的笔触很容易引着观众去寻找他的好心和大德行:在派人刺杀二弟时他还担保“你迟早会明白”,他担保苏州被杀的那些投降士兵死得值,刘德华也死得值。这时他是一个人在自言自语,所以没必要还撒谎骗人。

  由于这些附着正面意义的台词,由于导演将人物定位过分复杂化,由于演员的表演和台词只是突出庞青云这个人物的豪情盖天,再加上导演在宣传中对影片的反复自我阐释和主题定位,很多人看过都觉得庞青云是个复杂的,但值得同情、值得敬佩的好人。让我们不要听庞青云这个人物那些嘴上许诺的绝妙好词,看看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他用行动追求的是什么,他内心看重的到底是什么。

  动机:争当鹰犬还是解救百姓?

  庞青云这个人物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他是镇压农民军的朝廷官军。这个出场给人物带出的强烈心理动机是什么?是对清廷友军魁字营的憎恨。因为他在杀农民军时对方没有及时地该出手时就出手,他恨死了魁字营,这就规定了庞青云内心动力的起点:那是他跟其他鹰犬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一直延续到他的结局,被清廷大官派来的枪手杀掉。我们看到,虽然为表效忠他在杀人破城之后自己主动去除爪牙,还主动搞了十万人大裁军,虽然他奉命把二弟杀掉,但他还是想当忠心鹰犬不成,被朝廷枪杀。不管是放在清末当时的历史环境,还是用今天的现代性理性、人道观念来衡量,他的这条人生奋斗路线都实在没有啥大义豪情在里面。即使撇开当今的观念不谈,撇开当时官场求功名与历史进步的辨析不谈,就从封建社会的民间道德,从战友、兄弟情义来论,他活着出战场也是采取了很不地道、很不义气的方法:在手下的战士拼死奋战时,他装死躲进死人堆才逃出生天。

  难道那些清军战士不是他带领的吗,平时他大概也跟他们大碗喝酒,大声地称兄道弟,凭他装死逃出这一点,再看看他后面处理降将和二弟的手段,我很怀疑庞青云的义气。至少,影片没有说清他装死是在何时,何情境:是已经战至他最后一人,眼看取胜无望时的不得已之举?还是在手下将士鏖战方酣,他就高瞻远瞩地躲进死人堆里成一统,管它战场的冬夏与春秋?

  因为带着向其他不及时出嘴咬人的鹰犬的仇恨,庞青云煽动土匪刘德华参加军队就很难解释是为了救百姓、护草民的目标,我们很难把他反复念叨的“心中大事”理解为什么好理想。

  庞青云是一个被烹煮的鹰犬,而不是一个死于兄弟之手的冤屈大哥。

  凶狠:投降士兵和兄弟的女人

  电影冠名为《投名状》显然是要将原来《刺马》的勾引兄弟妻子、恶人有恶报主题改得更加往兄弟情义方面偏。但是,加重投名状的分量反而是让我们看到几个兄弟都为自己的情义牢固就杀无辜之人。投名状一词来自《水浒》,有两个意思,首先是想入伙就必须杀一个外人,外人的命可以视为草芥,从此以后我们兄弟的圈子里十分信任,但其真正意思在于:让大家手上都沾上血,以后都是杀人凶犯,朝廷的法律不会保护你,你只要不讲兄弟情义时,告发这件事就可以将你送入官府砍掉脑袋。由于大陆版本的兄弟立投名状时杀掉三个无辜之人的段落被删减,我们看到的他们第一个合力奋斗的壮举就是那次大战:庞青云带领800人把5000人的农民军队伍“给搅乱了”。这次,他们的勇敢感动了观战的清军,官军出手了,于是,庞青云在清廷那里“算闯出了名堂”。在我看来,这是他们兄弟立了一张杀死5000人的投名状,但这样他入的清廷的伙,结的是农民军的仇。杀舒城的投降士兵一场显然是从历史上的李鸿章杀苏州的太平天国降将变化而来,但是编导为庞青云设计了一个困局,好让他此举有些合理性:带投降士兵走就要给他们吃,放了他们又怕他们反。他给二弟赵二虎和观众的最有力解释是:南京城有上百万百姓,何魁先进去就完了。这里的戏写得未免太硬,难道庞青云带领的山字营就是仁义之师?他们进了南京城老百姓就会高唱“自己队伍来到面前”?他们的誓师大会上高喊的口号明明就是:“抢粮、抢钱、抢女人”。从庞青云眼下对战俘的愚蠢、狠毒举动,从他后来奉朝廷的命令杀掉赵二虎,我们实在看不出他有一点政治智能和仁义之心。为南京城的上百万百姓着想,完全是编导用现代词语给庞青云这个清廷鹰犬嫁接上的好台词。即使在封建社会,承诺和契约也是正面的价值,也是维持社会能够有所交换和沟通的有效的、必要的规则。如果不兑现对敌人的承诺,实质上对敌人和自己都伤害巨大,因为它破坏的是规则。庞青云杀降兵,一杀就是几千人,只不过因为他们要馒头吃。李鸿章杀掉8个太平天国降将,差点被做担保的英国将领戈登带领各国使节逼迫清廷罢免,而庞青云此举的愚蠢和残忍大大超过了那位李中堂。

  再看看庞青云怎样对待女人。在兄弟二虎跟他喝酒、跟他谈论“天大地大,没有兄弟情大”之后,他还一直要占着他的妻子。这时候导演让庞青云跟莲生说十分具有现代感的台词“自己的命该自己做主”,实际就是要说服莲生跟随自己。在二弟赵二虎为了攻城冒死进去劝降时,庞青云却在城外的战壕里跟二虎的妻子激情拥抱,然后还在战壕里对着她说“这一仗我要不死就娶你”之类的爱情誓言。可是,对于他二弟的死活这时他一点都不用考虑吗?破南京城之后,他带着二弟的妻子上船幽会,被三弟看见之后,他的眼神中丝毫没有胆怯和愧疚,而是露出冷峻的眼光,好像在说我就做了,谁敢怎么样。我并不认为他就应该胆怯和愧疚,但是就是用现代爱情观考察,如果他是个坦荡的要成就大事的兄弟,他也应该对赵二虎有个说法和交代吧。

  大恶之下,焉存小善

  看到庞青云带着莲生上船,我以为他是要学范蠡偕同西施浪迹江湖隐居过小日子,要那样,这个人虽然有点伤害兄弟的感情倒还可以理解,倒还有几分可爱。但是,庞青云的最后一个巨大的戏剧动作是谋杀二弟赵二虎,为的就是自己好就任江苏巡抚。如果此前我们还以为这个人是真的有什么爱百姓、讲兄弟情义的“大事”要实现,这件事让我们看到这个人完全是朝廷鹰犬,因为他杀二弟只是因为“朝廷要你”。孟子说:“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孟子·公孙丑上》)按照中国古代的这些思想价值观,即使庞青云真的能带领人民走向幸福,这个人物走到这里,观众再也不能像导演阐释的那样把他看做“人是好的”、再也没法理解他有什么“好的目的”。

  这样看来,那场摆酒祭奠二弟、跟二弟的空座位述衷肠的戏就显得十分虚假、矫情。我认为这是编导叙事的离散、矛盾,是彻底的失控。庞青云一人把酒说的那些话根本不是沿着庞青云这个人物内心说的。他已经派人去杀刘德华了,还坐在那里说什么“你死的也是值得的”。

  要想让他这时还说出如此有道德感、有正义信心的台词也不是没有可能,那就是他的“值”和“大事”一定是大家都认同的,是能和兄弟分享的。这大事说出来、做到以后要让兄弟和今天的观众真的有所钦佩、自叹不如,要让我们能看到他杀死那么多人的确是为了成就大事,救人性命或者造福百姓。比如说,如果不是他来当这个巡抚太后就不给百姓减赋税了,就有多少人要死去。到这里,导演还让他说出这种完全不能落实、不知道指向什么意义的台词是思考和叙事的失去焦点。这里我们没法辨别这是人物在自欺欺人,还是导演在叙事方向上无从把握而随意贴上的人物状态。从全片来看,这种意义离散、指向不明的台词和段落四处散落。例如庞青云在冰上走着,一边自己说一生如履薄冰,还问自己能否走到对岸,这种直接说出意念的台词要是能让观众理解到他要去的对岸的确有一个美好的理想国才能稍微有点指向,但是,综合全片人物的行动走向,我们只看到他争当大官,着急登上那巡抚宝座。影片美术设计上的奇怪之处是,那个巡抚厅堂里摆放的居然是一座金光照耀的龙椅。其实,本片要是把庞青云的内心目标讲清楚了,倒是可以让人物稍微清晰些,就让他像陈胜、吴广那样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或者就让他跟二虎和三弟姜午阳说出:皇帝轮流做,我们也杀去京城夺了鸟位!从戏剧动力来说就有力得多。

  而本片导演不仅给庞青云安排了杀死兄弟时的情义和死得值的道理,还为他安排了一个赚观众同情的结局。结尾处,他前胸被兄弟刀刺,后背遭清廷枪杀,这前胸挨刀、后背遭枪的死法使他的死亡具有悲剧色彩,好像他既要挺身反抗那无边的权威,又遭受了兄弟的误解而失去了举大义、成就他心中大事的机会。

  叙事焦点失散与人物动作的混乱

  以我们看到的庞青云这个人物在影片中的行动为依据,再联系影片所提供的历史背景思考,我做出这样的判断:庞青云是一个不顾情义、心狠手毒、一心向上爬的邪恶之徒。因为他身上没有真正具有正面价值的东西,所以我们没法说他的死是具有悲剧意味的,反而,因为他杀尽兄弟和投降战士的恶行投以憎恶的目光,因为他愚蠢、痴心地着急爬上那黄龙宝座而对他的可怜而投以冷笑。但是,由于导演给了他诸多好词语,给人物贴了很多行善许诺,导致这个人物设计得过分复杂。

  商业电影跟文学、戏剧一样,人物的性格设计可以复杂,但是要有性格,要能在叙事中把你设计的复杂说得清楚。现在我们看到的庞青云的行动、语言、性格都够复杂,但是复杂到没有性格、复杂到人物分裂离散了。

  也许,导演是想写一个先坐上龙椅再来救百姓的好官?或者是写一个坚信自己坐上龙椅就能让天下百姓过好日子,能为国家开万世太平的有理想新皇帝?导演把庞青云写得对自己如此相信,以致他自己都当真了。这样一个人,往最好里说也只是有点朴素的民本思想而最终走向攫取权力和官位。对于这样一个邪恶之人的生命轨迹,导演却没有给出判断。首先李连杰的表演就自始至终给人物灌满了正气和悲情,而导演又给庞青云这个角色许多现代的言词来凸显“人是好的”这个定位。导演让他跟莲生说“自己的命该自己做主”,让他教育属下不能欺负百姓,让二弟都懂得“想变好也要杀人”,让他一直许诺“你们死得值”,让弟兄和观众一直都觉得他是要办成什么真正的“大事”。由于这一类正面的言词和正义片段写的太多,让观众产生迷糊甚至误解。

  美国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安·兰德有这样的认识:“什么在道德上更为恶劣:是邪恶——还是姑息邪恶,也就是对邪恶不定义、不回答、不质疑的胆怯的推诿做法。我常觉得第二个更为恶劣,因为它使得第一个成为可能。”遗憾的是,在当下中国电影、电视中,故意模糊和一味追求人物呈现的复杂化,以致对人物失去历史判断、对行为失去价值评判成为时髦。为了性格复杂而丢失人物统一,为了貌似的思想丰富、深刻而牺牲叙事的流畅和基本人情的逻辑,这些已成为中国十分常见的、有特色的趣味。《投名状》只是一个例子。

  我们可以写一个人的变化,可以写一个恶人坚信自己在行大善之举,编剧导演也完全可以,甚至应该追求将自己的态度隐蔽在故事底层。但是你对这个人怎么看,你在影片中让观众怎么看是必须有选择的,这种对故事安排的选择和对价值观的选择是无法躲避的。既然要拍电影,我们要求你先把故事说顺畅了,把人物的动机和做事情的逻辑讲清楚了,这不过分。你设计的人物内心可以复杂,主题可以丰富,但是必须要讲得清晰。《投名状》在这方面做得不好,很不好。

  

  一个生死契约的破灭

 

 “刺马案”是晚清四大疑案之一,马新贻为夺弟妻杀曹二虎,张文祥又刺杀马新贻为弟报仇。多少年来,马新贻被当作背信弃义的典型被天下人共唾之,实际上这不过是书人戏子的演绎,巷民村夫的谈资。真正的马新贻是个抱负远大的知识分子,进士出身,镇压天平天国功勋彪炳,之后平步青云,官至两江总督,成了清朝的封疆大吏。当然,马新贻的崛起和他的出身不无关系,当时湘军势力如日中天,清廷也是看中他无依无傍的中立身份,捧出他牵制湘系军阀。刺马之所以成了悬案,最后不了了之,和湘军在中间不明不白的有很大关系,绝不是兄弟反目那么简单。陈可辛没有把故事局限“刺马”的品位上,庞青云背后的那把枪把电影的主题瞬间拔高,即使他撇开左膀右臂,逃过应受的惩罚,他仍然会走向毁灭,那是他命运的死胡同,众叛亲离只是加重了他的悲剧色彩。这把枪很突然,但是不突兀,电影为了简化故事背后线索的繁复,只是把庞青云和朝廷对立起来,不谈派系之争,虽然不太合理,至少简单明了,也算是一个亮点。
  中国人心里都有一个侠客梦,乱世枭雄,跨马横刀,啸聚山林。中国人心里都有一份兄弟情,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生死同当。两个梦几乎成了一种公众的道德标准。一边是手足情深、一边是仕途大路,庞青云仿佛从一开始站在一个悖论的岔口,陷入道德的困境,所以这部电影看起来是三个人的悲剧,实际上只是庞青云一个人的悲剧,虽然赵二虎、姜午阳死了,但“道德”没死,他们的血性故事还会被后人传颂膜拜,而庞青云在生命和道德上被双双判了死刑。
  庞青云的内心世界,赵二虎不会懂,他是个莽夫,只认识裙带关系,看重小众的福祉。姜午阳也许会懂一点,他很聪明,是三角同盟的纽带,他替庞青云干“脏”活,为赵二虎求情,甚至是杀了暗恋的嫂子,都是为了维护这个三角关系,他没有野心,但是最忠诚,在传统道德的评判下会得满分,庞青云的内心他可能会懂一点,他刺杀庞青云时还有些犹豫,但他是做了“投名状”的奴隶。“投名状”是什么?它是个空虚的东西,是理想主义者的乌托邦,它会从这个污秽的世界出淤泥而不染?看看它的命运吧,在《美国往事》里我们看见了背叛,在《水浒传》里我们看见了背叛,它为什么会一再被戏弄?因为它低估了人性的自私。庞青云不是个坏人,但他是个自私的人,他有冲天的报复没错,但是他看错了对手,在一个即将背叛者的眼里,忠诚是最容易被出卖的廉价品。
  《投名状》给我们展示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赵二虎说“天大地大,没有兄弟的情大。”可这个“兄弟情”到底是什么?它能大过三人之间的殊异,大过庞青云的抱负?它能大过天吗?显然大家已经相信了这个空洞的口号,这个虚幻的概念,还有大把的人前仆后继生死共之。
  人的生命不是平行的,利益的取向各有差异,“投名状”只是一种不合理的契约关系,在一个很低的利益共同点上,把不同人的命运拴在一起,这对庞青云是不公平的。庞青云说他不相信投名状,但是他相信赵二虎和姜午阳,可见庞青云是个利益至上的“理性人”,而“投名状”对他是一把双刃剑,他最终的选择虽然不合情,但合理,符合正常状态下人性的自私。
  陈可辛没有试图在电影里讲清这个道理,实际上也根本讲不清,所以他给了李连杰很多机会在庞青云这个角色上发挥。徐静蕾这个角色实际上也是站在对庞青云的同情立场上的,她是“扬州瘦马”,崇尚安逸虚华的生活,赵二虎一厢情愿打断她的人生,还以为救他脱离苦海。她不爱赵二虎、而爱庞青云,但她只能是“投名状”的牺牲品,为了三人的平衡把自己的真情压抑心底,甚至搭上性命。
  和张、陈、冯的古装大片相比,《投名状》走的是另外一种风格,如果前者是建立在表现主义基础上的浪漫主义,那后者就是建立在写实主义基础上的浪漫主义。表现主义和写实主义,说不上谁好谁坏,但是我们的古装片太需要一场现实主义的洗礼了。陈可辛、程小东、奚仲文、黄岳泰……这个囊括香港电影界精英的豪华班底打造的大作,我个人认为,这是迄今为止古装大片的巅峰。

 

猜不透的人心,只是你不懂而已

我们总抱怨人心险恶,竟然那么多变而残忍,庞青云杀害了二虎,二虎死前净还念念不忘庞的安危。是庞青云变了?其实只是二虎,午阳等人一直不懂而已。庞青云从死人堆里爬出,口中念念兄弟们都死光了,似乎悲怆到了极点。但试想,什么样的人会再战场上看到兄弟们一个个的死去,自己却选择了装死而活了下来。那一千六百个弟兄,其实也只是庞青云实现心中野心的工具而已。他是一个为了野心而活着的人,弟兄们死了,他的野心无法实现了,他也好似死掉一般。后来劫军粮时连连救下午阳和二虎,他只是在赌,他一直在上面观战,只是当看到午阳二虎眼见都要遇险时,他想通了,此二人是他的一个机会,没有他们,他都没有饭吃,他们是可以作为像那一千六百个弟兄一样的“兄弟”,是他未来的工具。他喜欢莲生,却发现她是二虎的女人,为了自己的野心,他忍住了,当自己野心已经不需要二虎的时候,他终于爆发了。舒城一战,庞奋勇杀敌,也是在赌,赌一个机会,他只是一个好似死掉的人,一个有野心的人,无法实现自己的野心是莫大的痛苦和悲哀。他拿了自己的命去赌,赌赢了,便离他想要的世界多近了一步,赌输了,只当是自己又死了一回。之后的无数次战役,他无不是在赌,不惜赌本的下注,他只当自己是个死人而已。甚至到了面圣的一步,他也在赌,不是每个人都有胆量提出自己的请求,免税三年,殿里的朝廷大员都在发抖,他自己何尝不是胆颤心惊。不过因为兄弟们的血,敌人的血,老百姓的血和他自己的搏命,他都赌赢了,突然发现他的野心并不是那么的黑暗,在他在任命仪式上走向自己梦寐以求的位置的时候,我想他终于觉得自己的野心实现了,在付出了这许多他认为值得付出的代价之后,他终于觉得自己可以做自己一直想要达成的事情了。我觉得他是真的一心为一方穷人的安宁想做到一些事情,只是其他人并不懂他而已,而他也没有弄懂别人。他以为的朝廷是他今后的“兄弟”,只是,他不懂朝廷,更不懂那些官们了。
  
  二虎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一条汉子,他只看中一个义字。不为利,不为己,他只为一个义。庞青云救了他的命,结拜了兄弟,就永远是他的大哥;魁字营小头目打了他两鞭子,杀了村子里的老人,时过多年,他硬是打了回来。对何魁离间的企图时发出的怪异的笑声,在自己中箭身亡之时对自己无法“救下大哥”的愧疚,无不表现了赵二虎的忠肝义胆。只可惜,他只知道兄弟情分,其他的一盖不知。他舍命救出了童年的青梅竹马,却不知这个女人已经不是莲生了,她学了琴棋书画,心变了,她要做大户人家的小妾了,却被抢回来做回了穷人,还是土匪的女人,二虎以为是救了她,其实他已经不懂了。为义生,为义死,被义蒙住了眼睛。二虎之悲,恰恰让人凄凉,天大地大,没有兄弟情大,只是他不懂,这猜不透的人心,他真的不懂而已。
  
  姜午阳没有什么思想,也没有什么文化,却是个信理的人。看电影的时候,身边的美女说,午阳重情,他是讲感情的。我看不然,他是车头彻底信理的人,这道理有他自己悟的,也有别人讲给他听的,只要是这道理在他那里说的通,觉得对,那便是理,他信这个。擒贼先擒王这个理,他学的最快,记的最清,用的最好、挂在他嘴边的一句话是,大哥是对的,他下令放箭屠城,他阻止二虎回家,因为他相信大哥是对的,他自己想过了,也认为是对的,他认了这个理。她发现,大哥和二嫂的事情,他也认了一个理,这是不对的,只是还没想通,就发现二虎眼看就要被处死了。于是他终于找到了一个有理的出口,反乱兄弟者,必杀之。整片的最后,刺杀庞清云,反害兄弟者,必杀之。姜午阳认理,他的心里只有对的错的,其他的没有。他也简单,也复杂:简单的是,他认为是对的,他做起来毫不含糊,认为庞青云的战术是对的,他第一个站起来冲锋陷阵;复杂的是,其实太多的时候,他真的弄不懂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最后十几分钟里他的痛苦,完全来自于是非的纠缠,原来认为是对的,结果却是错误的,这对一个认理的人,太残酷了。
  
  莲生,剧中唯一有名有姓的女性角色,却成为了风口浪尖。她觉得二虎是个好人,但是庞青云却更懂他的心思。她觉得自己是个大家闺秀了,只是终究发现自己永远逃离不了“匪窝”。她被认为是兄弟二人反目的原因,但是她自己却真的只想好好的活下去,过好日子。但是什么是好日子,她还没有弄懂,绿帐子,红帐子,其实并不是她的好日子。如果说其他三人的悲哀仅仅是不懂别人,莲生之悲哀是她不但不懂别人,甚至也没弄懂自己。
  
  这片子其实蛮压抑,每个人都坚持着自己的坚持,却都纠缠了太多的不懂。他们都曾经认为这世界是那么的简单,庞以为只要有了朝廷的认可和地位便可以造福一方,为了这一目的可以不惜一切;二虎以为只要有了兄弟的情谊,就不再有天不再有地;午阳以为只要是对的事情,做了就是对的,就是理。不过,庞没有弄懂这个世界,二虎没有明白这个世界,午阳也无法判断这个世界。庞最依仗的朝廷害死了他,二虎最信仰的结义兄弟害了他,午阳还在做着他认为对的事情,只是永远也理不顺这千丝万缕。
  
  猜不透的人心,只是你不懂而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