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米,以及玉米的另一种吃法
文/清风徐
从前歌里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大约是因为语言节奏的关系,实际东北物产更具代表性的应该是玉米。你没见去年越狱那个老高钻到玉米地里就像躲进了青纱帐,走到哪里都苍苍茫茫的一大片,铺天盖地的阵势。 东北人对玉米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在物质匮乏的漫长年代,玉米负责填饱东北人的胃。自我记事起,我周围人家的主食大多以玉米为主。煮玉米,玉米饼子,玉米糊糊,玉米菜团子,发糕,大碴子,窝窝头,偶尔吃一次面食算作改善生活。
夏天到来的时候哪家都得烀几回玉米。刚出锅的玉米香气最浓,有孩子着急吃可是又烫手,主妇就在直径大的那一头插根筷子,小孩儿握着筷子吃就烫不到了。其实这样的吃法最大的特点是卫生。常见的也有不讲究卫生的。比如把晾凉的玉米一排排搓下来,有的搓一点吃一点,有的孩子都放在碗里,码成小金山似的,好像有成就感,或者有娱乐心,不时地抓起一把,像抓起一把谁的黄牙齿,丢进嘴里大肆咀嚼。那烤玉米在当时可算稍微有点创意的,既不属于主食也不属于副食,用现在的话来说叫休闲食品。孩子们也不注意洗手,把那些像烟鬼的牙齿一样的东东拨拉下来几粒,边嚼边摸起玻璃球进行弹射。久之大概都有了免疫力,没听说谁因为这个生病的。再就是街边手摇的爆米花机旁无论春夏秋冬,永远围着大大小小追追打打的顽童,它们能让小孩子平添许多长大以后的温馨记忆。 好像最难吃的当属窝窝头,椎状,底下用拇指掏成空心,制作粗糙,口感硬,老辈儿人会说,不能犯罪,犯了罪就得去蹲笆篱子,每顿饭只有窝窝头吃。笆篱子是监狱的意思,很长时间我以为监狱里的犯人是每天蹲在那里受惩罚的。 似乎在这众多以玉米为原料的食物中大碴子最为普遍。主妇配以腌制的芥菜疙瘩,夏天可以有蘸酱菜或腌黄瓜,炒盘土豆丝,条件稍微好些的时候每人分个咸鸭蛋,就可称其为一顿饭了。我吃这东西不行,粘稠的一碗,吃下去觉得胀肚,不久又饿。也有在盛夏时候把煮熟的大碴子用冷水过凉的,颗颗粒粒盛一碗,扒拉进嘴里,果腹而已。东北有一句嘲讽人的嗑儿,说某人“一股大碴子味儿”,其实哪里是说味道,那表示此人说话的腔调太乡土,太土!足以说明大碴子的特点了。 玉米饼子,俗称大饼子。好大的一口铁锅,锅底炖了土豆茄子,锅边贴一圈椭圆形的饼子。风箱呼呼地拉着,柴火烈烈地燃着。若干时间,菜熟了,饼子也熟了。现在去饭馆吃饭,也有这道菜,迷你的锅直接端上来,饼子也袖珍了,锅里的荤腥味儿却足了。 我的印象中少年时期吃过一回很特别的玉米。一个夏天,我爸在农村的朋友送来两个编织袋的玉米。那时候大家的生活质量都开始逐渐好转,吃玉米就很奢侈了。我妈把玉米叶子剥掉,把米粒用插菜板打下来,调上油、盐、花椒面、葱花、鸡蛋等作料,用玉米叶托住,在锅里蒸。烧开了锅以后,香气开始溢出来,清香满屋啊,纯天然的香气,现在仿佛还能闻得到。长大后知道了这东西为何如此清香。夏天的玉米离开土地还不久,裹在层层衣裳里的玉米粒还保存着丰富的天地精华,再就是玉米叶子的秘密了。粽子是因为竹叶而味道特别,我们现在餐馆吃到的菜品,诸如荷叶饭,竹筒饭,泰国菠萝饭,无不借着天然的优势活出了与众不同的气息。我当时问我妈,这么好的东西怎么以前从来不做?我妈说那谁吃得起呀!不出数,不扛吃。那以后也并不常做,是因为有更好吃的东西了。偶尔放暑假有闲暇,做教师的我妈没了工作的羁绊,就把这当成休闲活动了。我看过两次操作程序,简单易行,还谈不到刻意学习的程度。在这个不太忙碌的夏天,我也奢侈地做了一次玉米饽饽。 对,它叫玉米饽饽。 03.准备好新鲜的玉米,剥下叶子,分别洗净。玉米须子不必弄得太干净,中医认为它 有利尿降压、促进胆汁分泌等功效。
04.用插菜板打下来,越嫩的玉米浆汁越多,蒸熟了就越嫩。
05.要当心手指不要戳到篦子上。
06.看似米粒都打下来了,实际里面藏着很多浆汁,用刀背刮下来。
07.根据个人口味加调料,油、盐、葱花、花椒粉、鸡蛋等。喜欢甜食的可以做成甜口,加糖就是。
08.搅拌均匀。
09.叶子可以修剪得整齐一些,锅毕竟很小,带尖的这头容易支棱起来。
10.蒸锅里码好。15分钟左右即熟。
11.装盘。别样的风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