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泰山碑刻,你读明白了吗?(泰山碑碣摩崖100例)

 南宫藏文 2015-07-30
可能有人以为每个帝王都会去封禅,错了,中国历史上真正举行过封禅仪式的帝王是很少的。有记载的只有七个,即秦始皇、汉武帝、东汉光武帝、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宋真宗(武则天是在中岳嵩山封禅,与泰山无关)。
自秦始皇始,到清朝乾隆皇帝止,先后有72位君王登临泰山,但只有6个皇帝举行了10次封禅大典,应该说确实很少了。
传说中,无怀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周成王都曾经去泰山封过禅。这些传说只能证明天地信仰的起源相当古远。

秦二世胡亥也在泰山搞过一些祭祀活动,但算不得封禅,他倒是留下了一块碑刻,值得一提。

在碑刻如林的岱庙里,最珍贵、最有价值的,自然是秦代的李斯碑。它刻于公元前209年,虽历经百世,而风韵犹存。
秦二世胡亥于公元前209年东巡时,令丞相李斯阴刻其诏书云:“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刻石,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制曰:‘可’。”刻石共79字,表彰始皇帝的盛德。今存残字10个,为“斯臣去疾昧死臣请矣臣”。该刻石已被列入国家一级文物,立于岱庙东御座院内。
对李斯碑历来评价很高,鲁迅誉之为“汉晋碑铭所从出”,堪称是一件艺术瑰宝。其遒劲若虬龙飞动,其清秀如出水芙蓉,足见其艺术魅力。正因为它举世注目,被视为珍品,才引来它一段非凡的经历。
据说,此碑在明代嘉靖年间,为防止风蚀雨淋,移于碧霞祠东庑。到了清代乾隆五年,碧霞祠突然遭火,结果把碧霞祠烧了个一塌糊涂,李斯碑也因之不翼而飞,许多人都叹为可惜。
到了嘉庆二十年,泰安知县汪汝弼是个喜文弄墨的人,他早知李斯碑的珍贵,一直为不能亲睹而慨叹。他来到泰安以后,下决心要把它找到。于是四处散贴告示,有告知其下落者,悬赏重金。
不久,一位九十余岁的赵氏老翁,由家人搀扶来到县衙,对汪知县说:“知县大人,在下是个瓦匠,以前在山顶修玉女池时,见过一截残碑,不知是否大人所寻之物。”赵氏老翁把碑的形状、字迹等一一告知,说:“当时被人扔进玉女池,望大人差人前往查视。”
汪知县听了赵翁的介绍,已知十有八九是李斯碑,自然喜不胜喜,也不怕山高路险,便邀前任知县蒋因陪同上山。果然从玉女池中找到一截残碑,冲洗后,“臣斯臣去昧死请”等字历历在目,确是李斯真迹。于是汪知县大加庆贺,在山顶造房兴宫,于东岳庙西筑起精美的小亭,取名曰“宝斯亭”,以后又改为“读碑亭”。安入之时,还举行了隆重的仪式,重赏了赵氏老翁,算来,从失而复得,已有七十五年。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晃又过了17个年头。到了道光十二年,东岳庙因年久失修,西墙在一场暴雨中倒塌,此祸殃及“读碑亭”,碑亭被砸塌。新任知县徐宗干得知,忙差人从瓦砾中找出,将碑移到山下,放置于岱庙道院壁间。
光绪十六年,有一小偷,看到人们将此碑视若珍宝,想此物定值千金,便在一个风雨之夜将此碑偷走,事发以后,即任知县毛蜀云下令全城戒严,大索十日,终于在北关的石桥底下发现,重新置于岱庙。真可谓千载碑文能历世,失而复得不寻常。
现在李斯碑存于岱庙东御座内。我们今天能一饱眼福确是三生有幸,游泰山不睹此碑乃一大憾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