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街巷系列(13)——牛市口集市话今昔(三)
这里形成集市可以上溯到清代末

都街巷系列(13)——牛市口集市话今昔(三)
接着上篇的历史脉络往下说。 椐史书记载, “牛市口在四川华阳县东五里,为往来津要,颇繁盛,一名德胜场。”如果从市中心盐市口算起,五华里正好是现在的牛王庙街,如果从东城迎晖门——原成都东城城门——正好是现在牛市口的德胜上街,也就是牛市口德胜场的中心地段,
牛市口繁华地段有一条小巷与东大路上的德胜街交汇,街口路中央有一口百年大水井,由于清澈甘甜,众商家与邻近的多家茶铺都来此取水,早晚时辰经常川流不息 ,挑水难免有些洒漏,斜阳下石板路上总是湿湿的,在低矮的房屋衬托下, 像江南水乡的雨巷,因此当地人叫这条小街为“水巷子”,街宽不到五米,两边商铺林立,家家都为木板铺面,小青瓦,穿斗房,全是典型的川西民居,人字坡的屋顶,临街面家家都有较宽的屋檐照着街沿,为行人遮阳避雨,这里商家云集,前店后坊,后门是院坝,完全是那种老式作坊店铺,有着浓郁的中世纪味道;一看便知曾经是一条繁荣的商业街。
水巷子在牛市口众多的街巷中别具一格,走向偏东北,而不像得胜街直向东,街左边有三至五米的一条大水沟,一年四季清流不断,当地人叫之洗脚河,溪流由北向南,穿越得胜路经包家巷,莲花村流向锦江。 水巷子在牛市口是最老的古街,在民国年间已萎缩为经营日用百货,香蜡钱纸,推车抬轿专业市场,但由于是通往东山五场的要道,酱园、零售的粮油、铁器、书裱 、茶社、布庄、锅碗热补冷镶、小吃等生意还很兴隆。
街景有些古朴,石板路破烂不堪,但排例有序,中心修有车辙石槽,专为鸡公车,载物高车使用,四人大抬骄正好走在两边的石板上,石槽两边石板,也供牛车马车,架架车使用;上水巷不到100米,解放后还残存三四家生意秋淡的轿子铺,织布机房数家,(集中在街中段,叫织带社,扩大后迁往包家巷粮食仓库称为棉织十厂)由于历史上牛市口纺织业发达, 棉织业、绸缎业、生绉业、 绫纱业 、成衣业、服装、鞋帽,手工作坊遍布;特别是棉带,棉纱,非常之专业,因此很多商户都置有织带机,纺车,织带纺纱是当地人一种副业,逢场天将铺面门板用两根高板凳架放在街沿下做生意,“寒天”生意冷清,男人坐在柜台前抽烟喝茶,算账理货,女人在旁边纺纱织带,老人,妇女,小孩人人都会,而且手足麻利,动着熟练,有时几个机头摆在街檐下,伴着织机,嘎叽,嘎叽的节拍声,一边织带,一边谈天说地,嘻嘻哈哈,呈现市景安宁与祥和。
不知何因,本街商铺很多人都会讲客家话,特别是妇女,小孩,不会讲也能听懂,可能他们中很多本来就是客家人,也可能受是东山客家文化影响,更有可能是商人的聪明能干——见多识广。
据悉,水巷子原系成都古代通往川东的的官马大道。牛市口有两条大路可通简阳,一条是通过下水巷中段的洗脚河条石桥,沿小河往东北向到五灵庙(万年场)经跳灯河,龙潭寺,院山到石板滩从沱江水路到简阳,另一条是原老路从五灵庙到多宝寺到赖家店,石灵,西河场........。
后改为经下水巷,四方碑,乌龟桥到保和场,石灵,西河场,洛带镇进入龙泉山再经五里坡、义兴桥、万兴场、三百梯、九倒拐、五凤溪,坐船顺沱江而下去简阳、重庆;因此下水巷洗脚河条石桥的商铺继续向东北延伸近50米的街道,不远处就是四访碑,官道迎往接送的地方,但水巷子的石板路到洗脚河条石桥路遗迹就全部终止,可见当是这里是古代通往川东的的官马大道城镇场口终点,这两条路都必须经过上水巷,这是古水巷子商业发展的必要条件,由于水巷子紧邻华光寺,成都东山三乡五场的朝拜者在它衰竭后逐演变成后来的香蜡钱纸的专业集市与作坊。
下篇再说牛市口的经济市场。


贴几张旧照展现往日光景

赶集的水牛拉车是一大景观

背篓、背架屡见不鲜

果蔬菜是集市上的主要交易项

农家竹编器具也不少

商铺与地摊都是公平交易

集市场景可见一斑

集市上的繁荣景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