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泊湖岸边一古镇(唐茂林)

 zqbxi 2018-11-20

    皖西南太湖县,在泊湖岸边有一古镇,叫徐桥镇,踞太湖、宿松、望江三县交界,东、南、西三面环水,古镇形若水面漂浮的葫芦。所以民间有云:徐家桥,葫芦瓢。古镇水陆交通便利,陆可车通太、宿、望三县县城,水有泊湖直达长江。自清建镇以来,商贾云集,贸易繁荣。

 

古镇以老街为中心,镇上房屋均依老街而建。老街是古镇从前唯一的一条街,街口自北而入,由葫芦柄一路向南,蜿蜒伸至葫芦梢。街宽不过六七米,狭窄而幽长。通街以青石板铺就,两边店铺,栉比鳞次,一色的青砖黛瓦,木门木窗,马头墙如队列似的依次高耸。墙头爬满的青苔和依稀难辨的石灰粉白过的痕迹,似乎在向行人诉说着无数雨打风吹去的时光。

                        

 岁月悠悠青石板

 

老街不长,被两条稍宽点的东西向便道,分成上街、中街和下街,从街头到街尾四华里左右。漫步而行,三四十分钟即可。老街又很长,从过去走到现在,走了二百多个春夏秋冬。时间的年轮,深刻在老街的每一寸石板每一块青砖。

 

青石板是徐桥老街一大特色,也是老街悠远的历史存照。其石色青,质地坚硬,纹理细密,两尺多长,一尺多宽,铺于街中,三块并排,两边对缝,中间一块与两边错缝相嵌,远远望去,长街如河,石青如水,静静流淌的是无尽的岁月。在时间长河里,一块块青石板被打磨得光滑如镜,幽幽的泛着青辉。一些石板承受不了年轮的碾压,周身布满了龟裂细纹,有的早已断裂,凹陷于泥土中,却仍隔缝相连,紧紧相依。走在悠悠的青石板上,数着流年的步伐,寸寸是记忆。儿时滚铁环的哗啷哗啷声和玩耍的嬉闹声仿佛又在青石板上响起。时空转换,各式各样的足影在眼前闪现,赤脚的、草鞋的、套布鞋的、穿皮鞋的…..一块石板一个故事,一串足印,无数岁月。

 

一入老街,恍若梦回千年。悠悠的青石板,浸染成棕褐色的木板门,斑驳的墙壁,街角一些枯废的老井.....满目沧桑,岁月的影子随处可见。

 

 

 

唐家茶馆大碗茶

 

沿街的店铺,大多已退去了商业功能,变成了纯粹的住家。只有少数家族传承的老店,如豆腐坊、汪家糕点及一些鱼虾干货铺还在营业。早前的一些店铺,如铁匠铺、竹篾器店、裁缝店、布庄早就不见了踪迹,儿时最红火的人民饭店,也被一家家早点铺子所取代。最记得小时候攥着两角钱在人民饭店排队买早点的情景,最馋他们家炸的油条、麻花,还有糍糕,那诱人的香味呵,恨不得整条街都能闻到。不知现在还能不能觅得那个味道?还有没有那么浓香诱人?

 

人气稍多的要算唐家茶馆。唐家茶馆是中街街口的老字号,有两间铺面。早前,一块锦旗状的旧布招牌从茶馆阁楼上斜飘而下,远远望去,各色迎风起舞的招牌,与参差不齐的马头墙相映衬,颇有“水村山郭酒旗风”的诗风诗韵。唐家茶馆开了多少年头,老辈人都记不清。从老板娘的父亲,到如今老板娘的儿子当掌柜,算起来已历三代。

 

八仙桌,长条凳,大茶壶,系着围裙的小伙计拎着添水的大瓦壶往来穿梭。来自镇上和十里八乡的茶客,喝着大碗茶,七嘴八舌地闲聊着,依旧是小时候那番景象,那种味道。喧嚣的热闹和和浓浓的茶香,从茶馆里溢出,充填着小巷,充填着老街。唐家茶馆不仅是唐家祖孙三代的营生,也成了老街人不变的记忆。

 

 

 

西边河上帆影飞

 

踏着青石板,追寻着童时的点滴。磨得平滑如镜的青石板和凹损的店铺路槛,似乎在默默佐证着这里曾经的热闹和繁华。做为泊湖岸边的古镇,早前拥有方圆五六十里唯一的水陆码头,西边河(泊湖)上帆影飘飞,机帆船、小货轮、摇桨橹的小划子往来穿梭,打渔的、跑水运的,乡下上街的,熙熙攘攘。鱼虾等水产品从船上卸下,丝绸布匹等城市稀罕物从远方运来,用老百姓的话叫洋器洋物,土货土产,无所不有。县城有的这里也有,县城买不到的,这里也能买得到。故曾有太湖的小上海之美誉。

 

那时,西边河码头是除了老街之外另一个最热闹的场子。只要渔船或货轮一靠岸,早在河边候着的就一拥而上,提篮推车,进鱼虾的进鱼虾,进商货的进商货,一些店家的伙计,接到了货装上板车就往老街拉。泊湖水运走江达海,低廉便捷,在那个交通极度落后的年代,得天独厚的水道无疑为古镇铺就了一条通天路。古镇因此而一度成为远近闻名的货运集散地,连县城也都来这里进货。就是六七十年代,逢年过节,周边三县十里八乡集散于此,街道上,店铺里,简直是摩肩接踵,那人流如潮的热闹景象,许多人至今还记忆犹新。

 

 

 

恬静闲适是老街

 

如今的老街,已退尽了往日的铅华,与车水马龙的新街相比,显得有些空旷而静寂。她就有如一个走过风雨的老人,独守喧嚣过后的那份宁静。午后的阳光从老街窄窄的天空倾泄而下,在青石板上烙上一条明晃晃的光带。茶馆里还稀稀拉拉地坐着些茶客,几个小脚老太闲坐在街边叙话,燕子在屋檐下穿飞,整条街巷充填着闲适和恬静。间或三三两两游人缓步而过,清脆的脚步声在青石板上响起,再在街巷深处久久回荡......迎面而来的是老房子老物什老面孔,背后是窄窄的天空悠悠过往,老街就像一本泛黄的老书,让你禁不住想去浏览去翻读。

 

虽然有一些店铺已关门停业,不少人迁往新街,但屹立无数风雨的老街,并没有因其陈旧而被人们遗忘。 幽深的街道,古朴的巷子,吸引了远近不少人慕名而来,人们纷纷走入古镇,穿行在窄弄小巷,去探寻青石板上那些沉淀的商海传奇和百年老店的兴衰更替,去翻读古镇这本老书。访古探幽之余,品品泊湖鲜美的鱼虾,购购古镇特产银鱼、白靠(将小野鱼制成的干货),未尝不是古镇带给到访者的另一番趣味。

 

 

 

小巷深深深几许

 

如果说蜿蜒的老街是浮游在泊湖上的蜇龙,那么与老街纵横交错的无数小巷就是它伸出的龙爪。巷子里以住家为主,藏在深巷的人家,或比邻而居,或开门相望,天然的紧密与亲近,使他们宛若一家。也有一些老手艺老物件店开在巷子里,这兴许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吧。

 

记得在中街区公所对面的小巷里,曾经有一家张氏铁匠铺,专打一些家用铁器和农具。小徒弟拉着风箱,呼呼声中,火苗直窜。印象中张老头和徒弟总是赤膊上阵,炉火映照下,抡着大锤的师徒俩挥汗如雨,黑黝黝的脊背上油光水亮。你一锤我一锤,“叮铛——叮铛”声中火星四溅。像变戏法一样,铁疙瘩在炉火高温中渐渐变红变亮,如一团绚丽的火,张老头用大钳夹着,放于铁砧子上,师徒俩一阵紧敲,间或夹于水中,只听“哧哧”一声,冒起一股浓烟,又一阵紧凑地锤打,回炉,再锤打。不到半天功夫,铁疙瘩就变成了各式各样精巧的玩意,锅铲、柴刀、锁链、锄头铁锹等等不一而足。

 

“叮铛——叮铛”, 街巷深处,打铁声声,清脆而有节奏地传出老远,有要打铁器的,闻声就能寻到。“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子送姐姐……”童谣犹响耳边,打铁声却早已远去。

 

穿过深巷,可至镇郊的东边河或西边河(两河均为泊湖的一部分),从东边河穿桥或划船可至对岸的狮子山去踏青。小巷是进出老街的通道,更是老街人饮水、浆洗、种地、兴园的生活便道。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四通八达的小巷,老街才会更便利更通畅。

 

伫立老街街口,回首斜阳深处的幽幽街巷,那曲折蜿蜒处,是古镇喧嚣的过去;侧耳聆听,是新街的人声鼎沸、车水马龙。老街,新街,几步之遥;过去现在,却一脉相承。相信安静的老街,将珍藏着这份岁月静好,永远驻留在时光里;新街,承继着老街的足迹,在古镇人的脚下一直向未来拓展延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