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站在《诗经》的高度解读《氓》的主题思想

 fujianhe 2015-08-02
站在《诗经》的高度解读《氓》的主题思想
 
        《氓》以女主人公自叙的方式,叙写一个女子恋爱、定婚、约会、婚嫁、后悔、休弃、诉苦、抱怨、决绝的爱情婚姻悲剧故事,男女主人公的情感生活,活生生地展现在诗歌之中。多数读者都认为,《氓》一诗叙写了这个爱情婚姻悲剧揭示了古代妇女的不幸,痛斥当时的社会习俗,并对诗中的女主人公的痛苦给予深切的同情,对她无奈抗争又给予热情的赞扬。甚至有人还痛批“封建社会”。其实,这样解读《氓》是有违《诗经》本意的。《诗经》收集《氓》诗,不是要读者欣赏弃妇对婚姻不幸的抗争,也不是要读者痛恨氓之二三其德,而是把人类情感生活的一个典型案例,生动地摆在读者眼下,让读者的理性去发现此幕情感悲剧的人性根源。这样的男女情感悲剧,不仅发生在遥远的过去,也频频发生在现在,而且还会必然地发生在未来,不仅发生在中国,而且也发生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其他民族生活中,我们不应该只看见悲剧,更应该探寻这幕男女情感悲剧的人性根源。

        《诗经》原本叫《诗》,后儒家改其名为《诗经》。何故?经者,有经过之义。因此,“经”有过来人为路上后来人指路明方向的意思。所以凡被尊为经的典籍,几乎都是圣人说道明理之言录。其次,经与纬对。古人织布机上有两种线,纵的不变为经,横的动的为纬,故经有不动不变之义。凡真理,方能千古不变。而一切生活现象之中都深藏着人生的真谛。儒家改《诗》为《诗经》,其用意不外乎把人生种种典型的生活案例,以诗的形式,呈现在读者眼下,从而引导读者去领悟人生的真谛。这样的高度,《诗》才能被尊为《诗经》。

        某市曾在某校举办了一次语文教学公开课。教学内容为《诗经》中的《静女》。某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生动而细腻地讲解了《静女》诗歌中的爱情故事,并分析了恋爱中男女主人公可爱的形象。评课时,一位老教师发问:语文课为什么要上《静女》?这样讲解《静女》,难道要我们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教学生怎样谈恋爱?参加评课会的该校校长一听就被触动了,他坚决地表态:“那当然不能这样教学”。不这样教学,那么《静女》这课语文课又该如何教学呢?这次公开课活动,让我意识到语文课上《诗经》作品的高度问题。

        《氓》爱情婚姻悲剧的根源是什么?有人很自信地把悲剧的根源归结于氓,指责是氓的二三其德,使婚姻家庭遭受破裂。其实,诗歌已把表面的原因告诉给读者了。其一,年长色衰(“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其二,氓之二三其德。其三,女也不爽。其四,言既遂矣,至于暴矣。我们从诗文中可以看出,氓有过错,其实女也有过错,只是非深思者不得见而已。站在诗的角度,来看这幕古代男女情感悲剧,当然还是十分肤浅的。如果站在《诗经》的角度来看悲剧的根源,那就更有意思了。首先,婚姻的悲剧原因很浅呀,问题非常简单:婚姻悲剧的起因就是恋爱结婚呀?可能很多人没想到这点。中国文化对恋爱婚姻的见解就写在汉字“恋爱”、“婚姻”四个字里。恋爱者,婚姻者,明白不明白其理呢?不明白恋爱婚姻的道理,就投身于恋爱婚姻之中,受挫折那是自然而然的事。其次,很多人把这场情感悲剧的责任归到氓的身上。可是我们可曾想一想,氓为什么会二三其德呢?如果氓二三其德要负责任,那么女年长色衰的责任由谁来负?氓二三其德是要负情感悲剧责任的,古今所有二三其德的男人都已自己担负了“士也罔极”的责任,可是《诗经》要追问(并非不问,注意这里是“追问”)的不是氓二三其德的责任,而是男人二三其德的感性力量的出处和病根。

        这就是《诗经》之《氓》要给我们的启示。沿着这个启示去探秘,发现了真谛,就能明白孔子对《诗经》的评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至于男女爱情、婚姻悲剧的根源到底是什么,《氓》没有直接给我们答案,《诗经》也似乎也没有直接给我们答案。这是文学对读者悟性的尊重。但《诗经》也并非没有见解,那么《诗经》对《氓》的见解是什么?其见解深藏在题目之中,认得“氓”字,便得其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