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氓》在《诗经》中是一种独特的存在,一直以来被定义为“弃妇诗”,整首诗就是一个女子在絮絮叨叨地倾诉她怎样被男人引诱许婚、怎样结婚、男人变心、怎样离婚的过程。
因为被主流释义先入为主,每次读都对女主人公惨遭抛弃产生深深地同情,最近读了蒋勋老师的《从〈诗经〉到陶渊明》中对《氓》的解读,我恍然大悟,原来这首诗写的并不单纯是女子被始乱终弃的故事,而是恋爱和婚姻的真相。
这首诗是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形式写的,可以分为三部分,正好对应了一段感情的三个阶段:恋爱,婚后,离婚。
恋爱是忧伤诱人的蜜果
《氓》的前两节讲的是初遇、恋爱、结婚。
氓,是流民的意思,先秦时代,有些地方农耕制度尚不完善,很多人的生活居所还是流动的。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这个小伙子是外乡来的。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蚩,形容那个“氓”的神情,呆呆的,很老实。那个外乡来的小伙子站在不远处笑嘻嘻地望着我发呆,他是抱着布来换我的丝的。彼时,货币尚未完全流通,交易大多是以物易物。
但是,姑娘知道小伙子的目的并不是来做生意的,而是来跟她搭讪的,这个看上去老实忠厚的小伙子其实很狡猾,分明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然而,女孩子对这种事最敏感,一眼就看出了他的用意。

而且,姑娘对他也有好感,两人开始约会,分别时总是依依不舍,姑娘送了一程又一程,送过了淇水,来到顿丘。姑娘对小伙子说:“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意思是:不是我故意拖延,实在是你没有好的媒人前来提亲。你不要生气了,这样吧,我们把婚期定在秋天。
这两句使我想到了《射雕英雄传》里穆念慈对杨康说的话:“我在牛家村故居等你央媒前来。”
古时婚嫁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即使私定终身也需要三媒六聘,但显然,诗中的这个姑娘和穆念慈一样,并没有等到媒人前来,自己就把自己嫁了。
姑娘为什么不顾礼仪,自己定了婚期呢?因为她已经深深地爱上这个小伙子了。每次约会时,姑娘都站在颓败的城墙上望着前面的关卡,看不到小伙子出现,她会焦急伤心,“泣涕涟涟”,看到他出现,便会“载笑载言”,简直高兴地要手舞足蹈了。
爱情就是这样,开始的时候,男孩是主动的,女孩子总是矜持的,拒绝的,一旦两人的关系确定,双方的态度立马转变,女孩子成了主动的一方,对方稍有减慢,女孩子便会着急上火。因为女人在感情中总是比男人投入的多,在乎的多。
因为太在乎,所以怕男孩生气,所以妥协。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虽然如此,恋爱中的人总是患得患失,女孩子还是不能安心,她一遍遍占卜,幸运的是每次都没有不好的预兆。当男孩儿驾着车来迎娶她的时候,她告别了父母兄弟,带着满车的嫁妆高高兴兴地嫁了。
从这两节我们可以看出,女孩子对这个男孩子其实并不是特别了解,他们交往的时间不长,她被男孩子的追求打动,深深地陷入了爱情里,很快就决定了嫁给他。
她以为自己嫁给了爱情,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有句话说:“恋爱走心,就像生活在童话世界里,美好甜蜜。”但是,童话里都是骗人的,爱情都是盲目的,凭感性和一时冲动做出的决定往往是错误的,是要为之付出代价的。
婚姻是无奈琐碎的生活
《诗经》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这两节用的就是比、兴。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已嫁做人妇的姑娘去采桑叶,桑叶长得非常茂盛,斑鸠在桑叶间采食桑葚,姑娘劝它说:“斑鸠啊斑鸠,桑葚虽然甜美,但是你可不要太贪食啊!”
斑鸠当然听不懂她的话,她这是借斑鸠抒发自己的心事呢。“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说完斑鸠,又自言自语道:“女子啊女子,千万不要太沉溺于爱情啊!男人沉溺爱情,很容易就会脱离出来,女人若是沉溺其中,就无法自拔了。”
女子已经开始后悔了,为什么呢?因为婚后的生活太苦,完全不是她想象的那个样子。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桑叶就要落了,已经黄了,枯萎了,我也渐渐地老去了。自从我嫁到你家,已经三年了,这三年里,我没有过过一天好日子。
这话有没有太熟悉?太多女子都觉得自己嫁错了人,跟着自己的丈夫受尽了委屈,每次吵架总爱说:“我嫁给你这么多年,没过过一天好日子,你还这样对我!”
中国文化真是源远流长,三千年了,就连吵架的语言都一脉相承。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当年你迎娶我的时候,路过淇水,水势浩大,打湿了嫁车的帷幔,想想那时的我多么高兴啊!
可是我做错了什么呢?你现在的态度和以前简直判若两人,你对我已经变心了。
“二三其德”是三心二意的意思,女子开始控诉丈夫的三心二意,恋爱时的殷勤体贴,和如今的冷漠形成鲜明对比。
我们也是这样啊,总觉得婚后的丈夫和婚前大不一样,认为他得到了就不再珍惜,认为他之前的甜言蜜语都是花言巧语来骗自己,而自己竟然相信了,稀里糊涂的嫁了。
如今清醒过来,看透了他的真面目,开始后悔了,想到离婚了。

纳兰性德说得好:“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我们总是抱怨对方变了,其实变得不是对方,是双方,是两个人的相处方式。
恋爱时的男孩女孩就像开屏的孔雀,总是把缺点掩藏,把最美的自己展现给对方。
结婚后都觉人生已成定局,无需再掩饰什么,觉得对方成了自己的另一半,无需再去讨好,都开始按着自己的本性来了。于是觉得对方变心了,不爱自己了,于是矛盾开始出现,越积越多,当超过婚姻的负重时,结局只能是离婚。
离婚是期望崩塌的悲剧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最后两节,女子的情绪越来越激动,她说:“我嫁给你三年以来,每天早起晚睡,不停地劳作。可是你呢?不但不感谢我,反而对我越来越冷落,甚至到了家暴的程度。”
家暴是女人最不能忍受的,但是这个男人真的动手了吗?也许是,也许并没有,此时的女子已经被怨恨填满了心胸,她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因为对男人的极度失望,不能全作数的。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更让女子生气伤心的是她的兄弟们不了解情况,不同情她,不去帮她出气,反而嘲笑她。静下心来想想,女子真是悔不当初啊!

好像到今天还是这样,每个自由恋爱的女子,一旦遭遇婚变,总会受到娘家人的指责埋怨:“当时我们就觉得那男人不靠谱,家里人都不同意,是你非要嫁,现在好了,自食恶果了!”
俗话说:“劝和不劝离。”又说:“宁拆十座庙,不破一桩婚。”
当身边的亲朋好友婚姻出现问题,人们大多数都是规劝他们不要轻易离婚,因为很多人都知道他/她也许并不是真想离婚,只是从别人那里找个台阶下。
真想离婚的反而已经不会去倾诉,因为没必要了。
我们不能揣测《氓》中的女子是否真想离婚,但是她兄弟们的态度向她的婚姻生命开了最后一枪,她为了赌一口气也要把婚离了。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女子离婚的心意已决,但是她的抱怨还没有停止:“我本来是想和你白头偕老的,但是如今的我太失望了。淇水尚有彼岸,隰水也有堤泮,我心中的恨却永无止境。”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总角,是男女未成年以前扎的两个发髻,一般指童年,这里应指少女时代。想想还是少女的时候好啊,那时只有欢笑,没有烦恼。想你当初对我信誓旦旦,如今却不能反思自己的行为态度。算了吧,还是不要去想了,反正已经这样了。
有人说: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不在乎。

而诗中的女子到最后也是在怨恨男子,可见她不是不爱了,而是失望积攒的太多了。
她不知道恋爱和婚姻的区别,恋爱是两个人的事,婚姻是两个家庭的事,恋爱只需要感情,婚姻需要的是责任。
有人说:打败婚姻的不是出轨,不是贫穷,而是生活琐事,是柴米油盐酱醋茶。
举个网上广为流传的例子:一对夫妻因为一摞四天没刷的碗,离婚了。
妻子出差四天,回来发现洗碗池里的碗放了一大堆,都发霉了。她想想这些年来丈夫的所作所为,终于忍无可忍,提出离婚。
刘震云的《一地鸡毛》直击家长里短、婚姻生活的真相:街上的事,一件事就是一件事;家里的事,一件事扯着八件事。
可惜,这个女子完全不明白这一点。
《氓》
读完整首诗,我们可以看出《氓》中的女子是个充满感性、浪漫的人,她思想不够成熟,沉溺于爱情不能自拔,盲目的走入婚姻,却发现现实并非想象中美好。
丈夫日渐冷淡的态度,永远做不完的家务,需要处理的公婆关系,一地鸡毛的生活琐事,都让她难以应对,期望崩塌后,她毅然扔掉了婚姻中的责任,选择了逃离。
一首浪漫的爱情诗以悲剧收场。
所以,单纯把这首诗看作是一首“弃妇诗”未免有失偏颇,它讲的是婚姻中不可避免的现象,讲的是恋爱和婚姻的矛盾,这种矛盾存在了三千年仍未消失,而且只要婚姻制度存在,就永远不可能消失。
这或许才是我们读这首《氓》应该受到的启迪,并从中汲取智慧的经验,这也是《诗经》一直作为经典永远流传的伟大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