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氓》

 丘山居士馆 2021-03-25

肖旭

 是我国春秋时期卫国的一首民歌,记载在《诗经》里。在讲解这首诗之前,先介绍一下《诗经》的概况:

  我国的诗歌创作,有着十分久远的历史、光辉成就。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许多优秀诗篇。《诗经》就是我国第一部诗歌创作的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公元前十一世纪——前六世纪)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原先叫《诗》,或《诗三百》(取约数)。汉代儒家把这总集当作必学的经典著作,所以才把它叫做《诗经》。一直沿用于今。

我国早期诗歌创作与音乐关系十分密切,《诗经》中305篇诗歌,在当时都可以配合乐曲来歌唱。古人从他们所配合乐曲之不同门类,把305篇诗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颂”,是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宗庙时所用的乐歌。据说歌唱时还伴有舞蹈。清代学者考证,“颂”就是容貌的“容”字。因跳舞有各种姿势、容样,所以叫“容”。分周、鲁、商颂。实际是宋国的颂,周灭亡后,封商的后代在宋(今商丘一带)。

“雅”,是宫廷音乐。雅义为“正”。雅乐即正声。统治者奉为正统音乐。通常是在朝廷举行宴会、集会或者其他礼仪时演奏、演唱的。雅乐分为“大雅”、“小雅”。一般认为分大、小雅,主要是时间有先后的缘故。大雅先于小雅。大多出自贵族之手。但也有不少揭露黑暗、讽刺现实的好作品。从现存的诗歌来看,大雅全部是西周时期的诗歌;小雅则有东周时期的,时间略有先后。

“风”,也叫“国风”,是各地的地方音乐。《诗经》中本来标有“秦风”、“陈风”、“郑风”、“周南”等十五国风。实际是指各诸侯国的民歌、土乐。如果照今天的说法,所谓“秦风”就是“陕西调”;“郑风”即“河南调”。需要注意的是,《诗经》中标明的某某风,不仅表示这首诗出自某个诸侯国,而且还表明它的乐曲是某个诸侯国的地方音乐。而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如《氓》选自“卫风”,这“卫”不仅表明此诗出于卫国(今河南淇县一带),更重要的是还表明这首诗所用的乐曲是卫国的地方音乐。

各个诸侯国的地方音乐统称为“风”,主要与朝廷所用的雅乐相对而言,就像我们今天的地方戏与京戏间的相互关系。在这三类诗歌中,“风诗”最多,有160篇。其次为“雅”,105篇。“颂”诗最少仅40篇。思想、艺术性也较差。真正能代表诗经风貌、神采的,是风、雅两类诗。所以后人往往“风、雅”并举,如说“风雅驭驰”,即从此来。

《诗经》反映社会生活相当广阔,凡是西周到春秋时期的农业生产,经济情况,历史大事,政治动乱,统治者的荒淫残暴,劳动人民的辛酸苦难,周王朝与各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几乎都有反映。尤其“国风”中的一些优秀篇章,本着“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精神,真切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思想愿望,反映了人们的喜怒哀乐,有着很强的现实性,并以此确立了我国诗歌反映生活、批判社会现实的优良传统。

《诗经》的艺术特点,一般以四言为主,即四个字为一句,多用重章迭句,反复歌咏,有“一唱三叹”的效果。而且《诗经》大量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不仅使这些诗篇显得形象鲜明,描写生动,而且为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足够汲取的经验,对中国诗歌的发展有很深远的影响。

《氓》是《诗经》中的名篇,它比较突出地体现了《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及其出色的艺术成就。

下面讲解作品,先讲题目——《氓》

我们知道,文章题目通常对作品的思想、主要内容,起概括、提示作用,称之为作品之“窗”,能帮读者去思考。但《诗经》的情况有所不同。《诗经》中的诗歌原来都没标明题目,后人为便于区别、检索,就从诗的第一句中选出几个字作为题目。如《诗经》中的第一篇名叫“关睢”,就选用了“关关睢鸠”中的两个字作了题目。这题目本身与诗歌主题没什么密切联系。再如“采薇,采薇,薇亦作止”,也是从开头语中选了“采薇”二字作题目的。《氓》则是选取这首诗的第一个字作题目的。

《氓》诗共有六章(六个自然段),现逐段介绍:

第一章写女主人公的回忆,追述氓当初向自己求婚的情景。

先说一下读音:“氓”(meng)不读(mang);谋(ml)与“思”押韵。“丘”(j1)与“思”、“谋”押韵。“愆”(qlan)、“将”(q1ang

“氓”在先秦时,是指丧失土地离开了家乡到其他地方居住、谋生的人。这里的“氓”,指从别处流亡到卫国生活的人。指的是男子由于没有了土地,以经营贸易为生的人。“蚩蚩”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是“敦厚的样子”,即氓的样子忠厚老实;另一种认为是“”嬉笑的样子”,即嬉皮笑脸。两种解释各有所长。若从全诗对氓这个人物性格刻画来看,取第一种解释可以更深刻表现这个人物的虚伪、狡猾;若从作者叙述的心情来看,取第二种解释可以生动表现出女主人公后悔当初的激奋。“抱布贸丝”,这里的“布”也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是拳布,即货币;另一种认为是布匹。我认为解释“布匹”为好。因从全诗来看,可知氓这次来并不是真心做买卖、赚钱,而是以换丝为借口,跑到女方家中向女主人公求婚,所以他没必要也不会带那么多钱,甚至多到抱的程度。“匪来贸丝”,不是来做买卖,不是来换丝。“匪”通“非”,通假字,不是的意思。“来即我谋”,即:就、走近、凑近、靠近。这是说,到我这儿来,到女主人公这来。这里的“即”是动词,不是副词“立即”。“谋”:商量,这里指商量婚事。

开头四句是讲:氓这个傢伙当初以换丝为借口,到我家里来向我求婚。

“送子涉淇”“子”:对男子的尊称。您,代词。“涉”:淌水过河,引申为渡过。“淇”:是卫国一条河流的名字。女主人公送氓送的很远—— “至于顿丘”,顿丘:地名,卫国的一个城邑,在淇水东面。“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匪”同“非”。“愆期”:过期。“愆”的本义是“过错”。“将”:请、请求。“无怒”:别发火。“秋以为期”:以秋为期。意思是说,不是我有意推迟婚期,实在是因为你没有找到一个好的媒人来说亲。请你不要恼火,我们到秋天结婚吧!

第二章写订婚后女主人公对氓的真诚相思和她等待嫁氓的急切心情。

看前四句是怎样刻画人物心理的?“乘”:登上。:矮墙。垝垣:坍掉的矮墙。“以”:表目的、结果,可译为来。“复关”:氓住的地方。其实指氓这个人。“见”:看见。“泣涕涟涟”看不到时,她急得流泪哭泣。“涕”:古指眼泪,不是鼻涕。“涟涟”:不断流泪。抓住“乘、望、见、见”四个字分析,主要表达少女急切见郎的心情。注意,前一个“见”字,是望远;后一个“见”字,是近看。

“既”:表已经,是副词,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连词“既然”。“载……载……”:是助词,即“又…又…”如“载歌载舞”,不同“装载”。“尔”:你,指氓。“卜”:用乌龟的甲壳卜卦,古人用火烤乌龟壳,直烤到龟甲裂开,然后看裂纹形状和走向,断定吉凶、福祸。“筮”:用蓍草的茎占卜。“体”:指卦象,即占卜的结果。“咎”:这里是凶的意思。体无咎言:说卜卦的结果并没有什么不吉利的言辞。“以…以…”:都可译为“把”。“”:迎亲的车子。“贿”:指财物,即女主人公的嫁妆。这两句是说:要氓把迎亲的车子赶来,把她娶过去。注意,“贿”是不含贬义的名词。现代汉语中“贿赂”是一个带贬义的动词。

上面第一、二章是写回忆,下面第三章是写眼前,抒发自己轻意嫁给氓最终遭到遗弃的悔恨。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这两句是比喻。字面意思是:桑树没有枯黄的时候,它的枝叶茂盛。用来比喻女子初嫁时年轻貌美,被人怜爱的幸福。“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感叹词,表语气。“鸠”:鸟名。“桑葚”(ren):桑树籽,味甜,可吃。“无与士耽”:无:不要。耽:沉溺,着迷。“说”(tue):通假字脱,解脱。“于嗟鸠兮”两句也是比喻,喻意是下两句“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古书上说,鸠鸟如果吃桑子多了会醉,要损伤体性。这里以劝告鸠鸟不要贪吃桑子,以免醉而伤性作比喻,劝年轻的姑娘不要沉溺于爱情。女与士耽,难以解脱。

这后四句是说,男子沉溺于爱情,有时尚能解脱;而女子沉溺于爱情则不可解脱。意思就是“多情女子薄情郎”。

第四章作者由眼前又回到往事,回想起结婚后的清贫生活和被遗弃的凄凉景象,谴责丈夫的缺德无行。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说桑树零落的时候,树叶枯黄,纷纷落地。“其”:将,要。“陨”:落,陨落。这是比喻妇女年纪大了,容貌衰老,人老珠黄,遭人遗弃的不幸结局。“自我徂(cu)尔”“徂”:往、到的意思。“食贫”:吃苦。这两句说,自从我嫁到你家,整整三年,过的都是苦日子。汤汤shang):形容河水滔滔。“渐”:动词,浸湿。不同逐渐。“帷裳”:车旁的布幔。这两句回想她被弃回家时渡过淇水的情景。一个女子孤零零地渡河,河面上波涛翻卷,水珠飞溅,把车幔都浸湿了。这“渐”字表明了女主人公心情的沉重,水湿车幔,颇为沉重。“也”:句中语气词,表短暂停顿,起舒缓语气作用。“爽”:差错,不同“直爽”。“不爽”我没有什么差错。“士贰其行”(hang:指氓的行为前后不一。“行”:行为。“贰”:用如动词,可理解为“改变”。“也”:语气词,同上。“罔”:无。“极”:准则。“罔极”:无常,不定。意思是说,氓反复无常。“二三其德”:德行不始终如一,指氓变心。“二三”:是数词,这儿用作动词,三心二意,反复无常,一再改变。这里属词类活用。这两句是谴责氓品行恶劣,朝三暮四,半路变心。

第五章进一步自哀不幸,补叙婚后谨守妇道,却屡遭丈夫虐待的痛苦悔恨。

“靡”:无,不。“靡室劳”:是说不以操持家务为劳苦。“夙”:早晨。“寐”:睡。:日,天。“既”:已经。“遂”:达。夙兴夜寐:早起晚睡,起早贪黑。“靡有朝矣”:不是一天两天,意思是天天如此。“言既遂”:是说目的已经达到了。注意这个“既”,与动词联用,放在动词前面,经常表示动作或行为的完成。“至于暴矣”:是说氓达到目的,就开始粗暴地对待自己。“兄弟不知”:作体谅、理解。这两句说:自己兄弟也不理解,不体谅自己的苦衷,何况旁人呢?“咥”(x1:大笑。她无处诉说自己的不幸和痛苦,只能一个人默默地自哀自伤,苦酒自饮了。“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言”:语气词,无意义。“之”:代词,代上面说的那些事。“躬”:身体。“躬自”:亲自,是说独自一人。“悼”:悲伤,不同于“哀悼”。“躬自悼矣”:一个人独自悲伤。这两句是说:静下心来想想这些事,自己暗暗悲伤。

第六章总结恋爱婚姻悲剧,表明自己与氓断然决裂的态度。

“及”:与。与……起。“”:同。“偕老”:一起白头到老。这句是回忆以前与氓热恋时,自己许下的心愿,与氓白头偕老。谁料氓半路变心。所以她想起当初“及尔偕老”的心愿,心中不再是温情洋溢,而是悔恨不已。所谓“老使我怨”的“老”字,就是“及尔偕老”的意思。“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隰”(x1):指低洼潮湿之地。“泮”:通畔,即河岸。这两句说:淇水再宽,也有河岸;低洼潮湿之地再广再大,也有个边际。“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总角”:头发的形状。古代男女在没成年时,将头发梳成两半儿,在两耳上各札一个髻,型如两支角,所以叫总角。“总”:束札。“角”发角。“总角”两字一直连用,后来就代指幼年。“总角之宴”:即幼年好朋友“言笑晏晏”:是具体描写欢乐的情状,有说有笑,亲密无间。“晏晏”:柔和、亲切的样子。两人从小认识,青梅竹马,也曾相互发过誓,要与对方白头偕老。所谓“信誓旦旦”:“旦旦”:可作天天讲。这里用作形容词,明明白白的意思。翻译过来,真诚的誓言明明白白。既然有信誓旦旦的保证,女主人公是不应该被抛弃的,然而她也没想到,氓是一个不讲人性,不守信义的小人……“不思其反,氓还变了心。“反”:违反誓约,也就是变了心。“反是(s1)不思,亦已焉哉”:“反”:违反。“是”(s1):指示,相当于此义,代词,指过去的一切。“亦”:也。“已”:终止,完结。这里作算了、罢啦解释。“焉哉”:都是语气词,连用两个是为了加重语气,表女主人公与氓决裂的坚决。最后两句说:既然氓违反誓约,不愿念及与我的友谊爱情,那我又何必再怀恋过去,而使自己伤心呢?算了吧,过去的一切都让它过去吧!我不再想它去了!

下面归纳一下:

第一个问题 《氓》的主题思想及其认识意义。

春秋时期,封建的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阶段,封建思想意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就恋爱婚姻而言,当时男女间的交往还比较自由,远没有封建礼教体系形成以后那么禁卫森严。尤其是在郑国(今河南新郑县一带)和卫国(今河南淇县一带)风俗比较浪漫,城隅河边,桑间濮上,男女青年幽期密约,投桃报李,相互恋爱,并经常以诗歌互通衷肠,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诗经中“郑风”、“卫风”里面就有不少诗反映了这一问题。拿“氓”来说,女主人公与氓也是自由恋爱。我们从诗中“总角之宴,言笑晏晏”的叙述可知,他们还没有成年时就认识了。成年以后,男方借口贸丝到女方家求婚,得到了应允,可是没通过媒人,他们就结成了夫妻。

我们说女主人公的恋爱是自由的,但她的婚姻并不幸福。结婚以后,她不怕贫苦,“夙兴夜寐”的操持家务,然而不但没有得到氓的应有感激和报答,反而受到了氓的无情冷落、虐待,并被冷酷遗弃。这一悲剧的产生,除了氓个人“二三其德”,始乱终弃的恶劣道德品质外,还有更重要的社会原因:

我们知道,随着封建制度的逐步形成,男女在生产劳动中的价值、作用逐渐扩大,随着经济地位的变化,在家庭中的地位也发生变化;由于妇女丧失了经济上的独立,把嘴巴挂在男人肩膀头上,处于了从属、依附地位。男尊女卑已成为当时天经地义的思想意识。这种意识反映在婚姻上,就是夫妻关系的不平等。在家庭中,丈夫是主宰,支配着一切;而妻子则是附庸、花瓶,听凭丈夫任意摆布、支配。从《氓》来看,氓在婚前甜言蜜语,求婚求爱,犹如绵羊;而一旦成婚,占有了女子的身体,也占有了支配妻子的“社会权力”以后,他就原形毕露,犹如豺狼,任意奴役、虐待妻子,最终将她无情抛弃。“婚前是羊,婚后是狼”、“子系中山狼”都是这一意思。

而女主人公呢?她虽然愤然谴责了氓的薄情寡义,并且表示与他决裂的鲜明态度,然而她却无力改变自己的不幸命运,也得不到社会與论的支持和同情,甚至连她的同胞兄弟也对她讥讽、嘲笑,“兄弟不知,咥其笑矣”。这生动的表明了古代妇女在当时社会中受压迫、受损害的卑下地位。弃妇的悲剧,是处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夫权制的必然产物。从女主人公的个人教训来看,盲目的爱,是女人最大的悲哀。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氓》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一时代的特点,从而具有普遍的意义。女主人公在孤立无援、忍气吞声之际,沉痛地告诫年轻姑娘们“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言辞虽有些偏激,但却表达出了广大下层妇女对自己社会地位低下的辛酸,表达出了她们对男尊女卑思想意识的愤愤不平。

主题可以概括为:

这是一首叙事诗,全诗通过一位弃妇的自述,谴责了在恋爱婚姻方面“二三其德”的氓,痛斥他婚前是羊,婚后是狼的恶行。同时也表现了她对自己错误爱情的悔恨以及断然与氓决裂的坚定意志。全诗还真实地反映出古代妇女在恋爱婚姻、家庭生活中受压迫、受损害的事实。

第二个问题 复杂多变的感情及其在本诗结构中的地位。

《氓》是一首叙事诗,但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作者采用第一人称,诉说她与氓的爱情始末,以内心独白的方式抒发了她胸中复杂丰富、起伏变化的思想感情。

全诗共六章:第一章是追述追述女主人公与氓初恋与定婚;第二章是回忆回忆女主人公与氓定婚以后,对氓的真诚相思,等待嫁娶的急切心情;第三章由回忆折回到眼前,抒发自己轻意嫁人遭到遗弃的悔恨;第四章又追想婚后的清贫生活及被休弃回家的凄憷心情。谴责氓“二三其德”、始乱终弃的恶劣行径;第五章回顾自己结婚三年,日夜操持家务,但却被氓虐待、遗弃,被兄弟嘲笑的遭遇,自悲不幸。第六章由遥想少年时与氓的友情、与氓初恋时的誓约,又回返到被休弃回家,孤身独处的现实,并表达了与氓断然决裂的坚定态度。

从我们的概括中可以看出:这首诗所叙述的一系列事实,并没按照事情的发生时间的先后来顺序排列,而是随着主人公的内心情感活动的起伏变化,交错跳跃,漫无次序。这是因为作者叙述时的感情流动非常活跃和强烈。

《氓》中女主人公善良、勤劳、忠贞,平白无故地遭到氓的虐待、遗弃,她内心的悲痛可想而知。痛定思痛,当她回想自己的爱情经历,追究造成婚姻不幸的原因时,首先泛上脑海的必定是那些对她影响最深、触动最大的往事,而氓的求婚正是这场爱情悲剧的第一幕。于是,自然而然的由此说起。在诗的第一章,作者叙述与氓定婚经过的时候,心情还比较平静,但随着回忆的深入,随着思绪的飘移,她的感情就逐渐激动起来。我们说初恋总是美好的。当女主人公回忆起与氓定婚的情景时,“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她沉浸在初恋的幸福之中。然而,初恋的欢娱时刻十分短暂,很快就消逝了。氓对女主人公的亲爱从结婚起就发生了变化。回想到这一点,作者的心立刻由回忆返到了现实,情感由幸福转到悲痛;想到自己被遗弃的遭遇,情感悲愤到不可遏止,情不自禁地发出了天下女子“无与士耽”的呼告。

第三章的出现,从叙事角度看,显得十分突兀,但从作者的感情变化的逻辑来看,则十分自然。女主人公一旦想到被氓遗弃的不幸遭遇,她的心就如井喷,无法平静。悔恨、愤激、痛苦一起涌上心头,百感交集,起伏不定。因此诗的后三章所叙的事例的时间顺序全部打乱了。我们看“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这是回忆结婚后的情景。“洪水汤汤,渐车帷裳。”是回忆被休弃回家的情景。“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又从回忆折回到眼前,抒发心中的愤激。第五章开始作者由现实回到往事“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又回忆起往事。而“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又从往事回到了现实,抒发胸中的悲愤。第六章“及尔偕老”从现实回到往事,时间跨度更大;“老使我怨”又从往事回到现实,回到她被遗弃的现实。“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来比喻自己胸中的愁苦。“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又从现实回到往事。从“不思其反”又从往事回到现实。所以后面三章所叙之事,忽前忽后,忽此忽彼,完全是随着主人公的感情变化而变化。这样写虽然简略了叙事的完整性,但却增强了诗歌的感情力度,真实准确而又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弃妇的悲愤,具有振动人心的魅力。法国十九世纪著名雕塑家罗丹曾说过:“艺术就是感情”。《氓》之所以打动人心,首先就在于它的感情真实、丰富、强烈。在这感情的强烈冲击下,不仅使这首诗的结构形式形成了与众不同的特色,而且还使一些专门研究古诗的学者,对这首诗到底是属于叙事诗,还是抒情诗的问题,踌蹰不决,难以确定。

第三个问题 鲜明的人物形象及其塑造方法。

《氓》之所以感人,还在于它塑造出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诗中女主人公是个纯贞、善良、勤劳而又忠贞的女子。她与氓从小相识,青梅竹马,有一定的感情基础。成年以后,氓以贸丝为名来求婚,点然了她心中爱情之火。她不假思索,也没想到其中深浅,便天真答应了氓的请求,并且情意绵绵,一直把氓送到淇水河边。定婚以后,她对氓真诚爱恋,经常“乘彼垝垣”,引领悬望氓的住地。看不到氓时“泣涕涟涟”;看到氓时“载笑载言”。急切地期待着氓来迎娶。结婚以后,她辛勤操持家务,满心指望帮助丈夫振兴家业,把日子过得热火一些。即使氓对她打骂凌辱,她也依然不变初衷,“女也不爽”,仍坚持爱着他。至到氓冷酷无情地将她休弃,赶出家门时,她才从梦幻中惊醒,认识到氓是个“二三其德”之人,是一个凶狠奸诈,冷酷无情的小人。于是迷途知返,毅然采取了与氓一刀两断的态度,并愤怒指责、控诉氓的虚情假意,表现出了她性格中坚毅、果敢的一面。

诗中另一个形象——氓。这是个卑劣无耻的傢伙,薄情寡义并虚伪凶残。婚前是羊,婚后是狼。结婚前,他伪装忠厚老实,借口贸丝到女家,以甜言蜜语欺骗天真无邪的少女,而且还赌咒发誓,骗取了姑娘的爱情,也骗取了姑娘的财产。而一旦达到目的,他便撕去面纱,露出庐山真面目。不仅把妻子当牛当马,而且百般虐待凌辱,最后又嫌容貌衰老,将她一脚踢出家门。整首诗对氓的描写刻画所花的笔墨不多。但这一形象还是比较鲜明突出的。

作者塑造人物形象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一是女主人公与氓的对比,即人物之间的对比。对比的焦点是双方对对象的不同态度。恋爱时,女主人公是一片赤诚、真心爱氓;而氓则虚情假意,施展骗术。结婚以后,女主人公一如既往,忠贞不渝;而氓则朝秦暮楚,始乱终弃。两个人物的善与恶,美与丑,正是在这对比中显示出彼此间的强烈反差。

二是两个人物自身前后行为的对比。氓的言行以结婚为界限,前表现为“信誓旦旦”的赌咒、发誓;婚后是“至于暴矣”“二三其德”的变心,两种不同情状:婚前是羊,婚后是狼。通过前后对比,互相映衬,深刻地暴露了他忠厚是假,虚伪是真的本质。

女主人公的思想性格则以她被休弃为界限,也发生了较大的转折、变化。受人遗弃的不幸遭遇,使女主人公看清了氓的虚伪面目和丑恶本质,也使她认识到了妇女地位的卑微、低下,严峻的生活现实,使她的思想性格由单纯、天真、热情而略带几分软弱,转变为成熟、理智、冷静而又刚强坚毅。女主人公这一思想前后转变,不但使这一人物形象表现的更加充实、更加丰满,而且显示出了环境与人物性格的辩证关系,时势造英雄。具有令人信服的逻辑力量。

第四个问题 赋比兴及其他。

《氓》的艺术成就除我们上述讲的几点以外,还有:

l、    1、赋比兴手法的运用。赋、比、兴是《诗经》最主要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与我们前面讲的“风、雅、颂”三种分类合在一起称之为“诗经六义”。

赋,朱熹《诗经集》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也就是说,描写景物是白描,叙述事情是直接叙述,表达情感是直抒胸臆。即对事物进行直接的铺陈叙说,直接写实。《氓》诗中,除“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以外,几乎全用的是赋,铺叙事实,直抒胸臆,情真辞切,有着本色天真的艺术特点。我们如同面对女主人公,亲耳聆听她的倾诉,感受她的喜恕哀乐。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比喻,对事物进行形象的比匡。在这首诗里,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来比喻女子初婚时,年轻貌美,受人怜爱的情形。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女子人老珠黄,遭人遗弃的不幸。以“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比喻自己的忧愁痛苦,无边无岸。愁思无尽,痛苦无边。这些比喻的运用,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和痛苦心情,有着丰富的生活意蕴和情感内涵。

兴,也叫起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是以象征为主的比喻。也就是由歌咏眼前的景物进而联想歌咏到其他事物。这一手法比较难以理解,举几个例子:如《诗经》中的第一首诗《关睢》的开头,“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是以关关叫着的睢鸠鸟起兴,由雎鸠鸟成双成对,悠然自得,联想到窈窕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再如《采薇》的开头,“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也是以采薇起兴,说征人由野豌豆苗又长出新芽,一年长一次,联想到年底又到,但自己久戍边彊还是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采薇,采薇,就是渲染他物以引起所咏之事,就是曰归,曰归。这句的意思是,采豌豆苗,采豌豆苗,又长出了新芽。说回去,说回去,眼看又到了年底。前者“又”,后者“又”,是作者起兴,联想。所以“兴”比较难理解一些。读的多了,熟能生巧。“兴”一般用在诗的开头,但有时也用在诗的中间。如《氓》诗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既是比喻,也是起兴。既是对爱情盛衰的比匡,也是见物而起兴,引发出自己的悲哀和感叹。比中有兴,兴中含比,很难一言而分。前联是借桑叶繁茂润泽引出女子年轻貌美,爱深情笃之欢;后联借桑叶黄落引出女子年老色衰,人老珠黄,情断被弃之苦。我们从诗中“抱布贸丝”来看,女主人公可能是一位以缫丝为业的妇女,她的家园周围或许还种有桑树,因而她说到桑叶,即是用她熟悉的景物比匡爱情的盛衰,这又是借桑叶来起兴,触类联想。故比兴二者交融,浑然一体。

赋比兴都是摹拟物象的方法,以情与物的结合来看,融合着三种不同情况:

“赋” ,是通过直接摹拟(写)物象而寓意于其中,物象之意,即所寓之意,曰“情物尽” 。

“比” ,是一种明显的比喻,物象之意和所寓之意有共同之处,情附于物的某一种特点而显,曰“情附物” 。

“兴” ,是一种象征性的暗喻,借助于联想的作用,以物象之意来象征所寓之意,借物以起情,曰“物动情” 。

“兴隐而比显”,是说兴与比,象征与比喻是不同的,三者相比,“兴”,显然含义更为深远,不易使人一下全了解,并且使人回味无穷,有言尽意不尽的特点,所以更富有艺术魅力,也最受历代文人所重视。在创作时,往往是三者融为一炉,互为迭用。

2、顶针手法的运用。

顶针是一种修辞格,它是用“前一句的结尾,来做后一句的起头,使邻接的句子头尾蝉联,而有上递下接的一种修辞法。”(陈望道《修辞发凡》)近来的一些研究者认为,蝉联词不在句首,而在句中的也算作顶针格。这样,《氓》诗中就有多处用了顶针格手法。如“抱布贸丝,匪来贸丝即我谋”、“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无与士耽士之耽”、“及尔偕使我怨”、“不思其反,反是不思”。有的是尾、头蝉联,有的是蝉联词在句之中。因此该诗多处用了顶针格,故读来朗朗上口,吟诵之际含有回环往复、绵连不断的趣味。

3、整齐的句式,和谐的韵律。

这首诗共有六章,每章都是十句,每句都是四言,清一色句式,十分整齐,而且它的押韵很灵活,并富于变化。第一章押Zh”韵,除“将子无怒”外,句句押韵。第二章押“元”韵,除“尔卜尔筮”、“以尔车来”外,也是句句押韵。第三章由句句押韵变为隔句押韵,韵脚也由平声转为仄声;再由仄声转为平声。第四章则由隔句押韵又变为句句押韵,而韵脚先是由仄转平,再由平声转为仄声。第五章则又都是隔句押韵。第六章又都由隔句押韵转为句句押韵。

诗歌的章句形式整齐化一,而押韵则时疏时密,或平或仄,穷尽变幻,充分显示了诗作者驾驭诗歌形式的熟练技巧,体现出了我国劳动人民杰出的智慧和艺术创造力

/肖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