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州一中侯巍《 诗经〈卫风·氓〉》精讲案、课件、CN论文

 郑州一中侯巍 2021-04-02

不讲:

关于《诗经》的相关文学常识,了解诗经的内容及现实主义风格。

略讲:

积累重点实词、虚词

详讲:

掌握《诗经》赋比兴手法及章法节奏特点。了解诗歌中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把握诗歌的情感主旨。

一.导入设计: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也是中国最早的文学形式之一,而《诗经》以其现实主义的笔法成为了反映周代生活的一面镜子。尤其是关于爱情的诗篇更是历来被人传诵。今天我们走进《氓》,感受《诗经》的魅力。

二.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A

参考课下注释,完成对文章基本大意的梳理和理解,初步掌握文本中的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自主学习B

1、抒情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女性?她主动选择离婚的举动说明了什么?

2、氓是一个怎样的男子?他对女主人公有真爱吗?

3、你认为,二人发生婚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文章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三. 课文精讲

1.抒情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女性?她主动选择离婚的举动说明了什么?

第一章:

女子“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最终答应秋天办婚事,写出女子的温柔有主见。

第二章:

描写女子等待过程的心理:由焦急期盼到失望伤心再到欣喜激动。这几句充分表现了热恋中女子的率真和对男人的痴情

第四章:

女子被弃归家的路上,指责男子“二三其德”,透露出女子对男子变心的愤恨,更是对其进行了无情的控诉

第五章:

“三岁食贫”“三岁为妇……..”写出了女子为妇后多年辛勤劳作,不辞辛劳,应该为一位勤劳持家的贤妻。但却遭到了丈夫的虐待,可见处境之无奈之悲惨

第六章:

女子开始反省,怨愤和痛苦应该有个尽头,表现出女子清醒、刚烈、坚强的特点。

主动选择离婚是对男子三心二意的控诉和愤恨,更是对有爱婚姻、长相厮守、白头偕老婚姻生活的执着追求。

例如,汉乐府民歌《有所思》——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女主人公形象总结:勤劳朴实、纯洁善良、温柔体贴、善解人意;多情柔顺但又清醒、坚强、刚烈勇毅,敢于反抗。

2.氓是一个怎样的男子?他对女主人公有真爱吗?

第一章:

男子满面笑容(一说忠厚老实),借着做买卖前来找女子商量婚事,这几句描写既表现了男子的敦厚,急切。也可以看出男子虚伪、狡黠

第二章:

“将子无怒”,写出了男子的暴躁易怒,没有耐心

第四章:

通过女子的控诉和指责,点出了男子的三心二意,对爱情的不专心

第五章:

“暴”字写出了男子狰狞的面目,不念旧情,无情无义。对结发妻子的抛弃可以看出男子是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始乱终弃的家伙。

男主人公形象总结:急躁、狡黠、狭隘、任性、自私、冷酷;喜怒无常,见异思迁,始乱终弃,能同甘不能共苦。

3.你认为,二人发生婚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遇人不淑说。

参见男主人公“氓”形象、性格分析。在求婚时,他对女主情感是真挚的,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女主容颜的老去,他的爱情初心渐无,婚后全无往日恩爱,无情遗弃妻子,是一个对爱不忠诚,对家庭不负责任,对女主始乱终弃的负心汉。

2.社会制度说。

女主人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特点决定的。
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男主人公“氓”可以说是男权社会时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在求婚时,他对女主人公的感情是真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女主人公容颜的渐衰,他的爱情也随风而去,全然不念往日的恩爱,无情地遗弃了妻子,是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的、始乱终弃的家伙。

3.社会道德说。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女方家庭富有,女方对氓这样的贫苦女婿看不上眼,对这对“贫贱夫妻”没有协助,只有嘲笑,这会导致氓心理失衡,迁怒于妻子。

4.年老色衰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光彩照人的少女在艰苦的岁月中蹉跎了美丽的容颜,再加上长期过着贫苦的生活,被抛弃的命运必然降临在她的头上。

5.礼义不周说。

周人不仅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且要举行繁杂的婚姻仪式,以显示婚姻的严肃性,来保证婚姻和家庭的稳定,这里的氓不委托媒人提亲,其行为就是一种轻视婚姻礼仪的表现,文章开始便给悲剧婚姻埋下了伏笔。

4.文章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对比手法:

1)女主人公婚前婚后形成对比。

    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生活幸福,温柔、纯真、热情,对爱情和幸福充满了渴望。

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我”受尽屈辱,作为人妻,却遭到遗弃,既后悔又令人伤心。当初的渴望变成了失望。但性格刚烈,认知清醒。终于认清了男子的真实面目,变得刚强起来。

2)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

   婚前:“氓之蚩蚩”、“信誓旦旦”。对人一副笑嘻嘻、老实忠厚的样子。

   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婚前婚后,判若两人。

3)“我”与“氓”对爱情态度的对比。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我”对爱情态度专一,为了婚姻日夜操劳;“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男子对爱情极其不专一,三心二意,无情无义。

这些对比鲜明生动,分别表现了女主人公和男主人公性格特点以及感情的变化。

赋比兴手法:

1.    赋比兴

1——2章:追叙恋爱生活。(赋)

3——5章:追叙婚后的不幸生活(3/4比兴和5赋)

6章:女主人公毅然与氓决裂。(比)

重点讲解以“桑”比兴——

 1.如何比兴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等诗句以桑起兴,引发下文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同时,这几句诗又以桑设喻,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
其中,其叶沃若喻女子青春年华;以“鸠”无食桑葚喻女子不要对男子过分迷恋;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喻女子年长色衰。
2.比兴作用

结构上——

(1)在叙事中穿插比兴,使叙事暂时中断,避免了平铺直叙。

(2)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婚后生活并不如意美满,叙事线索似断连。

(3)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比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内容上——

(1)比兴能唤起读者丰富的想象,“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喻指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相应可以推测出女子年老色衰时氓变心的主要原因。

(2) 女子是“桑蚕公主”,用女子很熟悉的桑树做比喻,富于生活气息,同时也暗示了女主人公的勤劳。

四.课文总结

《氓》之所以成为文学史上最有名的一首弃妇诗,其关键就在于通过两个鲜明的形象的刻画,通过一一个女子的婚姻悲剧,深刻地批判了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和社会现实。古代的社会所给予妇女的,是一个既狭小又苛刻的生活空间,妇女生活在那个时代,也无怨无尤地克尽自己的本分。个体婚姻制度在历史上决不是作为男女之间的和好而出现的,更不是作为这种和好的最高形式而出现的。恰好相反。它是作为女性被男性奴役,作为整个史前时代所未有的两性冲突的宣告而出现的。(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段话对我们理解古代女性悲剧性是很有帮助的。

超级链接——情感逾越理智,世俗战胜爱情——《卫风·氓》婚恋悲剧解析(作者侯巍,2012年9月发表于CN期刊《现代语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