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桂枝加附子当归细辛人参干姜汤方

 修和 2015-08-03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当归四两  细辛一两  附子一枚(炮)  人参二两  干姜一两半  生姜三两(切)  大栆十二枚(劈)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栆十二枚  龙骨三两  牡蛎三两.桂枝15克  芍药15  甘草10(炙)  当归10  细辛10  附子片10  党参20  干姜20 龙骨20  牡蛎20 生姜50克(切)  大栆十二枚(劈)
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炮去皮)  蜀椒四两(出汗)  桂枝六两(去皮)  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第一方三帖.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方。乌梅三百枚(30克)  细辛六两/20  干姜十两/30  黄连十六两/10  当归四两/10  附子六两(炮去皮)/20  蜀椒四两(出汗)/10  桂枝六两(去皮)/20  人参六两(改党参20)  黄柏六两/5.
247、人参干姜汤。247、人参干姜汤方剂组成:人参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两(炮)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温顿服之。原文指征: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尺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人参附子汤主之;不差,复与人参干姜汤。
最简方(2味):甘草干姜汤、栀子干姜汤、干姜附子汤、半夏干姜散。甘草干姜苓术汤以重用干姜与茯苓,配伍甘草、白术,主治。干姜甘草半夏人参大枣黄连黄芩:主治心下痞满、干呕、下利而心烦者。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4两 甘草茯苓白术。干姜甘草治呕吐腹泻,加附子为四逆汤,加人参、白术为理中汤。《类证治裁》治中汤,用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青皮、陈皮、半夏、生姜,主治脾胃虚弱,腹痛,呕吐泄泻。
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茱姜汤。(二)当归四逆加茱姜汤:当归三两、桂枝三两、白芍三两、细辛三两、甘草二两、白通草二两、大枣二十五枚、吴茱萸二升、生姜半升,用水及清酒各半同煮(加酒六升、水六升)。当归四逆汤及当归四逆加茱姜汤是桂枝汤的变方,当归四逆汤在原桂枝汤去生姜,加当归补肝血,加细辛温经散寒,加白通草则是促进血液循环。除当归四逆汤用三两外,小青龙汤也用细辛三两,麻黄附子细辛汤也用三两。
临床上,风寒外感引发的气喘,我们都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治疗,藉桂枝汤解除风寒外感,厚朴、杏仁定喘。当归四逆汤及当归四逆加茱姜汤是桂枝汤的变方,当归四逆汤在原桂枝汤去生姜,加当归补肝血,加细辛温经散寒,加白通草则是促进血液循环。例如桂枝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芍药汤,组成之药味都是五味,但因剂量不同,作用机转就有差异。小建中汤是重用芍药,方名因此由桂枝汤、桂枝芍药汤、再加麦芽汤就变成小建中汤。
22.胸痹心痛——四逆汤合瓜萎薤白汤加肉桂37.35.经闭——当归四逆汤合四逆汤加味47.1.少阴证偏枯——四逆汤合真武汤加减55.11.少阴证虚损——四逆汤、真武汤加减64.5.口腔溃疡——炮姜甘草汤加桔梗:附子理中汤:潜阳丹119.9.无热惊风成痿——参附龙牡救逆汤合来复汤当归补血汤141.15.心悸——桂枝汤合真武汤加味219.41.低热一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232.45.腰痛——当归四逆汤合四逆汤加味233.46.痹症——当归四逆汤合四逆汤加味234.
曲XX,女,15岁,大便3-5天1行,不干燥.少腹胀满,月经来时少腹冷痛,得热则减.四肢发凉.脉沉细,苔白.乌梅20 附子20 干姜15 川椒10 桂枝15 细辛6  当归12 桃仁12 红花12 熟地15 黄连10 黄柏10 7剂愈柴胡证偏外,乌梅证偏里证,柴胡证为阳证,乌梅证为阴证,柴胡证脉弦,乌梅证脉沉,以六经分,柴胡证为少阳经病,乌梅证则为厥阴经病。
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百科名片本方主治血痹亦可治疗风痹。适当加减可治疗肩周炎、末梢神经炎、坐骨神经痛、类风湿性关节炎、中风后遗症等疾患。加当归、白芷、细辛、威灵仙等治疗面神经麻痹;加羊肉250克煎汤并加鸡血藤、当归等治疗产后身痛;加炙乳香、没药、牛膝、红花、当归、水蛭等治疗脱疽;合乌头汤化裁治疗坐骨神经痛均证明有满意疗效。
桂枝汤临床新用。药物组成:桂枝9克,白芍9克,甘草9克,大枣4枚,生姜6克。桂枝汤的服法尤为重要,有严格的规范。首先服桂枝汤,过一会儿当啜热稀粥,以助药力,可见桂枝汤非发汗峻剂,须借热粥调和胃气,令其汗出。●桂枝汤加味治疗肺炎后期,形怯气虚,营卫失和,肺部啰音吸收不利,迟迟不愈者。●桂枝汤配白芷、细辛、蔓荆子、川芎,治疗眶上神经痛。
·桂枝加附子当归细辛人参干姜汤方/六帖。服完后其病若失.人如脱胎换骨般感觉.病家非常高兴满意.自我感觉大好,觉得经络通畅精神充足.睡眠香四肢暖和.再用5帖温经汤.调理一下她的血脉(内分泌).因为小产手术之类气伤血也伤.温经汤方是对此类证候人群非常好的一个补养善后方.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医说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指导思想.体现了整体观.不是针对人的病,而是考虑病的人.
读书笔记——《伤寒论》四逆汤与当归四逆汤之辨。(5)在《湘古本伤寒杂病论》太阳篇有当归四逆汤条目:“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宜桂枝二越婢一汤。若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当归四逆汤。”(6)在《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少阴篇有当归四逆汤条目:“少阴病,脉微而弱,身痛如掣者,此荣卫不和故也,当归四逆汤主之。”当然,我们现在学,就会知道当归四逆汤是桂枝当归汤系的,不是四逆汤系的。
柴胡剂的应用概述---胡老论文 摘自《北京中医学院三十年论文选 1956-1986》近日读《北京中医学院三十年论文选 1956-1986》P131 得见胡老关于柴胡之论述,获珍宝也。柴胡剂的应用概述胡希恕仲景书中以柴胡为主要的配方共八首,其中柴胡加芒硝汤,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柴胡桂枝汤,柴胡龙骨牡蛎汤四者,皆属小柴胡汤的加减方。兹所讨论者,为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四逆散等四方。治大柴胡汤证与桃核承气汤证合并者。
【引用】乌梅丸治遍身顽癣之医案 - 人间真情的日志 - 网易博客。具体如下:桂枝10g 人参8g 蜀椒6g 黄柏8g 川黄连8g 附子10g 乌梅30g 细辛3g 干姜8g 当归10g 丹皮8g 麦冬10g 金银花10g一剂10帖嘱其续服。方中乌梅之酸以开胃,蜀椒之辛以泄滞,连、柏之苦以降气,盖蛔闻酸则定,见辛则伏,遇苦则下也。黄元御:乌梅丸,乌梅、姜、辛杀蛔止呕而降气冲,人参、桂、归补中疏木而润风燥,椒、附暖水而温下寒,连、柏泄火而清上热也。
便秘: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三黄泻心汤,桂枝加大黄汤,大黄附子汤,温脾汤,防风通圣散,大柴胡汤,补中益气汤,小建中汤,四逆散。关节痛:桂枝汤,柴胡桂枝汤,麻黄汤,麻黄加术汤,越婢加术汤,甘姜苓术汤,桂枝芍药知母汤,当归四逆汤,白虎加桂枝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术附汤,当归建中汤。失眠:血府逐瘀汤,柴胡加龙牡汤,半夏泻心汤,(十味)温胆汤,黄连阿胶汤,黄连汤,三黄泻心汤,补中益气汤,桂枝加龙牡汤。
王宇泰用小承气汤、泻心汤、调胃承气汤等。67.桃核承气汤67.桃核承气汤。下瘀血汤作为祛除体内瘀血的基本方,可加味或合方使用,如下瘀血汤合黄连解毒汤、下瘀血汤合苓桂术甘汤、下瘀血汤合四逆汤等。本方证的痰、涕均清稀量多,与三子养亲汤证、二陈汤证、茯苓泽泻汤证、半夏厚朴汤证相类似。观《伤寒论》中解表多用桂枝汤,此处为何不用人参汤与桂枝汤的合方呢?从本方构成来看,可以看作是人参汤再加桂枝而成,底方还是人参汤。
心衰之重者,,则非伍用干姜不可,或干姜、生姜同用,附子无姜不热,附子配干姜、甘草则仲景之四逆汤也,用于心衰之吐利不止,有回阳返本,起死回生之功;与茯苓、白术、白芍、生姜相配(真武汤)治水肿;《三因方》以附子配干姜、甘草、人参、芍药、茯苓、桂心、白术(附子八物汤)治历节四肢疼痛,如槌锻不可忍。配鹿茸、肉苁蓉、人参、熟地、肉桂、石斛、五味子、黄芪、茯苓、白芍、白术、半夏、甘草(鹿茸大补汤)治孕妇诸虚不足;
肾萎缩服用大剂四逆汤、附子汤、白通汤即可痊愈 (2008-07-23 11:05:18)至于前列腺炎、尿毒症、肾萎缩、肾衰竭等病,都属于「阴盛阳虚」证,服用大剂四逆汤、附子汤、白通汤即可痊愈。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黄芪桂枝五物汤三方均是在桂枝汤基础上演化而来。四逆汤与回阳救急汤(附子9克、干姜6克、肉桂3克、人参6克、白术9克、茯苓10克、陈皮6克、炙甘草4.5克)相比较:前者主治阳虚寒盛四肢厥逆之证;
古典本草药理学及其于经方之应用举隅 3「桂枝汤」在医家中向以涉入多条经脉及变幻莫测的加减方称著,其原因千年来一直百思不得其解,本文将说明「桂枝汤」及其加减方的设计乃依循扁鹊「肾间动气」的观点及其循行的路径,亦即「桂枝汤」及其加减依循《难经.六十六难》所言的路径以形成医家最主要的补方:"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桂枝汤由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及大枣五种药味所组成。
(没有红人参可用80~150g 台党参代替)瓜蒌薤白白酒汤药方:瓜蒌实20g,薤白头15g,糯米酒500g参附汤药方:红人参20~60~90g,炮附子15~50~80g白通汤药方:炮附子50g,淡干姜60g,老葱白四茎(后下),自己尿一盅(兑入)。人参汤药方:红人参90g,炒白术90g,淡干姜各90g,生甘草120g封髓丹药方:炒黄柏15g,缩砂仁10g,生甘草10g潜阳丹药方:缩砂仁10g,炮附子10g,生龟板6g,生甘草10g.
寒热错杂,正气虚弱,乌梅汤 乌梅汤 中医方剂之祖,医圣张仲景。张老随即应答说"这个方子是治疗乌梅病的就叫乌梅丸或乌梅汤,她得的病叫蛔厥证,我也是在你们大家的启发下用此方组成。乌梅丸的组成主要是乌梅、细辛、蜀椒、黄柏、黄连、附子、干姜、桂枝、人参、当归,主要治疗蛔厥证,功效是安蛔止痛,几年后张老又发现弟兄汤有理中安蛔汤、连梅安蛔汤。
颈椎病治疗偏方秘方集锦 颈椎病治疗偏方秘方集锦。在此,我们整理了一些偏方,供颈椎病患参考,但是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偏方验方可以起到一定的预防保护和缓解作用,但因为其药物作用的单一性,想完全治疗好颈椎病是不可能的,对于颈椎病的治疗,物理治疗手段强于药物,常见的物理治疗手段有按摩、牵引、磁疗、热疗等,通过物理治疗手段的综合运用并辅以药物才是治疗颈椎病的根本。颈椎病药物治疗偏方秘方。颈椎病药枕偏方验方。
予侯氏黑散:防风30g,白术30g,菊花10g,桔梗10g,人参10g,茯苓15g,当归10g,川芎10g,干姜10g,桂枝15g,细辛5g,牡蛎30g,龙骨30g,赤石脂20g,五味子15g,白矾,研末冲服1g。证属风痰壅肺。治以祛风解痉,健脾化痰,崇土填臼,以祛窠囊之痰,予侯氏黑散加减:苍术15g,白术10g,茯苓15g,人参10g,干姜10g,防风10g,萄花10g,细辛5g,桂枝10g,白矾研末冲服1 g,桔梗10g,当归10g,川芎15g,全蝎10g,牡蛎30g。
方剂之驱虫剂之乌梅丸方剂之驱虫剂之乌梅丸2010年12月29日 星期三 下午 06:59.乌梅丸证有虚寒的一面,又有虫扰气逆化热一面,针对寒热错杂、蛔虫上扰病机,治宜寒热并调、温脏安蛔之法。乌梅丸配伍特点:一、酸苦辛并进,使"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口苦,心下疼热甚者,重用乌梅、黄连,并加川楝子、白芍;3.现代运用 乌梅丸常用于治疗胆道蛔虫症、慢性菌痢、慢性胃肠炎、结肠炎等证属寒热错杂,气血虚弱者。
1、桂枝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六经病之12个主药中,除了大实大热的阳明病外,其它五经病,包括太阳、少阳两经病,均要理中:六经病之12个主药中,除了大实大热之阳明病外,其它五经病,包括太阳、少阳两经病,均要扶阳:太阳病:桂枝汤--桂枝、生姜;少阳病:小柴胡汤、大柴胡汤--生姜。六经病的的12个主药中,除了大实大热的阳明病外,其它五经病,包括太阳、少阳两经病,均要扶阳:
当归芍药散证从肝脾关系考虑可以治疗内脏下垂(肝木克脾土,脾土下陷,不仅仅一个补中益气汤证),脉左关弦,右关弱,比如吃凉药腹坠胀,可见此脉,用此方。防风牡蛎黄芩为臣以清肝热息肝风;其余为佐使药,其中,桂枝茯苓细辛矾石桔梗化痰除湿,细辛配合当归川芎养血通络,痰淤得除,经遂壅塞之路可通,人参干姜温补脾肾,合菊花而补养肝脾肾,肝脾肾得补,可绝上盛下虚之扰,头之高位为清阳之府,桔梗载药上行以助药力上达脑府。
应用本方加减治疗高血压病:菊花10g,白术10g,细辛3g,茯苓3g,牡蛎3g防风10g,桔梗5g,人参3g,矾石3g,黄芩5g,当归3g,干姜3g,川芎3g,桂枝3g。结果:治疗前,收缩压均值26.1kPa,治疗后均值21.1kPa,均值差下降5kPa;治疗前舒张压均值17.1kPa,治疗后均值14.2kPa,均值差下降2.9kPa。103例患者血清胆固醇治疗前均值7.72mmol/L,治疗后均值5.95mmol/L,均值差1.77mmol/L。血压均在20.0/12.0kPa(150/90mmHg)以上。
哮喘。桂枝三两、20  芍药三两20  甘草二两(炙)15  当归四两20  细辛一两10  附子一枚(炮)10  (党)人参二两20  干姜一两半20  生姜三两(切)50  大栆十二枚(劈)  右十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一服。桂枝龙骨牡蛎汤方加味.5帖  桂枝20克  炒白芍20克  甘草15(炙)  生龙骨20  生牡蛎20克. 生白术40克.制附片10克. 生姜50克  大栆十二枚 201113日。
条文我们先顺一下,因为〈少阴篇〉的当归四逆汤,这个条文是桂林本独有的,在宋本《伤寒论》里面,当归四逆汤第一次出现是在〈厥阴篇〉,不是在这里。它说「少阴病,脉微而弱」,首先同学记得一件事,当归四逆汤证的「标准脉」就是:那个脉啊,弱到你几乎把不出来,也就是这个脉「隐隐约约」的快没有了,这种时候,上中下三部都是这样子的,你就要先想到当归四逆汤。原来宋本放当归四逆汤的地方,桂林本放成当归四逆加人参附子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