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茶知识 >茶叶辞典(三十九)

 飞云阁0811 2015-08-03

天柱山(1)

天柱山(1) [Tianzhu Mountain]  山名。位于今浙江余杭境内。宋咸淳《临安志·山川》:余杭县天柱山,山出佳茗,为浙右最。

天台山

天台山[Tiantai Mountain]  山名。位于今浙江东部。主峰华顶山在天台县北部,为中国佛教天台宗之发源地。陆羽《茶经·八之出》注:“台州,丰县生赤城者,与歙州同。”赤城山为天台山支脉。宋嘉定《赤城志》:“桑庄《茹芝续谱》云:‘天台茶有三品,紫凝为上,魏岭次之,小溪又次之。紫凝,今普门也;魏岭,天封也;小溪,国清也。’……今紫凝之外,临海言延峰山,仙居言白马山,黄岩言紫高山,宁海言茶山,皆号最珍,而紫高、茶山,昔以为在日铸之上者也。”清乾隆<天台山方外志要》:今土人所需茶,多来自西坑、黄顺坑、田寮、大园、西青诸处。华顶与石桥山近亦种茶,味甚清甘,不让他郡,盖出自名山云雾中。”今天台山产云雾茶,尤以华顶茶为佳。

回甘 sweet after taste

回味较佳,略有甜感。

浓厚 heavy and thick

茶汤味厚,刺激性强。

醇厚 mellow and thick

爽适甘厚,有刺激性。

浓醇 heavy and mellow

浓爽适口。回味甘醇。刺激性比浓厚弱而比醇厚强。

醇正 mellow and normal

清爽正常,略带甜。

茶树远缘植物

茶树远缘植物[Distant-relative species of tea plant]与茶树同科不同属或同属不同组的植物。具有相似的形态结构和相同的染色体基数,如木本,叶革质,羽状脉,两性花,萼片5~6片,花瓣基部连生,雄蕊多,外轮花丝连合成管状,基部与花瓣连合,子房上位,3~5室,多为蒴果,染色体基数z -15等。远缘植物之间的杂交称远缘杂交,有可能将不同亲本的优良性状结合于杂种中,但在自然状态下会出现不亲和性和难孕性,且杂种后代分离世代长,性状不稳定。茶的远缘植物有金花茶、瘤叶短蕊茶、红山茶、油茶、落瓣油茶、茶梅、大头茶、舟柄茶、木荷、厚皮香、柃木等。芽叶不能制茶饮用。

茶树近缘植物

茶树近缘植物[Relative species of tea plant] 茶的同属不同种植物。如大厂茶、广西茶、大理茶、滇缅茶等,多属于茶组植物。不同种在自然状态下存在生殖隔离,即出现难以交配性和杂种难育性,且杂种后代分离世代长,性状不稳定,可得到种内杂交不易得到的新变异,是创造新品种的重要亲本材料。有的芽叶可制茶饮用。

茶树品种分类

茶树品种分类[Classification of tea variety] 以茶树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和主要经济性状为依据的分类。按树型叶片大小,可分为乔木大叶、小乔木大叶、小乔木中叶、灌木大叶、灌木中小叶种等;按发芽早迟,可分为特早生、早生、中生、晚生种等;按芽叶色泽,可分为绿芽、红芽、紫芽种等;按茶类适制性,可分为绿茶、红茶、红绿兼制、乌龙茶品种等。一个栽培品种通常用树型、叶片、发芽期概述,如“云抗10”:乔木、大叶、早生种;“碧云”:小乔木、中叶、中生种;“铁观音”:灌木、中叶、晚生种等。

茶树化学分类

茶树化学分类[Chemotaxonomy of tea plant] 以特征性化学成分为依据的分类方法。作为分类或研究亲缘关系的主要生化物质有萜烯指数、儿茶素组成等。萜烯指数可作为类群的分类指标,如云南茶树在0.62~0.91,广东、广西茶树在0.36~0.91,安徽、江西茶树在0.20~0.35,浙江茶树在0.14~0.78。处于原产地中心或次中心的乔木大叶茶比灌木中小叶茶高。茶树碳代谢的次级代谢物儿茶素在研究亲缘关系上有一定作用。如山茶叶片中有表儿茶素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及微量的表没食子儿茶素,云南、贵州等地的野生茶含有较多的表儿茶素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明野生茶和山茶均具有碳代谢的原始特性。普洱茶和祁门种等栽培型茶树复杂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比例增大,是因随着茶树的演化,儿茶素的羟基化得到了加强。

茶树细胞分类

茶树细胞分类[Cytological classification of tea plant] 以染色体、花粉形态为依据的茶树分类。根据茶树染色体组型和带型推断,不对称性核型的茶树较对称性核型进化。根据茶树花粉形态分析,大型花粉茶树的进化程度较原始,云南、广西、四川等地的花粉平均轴径为30.56微米,江西、贵州、安徽、浙江等地的花粉平均为29.05微米;花粉萌发孔形状,沟状茶树是原始的,孔沟状是进化的,花粉外壁纹饰,细网状是原始的,粗网状是进化的。

茶树生态分类

茶树生态分类[Ecological classification of tea plant]以生态类型为依据的茶树分类。生态类型是茶树在长期相对稳定的环境条件下所形减的一种固有的遗传特性。在中国自然分布区域内分为6种类型:①低纬高海拔乔木大叶型。北纬23°线以南,海拔800~2500米的滇中南区域,大于或等于10℃的年活动积温5000~7000℃,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土壤以砖红壤为主,间或有山地黄壤。茶树抗寒性弱,适应性差。适制红茶。以云南勐库大叶、勐海大叶茶为代表。②南亚热带(包括边缘热带)乔木大叶雨林型。北纬23°线以南,海拔500米以下,大于或等于10℃的年活动积温7000℃以上,年降水量1800—2000毫米,土壤以赤红壤为主,茶树抗寒性弱,适应性差。适制红茶。以海南大叶茶、广西防城大叶茶为代表。③南亚热带小乔木大叶型。北纬23°~25°线间,海拔300~1000米,大于或等于10℃的年活动积温5000~7000℃,年降水量1200~1800毫米,土壤以赤红壤为主,茶树抗寒性较弱,适应性差异大。适制红茶或绿茶。以台湾大叶茶、广东乐昌白毛茶为代表。④中亚热带小乔木大中叶型。北纬25°~30°线长江以南地区,海拔800米以下,大于或等于10℃的年活动积温5000~6000℃,年降水量1200~1500毫米,土壤以红壤和黄壤为主,茶树抗寒、抗旱性均较强。适制多种茶类。以湖北恩施大叶茶、福建政和大白茶为代表。⑤中亚热带灌木中小叶型。北纬30°~33°线长江南北地区,海拔500米以下,大于或等于10℃的年活动积温4500~5000℃,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土壤以红壤和红黄壤为主,茶树抗寒性强。适制绿茶。以安徽祁门种、浙江龙井种为代表。⑥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灌木中小叶型。北纬33°~35°线长江以北地区,海拔200米以下,大于或等于10℃的年活动积温在4500℃以下,年降水量不足1000毫米,土壤以黄褐土和黄棕壤为主,微酸性,茶树抗寒性强,局部地区常会发生大的冻害。适制绿茶。以河南信阳种、陕西紫阳种为代表。

苦茶变种

苦茶变种[Camellia sinensis var.kucha Zhang etWang] 茶树种名。张宏达分类的一个变种。1984年张宏达等根据云南金平野生茶树特征定名。乔木或小乔木,树高8米,嫩枝微毛,鳞片有毛,嫩芽多毛;叶长椭圆和椭圆形,长21—25厘米,宽7.7—9.5厘米,叶尖渐尖或尾尖,叶基楔形,少数近圆形,主脉微毛,侧脉11—14对,叶背微毛,叶柄微毛,叶齿浅;花腋生和顶生,白绿色,冠径3.5~4.5厘米;萼片5片,无毛,长5~7毫米;花瓣5~6瓣,长1.2厘米;雄蕊无毛,近离生;子房3室,多毛,花柱3浅裂;蒴果。果爿厚2~3毫米,中轴长1.5—1.7厘米,粗7。毫米,三角形;种子近球形,种径1.7~1.8厘米。本变种在四川、贵州、湖南、江西、广东等省均有零星分布。芽叶可制茶,味苦。

白毛茶变种

白毛茶变种[Camellia sinensis var.pubilimba Zhang]茶树种名。张宏达分类的一个变种。1981年张宏达根据广西凌云等地茶树特征定名。小乔木或灌木,嫩枝有毛,鳞片、芽体多柔毛;叶膜质,薄,长9.4~12.9厘米,宽4.8~6.O厘米,椭圆形,叶齿密,主脉、叶背、叶柄均多毛,叶先端渐尖,叶基楔形,侧脉10~12对,叶柄长3~6毫米;花腋生和顶生,花小,冠径1.9~2.9厘米,花瓣6~7瓣,白绿色,无毛或微毛;花梗有毛,苞片2个,早落;萼片5片,长2~4毫米,有毛,覆瓦状排列;子房多毛,3室,花柱3裂,无毛;果三角形或球形,果径1.7~3.2厘米,果皮薄;种子球形或半球形,种径1.7~1.8厘米,种皮棕褐色,光滑。宿存萼片0.6~0.9厘米。芽叶可制茶饮用,品质优良。本种主要分布在桂西、滇东和粤北地区。

紫果茶

紫果茶[Camellia purpurea Zhang et Chen] 茶树种名。张宏达分类的一个种。1984年张宏达等根据云南屏边原始林中的野生茶树特征定名。小乔木,树高3~4米,嫩枝无毛;叶革质,椭圆形,长15.8~20.4厘米,宽6.6~7.9厘米,先端尾状,叶基楔形,主脉和叶脉无毛,侧脉12~14对,叶齿浅锐,叶柄无毛,长0.5~1.5厘米;嫩芽、鳞片多毛;花腋生和顶生,白色,冠径4.5~5.7厘米;花梗无毛,长9毫米;苞片2个,早落;萼片5片,有微毛;花瓣11瓣,无毛;雄蕊微毛;子房3室,多毛,花柱3浅裂,多毛;蒴果三角形和扁球形,果径4.1—5.7厘米,果皮绿色或紫茄色,皮厚4毫米,果柄长2.O~2.5厘米,中轴长1.8厘米,粗8毫米;种子梨形或三角形,种径1.8厘米。芽叶可制茶饮用。

疏齿茶

疏齿茶[Camellia remotiserrata Zhang et Yu] 茶树种名。张宏达分类的一个种。1984年张宏达等根据云南威信野生茶树特征定名。小乔木,树高3.5米,树幅1.8米;叶长椭圆形,长12.8~16.3厘米,宽5.2~5.8厘米,先端尾状,基部楔形,叶背无毛,侧脉11~12对,锯齿浅而疏,叶柄长0.5~1.1厘米;嫩芽茸毛特多,鳞片中脉多毛;花腋生和顶生,白色,冠径4.5~6.O厘米;花梗长0.8~1.7厘米,无毛;苞片2~3个,早落;萼片5片,长5—10毫米,无毛;花瓣8~11瓣,长2.6~3.3厘米;子房无毛,花柱(3)~4~5浅裂,无毛。主要分布在滇东北、川南及黔西北等地。芽叶可制茶饮用。

毛叶茶

毛叶茶[Camellia ptilophylla Zhang] 茶树种名。张宏达分类的一个种。1981年张宏达根据广东龙门南昆山茶树特征定名。小乔木,高5~6米,嫩枝、顶芽密披柔毛;叶革质,长椭圆形,长12~21厘米,宽4.O~6.8厘米,先端渐尖,尖头钝,基部楔形,主脉基部有毛,叶背有短柔毛,侧脉8~10对,叶缘有细锯齿,叶柄长8—10毫米,有毛;花单生于枝顶;花梗长8~10毫米,有毛;苞片3个,早落;萼片7片,长4~5毫米,有毛;花瓣5瓣,分离,长1.O~1.2厘米,有毛;雄蕊近离生,无毛;子房3室,有毛,花柱3裂,无毛;蒴果圆球形,果径2厘米,果皮被毛,1~3室,每室种子1~2粒,果爿厚1毫米;种子球形或半球形,种径1.7厘米,褐色;宿存萼片1.2厘米。主要分布在广东龙门、从化等地。

白云峰

白云峰[Baiyun Peak]  山名。位于今浙江杭州西湖西侧上天竺。宋咸淳《临安志》:茶岁贡,见《旧志》载:……上天竺白云峰产者,名白云茶。东坡诗云:白云峰下两枪新”’。清顺治《上天竺山志》:白云茶,《郡志》日:白云峰出者,名白云茶;与香林、宝云并称佳品。”现为名茶西湖龙井产地。参见“天竺”条。

天尊岭

天尊岭[Tianzun Mount]  山名。位于今浙江桐庐歌舞乡。明万历《严州府志》:分水县有地名天尊岩,生茶,今为州境之冠。万历时李哗在《六研斋笔记》中载:邑天尊岩产茶,最芳辣,宋时充贡。

日注岭

日注岭[Rizhu Mount]  日铸岭

日铸岭

日铸岭[Rizhu Mount]  山名。亦称日注岭。位于今浙江绍兴东南。欧阳修《归田录》:草茶盛于两浙,两浙之品,日注为第一。明万历《会稽县志》:《郡志》日铸山中有僧寺,名资寿,其阳坡名油车,朝暮常有日,产茶绝奇,芽纤白而长,味甘软而永。故日日铸。

突肋茶

突肋茶[Camellia costata Ha et S.Y.Liang] 茶树种名。张宏达分类的一个种。1956年梁盛业根据广西昭平县等地野生茶树特征定名。小乔木,顶芽及嫩枝无毛;叶革质,长椭圆或披针形,长9~12厘米,宽2.5~3.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无毛,侧脉7~9对,侧脉与中肋在上面突起,叶缘上半部有疏锯齿,叶柄长5~8毫米;花1~2朵,腋生;花梗长6~7毫米,无毛,苞片2个,早落;萼片5片,长5~6毫米,覆瓦状排列,无毛;花瓣6~7瓣,无毛,雄蕊近离生;子房无毛,花柱3裂;蒴果球形,直径1.4厘米,1室,果爿厚1.5毫米。主要分布在广西、贵州南部及云南东南部。芽叶可制茶饮用。

防城茶

防城茶[Camellia fangchengensis Liang et Zhang]茶树种名。张宏达分类的一个种。1981年梁盛业等根据广西防城港市等地野生茶树特征定名。灌木或小乔木,高3~5米,嫩枝密披粗毛,芽苞有柔毛;叶近革质,椭圆或长椭圆形,长13.5~29.O厘米,宽5.5~12.5厘米,先端急短尖或钝尖,基部楔形或浑圆,叶面无毛,叶背有柔毛,以主脉为甚,侧脉11~17对,叶缘有细锯齿,叶柄长3~10毫米,有柔毛;花小,白色,花冠径2.1~3.5厘米,单生或2朵,腋生;花梗长5~10毫米,有毛,苞片2个,早落;萼片5片,长3.O~3.5毫米,有毛,宿存;花瓣5瓣,基部连生,有柔毛;雄蕊多数,外轮花丝稍连生;子房3室,多毛,花柱3浅裂,下部有柔毛;蒴果小,近球形或扁球形,果径1.8~3.2厘米,无毛,果爿厚近2毫米;种子近球形,种径1.3~1.9厘米,黑褐色;宿存萼片有柔毛。主要分布在广西南部及西南部。芽叶可制礤饮用。

茶系

茶系[ser. Sinensis Zhang] 张宏达分类的一个系。小乔木或灌木,嫩枝有或无毛;叶有或无光泽,长5~18厘米;花2~3朵,簇生叶腋,有花梗;苞片2个,早落;萼片5~6片,有毛或无毛,宿存;花白色或白绿色,直径2.5~4.5厘米;子房有毛,3 (2)室,花柱3裂或3条离生;果球形或近球形,果皮厚0.8~1.2毫米;种子球形,种径10毫米左右,种皮棕或棕褐色,光滑。主要种有防城茶、毛叶茶、突肋茶、疏齿茶、紫果茶、茶、阿萨姆变种、白毛茶变种、苦茶变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