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鄱阳湖女性的艺术审美

 杂乱无章周敬平 2015-08-03
 ----都昌籍青年作家李冬凤散文集《鄱阳湖与女人》赏读

                文作者·高伟俊

都昌籍作家李冬凤是出道不早的年青女作家。我刚认识她的时候,见她圆脸,头扎马尾辫,皮肤白皙如水泽,尤其是在她的双眸中,闪现出碧水样的清澈和明亮,感觉她身上散发着鄱阳湖水一样的温柔和坚韧。她说自己写作也纯粹是一种爱好,但在不长的时间内,她却以自己的柔润的心灵,用注满自己情感的笔,描绘出世代生活在鄱阳湖沿岸的农村女性的生活姿态,为我们展现出鄱阳湖,这个令世界人都关注的绿色淡水湖边的母性的圣洁形象。对于任何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来说,读完这部充满母性光辉的散文集,都会为之感叹,为之动容。

一、探寻鄱阳湖女性的人生命运之美

看到《鄱阳湖与女人》这部散文集的书名,我们就知道,这部书主要是写生活在鄱阳湖边上的女性的散文。而对于女性,自古以来都是“弱者群体”,她们的命运走向如鄱阳湖里的渔船,有的如在和风细雨、平静如镜的鄱阳湖水面行驶;有的却像在风云陡变、湖浪滔天的鄱阳湖水中沉浮。该书真正写鄱阳湖女人的命运的文章应该是这么几篇:《大山深处》<<母爱三章>>《小脚外婆》《二外婆》《大娘》和《青瓷》《翠娥和他的田园叙事》

这几篇散文都带有小说写法的痕迹,其中《大山深处》主要写了主人公小勇在商品经济社会中,经受不住诱惑,因为“恋色”而过早丧命,使得他的妻子淑珍,这位山里纯洁如雨,淳朴宽厚的女人过早成为寡妇的故事,控诉了当今社会因为金钱的腐蚀作用,让一些不能够坚守道德底线的人命丧黄泉,同时使得自己的家庭女性深受其害的社会现象。

《母爱三章》写的最具有情感力量,因为作者主要写的是自己的母亲。作者的母亲在文章中是位勤劳、坚强的典型农村妇女。她在文章中这样写自己的母亲在最困苦的时期支持我读书的:“寒冷的冬天,北风吹得瓦房沙沙作响,顶罐的热水已不能保温了,母亲就把煮好的烩饭,用旧衣服一层一层包裹好,然后母亲就坐在被头,靠体温捂着烩饭”。在冬季,为了让上完晚自习的女儿能够吃上热饭,作者用细节描写把母亲爱女儿的温暖之心写得让人感动泣泪。最后写作者终于考上师范学校,报答了母亲的慈爱之心。

《小脚外婆》是该散文集中着墨最多的一篇文章,把小脚外婆一生的经历写得绘声绘色,写她如何出嫁,她如何疼自己的丈夫和子女,以及她最后离开人世后的被埋葬的情景。这篇文章完完整整地写出了一位生活在鄱阳湖沿岸的女人的命运。她的兰心慧质、不让须眉、勤俭贤惠、慈祥仁厚等优良的品性应该是生活在鄱阳湖畔农村中女性最具有代表性的品质。本文写的酣畅淋漓又回气荡肠。

《二外婆》《大娘》两文写得都是鄱阳湖女人悲剧命运的一面。二外婆的父亲是“打师”,因为习惯,她把自己的儿子当双节棍耍起来,结果没几个月的大的儿子被摔死了,更大的悲剧是她后生的儿子都莫名其妙得夭折了,后来她的生活变得更加悲惨。作者的“大娘”也是生了五个儿子的女人,她含辛茹苦地养育几个儿子长大,最后自己生病后,五房儿媳妇都不愿意照看自己的婆婆,最后病入膏肓时,她的儿子们都不愿意出钱帮她治病。这两个生活在鄱阳湖岸的农村女人多蹇的命运让人同情。社会是复杂的,人的命运也是千变万化的,描写女人的悲剧性的命运,更加显示出作者对人性的关怀和对悲剧性女人的怜悯之情。

《青瓷》一文在本书中,我认为是作者写女性命运,写得最有神秘性和传奇性的一篇文章。首先是文章的题目让人产生联想,青瓷其实是作者外婆的邻居余东莲结婚时,她的父母给她结婚纪念物,后人称为“青瓷外婆”。她被父亲嫁给了一位门不当户不对的贫穷男子,结果受尽了困难。青瓷在余东莲外婆的心中是她内心显示其出身高贵的象征物,更是在她内心抵抗贫穷的信仰支撑物体。最后,当花瓶掉在地上碎后,东莲外婆的命运也就结束了。人的命运是否有定数,读了此文章后,每个人都会引起思索的。

《翠娥和他的田园叙事》里的女人翠娥也是一位悲剧性的女人,她出生的成分不好,从小生活在地主家庭,后来她嫁给了一位老实厚道的庄稼汉水泉,帮他生了三个女儿和两个儿子,经过艰难的奋斗,他们一家开始过上好日子的时候,翠娥已经是油尽灯枯了。当她的丈夫去世后,因为历史原因,她家的土地被分给别人,她的小儿子细汉不理解这段历史,埋怨她母亲无能,最后翠娥死在她儿子要盖新房的水田中。一位一辈子与土地打交道的女人,最后因为生儿子的气而死在水田里,其故事是多么悲惨无奈,也引起我们每个读者深深的思考:在当今物质社会中,亲情与物质孰轻孰重?亲情在日益物质化的今天,变得如此的冷漠无情,让人寒心。

总之,女作家李冬凤在她的散文集中充分展现了她对人文的关怀,对女性命运的关注,显示出她仁慈的宅地、宽厚的心胸,也表达出她对人性中的温暖、善良、慈爱、真诚、纯朴等美好品德的怀念和追求,对日益物质化的社会中,伦理道德中的贪婪、虚荣、自私等恶的人性的批判和控诉。

二、闪烁珍珠般光芒的哲理思想之美

女作家李冬凤在她的散文集中,我发现她在她的很多文章中,善于运用具有哲理性的句子作为议论或者抒情,这些句子仿佛是鄱阳湖湖里闪亮的珍珠,在她的文章中熠熠生辉,让她的这些散文散发出耀眼的哲理之光。像《年的回味》开头就这么写道:“有些事,要当时找感觉,叫品味;有些事,要事后找感觉,叫回味。”,文章一开头就给我们说出了“品味”和“回味”两个词语的区别,显示出哲理的分辨力。她在《鄱阳湖与女人》一文的结尾处写道:“我有了属于我自己的答案:鄱阳湖是男人的胸怀,女人的性格。胸怀博大,则声隐其中。女人的性格要么温柔娇媚,要么泼辣开朗。鄱阳湖孕育女人,女人成了鄱阳湖的风景”这几句议论性的结尾,让文章的立意升华了。

哲理性的句子在文章中像女人的眼睛一样,是文章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我们读者可以知道作者要写的主旨是什么。这些句子在散文中宜少不宜多,多了就倒人胃口,还给人一种故意拔高的感觉。在这方面,女作家李冬凤处理的很到位,她把这些哲理性的句子在她文章中写得自然又得体。《命运》一文开门见山:“命运是藏在人心里的一种无奈”,她把“命运”这个很难说的清楚的东西说成是“一种无奈”,就直接点出了该文主人公“三哥”对自己命运的理解。《家风碎片里的人性自觉》中间有一段这样说:“家风其实就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之间,好的言传身教让子孙终身受益,不良的言行贻害无穷。”这几句话就简洁明了地表达了“父母长辈的言行对子孙后代的影响力就是家风”的含义。”“在黑夜里摸爬过的人,才知道一篝火的温暖”,这是《清晨,拾起流失的爱》一文中对“爱”的诠释最生动的一句话。像这样生动的议论句在《母亲三章》中也闪现出光芒:母亲心中的山就是村后的篁竹峰,母亲攀缘了一辈子,还在不停地攀缘。

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理性思考的结晶,是作者对人生、人性、人情、人间各种事情进行理性思考后得出的具有个性化的思想碎片。这些碎片是任何一篇文章都不可缺少的,因为它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没有这双眼睛,你的文章就缺乏灵动的飞舞和理性的总结。

三、展现古典雅致与乡土味的语言之美

     散文的语言最核心的品质是“美感”和“雅致”。我读完女作家李冬凤笔下的散文后,我感觉她的散文语言也达到了这样的境界,这对于一个年轻作家来说是很了不起的能力和资质。因为散文贵在语言的铺洒和叙述,语言的不同表达方式直接表达出不同的语言风格,不同的语言风格就显示一位成熟作家的个性风格。

   《鄱阳湖与女人》该散文集中的语言,展现出的是一种古典雅致和乡土味相融合的风格。

先说她的散文集语言中的“古典雅致”之美。李冬凤可能对古典诗词很喜欢,她的很多散文中有古典诗词的点缀其中。例如在她的《元宵心吟》一文中有两处写了古典诗词:一处是第五段:“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一处为第十段:“炫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这两处古典诗词让文章增添了不少古典的味道,提升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另外她还喜欢在文章的开头运用自己写的古典文雅的诗词作为题记,让文章的开头就透露出一股雅致的劲头,例如她的《渔舟唱晚》一文中的题记是这样写的:夏风吹,霞为缀,鄱湖晚景一池泓;千里寻,月满盈,舟中渔火烟霭中。这样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子,读起来都琅琅上口,更别说意境的绚丽和高远了。还有她在《第一道风景》一文的首段引用了宋朝著名政治家范仲淹的词《苏幕遮》开头四句: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让读者一开始就进入一种凄美、痛苦的气氛中。让我们感受了作者在此文中写出了自己产生新生命的苦痛过程,和得到新生命后的喜悦、幸福的情绪。再有她在游记性散文《高塘行》中引用了唐朝诗人刘禹锡写的《乌衣巷》的诗句:朱雀桥头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写出了江西都昌的大港乡高塘古村的燕子寻找旧巢,年年在高塘村百姓家安居,从侧面反映高塘村人的安静、纯朴、和谐、幸福的生活状态。

再说李冬凤散文中语言具有浓厚的赣北地区的方言味,正是这些方言的存在让她的散文带有浓厚的乡土味。她的散文集的书名也是以里面的一篇文章作为书的名字的---《鄱阳湖与女人》。作者起这个书名,我想她是否是有意让本书具有浓烈的区域性的特征。其实里面的大部分篇幅都是写生活在鄱阳湖沿岸的农村女人的散文,故取这个书名,恰到好处地概括了本书的基本内容。

江西都昌县的水域范围占整个鄱阳湖湖岸线的三分之二。鄱阳湖沿岸的方言在都昌最能够找到着落点,反过来说:都昌的方言最能够代表生活在鄱阳湖沿岸的人民的地方言语的特点。在《鄱阳湖与女人》一书中,作者有意或无意中就露出了这种赣北鄱阳湖地区的典型方言的话语。这些话语体现在对人物的称呼、当地的风俗人情、文章主人公的话语中:

《牯父牛母》文章中作者对她母亲的称呼为“姆妈”,这个称呼很具有地方特色。在《年的回味》一文中对“杀鸡”过年,说成是“高年鸡”也是典型的地方方言。另外此文中在写母亲在腊月二十四打扫卫生时,哼得几句小调:花掸子,只中看。金秆子,龙过江.......以及她写母亲跪拜灶神时念叨的语句:“好酒好菜,灶神爷只管享用哈,上天报平安,下凡报安康!”中的“哈”字,就很有方言的特色。《元宵心吟》一文中写当地农村中在元宵节的晚上,草扎的龙灯进入每家每户时的对唱词:龙灯龙灯到你家,好啊!你家生个小娃娃,好啊!......以及《大山深处》说主人公小勇是“桐油篓”“骄子不孝,骄狗上灶”和“捉伢猪”“婊子崽”等语句,就是典型的都昌方言,看了这些语句,懂得都昌方言的人都能会然一笑。

在《母亲三章》中一些俗语更加体现出都昌本地人的思想,如“养女是个陪钱货,送女读书也是好了别家人。”“女儿是娘的贴心小棉袄”等等语句。还有一些地方土话,听起来很幽默风趣,例如在她写的《城里乡下》一文中有句写道:“麻雀不是跌到米箩里享福,而是趴到灶台掌巴铲。”读起来叫人忍俊不禁。可以说这些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称呼、俗语、警句、格言、谚语等语句在她的文章中比比皆是。看到这些话语,作为本地人的我,也仿佛在听她用本地的方言讲述着一个个动人而凄美的故事,在看她用文字演绎着一场场具有地方风俗的戏剧。

这些文白相杂,雅俚相间的语言,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住在鄱阳湖边上、喝着鄱阳湖长大的女作家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熟捻、对家乡人民的热爱和对弱势女人的同情、怜悯之心。这是一颗具有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之心灵,这也是由鄱阳湖水养育大的江西柔弱女性的善良、美丽的心魂。(4560字)来源:上饶博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