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中针刺治疗咳嗽的法则

 老丘山 2015-08-03

黄帝内经中针刺治疗咳嗽的法则

所在栏目:黄帝内经 分享:364次

黄帝内经中针刺治疗咳嗽的法则

【原文】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脏者治其俞(1),治腑者治其合(2),浮肿者治其经(3)。帝曰:善。

【注释】

(1)俞:指五输穴中的输穴。肝为太冲,心为神门,脾为太白,肺为太渊,肾为太溪。

(2)合:指五输穴中的合穴。胃为三里,小肠为小海,膀胱为委中,三焦为天井,胆为阳陵泉,大肠为曲池。

(3)经:指五输穴中的经穴。肝为中封,心为灵道,脾为商丘,肺为经渠,肾为复溜,大肠为阳溪,小肠为阳谷,胃为解溪,膀胱为昆仑,三焦为支沟,胆为阳辅。

vjhj

【白话详解】

黄帝道:治疗的方法怎样?岐伯说:治疗五脏的咳嗽,要取俞穴;治疗六腑的咳嗽,要取合穴;凡是由于咳嗽而见浮肿的,要取经穴。黄帝说:讲得好。

【按语】

本节结语提出了针刺治疗咳嗽的法则。针治五输穴中的输穴可祛除五脏之邪,针治合穴可祛由五脏传入六腑之邪。咳而兼见浮肿,为经气阻滞,水湿不行,以疏通经气,导利水湿为治,体现了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文中提出了“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的针刺治疗原则,即五脏咳取其相应的俞穴刺治,六腑咳则取其相应的合穴进行刺治,久咳引起浮肿者取其相应经穴刺治,以疏通经络,调畅气血,这一点对后世辨证论治体系的形成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对脏腑咳的药物治疗方面亦有借鉴作用。

上一篇:黄帝内经中六腑咳的病机及临床表现

下一篇:黄帝内经中疼痛产生的病因病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