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称砣,称出中国重量 | 中国风

 心上耕田 2015-08-04


  秤砣,在我国的历史上非常悠久,到现在依然被广泛使用。尤其在古代没有电子称的情况下,秤砣更是人们日常交易中必不可少的器具。有一个俗语是:秤砣虽小压千斤,意思是秤砣虽只是一小块却能压住千斤之重。比喻外表虽不引人注目,实际很有作用。出自吴承恩《西游记》三十一回:“俗语云:尿泡虽大无斤两,秤砣虽小压千斤。”折射了老百姓力量的强大。尤其对于官员来说,官即是秤,老百姓就是秤砣。



古老秤砣现身

悠久历史


  秤砣,是杆秤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统称为衡器。

  我国古代度量衡的发展历史悠久,考古发现西周青铜器皿上的铭文记载已证实,周代文献也有“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的记载。先秦前的度量衡器大小不一,形状各异,亟待规范统一。因此,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立即推行“车同轨,书同文”等措施,并颁布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制发了一大批度量衡的标准器,全国推广使用。汉代承袭秦制。唐代至明清时期,度量衡相对统一,制度更加完备。

  我国古代度量衡的发展历史悠久,考古发现西周青铜器皿上的铭文记载已证实,周代文献也有“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的记载。先秦前的度量衡器大小不一,形状各异,亟待规范统一。因此,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立即推行“车同轨,书同文”等措施,并颁布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制发了一大批度量衡的标准器,全国推广使用。汉代承袭秦制。唐代至明清时期,度量衡相对统一,制度更加完备。

  据战国时期《墨经·经下》记载,古人早在两千多年前就知道了杆秤的力学原理。考古显示,北魏和北齐时代发现有铁秤砣和铜秤砣。

形态各异

宋代铁秤砣现身商丘

  一个毫不起眼的锈迹斑斑的铁疙瘩,却有繁体楷书“应天府”的三字铭文,“应天”两字完整、清晰,“府”字因锈蚀已有残缺,但可辨认。此铁权(铁秤砣)现身,商丘应天府仅存于文献而无文物佐证的历史被改写。铁权为立式葫芦形,高9.3厘米,重612克。


别具特色的铜秤砣

  远安境内出土的元代青铜秤砣,上有“襄阳路造,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成一”十字铭文。该器顶上为方形钮,中有一小孔(系绳用)。鼓腹,腹部铸刻铭文。喇叭形圈足。通体酷似花瓶,造型别致而美观。


豆青石狮纽秤砣

  这枚秤砣高13.8厘米,径13.5厘米,为清代的狮钮秤砣,材质为本地的豆青石。造型憨态可掬、线条流畅,体现了福建石雕婉约精美的特色。狮钮下部留有裆口,便于拴绳系于秤杆。而裆部下方为莲瓣雕饰的基座,莲瓣以圆弧收齐,呈现上下对称的长椭圆形。整体造型类似南瓜,给人一种浑厚端庄之美。


青花古瓷秤砣

  青花古瓷,像小鼓,似烛台,白地青花。这种器型的青花瓷器在不同的文献典籍和网络博客中,分别被称为:秤砣(瓷权)、烛台、镇纸、香插、小鼓、瓷玩等。

成语渊源

  我们在比喻两个人或两种事物不分上下,实力相当时,经常用到一个贬义词:半斤八两。可是,半斤和八两难道是相同的重量吗?接下来我们就追根溯源。

  秤是度量工具,自然与度量衡分不开。要知道,我们现在的计量单位与过去使用的计量单位有着不小的差别。

  “库平”这个词源自清代,是清政府征收租税、出纳银两所用的衡量标准,这样的标准订立于清康熙年间。到了1908年,朝廷拟订统一度量制度,规定以库平为权衡标准,由此也就有了库平两这个单位。两者的换算关系是,1库平两=1/16斤,所以,8库平两就相当于0.5斤,就有了“半斤八两”之说。


  这样一种标准一直延续到民国19年,当时的南京政府为了使全国的度量单位与国际接轨,于是重新拟定了新的度量标准,废除自清康熙年间留下的计量单位。公元1930年1月1日,当时出现了市斤、市尺、华里这样的单位,2市斤=1公斤=1000克,3市尺=1公尺,2华里=1公里。1959年6月2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统一我国计量制度的命令,再度明确了以十进十退为特点的计量制度,使用简便,并以此确定为我国的基本计量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市制原定16两为1斤,因为折算麻烦,所以一律改为10两为一斤。


古老秤砣与现代生活


1

好大的秤砣

2014年9月12日,内蒙古一古秤收藏家王殿和展示了可称重9000公斤的古秤砣。这枚石制秤砣造于明万历年间,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一枚秤砣,与之匹配的秤架子已损坏。除此以外,王殿和度量衡民俗馆内还收藏有不同材质制作的各式尺、量、釜、升、斗、权、秤、天平、戥子等数百种类型的计量工具,仅大杆秤就有三百多个,最小天平秤可称重量一钱。


2

秤杆秤砣间观世事变迁

旧时,木杆秤因使用方便、便于携带,曾深受群众欢迎。人们不仅把木杆秤作为日常称量的器具,还作为一种吉祥之物,被称为“当家财神”,寓意“有秤当家,家财兴发”。长辈们还教儿孙们从小认识秤。随着时代变迁,许多曾经在人们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的物件逐渐消隐,老秤便是其中一个。秤是计量工具,秤砣是公平的保障。每一个秤砣背后都有一段属于它的历史。

(来自:语文周报)






[语文周报]

国学之美,生生不息

微信ywzbgf

微博@语文周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