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榆树市弓棚镇武龙中学原来是一所师资结构老化、生源不断流失的农村薄弱校,面临被撤并的局面。2012年,校长郭立国引导全校师生探索数字化校园发展之路,学校逐渐扭转了颓势,校园数字化水平让人赞叹不已。 从榆树市市区出发,朝着西北方向驱车1个小时,在一条乡间小道的尽头停下,弓棚镇武龙中学就到了。几幢低矮的平房标记着这是一所偏僻的农村中学。 可偏僻不代表落后。一进校门,记者就领略到了这所农村中学的不一般。射频条码胸牌就会自动准确记录师生出勤情况;坐在教室里,无线网络全覆盖,班班都有多媒体,教师备课数字化;课间课后,师生可随时调取每堂课的学习内容,“电子书包”、“翻转课堂”、“线上慕课”开展得有声有色。从2012年起,榆树市弓棚镇武龙中学以“智慧校园”建设为引领,探索出一条建设“本土化数字校园”的新路子,学校以此为改革突破点,各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 武龙中学的数字化建设让很多参观者赞叹不已,可这所普通的农村中学是怎样做到的呢? 武龙中学的困境 走进校长郭立国的办公室,确实“别具一格”:几平方米的屋子里摆着一张床,办公桌上是三台电脑。郭立国告诉记者,他家在榆树市区,因为经常加班,后来干脆就住在学校。桌子上的三台电脑就是数字化校园的“指挥中心”。 在郭立国的讲述中,这所学校的“原始面貌”展现在我们眼前。武龙中学是一所乡镇初中,一直接收榆树市武龙乡的生源。学校基础设施薄弱,校舍全是平房。师资老旧,全校40多名教师平均年龄47岁,70%的教师没有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原始学历低,专业不对口。学校200多名农村学生很难接触外面的新鲜事物。用很多家长的话说:“这个学校要啥没啥,在这里读书的孩子没啥出息。” 后来的境况就更不好了。武龙乡被撤并到弓棚镇,学校受到了不小影响。一些家长开始把孩子往弓棚镇里送,家长们的理由很简单,“镇里总比村里强,各方面条件都好。”就这样学生少了,教师的积极性也不断下降。“条件艰苦不说,在这样的小地方只会埋没了自己。”一些教师动了想走的心。 “当时我们主要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学校生源难以巩固,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使得学习好的学生纷纷转到了外地优质校,学习较差的学生逐步失去学习兴趣,出现了辍学的现象。二是学校教育质量难提高,缺乏办学活力难发展。教师工作没干劲,学生学习没兴趣,办学社会声望低。”2012年,郭立国到武龙中学做校长时,正是学校最困难的时候。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学校要么被撤并,要么自然解体。 武龙中学的困境实际上是很多农村薄弱学校共同的困境。当上校长后,郭立国偶然接触到了“智慧校园”这个概念,其中阐述的“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让他眼前一亮。在学习了相关专业知识和国家政策,研究了国内外数字校园建设经验后,郭立国觉得,只有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才能改变农村校的落后面貌。就这样,郭立国带领全校师生转变传统办学观念,研究探索学校特色发展的突破口。在经过一段时间探索后,学校提出了新的办学特色:组建数字化校园。利用信息手段,全力打造智慧的武龙中学。 好校长就是好学校 郭立国是一名好校长,师生总结他有“三好”。正是这“三好”让武龙中学逐渐摆脱了困境。 第一“好”是敢想。郭立国认为,从国家层面,已经明确了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均衡,提高教育质量的发展战略。教育信息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大势所趋。从我们农村学校的发展需求来说,教育信息化可以有效解决我们面临的实际困难:一是通过共享名校网络课程资源,能帮助学校开齐开全课程,解决一些学科专业教师不足的问题;二是利用名师课堂资源和学科工具,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帮助其实现专业发展;三是通过资源共享,解决农村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使农村的孩子能享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资源,破解农村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难题。 第二“好”是敢干。组建数字化校园之初,学校自有经费严重不足,几乎没有懂技术的人才,没有网络,学校的全部数字化家当只是一台老式的投影机和一台面临淘汰的电脑。“没钱找项目公司就自己动手,没技术就自己努力学习。总之,不机械地套用专业公司设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模式,也不去购买价格昂贵、没有专业水准不会应用的数字化校园系统软件。而是利用现有廉价的科技产品及简单实用软件,先实现我们‘土’的数字化。”说起其中的过程,郭立国深有感触。 建设数字化校园的关键是校园网络建设,为此,学校自购先进的多WAN口路由器,申请了4条家用宽带,硬是自己合成了一个8M的宽带互联网。同时,又基于此组建了完善的校园局域网,实现了无盲点、全覆盖的校园无线网络,还自己架设了远程教育资源、共享资源、管理等服务器。 第三“好”是肯吃苦。2013年,郭立国听说长春电教馆有一批用旧的微机室地板要捐给农村学校,正为地板发愁的郭立国和几个老师立即赶到长春,楞是把500多公斤的地板装上车,拉回学校已经半夜了。卸完地板,几个人累倒在地上。就这样,学校东拼西凑,一点点开始武装。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需要资金最大的是班班通装备。没有专项资金,学校只能在别的方面压缩开支分批安装。先是三年级两个班装了两套标准的液晶交互式多媒体,但资金需求太大,这样下去装不起,于是郭立国和老师们琢磨研究后,开始自己用大屏液晶电视、电脑、HDMI线、班班通讲台组装,这样成本就降下来了,原计划两年装备完8个班的计划提前了半年多装备齐全。 就这样一点一点建起和突破,武龙中学逐步建成了包括学校管理、教学、德育、校园文化、信息交流、图书管理、校园安全在内的“本土化数字校园”。 数字化让师生受益 走进武龙中学一间教室,语文教师邬丽萍的一节“动作描写”课让人拍手称赞。讲台下学生们熟练使用手中的现代化电子设备与邬丽萍积极互动。不知不觉中一堂课很快过去,前来听课的教师都觉得意犹未尽。“这样的课堂太有意思了,学习就像做游戏一样。”学生们表示。 “以前听历史课觉得特别枯燥,现在再上历史课就有意思多了,比如老师会用带电影片段的课件来配合讲解历史事件,特别能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一节历史课后,初三年级学生曹海荧说,自己和同学们越来越喜欢丰富多彩的课堂了。 通过开展数字化校园特色校建设活动,武龙中学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以2013年为例,76名毕业生中有58名升入高中。学校办学活力也进一步增强,整体办学水平优于部分城区学校,拉近了与市区学校的差距,得到了学生家长的认可。 同时,学校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也明显提升。100%的任课教师能用,75%以上喜欢用,50%以上能创新应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已在武龙中学从教33年的高占林老师介绍说,数字化校园让老师们的教学方式逐步转变,从传统的“教为主学为辅”的方式,向以学为本、以提升能力为主的方向逐步过渡。 “虽然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目前有了长足发展,但是缺乏信息化的专业教师、经费不足、办学条件还需完善等问题依然需要我们下一步继续努力。”郭立国说,武龙中学现在尚处于智慧校园这一特色目标的最底层,只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初级阶段,相信通过教育信息化相关部门的规划支持和自身的不断求索努力,实现农村学校全方位的智慧教育必将早日实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