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老的俗语--“啜祭”

 苏迷 2015-08-09

前两年,我看到上海博友钟先生的一篇博文:《逐渐淡出历史的上海話》,说上海话由于海纳百川,来源复杂,比如“戳鸡”(吃东西的贬称)一词,就来自苏州俗语。我当时认为,“戳鸡”应写为“触祭”,是一句很古老的苏州闲话,主要意思是说,触碰祭品的贪吃行为,演变而来的。并写了一篇关于“触祭”的文章贴在了博客上。

最近有一位网友向我指出,说是“触祭”应该写成“祭”,“触”字牵强附会了一点,只有用字才比较合理,啜(chuò是吃、品尝、喝之意,用来体现比较贴切,北方就有“啜一顿”之类的用语在浙江的绍兴宁波一带,也有一个叫食祭用词,意思和苏州的祭”是一样的。

祭”中的“祭”,源于旧俗中的祭祀,这里特指祭祀时供桌上摆的供品,是被神灵享用的。苏州一年中有好几个时节,老百姓会备上供品向神佛或祖先祭拜,表示崇敬并请求保佑。如清明祭先人、中元祭鬼神、冬至祭祖宗、腊月祭灶爷等等。至于“”,我查了一下资料,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酹,祭”。“酹”就是祭祀时“以酒沃地”。把酒浇洒在地上,用老百姓的俗话,那是给鬼吃的。“祭”可由此而得其引申义:鬼吃。而说让人“祭”,就等于骂人是鬼。这是拐着弯儿的骂人。由此可见,这个词确实不应当写成“触祭”,应该是“祭”。看来此词历史也够悠久了,可追溯到近两千年前的汉朝。

祭”的口气,确实很不好听,因为该语大都用在了责怪他人贪吃的场合。例:“这个家伙事体勿好好做,祭起来门槛倒蛮精”(苏州有句俗语叫做“头颈绝细,独想祭”,就是形容脖子细的人特别贪吃,这当然没有依据)。有时说话人心里不快,也会选择这个词形容吃饭,有时也用来威胁孩子:夜饭不拔啜祭!有时候,那些做爷娘做长辈的,叫自己小孩来吃饭也会如此没好话:“快来祭吧!”实在令人暗好笑,只能说这做长辈的文化不高,对文言更是一窍不通,瞎沿用上代人的詈语。我想如给其解释清楚,一定与心不忍、骂不出口了。也有人将“祭”延伸成“弄、办、做”之意,甚至成了口头禅,譬如“这桩事体蛮难祭”,是说事情很难办的意思。

作为一个自古就有、口口相传而来的一个动词其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吴文化的一些特点,并不像如今的国骂那样,粗野得不堪入耳。它是在含蓄中带有刻薄,詈语里含着幽默。譬如:“祭饱哉”、“倷覅不顾人家,独想自家祭”、“拿倷丢在外头,狗亦覅祭”等等。时刻警示着那些生性懒惰、好吃懒做的人,不要成为独想啜祭“独会啜祭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